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殺魏延?如果魏延不死,蜀漢會怎樣?

阿斌的生活VLOG


諸葛亮非要殺魏延是出現在小說《三國演義》當中,在這裡諸葛亮要殺魏延,完全是因為魏延這個人不好控制。

用諸葛亮的話來說就是魏延這個人頭上有反骨,若是不殺他,日後魏延肯定是會造反的。當時劉備還在,諸葛亮就建議,讓劉備殺了魏延。

但是,劉備看人比諸葛亮要準,他覺得魏延是不可多得的一個人才,就沒有聽諸葛亮的建議了。

諸葛亮當然不爽了,不過再後來魏延確實是有所建樹的。到了劉備駕蹦,諸葛亮還可以把控住魏延,他也就沒有殺魏延。

可是,到了諸葛亮快要死的時候,他就要定計策殺魏延了,因為諸葛亮料定自己死後,沒有人能夠管控了他。最後諸葛亮定計,讓馬岱把魏延的人頭給斬掉了。

可是,《三國志》上諸葛亮並沒有說要殺魏延。那時候諸葛亮死於北伐途中,在臨死之前,他說自己死後,就讓楊儀火速撤兵,不要繼續北伐了。

這時候諸葛亮料定可能魏延不會撤退,所以,他就對楊儀等人說,待我死後若是魏延不撤退,你們就不用管他了,由他去就可以了。

等到諸葛亮死後,楊儀就派了費禕去問魏延,要不要撤退,魏延說丞相諸葛亮死了,我魏延還在,不能說丞相死了,仗就不能打了吧。

很顯然魏延是不打算撤的,費禕回去把這個話,告訴了楊儀,楊儀知道魏延不肯撤,所以,楊儀就想帶著自己的部隊撤走了。

可以,費禕走了之後,魏延覺得大事不好了,他想到的是,這群人肯定回去之後,會參自己一本的。

所以,他也趕緊趕到楊儀前面阻止楊儀撤退,魏延走在前面還把橋樑破壞,減緩了楊儀等人的撤走。

楊儀寫了信告訴劉禪魏延反了,同時魏延也寫信說楊儀反了。劉禪讓大臣們商議,到底是誰反了,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魏延。

所以,劉禪就派了人去圍魏延,魏延在逃亡的時候,被馬岱給殺了。

所以說正史上的諸葛亮並非是要殺死魏延的,魏延只不過是一個不怎麼聽話的將領,但是,他對蜀國還是忠心耿耿的。

總之,魏延就是死在了蜀國的內鬥當中,諸葛亮一死,蜀國沒有人能夠調令這一群文臣武將了,他們為了爭權奪利,只好互相殘殺了。


漢史趣聞



簡單的說,魏延的表現太過強勢了,除非諸葛亮在世,否則蜀漢沒人能夠壓制住他,包括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以及後主劉禪在內。

比如說,諸葛亮的遺命讓魏延撤退,魏延始終堅持自己的戰略意圖,堅決不肯奉命。我想當時即便是劉禪從成都發布撤軍令,魏延也必定不會買賬。

所以無論站在諸葛亮的角度,或者是劉禪以及諸葛亮接班人蔣琬的角度,魏延必死無疑。只有魏延死了,蔣琬才能真正意義的接替諸葛亮的位置。


魏延跟關羽幾乎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兩人都是獨當一面的軍事帥才,是蜀漢兩個不同的時期最出類拔萃的大將。

關羽早年逃亡在涿郡一帶,適逢劉備在涿郡招兵買馬,關羽便加入了劉備集團。之後憑藉自己的才能與汗水,一步一步坐到了蜀漢第一大將的位置。魏延本為義陽人,以部曲的身份跟隨劉備,也是靠著自己的才能與汗水,逐漸成長為了後蜀時期的第一大將。

早年,兩人都是底層弱勢群體,所以他們對普通士兵非常好,善於養兵。但是在對待官員士大夫的時候,兩人並不友好,甚至常常自負看不起士大夫,喜歡搞內部矛盾。關羽因此兵敗麥城身首異處。


魏延的悲慘結局,多少也受其驕於士大夫的性格所影響。蜀漢大臣楊戲在《季漢輔臣贊》中點評了蜀漢的肱股之臣。其中有一句是評價魏延的。原文如下:

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楊戲一語中的,究其根本,是魏延自己的性格在作怪。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他跟丞相長史楊儀的恩怨。兩人彼此水火不容,常常鬧得軍營上下烏煙瘴氣,矛盾重重。考慮到這兩人都是自己的得力助手,諸葛亮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記得有一次,費禕出使東吳,吳主孫權喝醉了酒,無意說出了這麼一段話:

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可想而知!魏延、楊儀兩人內鬥多麼激烈,連遠在東吳的孫權都尚有耳聞。孫權都知道諸葛亮死後,沒人能夠壓制魏延、楊儀的爭鬥,會搞到蜀國大亂。諸葛亮作為千古智者,豈能毫無考慮?

諸葛亮對魏延很好,他非常依賴魏延的軍事才能,每每重用魏延,將他培養成了後蜀時期的第一大將。魏延所享受的待遇,蜀漢眾臣望塵莫及,劉琰與魏延不和,諸葛亮立馬指責了劉琰。魏延拿刀威脅楊儀,楊儀哭告諸葛亮,諸葛亮不聞不問。

站在諸葛亮的角度,魏延是蜀漢第一大將,是蜀漢後期的支柱,他並不希望魏延死。但是正如孫權所說,自己死後,有誰能夠壓制住這個桀驁不馴的魏延呢?諸葛亮不得不為蜀漢的大局考慮。

諸葛亮的遺命: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參考,《三國志·魏延傳》

按理說,楊儀只是丞相府的一個屬官,相當於諸葛亮的幕僚。在北伐軍中,楊儀是沒有資格暫領指揮大權的,最有資格接替前線指揮權的只有魏延。但是,諸葛亮並不放心,為了試探魏延,他決定先由楊儀代理。讓魏延做斷後將軍。

難道在諸葛亮的心中,魏延之才,只適合做斷後將軍嗎?顯然不是的,他是在試探魏延,在自己死後,魏延能不能夠遵從軍令。站在諸葛亮的角度,他當然是希望魏延遵從軍令的,因為他不希望蜀漢損失掉這個第一大將。


可惜的是,魏延始終是不服氣,在他腦子裡浮現了一萬個“憑什麼”。憑什麼諸葛亮選的是長史楊儀?憑什麼選的是自己的仇人?憑什麼讓自己給仇人保駕護航?該是自己應得的東西憑什麼失去了?……

