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這幅《龜龍館帖》作品,流傳為何不及其他作品?


在王鐸書法作品中,與王鐸傳世的其他書法作品特別是刻帖作品相比,《龜龍館帖》有兩點較為獨特的研究價值。一是《龜龍館帖》是王鐸在書法藝術上走向顛峰期的一部重要作品。《龜龍館帖》中的作品書於崇禎十二年至十四年,即王鐸48—50歲之間。與王鐸同時代的書法家傅山、黃道周等人都曾指出王鐸書法成熟於中晚年。傅山曰:“王鐸四十年前字極力造作,四十年後無意合拍,遂成大家。”黃道周曰:“行草近推王覺斯。覺斯方勝年,看其五十自化,如欲骨力嶙峋,筋肉輔茂,俯仰操縱,俱不由人。”“五十自化”在王鐸書法演變過程中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龜龍館帖》的13件作品為我們研究這一轉變提供了重要的標本。

王鐸這幅《龜龍館帖》作品,流傳為何不及其他作品?


二是《龜龍館帖》由王鐸自刻於明代崇禎末年,其價值非晚出的《擬山園帖》、《琅華館帖》等刻帖所能替代。《擬山園帖》、《琅華館帖》是現今保存較完整、流傳較廣泛的兩部王鐸書法刻帖,楷、行、草體兼有。前者為王無咎搜尋其父遺墨刻於清順治八年至十六年的一部叢帖,該帖未按編年或內容分類,隨見隨刻,體例不夠精審,帖石共90方,分十冊。後者為順治八年張翱鐫刻,內容為王鐸與張鼎延、張璇等人的往來書札、詩文,帖石共12石,分兩冊。這兩部刻帖所收多為王鐸入清以後的作品。如《擬山園帖》中有明確紀年的作品共37件,明代僅2件,分別書於崇禎十六年、十七年;其餘為順治二年4件、三年9件、四年2件、五年1件、六年5件、七年9件、八年5件,大抵是王鐸52歲以後的作品。這與《龜龍館帖》刻於明末、且為王鐸自刻的獨特價值相較是難以相提並論的。

王鐸這幅《龜龍館帖》作品,流傳為何不及其他作品?


此外,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王無咎在《擬山園帖》後的跋記中列數了王鐸的《琅華》、《銀灣》、《詩酒論二十》等帖,稱諸帖備極精妙,惟獨隻字不提《龜龍館帖》,原因何在呢?我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如前所述,陳演、楊觀光的德行在明亡後不齒於世,王無咎諱言此事。二是王鐸雖然在順治九年三月擢升禮部尚書之職(王鐸已於其年二月卒於家),死後贈太保,諡文安,但是作為一名由明入清的降臣,王鐸始終背有“貳臣”的罵名。王鐸卒後,他的好友錢謙易應王鐸之子的約請為王鐸撰寫了《故宮保大學士孟津王公墓誌銘》,他說:“公之品逸而端,生平規言矩行,動止有常。既入北庭,頹然自放,粉黛橫陳,二八遞代,按舊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歡間作為叔孫昭子耶,為魏公子無忌耶?”在文辭間隱隱透漏出王鐸內心的抑鬱和苦悶。乾隆三十四年,乾隆皇帝下諭指責錢謙易“本一有才無行之人,大節有虧,實不足齒於人類。”“平生談節義,兩姓事君王。進退都無據,文章那有光。”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詔於國史內增立貳臣傳,諭及錢謙易反側貪鄙,尤宜據事直書以示傳信。王鐸也在此時在劫難逃,被列入貳臣傳,與錢謙易同卷。

王鐸這幅《龜龍館帖》作品,流傳為何不及其他作品?


因此,綜合考慮王鐸入清後的特殊生存環境,王鐸本人及其後人諱言《龜龍館帖》,實在是有難言的苦衷,這也是《龜龍館帖》流傳不及《擬山園帖》等帖廣泛的原因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