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法西斯德國投降時其庫存石油剩餘多少?

軍閥49


二戰時期,石油在發達國家已經替代煤炭成了最主要的能源,對貧油的德國來說,石油更是它的命根子。

因為二戰時期德國軍隊配備了數量驚人的飛機、坦克、運輸車隊、摩托。每天消耗燃油都是天文數字。因此,石油問題一直是影響戰爭進程,決定戰場勝負的重要因素。


德國二戰失敗原因很多,但石油儲備枯竭,燃油供應中斷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二戰爆發後,德國稱霸世界的野心暴露無遺,由於中東的石油也控制在英法手裡,因此德國無法從中東獲得石油。站在英國立場上的美國當然也不會和納粹合作。

由於缺乏石油來源,石油問題始終困擾著希特勒,一定程度影響著他的戰略決策。

戰爭初期,羅馬尼亞和蘇聯是德國石油的重要來源。由於羅馬尼亞位於東歐,不但直接向多個國家提供石油,而且中東各國通向歐洲的輸油管道必須從羅馬尼亞通過。 所以德國人對羅馬尼亞非常客氣,在還沒發動戰爭之前,就拼命拉攏羅馬尼亞,在兩國貿易上不斷給其好處,以便日後從羅馬尼亞獲得穩定的石油供應。


這樣一來兩國的貿易額迅速增長,1937年羅馬尼亞和德國的年貿易額已經得到3億德國馬克,和一戰剛結束的時候相比,增加了幾十倍。

由於得到充足的石油供應,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如虎添翼,機動性得到保證,為希特勒稱霸歐洲的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英國和法國看在眼裡,急在心中,決不能坐以待斃。於是他們憑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對德國發動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他們從羅馬尼亞高價買空他們的石油,使德國從羅馬尼亞獲得的石油量銳減。


諷刺的是,最危機的時候,蘇聯人救了德國。

1939年,蘇聯入侵芬蘭。同樣作為蘇聯的鄰國,羅馬尼亞感覺到唇亡齒寒,於是決心倒向德國,希望用石油換取德國軍備來抵禦蘇聯可能的入侵,所以德國重新獲得了羅馬尼亞穩定的石油供應。

羅馬尼亞人明白——英法無論出多高的價格,羅馬尼亞都賺不來自己的安全。能幫自己抵抗蘇聯人的,只有希特勒。

除了羅馬尼亞外,蘇聯人也唯利是圖,向德國提供了大量的石油。僅僅1939年,蘇聯對德石油供應量就達到90萬噸以上,在德國的石油體系中有著重要位置。

但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軍這條石油線就自然中斷了。德國的石油供應受到巨大影響,也多次讓希特勒被迫改變對蘇戰略。兵臨莫斯科城下了,又把圍城的主力調到南線,因為他想在嚴冬到來之前佔領巴庫油田,切斷蘇軍的石油供應。

德國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貿然發動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部隊燃料供應不足也是原因之一,希特勒想迅速奪取高加索油田,所以才不顧一切進行採取軍事冒險。


嚴重的燃料短缺讓德軍在戰場上畏首畏尾,瞻前顧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期,德軍裝甲部隊奉命去救援被蘇軍包圍的保盧斯軍團,可是因為燃料問題而不得停止前進,而當時距離包圍圈僅僅只有半小時的路程。

石油供應的嚴重短缺,讓德軍部隊的燃料嚴重匱乏。同時德軍佔領地方越多,戰線也越拉越長,石油運輸線也就相應拉長,被地方轟炸阻斷的風險越來越高。

從1944年夏天開始,盟國空軍對德軍石油運輸線實施了有計劃的轟炸。德國境內的液體燃料廠,煉油廠和眾多儲存設施也遭受盟軍反覆轟炸,根本不給德國人以修復的機會。

在此情況下,德國本來就不多的燃油供應減少了至少有六成。1943年,美軍出動170多架飛機對德國的生命線——羅馬尼亞的普利耶什帝油田進行了大轟炸,重創德國石油供給。1944年春天,美軍再次轟炸普利耶什帝油田和羅馬尼亞的石油工業設施。同年8月,蘇軍攻克羅馬尼亞,德軍的石油供應徹底被切斷。

