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老鄉本是社會最底層人,有殺狗的、趕車的、吹喪的,為啥起義後都是軍事大才?

史學達人


正所謂“時去金也無色,運來鐵也放光”,劉邦為人無賴,所用之人除初漢三傑外則多屠詁之輩,能出將入相原因,無非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之勢也!竹子


岸芷汀蘭140746257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其實原因很簡單,這就是倖存者偏差。

蕭何是一個普通小吏,樊噲是個屠夫,劉邦是個混混,跟著劉邦在沛縣起兵的基本都是混的不得志的人。這些都是事實,許多人都在糾結為何偏偏他們成功了呢?

其實大家沒有看到的是在秦末亂世之中有太多比蕭何還有才的小吏、比樊噲還勇敢的屠夫、比張良陳平還牛的智謀之人,還沒有來得及發揮自己的才華就被大潮給吞噬了。

蕭何、樊噲等人可以說是秦末萬千起義軍當中活到最後的代表。

如今我們只看到蕭何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但是剛剛起兵劉邦沒兵沒將、勝負未知的時候蕭何哪有運籌帷幄的機會?

指揮千軍萬馬的軍神韓信,也得從小兵做起,積累小勝到大勝。要是沒有蕭何,韓信早就淪落風塵,不知所往了。

其實秦末亂世中但凡留下記載之人都是驚才絕豔之人,許多人都不遜色於漢初三傑,只不過他們要麼時機不好,要麼運氣太背,可以說蕭何等人笑到最後是時也命也。

舉個例子:

秦王子嬰,老秦家的天才。

在趙高殺掉胡亥準備篡位奪權之時,臨時被推上王位當做傀儡。朝廷內外全是趙高親信,自己生命危在旦夕。

但就是這樣的情況,短短几天時間子嬰和自己兒子,一個太監就設計殺掉趙高,恢復大秦統治。

這一幕可以說是歷代傀儡皇帝翻盤的教科書式操作,但可惜秦朝軍隊全沒,子嬰決定投降劉邦然後再圖他策。沒想到劉邦此時也是泥菩薩過江,鴻門宴後,劉邦灰溜溜去當漢中王,項羽直接殺掉了這位秦朝最後的復興希望。

子嬰短短几天的出場記載,其大智大勇,臨機決斷可以說是當時人物裡罕見的。但是時運皆不在,聰慧超過蕭何張良又有何用呢?

所以說,不是屠夫、趕車的人突然成了叱吒風雲的大將,而是在亂世之中想要活下來就必須成為這樣的人。

蕭何張良樊噲等人就是成功活下來的,他們功成名就。而哪些沒有活下來的,也沒有記載在史書中的又有多少呢?

我是以史為鑑,歡迎大家關注。


以史為鑑


劉邦沛縣起兵的人員中主要有: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周勃、周昌、雍齒、王陵等人。其中王陵一開始瞧不起劉邦,自己拉隊伍,後來在投靠劉邦,雍恥又背叛劉邦,最後才投靠劉邦,那麼其他人在劉邦沛縣起兵前都是什麼身份呢?

蕭何:年輕時任沛縣主吏掾,就是一個辦公室科員,是曹參的上司。

曹參:秦朝沛縣獄掾,即管理監獄的小吏,就相當於典獄長。

樊噲:早年曾以屠狗為業。

夏侯嬰:沛府的馬房裡掌管養馬駕車,就是一個司機。

周勃:以編織養蠶的器具為生,經常為有喪事的人家做吹鼓手。

周昌:在秦時擔任泗水卒史,就是一個政府小兵。

劉邦的起家部隊就是這麼一幫人,他們的出生並不高,最高的也就是蕭何是一個科員,其它都是窮苦出生,是當時社會的最底層,但是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他們都是能征善戰的將軍和治國安民的大才,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改變呢?