帶著這一萬個不服氣,魏延怒氣衝衝的跑回了蜀中,並沿途阻擊楊儀。他希望劉禪可以給自己做主。他上告了楊儀的罪行。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

但是劉禪、蔣琬等人怎麼會支持他呢?接管北伐軍的楊儀很容易就搞定了。如果讓魏延擊敗了楊儀,接管了北伐軍。蔣琬就該看魏延的臉色行事了。所以蔣琬、董允非常堅定的站在了楊儀一邊,劉禪自然是聽蔣琬的了。


最終魏延被釘上了反賊的名頭,不但自己身首異處,還被楊儀洩私憤夷滅了三族。魏延謀反一事,肯定是被冤枉了。如果他想要謀反,絕不會自己往虎口裡送。他可以聯結曹軍,為自己爭得政權。他也可以返回漢中,整頓軍馬自立為王,沒必要操之過急。

在《三國志·魏延傳》中,我們可以得知,魏延的冤情,最終應該是沉冤得雪了。原文如下: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陳壽只不過是做了一個整理,魏延沒有反心的說法,在當世的史料中,已經是有記載的了。

如果魏延不死。對蜀漢未必是好事,首先是內鬥問題。別以為只有一個楊儀跟魏延爭鬥。其他的蔣琬、董允等人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同樣不會坐視不管,而且他們都會站在楊儀一邊。即便最終魏延取得了勝利,也只會給蜀漢留下一個爛攤子。

在不內鬥的情況下,魏延接替諸葛亮,蜀國只有兩種可能。要麼速勝,要麼速亡。因為魏延的野心很大,跟諸葛亮謹慎有餘的性格截然不同。這種性格有兩面性。玩的好就有可能助蜀國速勝,玩的不好則是加劇蜀漢的滅亡。


愛尚文史


不是諸葛亮非要殺魏延,而是局勢所迫。因為同一代的將軍,或者能壓得住魏延的同一代文臣,已經凋零無幾。在這種情勢下,以魏延的性格和威望,新一代的文臣武將根本無法鎮得住魏延。因此,在這種情勢下,諸葛亮為了蜀國能安穩的發展下去,魏延只能成為其中的犧牲品。

而諸葛亮要魏延的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兩者的主張不同。諸葛亮一生行軍打仗或為人處事,講究的是穩,是謹慎。如果沒有絕對的把握,以諸葛亮的性格,他是不會輕易的去冒險的。

<strong>而魏延不同,魏延行軍打仗,講究的是奇,是冒險。所以,在魏延的打仗風格中,可以發現,魏延這個人帶兵最講究的是劍走偏鋒,只要是有一絲的可能性,他都會大膽用兵。

因此,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魏延就提出了走子午穀道,然後會師潼關的軍事策略。但是,這一策略被諸葛亮當場反駁,以至於讓魏延下不了臺。故而,心高氣盛的魏延心中開始對諸葛亮產生了一絲的怨恨情緒。


但很不巧,魏延的這些情緒變化,都被謹慎的諸葛亮看在了眼裡。但是,因為當時正是用人之際,諸葛亮只能按捺住殺魏延的心思,把他的利用價值用到最大。

其二,魏延與同僚的關係較差。蜀國地小人少,加上常年的征伐,使得蜀國的人口急劇下降。而在成都中,又有著各大世家,他們在劉備入川時,就給予了很大的幫助。所以,隨著蜀漢政權的建立後,這些益州的當地世家也擠進了蜀漢的政權中心。

這樣一來,袁本一枝獨大的荊州世家就會與益州的世家,因為利益的爭奪而開始了競爭。魏延,嚴格來說算是荊州派的,自然也會被捲入到爭鬥的漩渦中。

後期的蜀漢,益州的世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佔據優勢的。而魏延,因為心高氣傲的原因,使得他不但和益州派的那些官員關係很差,還經常和荊州派系的官員產生摩擦。這種兩面不討好的人,在蜀漢集團裡就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

這樣一來,諸葛亮就有理由去打壓他。

如果魏延不死,蜀漢會變成如下情況:

其一,內部矛盾激烈。這時的諸葛亮已經逝世於五丈原了,而魏延還沒有死。如果按照這種情形發展下去,魏延會繼續回到他的大本營——漢中。

魏延會據守漢中,然後以清剿逆臣的口號,提兵入川,逼迫劉禪下旨殺楊儀。因為魏延就是這麼一個心高氣傲,而且政治領悟比較差的人。在這種受委屈的暴脾氣影響下,魏延絕對有可能做出這樣的舉動。

而這樣一來,支持楊儀那一派的人,為了保護楊儀,也會以理相據。當兩者把暗地裡的競爭放到檯面上來時,就會發生更大的衝突。衝突的發生,會讓本就不穩定的蜀漢產生更大的動亂。

其二,魏國的壓境。魏國本來就窺探蜀漢的土地,如果魏延率漢中之兵入川,漢中的兵力就會空缺。再加上諸葛亮逝世對蜀漢的劇烈影響,魏國是不會放過這一次機會的。

漢中之地毗鄰魏國的邊境,只要有一絲風吹草動,魏國就會壓境。而在這種局勢下,魏延又會是一個兩難的境地,一方面,魏延對蜀漢是忠誠的,他不可能會投降曹魏;但另一方面,魏延一心想殺楊儀,而楊儀不死,魏延又不會罷兵。但是,就算魏延罷兵,蜀漢方面也不會放過他。

因此,不管怎麼樣,魏延到最後,似乎都免不了一死。


韶華傾夢


題主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正確,諸葛亮沒有想殺死魏延,事實上是他一直在保護魏延,魏延之死還是他自己太會作了。

確實,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在臨死前預料到魏延會造反,所以給馬岱留下了密令,讓他殺死魏延。不過這僅僅是演義裡的情節而已,根據《三國志》記載,因為魏延作戰勇猛,所以諸葛亮不僅多次命他為先鋒加以重用,還一直對他很偏袒。

魏延為人高傲看不起人,經常和同僚衝突,特別是和楊儀的關係勢如水火。魏延甚至會在討論軍務時公開拔劍威脅要砍死楊儀,這種行為可以說非常惡劣,換成其他人是魏延上司,估計魏延不死也早就被免職了。

不過諸葛亮對此都予以了容忍,甚至在諸葛亮臨死前預計到了魏延可能會抗命,拒絕撤退,也只是交代讓魏延斷後,如果他不服從命令,那麼就不用管他。應該說諸葛亮這個方案是在儘可能減少蜀軍損失和保全魏延之間選了一個折中點,可見他對魏延的包容。