石油供應被切斷的德國,無數的裝備成為了無法開動的廢鐵。在歷史電影《帝國的毀滅》中,納粹的高官在1945年4月份時想從希特勒的元首地堡中撤走,汽車居然沒有燃料,只能從其他的汽車裡抽。連希特勒的老巢裡汽油都如此緊張,德國戰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小約翰


有一種極端的說法,德國最終輸掉戰爭,正是輸在石油上。1933年,希特勒從上臺伊始,就以各種方式增加石油儲備。但是,到1944年底,德國的燃料儲備,包括汽油和合成燃料,已所剩無幾。

德國本土石油生產量不大。1933年至1939年,德國的原油生產,每年約450萬桶。同期,美國的原油產量為每天300萬-370萬桶。到1945年戰爭結束前,美國每天的原油產量升至470萬桶。

為此,希特勒一方面大量從蘇聯和羅馬尼亞進口石油,一方面下令生產合成燃料。蘇德戰爭爆發以前,德國共從蘇聯進口了4500萬桶石油。二戰初期,德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他們從佔領的國家中,搶到不少石油。如法國的2000萬桶,荷蘭的1200萬桶和比利時的800萬桶。

德軍每支野戰部隊中,都有一個石油突擊隊,專門負責佔領、保衛所佔領國家的油田和煉油廠。巔峰時期,這支部隊有1.5萬人。他們當中,許多人是拿起槍能打仗,放下槍會煉油、會檢測和搶修煉油設備的技術專家。

發動二戰之前,希特勒已經儲備了數量非常可觀的燃油。這是德軍最高統帥部偏愛閃電戰的原因之一,他們想集中兵力閃電襲擊,在能源還不短缺的時候拿下戰爭。但是,戰爭的時間表沒有按照希特勒的計劃來。

一個裝甲師每前進一英里,需要消耗30桶油。“巴巴羅薩行動”,德軍動用了300萬兵力、60萬輛摩托車,還有巨大數量的裝甲車和其他重武器。那時為了省油,每個集團軍還配備了5500匹馬運送武器和補給。

二戰德國的燃油,58%來自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希特勒發動戰爭的初衷,不過是想南下佔領烏克蘭和阿塞拜疆肥沃的黑土地下面的油田。有人說,希特勒對石油的夢想,遠超過他對原子彈、航空母艦和黑科技的渴望。

1943年8月1日,美國發起“浪潮行動”,開始空襲羅馬尼亞境內的普洛耶什蒂油田,摧毀了這一地區80%的燃油生產能力。斯佩爾說,從那時起,戰爭的結局就已經決定了。到突出部戰役時,德國的許多坦克、裝甲炮,因為缺油,只能扔在野地裡。

據不完全統計,二戰期間,歐洲戰場的盟軍消耗了70億桶油,其中60億桶來自美國。何況美國的油田遠離戰場,處於安全地帶,還受到高度保護。而德國既不如此富油,更沒有如此幸運。戰爭輸在石油上之說,雖偏頗,卻也不是沒有道理。


世界真的很大


沒剩下多少油了,不管是此前自己生產的,還是打劫來的,基本上都耗盡了。

德國的石油產量,1940年的時候大概有500萬噸左右,還有煤制油大概300萬噸左右,算作800萬噸左右吧,但是與此同時,美國的石油產量有2億噸,注意,是20000萬噸,不是2000萬噸。

到了1944年,德國的是有總產量,大概只有900萬噸左右,沒有顯著地提升,但此時的美國產量是2.2億噸,是德國的20多倍。如果再加上從佔領區搶來的石油,減去中間消耗的石油,納粹德國在1945年初,手裡的石油應該是捉襟見肘了,而且很多石油也沒用武之地了,因為裝甲部隊已經沒多少了,飛機也沒多少了,跟盟軍和蘇軍比,差距太大。更可況由於盟軍的戰略轟炸以及陸地戰場的失敗,德國在1945年石油產量不足300萬噸,實在是杯水車薪。