首先是劉邦作為一個領導者,他栽培了這些人。

一個合格的領導者需要自己學習和加強對人才從培養。楚漢相爭時期項羽的軍隊將軍的素質要高於劉邦,但是劉邦也在培養他的將領,使他們逐步成長。這就如同我軍一樣,當年很多都是沒有上過軍校,沒有接受教育的放牛娃,但是在毛主席的栽培下和教育下,最後成為了我軍的傑出將領。

其次劉邦給他們提供了舞臺,發揮了他們的能力。

很多人的發展離不開舞臺,蕭何就是在這樣的人,他在縣城的時候,每次考核都是第一,但是縣城的舞臺就那麼大,淹沒了他的才幹。等到他跟隨劉邦打天下、治理天下的時候,他的舞臺更大了,有更多的發展空間,發揮他們的才能。

最後是他們在戰爭中成長,成為了有才之人。

戰爭是最好的軍事學院,他們都是在戰場上學習。、學習好的比如曹參,從一個牢頭,最後做到了功勞戰功第一,學習的不是很好的人如夏侯嬰,一直就是擔任劉邦的司機兼保鏢,最後也是幹這個,由於他缺少在戰場上學習的機會,所以成長有限。

最終這幫人也在劉邦的帶領下成為了大漢的開國功臣:

蕭何:長期擔任相國,制定了西漢養民政策。

曹參:漢朝第二位相國,沿襲了養民政策。

樊噲:官至大將軍。

夏侯嬰:官職到太僕之職。

周勃:官至太尉、丞相,是安漢之人。

周昌:官至御史大夫,封汾陰侯。

所以說選擇對的領導很重要。


帝國烽火


第一,倖存者偏差,不擅長打仗的人,要麼死了,要麼在歷史上默默無聞,不為人知。

劉邦斬白蛇,在沛縣起義時,跟著他的將士有一千多人,其中樊噲、周勃、蕭何、曹參這些人都在其中。看著這份起義名單,你可能會覺得劉邦的運氣真好,居然開局就聚攏了這麼多的軍政人才為他效力。但是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

除去這些“後來很厲害”的人之外,一千人中的絕大多數人,後來怎麼樣了?



也許有比韓信更具天賦的年輕人運氣差,在第一場戰鬥的第一陣箭雨中就死掉了。而死掉的人是不會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

也許有的人不擅長打仗,劉邦在征戰期間把這類才華一般的老革命撤換了,不再委以他們重任。比如說劉邦建立西漢後,他敕封的145個列侯(開國功臣)中,能稱得上軍事大才的人,並不多。

舉幾個例子。廣平侯薛歐,蒯成侯周緤,斥丘侯唐厲,這都是老革命,在沛縣時就跟著劉邦混了。但他們的事蹟,有多少人清楚?

他們這些人就屬於才華一般,但運氣好,跟對了主公的一類人。

戰爭本身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在經過了將近十年的混戰後,劉邦團隊如同大浪淘沙一般,最終篩選出了曹參、周勃、樊噲等軍事人才。



第二,劉邦知人善任,是個好領導。

秦末農民起義之初,劉邦只是小角色,陳勝才是早期的大牛。陳勝起義後,他身邊的人才數不勝數,比如周市、鄧宗、武臣、葛嬰等,都是人才。

可是陳勝就是見不得別人過得比他好,葛嬰扶持楚國後裔為王,就被陳勝殺了,武臣在趙國稱王,也讓陳勝不滿。最後陳勝眾叛親離,被章邯擊敗。他團隊中的人才也是死的死,殘的殘,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名字。

相比之下,劉邦就不一樣了。彭越、韓信想封王,劉邦心裡也很不爽,但即便不爽,他依然強忍著不滿給他們都封了王。

當時跟著劉邦混,最起碼的,人才們可以有施展抱負的空間。而跟著陳勝混,就是千年一遇的軍事天才也白搭。

跟陳勝一樣的,還有項羽。韓信、陳平早年都在項羽帳下效力,但項羽不識才,最後兩人都跑到劉邦那邊去了。(張良投奔劉邦的原因也差不多,韓王成被項羽害死,張良為替主君報仇,怒投劉邦)