然而魏延的舉動還是超出了諸葛亮的預計,在得知諸葛亮的死訊以後,魏延要求前來通知他的費禕和他一起聯名奪取軍權。在奪取軍權失敗以後,魏延更是起兵攻打楊儀。雖然魏延本意並非是造反,但是他的這種行為已經形同造反。

所以在劉禪接到楊儀和魏延互相揭發對方造反的奏摺以後,董允、蔣琬等人都支持楊儀,而魏延手下的士兵也不願意支持他,紛紛散去,魏延因此兵敗身死。

不過魏延即使不起兵,那麼他的結果也不會太好,更不會對蜀漢局勢起什麼影響。

魏延的壞脾氣不是一兩天了,大家都心裡有數。諸葛亮一死,其他人都沒把握駕馭魏延。這種情況下即使他老老實實按照諸葛亮的安排退兵,事後不管誰掌權,都不可能像諸葛亮一樣重用他,更不可能讓他掌握兵權,安排一個閒職讓他靠邊站就是最好的結局了。

而以魏延的暴躁脾氣,他多半不會安於現狀,還會和原來一樣口出怨言,和人衝突。不過沒了諸葛亮的保護,他的這種行為就只能是取死之道,所以早晚還是一個死字。

因此即使魏延不起兵,他最好的結局也就是坐冷板凳養老,更大的可能還是死,無論那種結果都不會對蜀漢局勢產生什麼影響。


不沉的經遠


魏延在歷史上是很有爭議的人物,他留給後世的懸念很多。也正因為沒有足夠的史料作為佐證,許多都是出於猜測。

就魏延的幾個故事,豹眼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人,深受劉備器重。

01

魏延有反骨

魏延是劉表的部將,後以部曲的身份跟從劉備入蜀作戰。

這裡就有個問題,魏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如何跟隨劉備的。

劉表帶甲數十萬、疆域數千裡,但是劉表並沒有經過多少大戰,手下也沒有多少出名的大將。如黃忠、魏延、文聘、甘寧等人都是劉表病逝後,才出人頭地的。

甘寧投靠孫吳較早,在劉表活著的時候就已經離開。

黃忠是劉表的中郎將,跟從劉表侄子劉磐駐軍長沙攸縣。劉琮舉荊州投降曹操以後,曹操任命黃忠為代理裨將軍,仍駐守長沙,歸屬長沙太守韓玄統屬。劉備佔據荊州南四郡,黃忠跟隨韓玄投降劉備。

文聘在劉琮投降曹操後,也就跟隨投降了曹操。曹操鑑於文聘的忠義,繼續任命文聘駐守江夏。

唯獨這個跟隨劉備後出盡風頭的魏延,這段時期沒有史料記載。

據《三國演義》的說法,第四十一回,劉備敗退襄陽,劉琮聽信蔡瑁之言不讓劉備入城。魏延挺身而出,打開城門招劉備軍隊入城。劉備怕驚擾百姓決定不進城,魏延與文聘交戰後,力孤投靠了長沙太守韓玄。

後來,關羽進攻長沙,與黃忠大戰。韓玄認為黃忠作戰不力要把黃忠殺掉,魏延一方面因韓玄不重用他,不得志而積怨,另方面激於義憤,便率眾殺了韓玄,投降了劉備。

由此,諸葛亮判斷出魏延有反骨,是不忠之人,要把他處決,幸得劉備求情方才作罷。劉備入蜀,魏延就跟從隨行。

演義的說法不能作為史料,但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第一,魏延如果是劉琦的部屬,劉琦歸附劉備,魏延跟隨,這是一個情形。

第二,類似於黃忠,被劉表任命駐守南四郡,劉琮投降,接受曹操分封。但職階太低,沒有進入曹操的法眼。

第三,如演義所說,魏延不想跟隨劉琮投降,另尋出路。

第四,劉備善於挖牆腳,曾經因為在新野動靜太大就引起了劉表的疑忌。劉備在劉琮投降曹操之前,就接觸了魏延,暗通款曲,眉來眼去。

豹眼認為最後一種可能最大,劉備投靠公孫瓚發現了趙雲,把趙雲忽悠走了;投奔劉表發現了魏延,也就把魏延再忽悠走。

之所以劉備入蜀,不帶關羽、張飛、趙雲,只帶魏延,而且得到漢中之後,委以漢中太守的重任。其中必有緣由,不是沒有故事,只是不得而知罷了。

羅先生之所以安排魏延有反骨,諸葛亮要將其斬首一個橋段,是為了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時殺魏延做鋪墊。

02

諸葛亮並沒有直接安排殺魏延。

從相關史料來看,234年秋天,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由於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商議退軍之事。令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從命令,就隨他的便。

楊儀派遣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能因為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

從這裡看出,魏延也不是忠義之人。

魏延只感恩劉備一人,對劉備應該沒有異心。但對諸葛亮壓根裡就不服氣,但懾於丞相的權威,不敢有過度的想法。其實諸葛亮也清楚得很。

第一次北伐,魏延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謀”,儘管存有疑義,但至少說明魏延並沒有真心服從諸葛亮。

諸葛亮對於蜀漢,居功至偉,他的病逝是整個蜀漢最悲痛的事情。但魏延居然說:“豈能因一人之死而廢國家之事”,可見其人多麼絕情。

《魏略》記載,魏延與楊儀一向有矛盾,二人勢同水火,甚至有魏延數次拿刀要殺楊儀的事情;諸葛亮愛惜二人的才能,費禕也為二人時常調解,才得以勉強相處。諸葛亮一死,沒有人能控制了二人。

這時候,諸葛亮安排楊儀主持撤軍,明顯就是要激起魏延的怨恨,楊儀忌恨魏延,也會利用這個機會除掉魏延。

儘管諸葛亮沒有明確安排殺死魏延,但其意圖很明確,就是要除掉二人。

楊儀殺掉魏延,帶兵回到成都,不久被削職流放,最後因為誹謗朝廷被下獄處死。

這是典型的一石二鳥之計。

如果諸葛亮不想殺魏延、楊儀,他已經確定蔣琬、費禕、姜維等為接班人,直接安排費禕、姜維撤軍就是,就不會安排楊儀故意激怒魏延。

諸葛亮的確是高人,沒人玩的過他。

雖然諸葛亮沒有明說,實際上魏延已經是非殺不可。諸葛亮一死,沒有人能控制得了他。特別是在北伐戰略上,魏延與諸葛亮存在根本的分歧。

魏延不死,按照他的戰略,蜀漢很快就徹底玩完。

諸葛亮之所以把衣缽傳授給姜維,就是因為姜維聽話,堅定地遵循諸葛亮北伐的戰略。不要期望能夠消滅曹魏,那就是一個幌子,保持對曹魏的壓力,盡力減緩蜀漢滅亡的進程,等待奇蹟的出現。