其實德國原本就是個缺乏石油資源的國家,長期以來依賴石油進口,在1939年西線戰爭打響後,德國基本上就被英國給封鎖了,再加上美國在背後搗鬼,德國能夠得到的石油補給也非常稀少,無法支撐起龐大的軍工體系,因此德國進攻蘇聯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在於搶奪蘇聯的石油資源。舉個例子就能明白了,蘇聯在1941年的時候石油產量就超過2000萬噸,是德國的2倍多,如果拿到蘇聯的石油資源,就等於進入雙倍經驗狀態,那麼德國就可以進一步擴軍,組建更強大的裝甲力量和海軍力量,也就可以去和美國掰腕子了。

但是隨著東線戰場形勢惡化,德軍的後勤補給也遇到困難,主要在於盟軍對德國本土進行戰略轟炸,工業設施損壞嚴重,包括很多煉油廠和石油儲存設備,都遭到了破壞。德軍的裝甲部隊也面臨著油不夠用的局面,這就使得裝甲集群的戰力大損,無法再進行1940年時的輸出,德軍往往是拆東牆補西牆,才勉強支撐到了1945年。

1944年之後,德軍就面臨兩面夾擊的態勢,但是在西線的阿登戰役中,德軍基本上是賠的本都沒了,最後只能坐視本土被敵軍攻入,進行本土決戰。可是此時的德國連制空權都沒了,也沒有制海權,西面、東面、南面、北面都被封鎖,四面楚歌,沒有翻盤的機會了。曾經德國引以為傲的裝甲部隊,因為制空權的喪失,基本上成為了盟軍飛行員的活靶子,發揮不出什麼作用,德國空軍也非常捉襟見肘,即便進行了百分之200的輸出,依然奪不回制空權。此時德國的工業體系基本癱瘓,交通也基本陷入癱瘓,柏林戰役後,德國也戰敗了。

雖然德國投降時還有200萬以上的部隊,但是沒有資源,連基本的後勤補給都沒了,就算規模龐大,在吃不飽飯的情況下還怎麼打仗?


圖維坦


基本已經耗盡了。

二戰結束時,納粹德國其實還有很多戰機、坦克等技術裝備,但是都成了停放在一邊的廢鐵。首先就是嚴重缺乏燃油,而沒了燃料,這些裝備就成了無用的廢鐵。其次就是人員缺乏,當時德軍的飛行員、坦克駕駛員等嚴重缺乏,沒有足夠的人去操作這些武器。

二戰中德軍一直飽受燃料不足的問題所困擾,在一戰中也同樣如此,當時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很多物資進口途徑被封鎖,無法獲得足夠的物資,這也很重大程度上導致了德國的失敗。而其實早在德國發動二戰之前,納粹德國就已經研究了很多戰略物資代用品技術,這其中就有煤變油技術,德國本身有很多煤礦,但是缺乏油田,因此為了保證必要的石油資源,德國當時就建立了一些煤制油生產廠。

但是受制於產能,德軍還是需要很多油田的補充。因此德軍的作戰計劃中,他國的油田就成了具有戰略價值的目標。比如高加索戰役,德軍就是為了爭奪高加索油田,但是最終失敗,沒能奪取這一地區。

而二戰中德軍十分依賴的就是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德軍燃料中很大一部分就源自於這裡。因此包括蘇軍、美軍都對這裡進行了不斷的戰略轟炸,嚴重削弱了德軍的燃料補給。而在1944年蘇軍攻下羅馬尼亞之後,德國就喪失了燃料的補給,只能依賴煤制油工廠,而杯水車薪的產量也已經決定了德軍的戰敗時是一個時間問題。


用戶5770541302


所剩無幾。德國遭受盟軍大規模轟炸,生產煤轉油的工廠大部分都停產。

二戰時德國有一個僕從軍羅馬尼亞方面軍,一直在打敗仗,但是希特勒從來不敢處置這個軍隊的將領。原因就是這個國家擁有大量的石油,而德國眾所周知是一個貧油國。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為了獲得石油,做出了一系列令後人瞠目結舌的事情。