其實一個小人物能不能完成人生逆襲,個人能力都是次要的,關鍵要看有沒有運氣,要看有沒有“運”。

既無命,也無運——這類人就是當時的普通老百姓,如同螻蟻一般,任人宰割。

有運氣,但無命——這類人以武臣、周市、范增為代表。他們熬過了螻蟻階段,但沒有碰上一個好的主公,才華最終也荒廢了。

有命,但沒有運——這類人就是早年跟著劉邦起義,但在歷史上默默無聞的人。或許他們有才華,但是沒運氣,在第一場戰鬥中,就被對手劈死了。

既有命,也有運——這便是蕭何、周勃、樊噲等人的一生了。

所以說,其實不是沛縣那群后來很厲害的人是劉邦的老鄉,才成就了劉邦帝業,而是沛縣那一群老鄉和有野心、有能力的劉邦是老鄉,才成為了“後來很厲害” 的人。

如果他們的主公不是劉邦,而是項羽、陳勝這種見不得別人好的豎子,他們大概率不會成為當世之豪傑。


第三,曹參、周勃、樊噲等人本身也具有成為軍事大才的能力。

這一點不多解釋,他們能活下來,還能成為軍事大才,說明他們本身就很牛。畢竟沒能力的人,比如像趙括那種槓精,即便你給他施展才華的機會,他也把握不住機會。

第四,不要過度神話了軍事人才,認為軍事人才就應該要異於常人。相信我,你身邊的狐朋狗友中肯定也有軍事人才。只是沒有機遇讓他們施展才華罷了。


Mer86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這其實是一個沉重的英雄話題。

革命根據地往往集中出將相

史記說:豐、沛同裡。

顯然,一是可靠,二是犧牲多。

從劉邦起義,到朱元璋起義,到我們革命戰爭年代,革命根據地的子弟兵,總是能出很多將帥。

但是,大家記得嗎?項羽帶了8000江東子弟爭霸天下,最後一條小船回去幾個人。

劉邦起兵,在家鄉豐、沛、碭,得9000人。西漢建國後,封侯11人。

江西興國,將軍縣,建國初期出了56位將軍,但是長征路上,據說興國籍的烈士就有12000多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一定的地域性格因素


大國藏美


是屁股決定腦袋,還是腦袋決定屁股,這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實際上,很多時候如果把一個人放在一個位置上,只要他不傻不作,旁邊在有人指導一二,一般都可以做個差不離。就好像今天的大學生走向社會,絕大部分工作都是從頭學從頭幹,大部分人都可以勝任,其中少數有能力的可以在短時間內成為佼佼者,做到很高的位子。當官更是一樣,把一個人放到一個什麼長什麼局的位子上,用不了一年半載,就能幹得有模有樣。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有人提拔賞識。

劉邦是第一個從草根做起來的統一大王朝的開國皇帝,建國以後,他給一百多位功臣封王封侯,其中他沛縣老鄉就有大概三十位,比如比較有名的有蕭何、樊噲、曹參、盧綰等,不怎麼出名的有王陵、任敖等等,這些人像蕭何、曹參等還稍微好點,有點文化,但充其量頂多是個底層的小知識分子,像樊噲、周勃這種殺狗吹號的,後來都混得風生水起,實在是讓人有些難以理解。



實際上,這些人之所以能夠封王拜相併不是因為他們本身有多麼厲害的才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跟對了人。倘若他們不是劉邦的同鄉並且長期追隨劉邦,那麼他們中的大多數可能啥也不是。就好像盧綰,他有什麼出色才能呢,根本就找不出來,但他跟劉邦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發小,交情之深無人出其右,所以建國以後他被封為燕王。從這也看得出來,劉邦實際上還是一個蠻重感情的人。後來他的確殺了不少功臣,但基本上都是對他皇位有威脅或者造反之人,大部分有功之臣,他還是饒過了。