而魏延卻不服氣,想要跟曹魏決戰,豈不是找死,其結果,蜀漢滅亡的更快,沒有之二。


豹眼看歷史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諸葛亮臨死之前並沒有留下計謀要殺魏延,但是魏延確實是諸葛亮死了之後不久便被馬岱砍了腦袋,這裡面有沒有諸葛亮的用意呢,我想是有的。

簡述魏延被殺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病逝在五丈原前,臨終之前召集楊儀、費禕、姜維議事,要求在他死後全軍撤退,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斷後,就隨他去。

諸葛亮病逝後,楊儀等人按令撤軍回蜀地,魏延大怒,說道:“北伐這麼大的事情怎麼能因為諸葛亮一個人死了而中斷呢?不是還有我魏延嗎?”眾人不聽繼續撤軍,魏延沒脾氣了,同時對諸葛亮安排他斷後非常不滿,在他看來,他是跟隨劉備打過天下而且頗受劉備重用的,資歷比楊儀、姜維等人高太多,憑什麼給他們斷後。於是魏延率領所部先於楊儀撤軍。於是就出現了楊儀、魏延兩路大軍往成都進發的情況,兩者都給成都報信,說對方謀反。

在成都的劉禪慌神了,兩路大軍誰謀反他都吃不消,而且還不知道是誰真正謀反,於是他問董允、蔣琬等人,兩人異口同聲地說楊儀肯定不會謀反,那麼結果不就顯而易見了。

魏延大軍先一步趕到了南谷口,列陣“迎接”楊儀大軍,楊儀先鋒王平大聲質問魏延,“為什麼諸葛丞相屍骨未寒,你就要叛亂?”並且好言相勸魏延大軍,憑藉諸葛亮在軍隊的影響力,魏延所屬大軍紛紛倒戈,魏延只得帶著數人落荒而逃,隨後被馬岱追上斬殺。

這就是魏延被殺的全過程,細細一品味,魏延被殺其實是必然,也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蜀國已經沒有魏延的位置了

諸葛亮任丞相期間,軍政大權一把抓,無論是朝政還是軍政,他都做了充分的安排,保證即使他死了,蜀漢還能按照他設計的藍圖走下去,那麼在這份藍圖裡有魏延的位置嗎?抱歉,真沒有!

這一點從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可以明顯看出: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出師表》

朝政方面,諸葛亮舉薦的接班人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軍事方面舉薦的是向寵,如果說姜維是因為還沒有投誠沒有出現在《出師表》中,那麼作為劉備重視的將領,從荊州就跟隨劉備,而且能力也突出,正值壯年的魏延為什麼沒有出現在諸葛亮的藍圖裡?原因後面分析,反正就是蜀國已經沒有魏延的位置了。

2、不容於諸葛亮的政治集團

反觀楊儀、費禕、蔣琬、姜維等人,都是諸葛亮的心腹,他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政治團體,這也是劉禪詢問誰造反的時候,蔣琬等人那樣回覆的原因了。

政治上黨同伐異是天性,面對一個資格比自己都老,掌握軍權的將軍,而且還一直對諸葛亮,對自己這個團體不服氣的魏延,除掉他是楊儀、費禕等人最好的選擇,而且從諸葛亮最後的佈置來看,也是默許了。他沒有召集魏延來議事,而且讓魏延斷後,這明顯將魏延排除在外,此外最後一句“隨他去吧”,雖然沒有明言,意思就是如果他不聽話,你們自己看著辦,想殺就殺吧!

政治智商低得可憐的魏延哪有想那麼多,憑著武人的直爽,竟然不聽號令私自行軍,還佔據關隘不放大軍入城,坐實了謀反的罪名,最後被殺。

所以綜上來看,魏延不在諸葛亮的規劃中,對於這樣一個不利於掌控的將軍,諸葛亮默許楊儀等人把他幹掉。

為什麼備受劉備看重,而且是蜀國後期難得的大將,魏延為什麼不受諸葛亮看重呢?

1、魏延不服諸葛亮管理

不管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中,我們都知道,劉備駕崩後,諸葛亮就掌握了蜀漢全部軍政大權,蜀國上下無不信服,除了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以及魏延,沒過多長時間李嚴就因為不配合諸葛亮北伐被流放。

魏延仗著自己打仗有一套,而且是先帝重臣,所以想和諸葛亮分庭抗禮,在北伐的過程中,多次提出和諸葛亮不同的意見,影響諸葛亮的權威,這些都不被諸葛亮所喜,自然就不受諸葛亮看重。

2、兩人的軍事理念相差甚遠

諸葛亮行軍打仗頗為保守,穩紮穩打,而魏延則更為激進,比如子午谷奇謀等,整體來看諸葛亮是用統帥高度的戰略眼光來看北伐,魏延更多是從戰役角度來思考問題。現在很多人貶低諸葛亮不會打仗,推崇魏延,如果用魏延的計謀,說不定早就拿下長安了,這些都是很片面的看法。

三國時期,蜀漢最弱,魏國最強,這代表什麼?代表魏國輸得起,蜀漢輸不起!

魏延貢獻的奇謀有當年韓信“暗度陳倉”的風韻,但是戰爭最大的特點就是“天有不測風雲”,“勝敗乃兵家常事”,如果沒能打下長安,那個地方可是曹魏腹地,魏延的大軍想要退回來就很難了,最壞的結果就是全軍覆沒,那對蜀漢的打擊就太大了。有人說諸葛亮北伐不也是都失敗了嗎?雖然沒有成功,但是諸葛亮還是把主力帶回了蜀國,並沒有傷及蜀國的根本。

再退一萬步講,魏延成功了拿下長安就意味著勝利了嗎?曹魏都城在洛陽,長安距洛陽還有函谷關、弘農等地,長安防守薄弱,洛陽可是有曹魏大軍的,所以以長安進攻洛陽並不現實。那麼以長安作為前進據點長期經營呢?也不現實,因為長安守不住!