用煤碳代替油。由於遭到英國強大海軍的封鎖,為了解決德國日益短缺的石油問題。而德國境內擁有大量的煤炭資源,一項把煤轉化成油的方案形成,但是這個方法實在太貴了,10噸煤加20噸水只能轉化成兩噸的油,比當時國際市場的石油價格高出幾倍。

為了佔領蘇聯高加索地區巴庫油田,不惜把德國所擁有的優勢兵力一分兩半,一路進攻高加索地區,一路進攻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結果是德國既沒有取得巴庫油田,又在斯大林格勒遭受重創,百萬德軍精銳被蘇聯軍隊消滅。德軍和蘇聯的軍事力量出現反轉,攻防轉變,蘇聯開始反攻德國陷入防守,從此二戰的天平向盟軍傾斜。


陸棄


德國從希特勒執政開始就大刀闊斧的開建高速公路,增加汽車產量,因此德軍也理所當然的開始向全摩托化轉變,不僅大炮使用車拉,人員也使用汽車輸送,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使步兵得以跟上裝甲集群的行動步伐,閃電戰成為了可能,最終支持德軍在短時間內橫掃了大半個歐洲,但是後果也很嚴重,石油在短時間內被東線戰場耗盡,摩托化部隊只能再次降格為騾馬機動,最終戰鬥力大減,迅速被擊敗,真可謂是成也石油,敗也石油!

德國本身是一個貧油國,但是迅速的工業化又需要海量的石油才能支撐,所以最終不得不選擇進口石油。可是富產石油的中東地區又被英法所控制,德國想要在這個地區重新分割勢力範圍的企圖得不到滿足,最終也成為了一戰爆發的原因之一。到了二戰前夕,德國吸取了一戰教訓,利用自身豐富的煤礦產量建立了煤制油工業,又從羅馬尼亞和蘇聯進口了大量石油作為戰略儲備,僅僅1938年1年,德國就進口了超過一百萬噸原油(閃擊波蘭後羅馬尼亞被英國控制)。

(羅馬尼亞油田)

1940年5月進攻法國前期,德國已經儲備了大約800萬噸和原油以及成品油,後來在西歐的閃電戰速勝,不僅原油消耗很少,而且還繳獲數百萬噸油品戰利品,德軍的原油儲備達到了歷史最高峰,總量超過1000萬噸,在此之後,德國還在1941年通過扶持安東內斯庫從英國人手裡奪回了羅馬尼亞的油田,而羅馬尼亞一年可以向德國供應超過300萬噸原油,也就是說德國人在1941年原油儲備達到了最高峰的接近1500萬噸。

(德國在法國的勝利閱兵)

而這1500萬噸原油儲備也差不多夠德軍消耗一年了,所以到了1941年,德軍憑藉這些原油發動了對蘇聯的進攻,而目標也還是高加索地區的石油,所以就有了慘絕人寰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只不過這次德國人顯然低估了蘇聯的潛力,在冬季戰事中被活活拖死,最後不僅高加索的油田沒得到,自己本來就不多的石油儲備也被消耗殆盡,此消彼長,結果可想而知。(蘇軍繳獲德軍裝備和納粹旗幟)

最後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僅僅憑藉羅馬尼亞油田那年產量300萬噸的石油根本滿足不了德軍大兵團作戰的需求,德軍只能丟棄大量沒有燃油供應的汽車、裝甲車、坦克,大量摩托化部隊重新迴歸騾馬化,戰鬥力大幅縮水,雖然1943年,羅馬尼亞盡全力提高生產,但是也只提供了350萬噸原油,德軍依靠這些石油打了一場迴光返照式的庫爾斯克會戰後,也就基本上宣告涼涼了。到了1944年中旬,隨著蘇軍佔領羅馬尼亞,德軍更是命懸一線,只能一路被動挨打,一路潰敗到柏林。

