“天天捱揍”和“從未捱揍”的娃,不出20年,差距會越來越明顯

俗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不少家長把這句話奉為真理,在孩子犯錯時高舉“棍棒”,試圖用“肌肉記憶法”讓孩子記住教訓,下不為例。其實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這樣的教育方法真的適用於孩子身上嗎?有關研究表明,“天天捱揍”的孩子和“從未捱揍”的孩子,在20年內,差距會越來越明顯。

“天天捱揍”和“從未捱揍”的娃,不出20年,差距會越來越明顯

亮亮是一個活潑好動的男孩子,出於對世界的好奇,什麼都想嘗試一下,因此從小就是一個“闖禍精”,幾乎每天都要吃一頓“竹筍烤肉”。

這天,亮亮把自己期中考試的試卷帶回家讓他爸簽字,亮亮爸爸看到兩張幾乎沒有錯誤的試卷,虎著臉問亮亮是不是作弊了,要知道上個學期亮亮才剛剛過了及格線,這麼可能一下子就考這麼好呢。

亮亮一直堅持說是自己寫的,亮亮爸爸不禁怒從心來:這麼小的孩子就學會撒謊了,長大還得了!當即就拿起雞毛撣子把亮亮揍了一頓。

可在在晚飯時間,亮亮爸爸接到了亮亮班主任的電話,電話裡班主任不停地誇獎亮亮,說他這學期懂事多了,成績提高的也很快。

“天天捱揍”和“從未捱揍”的娃,不出20年,差距會越來越明顯

“我都說了我沒有作弊,你為什麼不相信我!我恨你!”

捱打了沒有哭的亮亮,卻在爸爸打完電話後號啕大哭。那次之後,亮亮和他爸的關係就越來越疏遠了。

亮亮工作之後,每次都只和媽媽通電話,只要是關於他爸的話題,他要麼沉默不語,要麼就直接轉移話題。隔壁家從未體罰過孩子的老林,和兒子相處融洽。

真是驗證了開頭說的,“天天捱揍”的娃和“沒捱過揍”的娃,不需要20年,區別越來越明顯,亮亮他爸現在天天后悔當初打孩子。

可憐天下父母心,其實孩子犯錯之後接受處罰,這個做法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要選對懲罰的方式,否則很容易弄巧成拙。

“天天捱揍”和“從未捱揍”的娃,不出20年,差距會越來越明顯

如何讓孩子記住教訓,不再犯同樣的錯呢?

①明確孩子的錯誤

在讓孩子接受懲罰前,作為家長首先要讓孩子明確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是什麼樣的錯誤,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樣的。

否則,就算這個懲罰讓孩子印象深刻,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要如何改正呢?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家長更能明白孩子的想法,避免出現亮亮這樣被誤解的情況。

“天天捱揍”和“從未捱揍”的娃,不出20年,差距會越來越明顯

②懲罰方法要得當

懲罰孩子的方法有很多,家長們要根據自家寶貝的情況制定懲罰標準,不能什麼都按育兒書上寫的或一些專家說的做,盡信書不如無書。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與從未與孩子接觸過的育兒專家相比,當然是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家長更瞭解自己的孩子的情況。

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犯錯並且有悔意時,口頭教育就可以了,不是每次都要上綱上線。原本懲罰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認識錯誤,並且改正,如果不用懲罰就能達到目的,不是正好嗎?

“天天捱揍”和“從未捱揍”的娃,不出20年,差距會越來越明顯

今日話題:孩子犯錯時,你是怎麼教育他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