蜀軍佔據長安之後,將面臨曹魏洛陽方向、上黨方向、甘涼方向三路圍攻,而長安與成都隔著千重山,後勤補給困難,沒有辦法得到成都平原的有效支持,所以在三路圍攻下長安就會變成孤城,到時候想要撤退都不可能。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壓根就是武夫的膚淺計謀,反觀諸葛亮,通盤考慮,不僅要拿下長安,還要拿下甘涼地區,讓長安沒有後顧之憂,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如果魏延沒有死,那會有什麼後果?這就要看兩派鬥爭的情況了。

1、楊儀、費禕等完勝,魏延完敗

其實這種情況等同於魏延被殺,楊儀等人掌握蜀軍政大權,就按著歷史來走。

2、雙方平手,楊儀、費禕等人佔優

這種結果就是魏延佔優一部分兵權,但是無法主導北伐等大事,蜀國還是後諸葛亮集團來把控,整體上會按照諸葛亮生前的態勢來走,但是將相不和,北伐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3、雙方平手,魏延佔優

此時魏延掌控了蜀國全部軍事大權,主導北伐事情,那麼蜀國的國運就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以魏延激進的軍事風格,好走險招,也許會出奇制勝,取得一定戰果,但是他面對的是老奸巨猾的司馬懿,魏延比拼計謀能有幾成勝算就不好說了。如果一次全軍覆沒,也許就能直接導致蜀國滅亡。

4、魏延完勝

這一點最可怕,因為魏延本身政治能力很低,並沒有能力管理好蜀國,最終可能讓蜀國四分五裂,甚至可能出現改朝換代的情況,如此事情參照何進、董卓等人。


總結一下,魏延就是一名一般優秀的武將,但是因為和諸葛亮不對付,所以沒有進入諸葛亮的“白名單”,也是考慮自己死後萬一魏延做大,對蜀國極為不利,所以諸葛亮也默許了楊儀等人殺掉魏延。


榮耀歷史


如果你指三國演義這本小說,諸葛亮確實是計殺了魏延,從最早認定魏延腦後有反骨開始,諸葛亮就一直對魏延不感冒,在諸葛亮陽壽將盡時,魏延又踢滅了諸葛亮為自已續命的七星燈,最終諸葛亮去世。

在去世前,諸葛亮安排好了錦囊妙計,讓馬岱乘魏延大叫三聲誰敢殺我時,一舉砍殺了魏延。



好吧,這是三國演義,完全是虛構的情節,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諸葛亮對魏延恰恰與小說中相反,不僅沒有殺魏延,而且諸葛亮最器重的軍事人才就是魏延。

下面開始講歷史,不談三國演義。

魏延是個人才,尤其是軍事人才,誰也無法否認,劉備將魏延從自已的部曲一路提拔為牙站將,最後破格提拔為漢中太守 、鎮遠將軍,意昧著什麼?



劉備提拔魏延的過程,用今天的話說相當於:將士官提拔為團級幹部,然後再破格提拔為軍分區司令員,這種速度,古今罕見,如果劉備不死,估計魏延就是蜀漢的大將軍你信不信?

劉備任用人才的眼光不用懷疑,從魏延的表現來看,確實也值得,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當政,諸葛亮用人的眼光你也不用懷疑,不要老拿馬謖說事,諸葛亮一生就用錯了一次馬謖,但提拔了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人,哪一個不是名相名將呢?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整個蜀漢除了劉備最器重魏延外,就當屬諸葛亮最看重魏延。徵西大將軍魏延與車騎將軍劉琰發生爭執,諸葛亮偏向魏延,責令劉琰向魏延道歉,要知道劉琰是車騎將軍,資歷和地位是在魏延之上的,諸葛亮偏愛魏延才會如此做。

丞相府長史楊儀與丞相司馬魏延發生爭執,相當於丞相府的秘書長和丞相府首席武官發生爭執,魏延多次拿著刀在楊儀面前比劃,威脅楊儀,可是諸葛亮不但不處罰魏延,反而在中間當和事佬,要不是諸葛亮偏愛魏延,以諸葛亮執法一視同仁的原則來看,魏延早就被罰了,可是並沒有,整個諸葛亮當政期間,魏延從未受到過處罰,反而是不斷加官晉爵。



諸葛亮準備北伐進駐漢中時,魏延被封為丞相府司馬、涼州刺史,北伐期間,魏延曾獨自率領一支偏師大破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的軍隊,因功魏延被封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要知道南鄭就是當時的漢中核心地區呢,這裡是魏延的封地呢。

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因為病重,在臨死前安排好了後事及人事安排,諸葛亮讓楊儀率領大軍,讓魏延和姜維斷後,讓蜀漢大軍全部撤退回成都。



諸葛亮這樣安排,不僅沒有計殺魏延的意思,反而有保全魏延的意思。

首先兵權絕對不能給魏延,諸葛亮對魏延再清楚不過,如果兵權給魏延,那蜀漢大軍就不可能遵照遺命撤退回成都,如果不撤退,蜀漢就有亡國之憂,魏延雖作戰勇猛,但不能聽從別人意見,而且與他人合不來,這樣北伐就成了孤軍,勢必失敗,況且北伐還要考慮後勤補給等各方面的因素,魏延是處理不來這些事的。



兵權給楊儀是一個折中方案,楊儀是長史,相當於丞相府秘書長,最高文職,當時蔣琬不在前線,費禕是司馬,姜維是護軍,資歷都不足,只有楊儀了。

其次,諸葛亮讓魏延斷後,是為了保全魏延,魏延如果真有什麼不滿,他在最後面也不會影響蜀漢主力撤退,如果魏延在最後面不聽從命令,諸葛亮的意思估計就是由他去了,留在漢中也行,只要不搗亂,這就是保護魏延。如果魏延充當撤退前鋒的話,萬一有個不想撤退的舉動,不是影響到全軍了嗎?



最後,魏延之死是楊儀公報私仇,與諸葛亮沒有關係,諸葛亮也沒有想到楊儀居然這麼狠毒。

魏延是不對,但罪不致死,魏延在撤退過程中,趕到楊儀軍的前面,燒燬了棧道,然後楊儀先派王平去討伐魏延,王平只是喝散了魏延的軍隊,之後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砍了魏延的腦袋,還滅了魏延的三族,楊儀太狠了。



魏延之死,根本就是楊儀公報私仇,與諸葛亮沒有關係,諸葛亮再聰明,也沒有想到會有這種事情發生。

如果魏延不死,估計在蜀漢也得不到重用了,因為執政的蔣琬、費禕、董允等人,對魏延都不是太看重,或不敢用,而這些人的決定直接影響到皇帝劉禪的決定。



魏延在臨死前,曾向朝廷上書說楊儀要謀反,同時楊儀也向朝廷上書說魏延謀反,當時在朝廷的蔣琬和董允等人選擇相信楊儀,認定魏延謀反,這倒是並不是說蔣琬等人信任楊儀而不相信魏延,根本原因是魏延是武將,楊儀是文官,自古只有武將謀反,哪有文官造反的。