在這些人裡面,要說才能比較大的,應該數蕭何、曹參、樊噲等幾個。蕭何確實是有本事的人,他不僅幫劉邦管理後勤,還幫劉邦拿下了核心人物韓信,絕對是大能之人,不愧初漢三傑的美譽,連劉邦都評價說“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曹參也是個厲害人物,能打仗能治國,而且很有自知之明。他本是蕭何的下屬,追隨劉邦以後屢立戰功,蕭何死後他擔任丞相,承接蕭何活著時候的治國方針,休養生息,持續恢復漢朝的生產,堪稱明智之舉。樊噲是劉邦麾下有名的大將軍,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不過論及軍事才幹,比之韓信還是差了不少,韓信甚至都恥於與之為伍。


除了他們,劉邦還有很多同鄉沒有特別出色的表現,,但是最後也都封侯了,混得相當不錯,當官也沒什麼差錯。實際上,由於跟劉邦的關係好,他們就很容易得到提拔,比如一開始可能就是個校尉之類的小官,只要安排上這個職位,想要勝任一點也不難,不就是管點人嘛。然後跟隨大流一起對敵作戰,取得勝利,這就有了戰功,然後再一步步升遷。隨著升遷,管得人越來越多,會做得也越來越多,實際上只要在一定位置上,用不了多長時間,該會的基本上就都會了。因為人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大多數人都會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逼自己趕緊適應。所以劉邦的同鄉有很多都是普通人,就是因為跟對了領導劉邦,最後都混得人五人六的。


想想看,這些人雖然能力有大有小,但如果他們沒有跟隨劉邦,而是跟隨項羽,還會有機會佔得高位,發揮才能嗎,這個可能性恐怕很小。說幾個不是劉邦老鄉的人,比如韓信、陳平等有大能之人,他倆都曾經是項羽手下,但是他們在項羽手下根本沒施展出自己的才能,陳平還好點,韓信在項羽那比普通士兵強不了多少。如果他們一直留在項羽那,估計最後也只是項羽麾下很普通的一員,要麼戰死,要麼成為俘虜,史書上都不會有他們的名字。

劉邦這人本身才能如何,其實也不高,不然他也不會混到快五十歲了還是個小小亭長。如果秦朝一直都很太平,他可能一輩子也就是個亭長了。不過秦朝偏偏就不太平,由於秦王朝太過殘暴嚴苛,反對它的聲音是此起彼伏,劉邦就是趁著這股勁頭起來的。


劉邦雖然個人才能不突出,但他卻是個天選之人,有容人雅量,是個天生的領導者,正因為如此,才能聚集了大量有才能的人。不僅是同鄉追隨他,天南地北有才華的人都漸漸聚集到他的身邊。那些人為什麼願意跟隨劉邦呢,就因為劉邦這個人聽人勸,願意聽屬下的意見,哪怕有時候屬下提出很過分的要求或者做了出格的事情,為了大局,劉邦都可以容忍。就比如說韓信要稱假齊王,他直接就給韓信一個真齊王當,比如雍齒多次害他,他還封雍齒為侯。正因為劉邦做到了這些,像張良、韓信、陳平這些外來戶也都願意幫劉邦賣命。想想看,項羽手下的龍且、鍾離昧、范增等人,才能一點不比劉邦手下那些能人差,最後卻都落得個死於非命的下場,由此可見,跟對人有多重要啊。


一覽眾河小


仗義每多屠狗輩,勾心鬥角讀書人。劉幫的老鄉們多是販夫走卒,屠夫漁樵,他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和那些“高貴"者相比,他們沒有野心,忠誠,為了自己的既定目標願意跟隨頭領奮鬥到底,可以捨身忘死。其實他們才是社會的中堅立量,比起那些居廟堂者更能看穿社會實質,也更放得下自己。不管哪個社會和政權忽視這個群體,就是犯了極大的錯誤。“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社會發展的動力。"


