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大多是正直的讀書人,為什麼有人說明亡於東林黨?

今古大觀


百無一用是書生。國泰民安時尚能錦上添花,國難臨身時,往往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


竹影臨風


明朝東林黨究竟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呢?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首對聯是東林黨創始人顧憲成所寫。

當時的官場是這樣的,由於萬曆幾十年不上朝導致權力真空,許多大臣互相彈劾。王錫爵任首輔後,禁不住言官罵辭職了,萬曆下詔選人入內閣。

顧憲成與吏部尚書陳有年不徇私情,拒絕請託,根據品望合擬了七人名單上報,請神宗親裁。不料,顧憲成他們提名的人,都是神宗所厭惡的,神宗不由分說,指責吏部有“徇私”做法,在吏部的奏疏上批了“司官降雜職”5個字,就把顧憲成文選司郎中的職務給撤掉了。

陳有年作為吏部尚書,上疏引咎自責,認為有責任也在自己身上,不能追究下屬,懇請恢復顧憲成的文選司郎中職務。其他正直的大臣也紛紛上疏申救顧憲成,奏疏共達幾百封。不料,神宗一意孤行,將有些上疏申救的官員外放、降調、削職,顧憲成則被革職為民。從此,顧憲成結束了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以“忤旨”罪回到原籍無錫。

按照當時如果被貶官,朝廷一變,就又有可能官復原職,但顧憲成再也沒有官復原職。

憲成會同顧允成、高攀龍、安希範、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時稱東林八君子)等人發起東林大會,開始了每天的講課,慢慢的,被貶官的,德高望重就這樣慢慢變成了一個很大團體。

1620年萬曆帝病死,東林黨通過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擁立了泰昌帝(一個月就死了)天啟帝,一開始還挺好的朝政穩穩發展。

魏忠賢早在萬曆末年就巴結身為皇太孫的朱由校,登基後,魏忠賢擔任司禮監秉筆,親信太監擔任東廠總督,魏忠賢開始了整治東林一黨,被東林黨搞滅的齊楚浙黨歸屬到閹黨門下,經過幾年的發展,閹黨掌握了朝政,東林黨自認要反駁,東林干將楊漣上書天啟帝請求罷免魏忠賢,但天啟帝被魏忠賢迷惑,下詔申飭楊漣,隨後魏忠賢將楊漣等人抓入詔獄,嚴刑逼供,衛指揮使許顯純是魏忠賢手下的人,最後將其打死後畫押,很多很多的東林黨人被魏忠賢整死。

1627年魏忠賢被殺,崇禎帝掌權後,重用東林黨但東林黨已經變成了東南大地主的代言人,勸說崇禎關閉廠衛,停止徵收工商稅,盤剝西北農民,逼反了陝北農民,就這樣明朝陷入了這樣的境況,平叛增響 造反。

一直到1644年李自成佔領北京,東林黨一部分逃入南京,一部分先頭像闖賊後投降清朝,一小部分殉國。


山顛一壺清酒r


我是閒翻古書笑談歷史,這個問題我有些淺見,歡迎批評指正。

東林黨人沒有他們標榜的那樣正直

歷史上的東林黨並不是像他們標榜的那樣正直,比如侯恂,兒子侯朝宗在江南秦淮泡妞,一擲千金,他卻憤怒的質問饑民:“你們為什麼造反?為什麼不老實在家餓死?”

這已經不是說正直與否的問題,是失去了人類最基本的同情心,但有人性,何至於此?何況飽讀聖賢書就讀出了這些?聖人教導的仁在那裡?

可悲的是,這樣的人在東林黨中比比皆是,不體恤民間疾苦,只知爭權奪利。

東林黨人是利益集團,內部紛爭不斷

所謂東林黨,內部傾軋也很嚴重,尤其是崇禎年間,不是眾正盈朝了嘛,沒有了外敵,自己內部就掐了起來,下手一個比一個狠。

其實並不奇怪,他們自身本來就是因利而聚的利益集團,有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做對手的時候為了自保還能團結,掌握了權力之後,自然免不了打成一片。

職位就那麼多,權力就那麼大,不爭不搶不把你踩下去,我怎麼辦?