既然魏延已經被定性為謀反,那麼即使魏延不死,估計也要下監獄,就算後來查清楚了事實,魏延沒有謀反,估計也不可能為魏延平反了,因為朝廷的決定不好輕易更改,況且魏延在蜀漢除了劉備和諸葛亮喜歡外,其他所有人都不喜歡。



魏延最好的結局就是被貶為庶人,不再擔任蜀漢任何職位,終老一身,跟李嚴一樣,總之重用是不可能的了。

至於蜀漢會如何?我的結論是:沒有任何變化,魏延死不死,都不會影響蜀漢的變化,自從魏延不聽諸葛亮安排 ,擅自燒燬棧道開始,魏延就不可能再在蜀漢有所作為,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性格高傲,無法相處,另一方面是魏延居功自傲,誰也不服。



因為除了劉備與諸葛亮外,蜀漢不會再有人重用魏延,因為駕馭不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到底有沒有殺魏延?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從明面上,諸葛亮沒有殺魏延,殺魏延的是楊儀和馬岱,至於蔣琬,費禕,姜維,有沒有這個想法,這個就好不說了。

諸葛亮知道這個結果嗎?個人覺得,他完全已經預料到了。所以他死前來了個會,有兩套方案,沒有魏延參加。

第一套,魏延斷後,姜維次之。第二套,魏延不聽,大軍自己開拔。。

顯然,魏延不聽第一套,選擇了第二套,原因有二,一,他和楊儀有仇,二,他覺得可以取代諸葛亮。

所以,魏延選擇要留下來,讓丞相府的人帶著諸葛亮的棺材回去即可。他一聽大軍自己丟下他,回成都去了。

他做了三件錯事,第一,燒大軍退路,第二,攻擊友軍,第三,舉報楊儀造反。

可是沒有相信他,朝中劉禪和蔣琬不相信,北伐軍其他人不相信,他手下的也不相信,一下子就潰散了。

這就是諸葛亮對魏延性格和處事準確的分析出現的結果。

我們回過來再看諸葛亮的安排,他其實把魏延和楊儀都晃了,他的目的就是,大軍安然回來,朝中蔣琬接替。

至於楊儀和魏延,就看他們的表現,乖一點呢,沒事,想法太多,就是死路一條。

所以說,殺魏延者,諸葛也!


歷史簡單說


劉備於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更是表現出了他的心機,在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之後,立即招來重要文武大臣,託付遺志,看似交代後事,其實是專門說給諸葛亮聽的,『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因為當時只有諸葛亮有能力扶持阿斗,但“能力”又是把雙刃劍,他即能扶持阿斗,也有能力廢除阿斗。所以劉備為防止死後,諸葛亮造反,他就對諸葛亮說了這三句話。這三句話可把諸葛亮嚇壞了『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劉備這麼做,其實是從道義上阻止諸葛亮將來廢劉禪而自立的可能。看得出來,劉備對諸葛亮是非常不放心的。

魏延,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縣)人,深受劉備器重。 魏延以部曲身份隨劉備入川,其地位雖然不高,但卻是劉備軍中的嫡系,而絕非降將。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似乎鎮守漢中的最佳人選非張飛莫屬了。而且“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但出乎眾人意料的是,“先主乃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劉備置張飛情緒和全軍議論於不顧,而破格任用魏延,這不僅反映了魏延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也反映了魏延深得劉備的信任。如果魏延“腦後有反骨”,焉能受此重任? 效仿劉邦當年登壇拜韓信為大將的故事,劉備在封魏延為漢中督時大會群臣,並且故意在宴會上當面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威壯其言。”劉備用人一貫唯親是用,這次卻將地位遠不如關羽張飛的魏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實權跟關羽相當(雖然官職低一點),高過張飛。——說明魏延軍事才能要高過關羽、張飛。魏延對劉備父子也絕對忠誠。


那麼魏延鎮守漢中的實際功績究竟如何呢?《三國志·姜維傳》說:『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其制。』到了姜維守漢中,他認為魏延的軍事部署,“雖合《周易》‘重門’之義”,但只能保證不丟土地,卻不能大量殺傷敵人,於是他改變魏延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方針,放棄漢中外圍據點,將駐軍撤守漢、樂二城,採取堅壁清野、誘敵深入到盆地內部的做法,並認為此乃“殄敵之術也”。 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固若金湯! 到了姜維手中,不到一個月就失守了!孰強孰弱一目瞭然。——魏延用兵比姜維,更有謀略又穩重。


南鄭城上(姜維:“魏延勇猛,更兼馬岱相助,雖然軍少,何計退之?”)。魏延究竟勇猛到什麼程度?說起魏延,或許有的人並不認同他的武藝,認為他被馬岱所斬殺是一種恥辱。但實際上,馬岱是從背後下手偷襲的,魏延完全沒有防備,此時就算是換成呂布也難逃被殺的厄運。魏延的武藝實際上是極其高強的,十個回合擊敗馬岱,三個回合生擒泠苞的戰績超越了黃忠十幾個回合戰平泠苞(黃忠可是具備跟關羽大戰一百多回合不分勝負的實力,看得出魏延個人武力也遠在關羽之上)。


魏延最輝煌的戰績並不是擊敗馬岱、生擒泠苞,也不是逼迫龐德與曹營眾將群毆他,也不是一刀秒殺了王雙,他的巔峰之戰是在襄陽大戰。襄陽之戰時,魏延手下僅幾百人,卻能跟文聘數萬兵從早上激戰到下午,部卒全都戰死,魏延仍然毫髮無損地逃出重圍。就算文聘手下的士兵是十對一去對戰魏延的手下,那麼也至少有一萬名以上的士兵能夠騰出手來和文聘一起包圍、攻擊魏延,可見魏延之勇猛絕倫。文聘是曹操手下的猛將,而魏延能夠以一己之力硬扛文聘外加一萬名士兵。——可以說魏延是真正意義上的萬人敵。


因為諸葛亮非常擅長搞形式主義,六出祁山並無戰果,卻雖敗猶榮(諸葛亮北伐如果沒有魏延相助,一定會輸的更慘);殺害託孤大臣劉琰,廢李嚴,把二人的小過錯故意誇大,讓人覺得理所當然;殺魏延更離譜,事先以魏延“腦後有反骨”為由,將其妖魔化,然後諸葛亮以“我死之後,魏延必反”為由,遺計魏延的死對頭楊儀、姜維、馬岱等人將魏延陷害並殺害。