嚴汝祥


各位小夥伴早上好,這裡是痞子歷史匯。中國5000年曆史文化傳承至今,所謂歷史就是非常的悠久,關於歷史上面的事情很多都是捉摸不透的,每個人對歷史的看法和見解都是不一樣的,那麼今天,小痞就用獨特的眼光帶大家縱觀不一樣的歷史,站在不同的角度為大家解析歷史。關於劉邦的強大,存在著很多的非議,很多人都說劉邦快40多歲了還是一個混混,身邊都是狐朋狗友,但就是這麼一幫人最後成就了大業。

劉邦的這幫狐朋狗友來自各行各業,而且都是每個行業中的精英,有一句話說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有吹喪的、做吏的、看監獄的、讀書的、趕車的、當官的、殺狗的,他們在當地可都是小有名氣的,在我們開來他們不過都是一些普通人罷了。不管他們之前是幹嘛的,為何最後都成了軍事將才?難道他們是神仙?

其實原因無非三種,第一個原因就是跟對了人,就如同我們現在跟對一個好老闆是一個道理,假如這幫人跟的不是劉邦,跟的是項羽,那結果完全就不一樣了。在劉邦成就大業的路上,謙虛的聽取別人意見,永遠讓手下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還給予鼓勵,而項羽就不一樣了,項羽最後失敗了,他們自然是敗軍之將,談什麼治國大才。

龍且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龍且在項羽的旗下也算一名大將了,為項羽立下了汗馬功勞還很能打。在韓信打敗了龍且後,項羽表現得很惶恐,不但沒有幫龍且教訓韓信,還找韓信談和,可以看出龍且對於項羽有多重要。到現在我們只知道韓信,韓信放棄了項羽去投靠了劉邦,韓信最後成為了歷史名列前茅的大將,而又有多少人直到龍且呢?因為龍且跟錯了人,如果龍且跟了劉邦,他也是一位響噹噹的人物。

第二種原因就是劉邦成就了這幫人,自從劉邦舉事後,跟著劉邦出生入死,他們都活到了大漢建立,相當於活到了勝利那天,才有了他們今天的地位。曹無傷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曹無傷也非常的厲害,曹無傷沒有像蕭何、樊噲、曹參、盧綰等人一直追隨劉邦。但是他在關鍵時刻站錯了隊,他把劉邦的機密告訴了項羽,結果讓劉邦從鴻門宴走了一遭,項羽最後還出賣了他。那他當然沒有好下場,結果被誅殺了,如果曹無傷不出這回事,也會成為我們口中的軍事將才,被人們銘記於心。

還有一種原因就是,他的這群狐朋狗友並非等閒之輩,雖說他們和劉邦都在家鄉的時候,只是殺豬的、吹喪的,但他們本身就是一些有才能的人,個個胸懷大志,無奈英雄無用武之地。因為當時是大秦制度,可惜在大秦選拔機制的時候,沒有把這些有本事的人吸納到秦國,這難道不是秦國的一大損失嗎!再說一個最為顯眼的例子,劉邦。

劉邦從小就和盧綰一起學《尚書》,年輕時候周遊列國,跟李斯一樣出門做客。可是劉邦到了中年後回到了家鄉,做了一個小小的亭長,在大秦的體制內做一個最底層的官員。終於在陳勝吳廣起義後,劉邦開始舉事了,沒想到一介草民,從未受過軍事訓練,沒有參與過戰爭的劉邦成為了一名軍事家。劉邦野心勃勃,最後稱霸天下。

而對於劉邦的迅速崛起,張良都被驚呆了,張良對於劉邦的這個問題,思考了很長一點時間,依然沒有給出準確的答案,最後也只能敷衍的來一句“沛公殆天授也”。像他的這群狐朋狗友最後能成為軍事家,政治家,就是這幾種原因導致的。今天的故事到這就結束了,歡迎各位在下方評論區一起探討歷史。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用戶769288457696924


劉幫是中國第一個農民出身打天下,並取得成功的人,他身邊的部將的確有不少是市井小民出生,職業也十分低下,但人家硬是把江山打下來了,後來許多也成為國之棟樑。

我們先看看都有哪些人。

周渤,吹鼓手出身,平時也喜歡賭點小錢,喝點小酒什麼的。耍槍弄棒也不差,要不也不能混到劉邦的朋友圈裡去。劉邦起兵後,跟著劉邦,屢建戰功。大漢建立後,曾做過丞相,你不服不行。