東林黨人做事能力有限

東林黨人普遍做事能力很差,就算個別正直的也是這樣,比如名臣史可法,是少有的正直之士,不過也就這樣了,倒是能做到臨難一死報君王,才能就很一般了。

這幫人最擅長的是做詩寫文章,當風流才子,罵當今皇上,博名氣掙眼球,放今天,個個大V公知。

幹實際工作別找他們,第一不幹,第二不會幹,第三幹了不如不幹,爛攤子沒法收拾。

東林黨代表地主商人利益

東林黨的形成,背後是地主階級以及商人集團的操縱,尤其是江南的大地主大富商,他們很多本身就是這些家族的子弟,因此在政論方面只知道考慮本家族的利益,所努力推動的也是符合這些家族利益的政策。

正是由於他們的阻撓,鼓吹,明末的稅收全落在了農民身上,最終造成了明末農民大起義,而他們的家族由於有功名,家財萬貫卻一分錢稅也不交。

東林黨普遍氣節不如閹黨

東林黨人除個別史可法這樣的,大多氣節不如秦淮女子。東林領袖錢謙益叫著要自殺,卻怕水涼,然後屁顛屁顛去找清軍投降了,還不如柳如是。

反而傳說中的大奸臣閹黨馬士英,逃出南京繼續與清軍作戰,百折不撓,最後英勇就義。

大批的東林黨是先降李自成,後降滿清,清軍進南京正趕上下雨,投降的東林黨跪著請求投降,連夜趕製的紅纓子遇雨掉色,地面都染紅了。

結語:

所謂東林黨正直,不過是他們和他們親朋好友為自己的同夥臉上貼金罷了,誰讓這些文人雖然既無氣節又百無一用,但卻能掌握輿論呢?


閒翻古書笑談歷史


題主對“正直”這個詞的含義是不是有什麼誤解?

閹黨,確實很無恥,很壞,很貪婪,但是至少他們保存有一絲底線,那就是忠於皇帝。

閹黨是壞蛋,不代表東林黨就是好東西,他們更可惡。閹黨敲詐勒索來的錢財,自己會貪汙一部分,但是還是會給皇帝留出一些,充作前線的軍費。大地主們的代言人東林黨則是啃骨頭渣都不剩一點,一邊拼命的榨錢,一邊在朝堂說空話。魏忠賢在時江浙茶稅每年上繳30多萬兩,朝政讓東林黨把持之後,一年結餘7兩銀子!

等到崇禎上吊了,他們最先投效李自成的時東林黨,滿清下江南之後,最積極帶路的也是東林黨。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的男盜女娼。

好在現在不是滿清時期,大家都識字會寫點東西,他們的謊言一個個被戳穿了。


百勝刀王胡逸之


東林黨人,多數是正直的,三觀很正,當然,也有少數人是丟了氣節的害群之馬。明朝滅亡有諸多原因,但這口大鍋,全扣在東林黨頭上那是牽強的,但如果你說東林黨對明末政治風氣有很大負面作用,那是自然的,黨爭,搞黨同伐異等,確實為害不淺,當時很多非東林黨官員被逼得抱團取暖,組了浙黨、楚黨、齊黨跟東林黨對著幹,搞得整個朝局是烏煙瘴氣,惡化到可以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東林黨一開始發起的初衷是好的,帶有憂國憂民的色彩,表現出了士人階層對國家命運的擔憂。但是,他們身上往往自帶讀書人的天真,滿懷理想卻又不切實際。在鬥爭過程中,逐漸成了一個“精於黨爭,而不通軍國大事”的群體,總是搞自己人很厲害,窩裡橫,朝堂上,為了搞對手,是無所不用其極,連皇帝都敢搞,所以很多人說他們“百無一用是書生”。

說了東林黨,有不得不提閹黨,現在有很多人在說,說什麼魏公公若在,大明就不會亡,把一個閹宦都快洗成了聖人,這就過分了,魏公公何德何能擔此殊榮,充其量就是個給皇帝幹髒活累活的奴才,榮辱也就在帝王一念之間,真有那麼大能量,也不會被崇禎收拾得這麼利索。後世誇大了魏忠賢的能量,其實他亡不了大明,也當不了大明救世主。

東林黨為後世所詬病的地方很多,但是,它的興起,卻是來源於一些知識分子的社會良心,可以說是一場對大明江山的自救運動。至於很多人說其要對明朝滅亡負責,你高看東林黨了,東林黨在熹宗朝魏忠賢那裡,被打壓得不成樣子,在崇禎那裡,也就是一個被利用的角色,況且崇禎除了信得過自己,還能信得過誰?信東林黨?要是信的話,人緣就恐怕沒那麼差了。

大明怎麼滅的?多方面的原因,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你光整出個東林黨來頂缸是說不過去的。


吐蕃國護法國師鳩摩智


東林黨人可不是善男信女,而是有著共同利益的朋黨。朋黨者,只視其黨者為一體,一榮俱榮。不是一黨者,就百般攻擊。東林黨只考慮朋黨利益,而不顧國家大局,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明朝加快走向了滅亡的道路。


東林黨起源

萬曆三十二年,因為得罪萬曆皇帝的吏部官員顧憲成被貶回鄉,與高攀龍、錢一本等在家鄉無錫東林書院講課,講課內容除了傳統的儒家學說以外,還涉及到朝堂的政策得失,因此吸引了很多民間和朝堂的名人參與進來,漸漸形成了民間頗有影響力的“東林黨”。