前面已經分析過了,魏延是劉備的嫡系大將,有勇有謀,對劉備有知遇之恩,對劉備父子的忠誠毋庸置疑。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殺害魏延?第一,諸葛亮因長期打壓魏延,擔心死後遭到魏延地清算;第二,《三國志》陳壽最後總結性評論: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諸葛亮六出祁山,勞民傷財,卻無戰果,諸葛亮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優秀,擔心魏延真的成功了,毀了諸葛亮自己一世英名;第三,擔心魏延掌控軍權後,把自己的一些罪刑,以及見不得人的險惡用心給揭穿;第四,順諸葛亮者昌,逆者死。為姜維掃清障礙,以便讓姜維順自己的軍事路線走下去。


蜀漢後期,姜維帶劍入宮,殺黃皓不成,率蜀漢八萬精銳屯田沓中,遠離成都,也遠離漢中前線。很明顯,後主劉禪對軍隊沒有指揮權。姜維的行為就是“擁兵自重!”姜維的剋星鄧艾僅率兩千兵偷渡陰平,一路勢如破竹,直逼成都,劉禪打開城門投降。眾所周知,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在魏延之後,吳懿、王平這兩位蜀漢名將先後鎮守漢中。吳懿和王平,繼續採用魏延“錯守諸圍之法”來防禦漢中。在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中,姜維改變了魏延之前的漢中防禦策略,導致曹魏大軍突破了漢中防線,從而引起了蜀漢的滅亡。可以說蜀漢的滅亡跟姜維沒有坐鎮漢中有很大關係。


如果諸葛亮不殺魏延,蜀漢軍權接下來就會由魏延掌控。諸葛亮死後,魏延會率蜀軍跟司馬懿率領的魏軍繼續一段時期的戰爭。魏延雖然智勇兼備,但司馬懿也是軍事天才,可謂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戰機稍縱即逝,沒有有利戰機,魏延獲勝的幾率只有50%,但也不會大敗。魏延感到很難取勝後,會知難而退,撤軍回國,然後固守,發展經濟,發展人口,雖然疆土不再擴大,但經濟、軍事會越來越強大。魏延掌控兵權,也不會發生薑維的九次伐魏。魏延會把鎮守漢中的方法擴大化,鎮守兩川,魏延的繼承人也會按魏延的軍事路線走下去,蜀漢國防就會固若金湯。


仰望明月754


魏延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是個十足的大反派。演義小說裡的魏延,武藝精湛,勇猛過人,且有韜略,但其人生性桀驁不馴,自命不凡,總覺得自己被諸葛亮輕視且大材小用,於是心懷怨憤,常生不臣之心。諸葛亮不僅神機妙算,而且心細如髮,且善相,早就看出魏延腦後長著一塊所謂的“反骨”,知道自己在世時他尚不敢輕舉妄動,自己死後他必反,肯定會背蜀而去。所以,諸葛丞相在臨終前將軍權託付給長史楊儀,並暗中授密計於馬岱,囑咐馬岱待魏延謀反的證據坐實後,將其一舉誅殺。

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圖謀不軌,預備起兵造反,投降曹魏,幸虧楊儀、馬岱早有準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這位素有二心的逆臣斬殺。

可在正史《三國志》、《魏略》中卻無魏延造反的記載,而且諸葛亮也從沒有要取他性命的想法,他只是對不諳軍事的書生楊儀卻被丞相托付臨代其統帥三軍心懷不滿而已。很顯然,魏延並無反心,他也沒有背叛蜀漢,他反的只是楊儀。如今,這種觀點基本上已經成了大家的共識。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漢的著名軍事將領,也是蜀漢國防力量的中流砥柱。魏延不光悍勇無匹,而且長於奇謀,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時魏延獻上了一條北出子午谷直搗長安全取關中的奇計,雖未被用兵過度謹慎的諸葛亮採納,卻贏得了後世無數軍事大家的交口稱讚。彼時的蜀漢將星閃耀,人才濟濟,關、張、趙、馬、黃均是威震三國的虎將,但論謀勇兼具,不在“五虎上將”榜上的魏延似乎還勝他們一籌。

這樣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卻在蜀軍六出祁山的班師途中,因為不服代諸葛亮掌軍的文官楊儀,拒絕聽其回撤的號令,蜀漢軍隊因之起了內訌, 魏延被自己人火併掉,最終身死族滅的。

在真實的歷史上,魏延並非死於諸葛亮的臨終秘計,他的死極有可能是長史楊儀策劃的一起陰謀。

《魏略》、《漢晉春秋》對魏延事件則有與《三國志》截然不同的記載。

《魏略》記載,諸葛亮在五丈原軍中病危,臨死前,他告訴前將軍魏延、長史楊儀等人說,我死後,蜀國應以防守為主,再也不能大舉進攻、勞民傷財了。他還將軍權交給魏延,囑咐他在自己歿後代行統帥之職。

楊儀與魏延一向不和,兩人齟齬不斷,有時魏延還拔刀相向,恐嚇楊儀,楊儀害怕魏延掌大權後加害自己,於是派親信四處造謠,汙衊魏延要率大軍投魏,並立刻率部進攻魏延。

由於魏延從無叛變投敵的企圖,所以毫無防備,面對楊儀的突然襲擊,他措手不及,只好逃跑,楊儀乘機派馬岱率軍追而殲之。

按《魏略》的說辭,魏延不但沒有反叛蜀漢,也沒有反對楊儀,而是楊儀害怕他掌軍權後對自己不利才來了個先下手為強的。說白了就是楊儀造了魏延的反。

那麼,被公認為研究三國史的權威文獻《三國志》又是怎樣評價這一突發事件的呢?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彌留之際,召集楊儀、費禕、姜維三人秘密商定了退兵計劃。這已經是蜀軍第六次兵出祁山了,魏延仍是先鋒,諸葛亮卻命他斷後,令姜維次之。假若魏延拒不聽令,大軍就自行開拔回撤(沒有提一定要誅殺魏延)。諸葛亮歿後,楊儀尊其遺言秘不發喪,並派費禕去打探前將軍魏延的意思。魏延說:“丞相雖死,我自活著在這裡。相府裡的親隨和屬吏,自可護送他的棺槨回去安葬,我自當帶兵擊賊。如何因一個人之死,廢掉天下大事呢?況且我是什麼人,要聽楊儀的號令,替他做斷後將”?他還和費禕制定了一個計劃,擬定哪一部分兵馬隨楊儀後撤,哪一部分留下來歸自己指揮繼續北伐,讓費禕把這份名單當命令傳達給諸將領。