樊噲,劉邦發小之一,曾以屠狗為業,跟隨劉邦一點不虧,不僅吃香的,喝辣的,還娶了呂后的妹妹為妻,說走狗屎運一點不差,但打起仗也可一點不怕死,鴻門宴上成為網紅可不是虛得的。

灌嬰,劉邦時期的大將,後又是滅呂功臣也只不過是小販出身。

蕭何、曹參劉幫的頂樑柱級人物,其出身只不過是縣裡小史而已。

劉幫就是帶著這幫人東征西討,歷經艱險終於成為贏家,是他運氣好嗎?非也!這就充分地體現了劉邦的領導能力和組織能力以及凝聚力。這幫將領跟著劉邦,也是牢牢地把劉邦為核心,起義時也沒有想到劉邦能當了皇帝,只不過圖一時之痛快,把劉幫當作靈魂,反正老大叫於嘛就幹嘛,生死無懼,絕無二心,義字當先。

常言道,一個軍隊經常打成才能錘鍊成一支好的軍隊,這幫人隨著勢力越大,仗打的越多,在戰爭中學會戰爭,硬是把他們培養成戰爭天才,成就了劉幫,造就了自己。


車工00


這是一個很複雜,很難以回答的問題,而且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會有統一的標準答案。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視野,不同的角度,分析這個問題,各抒己見,有利於開拓大家的人才觀,事業觀,成才觀,等等。總之,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就這個問題進行探討,也很有意思。我的看法是:

一,英雄不問出處。劉邦有理想,儘管自幼窮困潦倒,長大後遊手好閒,常靠別人的資助生活,但他有理想,有志向。當看到秦始皇出巡,不禁脫口而出:“大丈夫當如是也!”可以看出儘管他身處底層,卻不甘下流,有機會就會乘勢而上。

樊噲是個殺狗賣肉的個體戶,身材魁梧、力氣大,膽子也大;而蕭何是縣官手下的文職,曹參是獄警,夏侯嬰是給縣官餵馬駕車的馬伕;灌嬰是販賣布匹的小販,周勃開始靠編席為生,後來專門替人辦理白事,靠吹簫奏輓歌度日。但他們都有異於常人的特質,只要給以機會,就會脫穎而出。

二,時勢造英雄。如果在太平盛世,劉邦及其周圍這一干下層人等也只能各安其業,平庸過其日子。但暴秦苛政弄得民怨沸騰,遍地如柴薪堆集,只需星星之火,便能成燎原之勢。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並迅速成就大事,為各地有想法的人作了示範。天下英雄出四方,有槍便是草頭王,人人都能幹一場。劉邦及其一干人便在這起義洪流中起事,並經受了大浪淘沙,成就了大業。況且,冷兵器時代,戰爭雖然需要謀略,但打仗也並不需多大的智力,容易在戰爭中學會戰爭。所以,這一干草莽匹夫搖身變為戰將也不是特別反常。

三,有個特別的“帶頭大哥”。一個成大事的團隊,必須要有個有本事有異質心腸硬的老大。所謂“ 一頭獅子率領一群綿羊,能夠打敗一隻綿羊率領的一群獅子”。劉邦就是這頭能夠率領一群綿羊打仗的獅子。如前所述,他有理想。他心腸硬,都在敗退中幾次把妻子兒女推下車子,當項羽威脅要殺他父親的時候,他卻說能否分他一杯羹?另外最重要的是,他知人善任。正如他所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知人善任,這是一個主帥最重要的品質。劉邦恰恰具有這種潛質,所以他帶領他的團隊成就了大事。

四,有嚴明的紀律贏得了民心。如,如他的“約發三章”就為他贏得了民心。而得民心者得天下。他的一干低層朋友。不過是順應了民心,併成就了一番大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