《王學質疑》提要說:“夫明之亡,亡於門戶;門戶始於朋黨;朋黨始於講學’。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句有名的對聯就出自顧憲成的東林書院。所以在很多讀書人看來,東林書院是知識分子的精神歸宿,象徵著道德和信仰,而以顧憲成為代表的東林黨更是他們的引路人。因此團結了天下所有知識分子的東林黨便一發不可收拾成為了當時最有實力、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團體。

當時東林黨的勢力既有朝堂首輔葉向高,戶部尚書李三才,又有在民間讀書人中極有影響力的顧憲成、高攀龍等人,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政黨。這就使得其餘地方官員也紛紛抱團,其中著名的就有浙江人的浙黨、山東人為主的齊黨,湖廣人(今湖北湖南)為主的楚黨,史稱“三黨”,明朝的結黨亂政由此開始。

東林黨作為

在位僅一個月的泰昌皇帝朱常洛突然病逝,東林黨因為擁護天啟皇帝朱由校繼位獲得了極大回報,東林黨人陸續執掌朝中各大權力部門,史稱“東林勢盛,眾正盈朝”。

東林黨原本是一群讀書人,自從結黨之後,逐漸從自身利益出發,最終變成了非我一黨者,便要百般打擊。他們藉著追查“紅丸案”,扳倒了當時首輔方從哲,理由是“從哲(方從哲)縱無弒之心,卻有弒之罪,縱辭弒之名,難免弒之實”。最終由東林黨人葉向高來接任首輔,自此東林黨完全掌控朝局。

東林黨掌權之後,廢除了由張居正的稅收政策,廢除了針對江南的工商業稅收而恢復徵收農業稅。當時明朝跟如今類似,地區發展極不平衡點,江南沿海工商業發達,北方以農業為主,發展較為落後。針對農民徵收農業稅,不僅滿足不了國庫的各項開支,也加重了農民的負擔,為後期民變埋下了種子。

天啟皇帝逐漸也發現,東林黨人除了手捧聖賢書,抨擊各種不同政見的政黨外,所實行的政策也都是有問題的,針對朝廷缺錢的弊端,所採取的做法是增加農業稅和取消基層崗位,而不對江南工商業進行徵稅。可是在當時東林黨大權獨攬的情況下,就連皇帝都無可奈何,只能聽之任之。若干年後,這種做法的弊端顯露無疑,北方農民不堪重負,而被罷免驛卒的李自成逐漸走上起義的道路,最終攻進北京城,宣告明朝滅亡。

總結

東林黨以讀書人為主,是一個文人集團。各個滿腹經綸,說起話來引經據典,喜歡佔據道德最高點來發表觀點,這就讓其餘不同政見者明知不對也說不過對方,更何況對方是一群人。

更為重要的是東林黨人是江南工商業在朝堂的代言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朝堂上制定的政策都會傾向於江南財閥,這就是典型的棄國家大局而不顧,只看重自身群體利益。在這種私利的作用下,東林黨的所作所為的確加快了明朝的滅亡。


詫寂說史


明朝亡於東林黨這個說法,本身就是網絡明史學家杜撰出來的,有些人甚至連東林黨是什麼都不知道,人云亦云。網絡明史學家關於東林黨,有以下幾種常見的說法:

  1. 東林黨是早期的資產階級代言人,代表江南“資產階級”的利益

  2. 東林黨不收商業稅,造成明朝的財政難以為繼

  3. 東林黨都是空談之輩,沒有實際的工作能力

  4. 東林黨的能力遠遠不如魏公公,如果魏公公在,明朝絕對能多苟一段時間

  5. 東林黨是南明弘光政權滅亡的罪魁禍首

總之,明朝最終的滅亡,東林黨必須背大鍋。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網絡明史學家關於東林黨的“五宗罪”,完全沒有歷史依據。明朝最終的滅亡,與東林黨的關係並不大,很多網絡明史學家甚至連東林黨有哪些人,都不知道。

東林黨起源於顧憲成在東林書院定期召開的類似於學術交流會的團體,主要的成員構成為退休官員,小官吏,地方上的士紳和文化領袖。這些人因為相同的政治觀點,而走到了一起,他們主張開放言論,改革吏治並且反對宦官干涉政治。可以說,東林黨的共同思想紐帶在於“道德”或者“君子之道”,其中經商者,幾乎沒有,而從在朝東林黨的分佈而言,也並非全部來自東南,江南,因此,所謂東林黨是“資產階級”代言人這一說法毫無根據,其不過是謠言“明朝處於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前夜”這一謬論的延伸品而已。