費禕忽悠他說:“楊儀是文官,哪裡會部署軍事?他絕不會外行指揮內行,更不會違揹你的意見的,我先回去傳達你的想法 ,再與他商量商量”。於是告辭飛馬而回。費禕告退後,魏延越想越覺得不對勁,後悔不該放他回去,再派兵去追,早跑的沒影了。魏延派人去查看大軍動向,見楊儀已經下令拔營後撤,整軍待發了,明顯打算把自己一支孤軍留在後面。魏延大怒,趁大軍還沒正式啟程,便率部先行往漢中方向出發。楊儀率主力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日夜兼程,緊追其後。魏延先行一步,搶先佔據了南谷口,隨即揮軍進攻楊儀。楊儀派部將何平前去抵敵。何平喝罵魏延軍的先鋒道:“丞相剛死沒多久,你等何敢如此”?魏延的兵不願自相殘殺,也知道錯在魏延,大都羞愧難當,於是拒聽魏延將令,一鬨而散。

魏延見部隊散去,自己孤掌難鳴,只和他的兒子領幾個親信往漢中逃去。楊儀派馬岱率軍緊追不捨,將其一舉誅殺。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魏略》還是《三國志》,都沒有提及魏延要叛逃曹魏,即便他與楊儀有分歧,相互攻殺,也從沒有往往北逃,而是始終往漢中方向也就是奔西蜀而去。假如他真的有反心,不往曹魏方向逃卻反其道而行之,豈不怪哉?由此可見,魏延對蜀漢忠心耿耿,從無異志,他堅定地執行諸葛亮的北伐遺志,不願意撤兵而回,這才與楊儀起了衝突,終被楊儀追殺。

還有一個疑點。諸葛亮臨死前預定退兵計劃,這樣一項重大決策,必須要下達給全軍知道的,這是常識,豈有和楊儀、費禕、姜維三人私下議定,置魏延的先鋒部隊於不顧?諸葛亮行事謹慎,料事周全,豈有拋棄前軍自己率主力撤回的道理?這也不像他一貫細緻入微的做事風格。

按《魏略》的說法,諸葛亮臨死前將軍權交給了身經百戰、足智多謀的魏延,則蜀國北伐大軍都要服從魏延的指揮,楊儀是長史,也就是管管案牘、文書的文官,手下沒有一兵一卒,他怎麼能派軍隊去攻擊魏延?如果他說服諸將隨他一起去反對魏延,恐怕也沒那麼容易。況且《三國志》也記載了魏延曾上奏稱楊儀謀反,楊儀也表奏魏延反叛,顯然諸葛亮死後,蜀軍已分裂成兩個涇渭分明的陣營:一個以魏延為代表,堅決主張繼續北伐曹魏;一個以楊儀為首領,主張罷兵息戰,撤回漢中。兩個陣營誰也說服不了對方,於是同室操戈,起了內訌,大打出手。

魏延統兵有方,是個名將,假如他真的有所準備,派軍隊去攻擊楊儀,不可能被何平幾句話就罵跑了的情理。所以兩種說法都有疑點,或許都不是歷史事實。

綜合各類史料所記,斗膽推測下當時的真實情形,或許經過是這樣的:諸葛亮病危時已經昏昏沉沉,還沒來得及商定退兵計劃就死去了。諸葛死後,楊儀、費禕、姜維等人秘密制定了一份退兵計劃,因前將軍魏延一向力主伐魏,是北伐的急先鋒,所以就沒有通知他。議定退兵計劃後,怕魏延反對,就派費禕去探其口風。魏延果然反對撤兵,不僅否定了楊儀等人的部署,還要自己另定一份計劃,把人馬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跟楊儀退回漢中,另選一部分精銳跟隨自己繼續北伐,完成諸葛丞相的未竟之志,並要費禕和他一起聯名頒佈下去。

費褘知不可勸,就找理由誆騙他策馬逃了回來。楊儀知道沒有辦法說服魏延,於是乾脆將他棄之不顧,打算率主力先行撤退。

魏延打探到楊儀準備開拔,自己成了“棄子”,勃然大怒,於是趁大軍還沒來得及回撤時,先行出發,奔漢中而去,搶先佔據了南谷口險隘。待楊儀率大軍開到後,雙方就不得不撕破臉正式打起來了。魏延能征善戰,驍勇過人,然而麾下只有他的直屬部隊,也就是做前軍的先鋒部隊,而楊儀一向在諸葛亮的幕府裡做參謀,所以蜀國北伐大軍大都服從他的調度,魏延勇冠三軍,但也寡不敵眾,所以被打得大敗虧輸。至於說魏延想反叛,其軍隊軍心不穩,被何平幾句狠話就給罵散了,不曾發生過激烈的戰鬥,主要是因為蜀軍內訌、自相殘殺傳出去不好聽,所以只能遮掩、諱飾一番了。

魏延畢竟是蜀軍名將,卻被自己人殺掉了,總得有個說法,宣佈幾條罪狀。而楊儀為欲蓋彌彰,為自己誅戮北伐大將找個冠冕堂皇理由,只能誣他陰欲造反,叛降曹魏。

但這個說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根本經不起推敲。《三國志》載:“魏延不北降魏而南還,乃是要除殺楊儀等,本意如此,不便背叛”。這句話言簡意賅,就是要替魏延洗脫冤屈,還他清白的。假如魏延真的有心反叛,楊儀平叛有功,大軍班師後一定會得到重用,然而根據史料記載,楊儀並沒有因之飛黃騰達,只被封了箇中軍師,並無實權,軍政大權全被蔣琬掌握。由此可見,彼時蜀人從上至下都不相信魏延會造反,因此楊儀的平叛大功也就被有意忽略了。楊儀自然不服,經常口出怨言,以至於下獄被殺,也沒落得個好下場。由此可見,魏延從沒有造反,否則楊儀也不會被閒置乃至被殺, 因此魏延的死也算三國時期的一大冤案了。

假如魏延不死,姜維就沒有機會去守漢中,漢中也不會迅速被曹軍攻佔,而漢中的戰略地位對於西蜀來說其重要性不亞於荊州,假如漢中不丟,鍾會、鄧艾就沒有可乘之機,加上魏延善奇謀、能攻能守,綜合軍事素質遠強於姜維(如他和姜維聯手繼續北伐,憑他的才能與經驗,或許會協助姜維取得更大的戰績),有他在,蜀國的國防就會固若金湯,國運或許還能延續,不會那麼不堪,只歷短短42年就迅速灰飛煙滅了......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一家之言 歡迎探討 不喜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