(庫爾斯克會戰被擊毀的奔馳軍車)

德國在後期能夠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煤制油工業,而這隻能提供一年100萬噸的供給,而且消耗大量電力,其他化學工業、金屬工業也要因為電力短缺而受到連累,所以後期虎式坦克的質量也大幅度下降,連鋼板都不過關,製造飛機所需要的鋁材也得不到滿足,德軍完全失去制空權,戰敗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根據初步統計,德軍在二戰後期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原油儲備了,有的話也絕對不會超過年產量100萬噸這個數目。


軍武吐槽君


石油就是現代戰爭的血液,如果沒有石油,現代化戰爭就是一個笑話,比如侵華日軍佔領東三省的時候,就開始了為期十餘年的勘探石油工作。

但萬幸,日本人只挖了八百米就放棄了,而解放後,我國在當時日本勘探石油的地方挖了1300米發現了大慶油田,如果當時讓日本發現了大慶油田,那麼對於我國抗戰也將有巨大影響。

沒有油田的日本選擇了向美國進口石油,那麼同為法西斯軸心國的德國石油需求怎麼解決呢?

德國地處歐洲,是一個貧油國,國內的石油產出根本無法滿足自身消耗,所以在戰爭前期的時候,德國選擇了由蘇聯與羅馬尼亞進口石油的方法來保證戰爭的進行,在我看來,德國的閃電戰也是逼不得已,是一場“窮人的戰爭”

因為國內資源的稀少,德國不得不研究出了閃電戰,後來在實戰中也證明了閃電戰的戰術是可以的,這個戰術對於剛剛結束一戰的歐洲國家來講,只能“坐以待斃”

戰爭前期的德國因為對資源的渴望,用閃電戰27天內征服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戰鬥力。

但當德國的閃電戰遇到了硬點子之後,德國資源的窘迫就一下暴露出來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使得德軍對於石油消耗猛增,與此同時,盟軍開始轟炸德國的石油製造工廠,德國的石油工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但希特勒並沒有放棄,採用了“合成石油”(煤焦油)的方法來替代石油,繼續猛攻蘇聯(這時候的蘇聯是歐洲第一大產油國),但英美也不會坐視蘇聯被佔領,提供給了蘇聯很多援助

在最後,德國的戰爭潛力終於被消耗殆盡,開始了撤退,這一撤,蘇聯紅軍的旗幟就插到了德國議會大廈。

關於最後德國石油有多少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通過側面來分析一下,當時的蘇軍進攻柏林也遭遇了很多抵抗,這些人大多都是步兵,而在德國投降時,德軍還有兩千架飛機,兩百餘艘U型潛艇,這些都停留在港口。

從這些裝備上來講,德國還是有一戰之力的,儘管可能飛行員被消耗了,但盟軍對於德國石油運輸線路的禁運也是較大的原因,德國本身石油儲備就沒多少,一禁運更沒了(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原因之一就是美國對日施行石油禁運)


三書青史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法西斯德國戰敗收場,那麼,擁有當時世界最先進武器的德國為什麼會敗?這些武器中部分武器領先當時的其他國家三十年以上,德國戰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答案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個,就是石油。


希特勒戰前石油儲備。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充分認識到石油的重要性,因此,德國和羅馬尼亞建立了很好的合作關係,德國本國煤炭資源豐富,但是石油資源匱乏,因此,羅馬尼亞為德國提供了近94%的石油。

而德國其他的石油,則通過進口其他國家石油和本國的少量油田提供。

所以,在希特勒發動大戰之前,德國儲存的石油,從羅馬尼亞和蘇聯進口的石油,這部分有大約500萬噸,而德國也通過煤制油,存儲了大約250萬噸,佔領波蘭之後,德國通過“閃電戰”,迅速佔領丹麥,挪威,法國等地,掠奪了800多萬噸石油,而當時英國控制伊拉克和非洲地區,石油年產量有1000多萬噸,蘇聯石油年產量2000多萬噸。