至於東林黨不收商業稅,也是一派胡言。東林黨掌權期實際上很短,從萬里後期到天啟二年,這期間明朝的財政收入並沒有明顯的異常。再者,明朝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商業稅”這個名稱,而只有各類明目繁雜的具體稅種。萬曆時期,為了中飽內帑,萬曆皇帝派宦官到各地區徵收礦監稅,這就是網絡明史學家所謂的“商業稅”。實際上,礦監稅在明朝並非法定稅種,而是萬曆皇帝強加的,其目的也非用於國庫而是供皇室享樂,因此本身就“不合法”,東林黨要求取締之,也合情合理。這本身是作為萬曆皇帝昏庸的鐵證的一件事,到了網絡明史學家口中卻成為了“近代化”的前期準備。

至於東林黨有沒有實際工作能力,只要看東林黨都有哪些人便知。東林黨重要分子的名單,魏公公幫後世列的很清楚,魏公公的編纂的《東林點將錄》中,有幾個為網絡明史學家熟知的名字:天魁星及時雨大學士葉向高,地短星出林龍大學士孫承宗等,這些都是在明末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人。當然,東林黨在掌權之後,依附人員越多,則成分也更加複雜,混入了很多投機分子,比如阮大鉞,此人先依附於東林黨,後又投靠閹黨,南明時期大肆屠戮東林黨和復社人員,後投降清朝。當然,就東林黨的骨幹而言,工作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南明真正掌權者,並非東林黨,乃是阮大鉞等閹黨和江北四鎮的軍閥,至於東林黨,有兩個反差極大的人物:水太涼錢謙益和死守揚州史可法。如果看個例,那麼應該說東林黨忠烈,還是可笑?這充分證明了以個人行為來推測群體的屬性,是多麼幼稚。至於魏公公,網絡明史學家將他當做是大明朝的救星,殊不知,陝西的民變就是在魏公公治下第一次大規模爆發的,而魏公公預徵收賦稅,進一步激化了內部矛盾,竭澤而漁,導致明朝的財政崩潰。外部由於皇太極正在進行封建化改革,故而相對安定,但在魏公公執政後期,依舊被後金擊敗。魏公公如此低下的能力,居然能被說成是大明的擎天一柱,的確可笑。

因此,東林黨對於明朝的滅亡,並不應當負有責任,至少,並沒有網絡明史學家認為的那麼大責任。


庭州行者


封建社會的讀書人飽讀儒家經典,儒家學說用來教書育人毫無問題,但用來做事則百無一用!

當年戰國紛爭的時代,孔子帶著他的學說周遊列國,均得不到重用,說明他那一套並不適合亂世,而儒家學說提倡的仁、義、禮、智、信,被統治者用來教化子民,則有利於社會安定,所以在坐他們江山的時候大力提倡,所以儒學在治世大行其道!

東林黨自然也是飽讀儒家經典,他們出現在了不該出現的時代,崇禎掃除閹黨後,重用東林黨,然而崇禎又不懂權力制約之術,使之一家坐大,當時內有叛亂,外有入侵,國庫空虛,缺兵少糧,這時候,受儒家經典薰陶的東林黨人,他們身上的短板就暴露出來了,這時候國家需要的是錢、糧、將、兵,這些東西在書上找不到,而東林黨一輩子活在書中,哪有經世致用之才?讓他們去解決這些實實在在的問題,除了異想天開脫離實際,就是引用經典誇誇其談,對於戡亂禦敵則毫無用處!崇禎皇帝被這些理論家誤導,焉能不亡!最終,崇禎也明白了這些道理,在李自成兵臨城下之際,寫下“文臣個個該殺”!只可惜,一切都太晚了!

所以,我們提倡“實幹興邦、空談誤國”!這個“實幹”,就是實事求是,結合實際,這個“空談”,就是書生意氣、誇誇其談!


社科文化工作者


東林黨人“是一群沒有多少政治遠見,缺乏治國才能”的士大夫,“在好同惡異,黨同伐異方面,東林黨比起其地諸黨成員來,常常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東林黨人代表了當時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強的利益,反對朝廷向工商業者收稅,並藉著崇禎帝清除魏忠賢勢力的時機,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稅種的稅負,使得明末的財政收入來源更加單一,朝廷的稅收來源更加依賴於普通的農民,再加上當時各種天災不斷,造成了大量農民破產,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導致了明末的農民大起義。加劇了社會矛盾,讓明廷的稅收流失嚴重,沒有稅收國庫空虛,造成軍餉以及應對各種自然災害不足,加重老百姓的負擔。所以,“明朝的最終滅亡,晚明的黨人們包括東林黨在內都是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罪責的。


ke006


人物上:

不乏正直剛強之士,不缺汙濁利己之流。

思想上:

慷慨激昂,堅持己見,黨同伐異,排除異己。

政治上:

大局無觀,變通無策,實際無方,中飽私囊。

崇禎沒有看透時局,不明封建帝王之術要理,用人多疑,施政混亂,失去民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