因此,希特勒發動“德蘇大戰”之前,石油儲備最多是1500~2000萬噸之間。


蘇德合約。

1939年8月23日,德蘇在莫斯科簽訂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得到蘇聯的中立態度後,全力發動對波蘭的侵略戰爭。

1939年9月1日4時45分, 德國軍隊大舉越過波蘭國境, 分北、西、南三路進逼華沙。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裡面,同時包含了一項《秘密附屬議定書》,在這個議定書裡面,德國承認了蘇聯在歐洲東南部的勢力範圍,此範圍德國要支持蘇聯,並且不能隨意插手。



蘇德戰爭的經過。

1940年4月24日,蘇聯在未通知德國的情況下,對羅馬尼亞下了最後通碟,要求羅馬尼亞在24小時內,歸還“比薩拉比亞”,同時割讓“北布科維納”。

羅馬尼亞屈服了,蘇聯迅速派遣空軍和陸軍佔領了比薩拉比亞,這讓希特勒非常惱火。

1940年7月29日, 希特勒曾對他推行侵略政策的最親密的顧問之一約德爾說, 如果俄國佔領羅馬尼亞油田, 那就有可能不得不同俄國作戰。希特勒極需羅馬尼亞的石油, 於是積極扶持反蘇的安東尼斯庫上臺, 在羅馬尼亞建立親德的軍事獨裁製度。



德國包圍蘇聯 。

1940年10月, 德軍進駐羅馬尼亞後, 蘇聯的黑海出口受到嚴重威脅。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保加利亞, 相繼加人德、意、日軍事同盟, 大大加強了德國進攻蘇聯的南翼力量。至於西班牙、瑞典、土耳其等國, 形式上雖然保持中立, 但實際上都站在親德反蘇的立場上。總之, 法西斯德國在人侵蘇聯前夕已形成了很有利的戰略態勢。波蘭滅亡後, 德蘇之間的、“緩衝地帶”業已消失。被德軍佔領的那部分波蘭領土, 成了德國進攻蘇聯的軍隊集結地區。德國佔領丹麥、挪威後, 不僅改善了對西歐作戰的戰略態勢, 同時也有了東侵蘇聯的跳板。荷、比、盧、法投降, 英國退守英倫三島, 使希特勒基本上消除了東進的後顧之憂。至1941年4月初法西斯佔領了希臘等巴爾幹國家後, 最後完成了對蘇聯西部月牙形的包圍。

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3月,德國戰時經濟與軍備部聯合向希特勒發出報告,德國石油儲備將在10月份耗盡。希特勒緊急召開高層會議,會議最後決定,想要解決這個嚴峻問題,唯有拿下蘇聯,因為蘇聯當時也是石油大國,有很多油田和豐富的石油儲備。

1941年4月22日, 星期天, 凌晨3時, 法西斯德國出動約200架飛機, 突然襲擊蘇聯西部4個機場以及其他軍事基地、交通樞紐和重要城市, 並以數千門大炮猛烈轟炸蘇聯西部邊境地域。德軍以裝甲和摩托化部隊為先導, 由空降到蘇軍防禦縱深內的空降部隊配合, 從波羅的海至喀爾巴阡山一線約150公里寬的正面, 向蘇聯發起全線進攻。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1940年~1945年全球石油產量。


二戰後期,德國窘況。

在二戰後期,由於德國多線作戰,同時在斯大林格勒,德軍和蘇軍陷入了持久戰,德國石油儲備迅速枯竭,以至於在和蘇聯的交戰中,蘇聯軍隊經常在戰場撿到德軍成色非常新的坦克,拉回兵工廠稍微修理之後,又開出來奔赴戰場,將炮口對準德軍開炮。並且根據相關資料記錄,德軍在後期,甚至依靠馬匹來拉著坦克前進,可見當時德軍石油匱乏的困境有多麼嚴重。

1944年5月,英美開始重點轟炸合成燃料工廠,並從意大利南部起飛轟炸普羅耶什蒂油田,8月,蘇軍佔領普羅耶什蒂,才使德國的石油命脈再次收緊。9月,合成燃料月產量下降92.2%,跌至僅1.7萬噸,德國空軍的18萬噸燃料需求只能滿足3萬噸,已無法正常出動。

所以後來希特勒就說了:如果我無法得到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我就不得不結束這場戰爭。

後來根據德國的機密文件記載,法西斯德國的石油儲備僅夠9天正常用量,也就是說,後期德軍的石油儲備,以無力撐起這規模龐大的世界戰爭了。

謝謝大家。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古梁鏞


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時,庫存石油所剩無幾,石油讓德國的戰車停止轉動,走向投降桌!

一、德國自身資源的匱乏。

德國作為歐洲一個貧油國,其石油資源十分貧乏。戰前德國的石油主要依靠進口,主要的石油進口國是羅馬尼亞,羅馬尼亞是歐洲的第二大產油國(蘇聯產油第一)。戰爭前期,羅馬尼亞為德國提供了大量的石油,德國則支援羅馬尼亞各種武器和裝備。後期由於英國對海上輸油線路的封鎖,聰明德國不得已採用了煤焦油的方法代替石油,因為德國的煤炭資源是豐富的。



二、“閃電戰”也是“窮人的戰爭”。

德國前期發動的“閃電戰”可以說創造了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但是“閃電戰”也窮人的戰爭,德國看到自身石油資源的短缺,採用閃電戰的方式,短時間沒集中力量擊敗對手,從而掠奪佔領國的石油資源,補充自己的戰爭損耗。



古德里安的這一策略短期內是有效,德國用這套戰法完成了對敵國的“秒殺”,27天內征服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尤其是在對法國實施的“黃色計劃”中,英法聯軍面對有時己方還吃著飯時就從側翼鑽出來的德軍坦克幾乎喪失了戰鬥意志,被俘人員竟多達150萬。



三、石油扼殺了持久戰。

二戰後期,特別是“巴巴羅薩”計劃後,德軍在對蘇聯作戰失利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使得德軍的“閃電戰”,成為了持久戰。此時的德軍確在四面出擊,對石油依賴越來越強。同時英國大批次的出動飛機轟炸德國的石油設施和石油補給線,瑞典學者博·黑恩貝克稱,四個月內,德國“每一個重要的合成石油工廠至少被空襲過兩次,六十九座煉油廠、許多存儲設備及若干各種各樣的液體燃料工廠也都遭到了空襲”。

1945年德國投降時,空軍還存有2000餘架作戰飛機,海軍U型潛艇還有200餘艘,但是這些沒有石油,就是一堆鋼鐵而已。

這不能不讓人想起那句名言:“戰爭是件如此重要的事,以至於我們不能將它只交給軍人去考慮。”


史海看浮沉


德國的國內煤礦很多,但是油田卻很少,因此燃料問題一直是困擾德軍的一個大問題。



希特勒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我得不到足夠的石油,我就不得不結束這場戰爭”由此可見德國的石油緊缺到什麼程度,同時希特勒也意識到石油問題將是制約德軍行動的一個關鍵。1938年7月12日,德國提出“凱琳大廈計劃”,計劃到1944年初德國石油產量實現1100萬噸,但是希特勒的野心顯然讓他等不到那個時候。於是希特勒制定了在戰爭中獲取資源的戰略,同時加緊了石油的進口儲備,光1939年一年德軍的石油進口數量就達到了516.5萬噸,其中有進口自羅馬里亞的石油最多。另外當時的蘇聯也是給德國提供石油的重要國家之一,讓蘇聯意想不到的是德國會用著他們自己的石油來侵略自己。


由於德國入侵蘇聯的不順,希特勒在戰爭中獲取資源的戰略,並沒有達成,以至於德軍後期極度缺乏燃料,很多的裝甲車輛無法使用,這也是德軍戰敗的原因之一。

希特勒和他的夫人在地下室自殺後,讓在他們的屍體上澆上汽油,以避免盟軍得到他的屍體,這可能是德軍的最後一點燃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