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IT從業人員如此之多,為什麼沒有世界流行的核心技術產生,比如編程語言、操作系統、數據庫等?

笑壓群芳


語言,數據庫,操作系統,也不都是老外做的,只是英文的而已,這些東西也有中國人在參與,成果也不屬於某一個國家,開源的東西是全球很多程序園共同的成果。給你造成這種錯覺的 只是國外公司把這事 商業化運作起來。除windows 外哪個操作系統敢說代碼都是自己一行行寫的。


金融宋公子


從事軟件開發多年,明顯感覺到周圍的技術人員數量在增加,有關軟件開發的企業也是越來越多,特別是在剛畢業的大學生中接觸到軟件開發的機會也是越來越頻繁,中國的軟件從業人數已經變得越來越多了,而且技術人員的水平越來越高,所以很多人提出了是不是我們也該有屬於自己的核心技術,包括擁有自己的編程語言,操作系統,數據庫等等。

為什麼中國沒有世界流行的核心技術

只要是技術類的都需要時間積累,現在國內主要是在應用級別的開發取得了突破,但在核心技術領域明顯的準備不足,就拿編程語言來講,現在主流的編程語言是英語為主線,國內很多人喊著既然有幾百萬的程序員自己開發一個編程語言還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就單純的技術實現來講國內程序員有能力打造一種編程語言,但問題是做出來了是不是有人願意來使用,國內程序員還在圍繞著國外成熟的編程語言在展開應用級開發,任何一種編程語言的產生是需要解決當前問題。

現在全球的編程語言有500多種,真正走向主流的編程語言也不過十幾種,每種編程語言能夠留存在必然意義,針對中文編程國內曾經整出來了一個易語言,但目前發展的比較一般,基本上成為外掛的代名詞了,已經失去了當初這門編程語言設計的初衷了,編程語言的形成需要很多歷史的契機,不是單純的技術方面的問題,還需要大家覺得這種編程語言能夠乘風破浪,現在國內雖然很多編程高手,但在編程領域真正有影響力還是少,像編程祖師爺這種級別的程序員少的可憐,因為祖師爺級別的多了就能影響到整個編程方向的推進,起碼在這塊還欠缺的比較多。

除了編程語言現在操作系統生態問題已經逐漸提上日程,華為的餘承東最近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講到如果谷歌的服務不給授權,很可能在P40的時候同步鴻蒙系統到手機上,華為在承受操作系統生態之痛,因為谷歌的安卓授權問題在歐洲的銷量下降,而且還在時刻擔心是不是谷歌會取消授權,現在國內企業由於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經在很多領域交叉到歐美先進的企業,但是歐美長時間的優越感肯定會在短期內不舒服,必然有一些手段出來,打壓華為只是打壓中國科技的開始,最終的結果是大家都認可了國內科技的進步,這樣的國際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積累,放在具體培養操作系統生態也是這種狀態。

如何讓中國軟件走向世界

國內大部分的軟件公司主要還是應用級開發,更加直接點屬於解決溫飽的階段,絕大部分軟件公司還處於這種階段,所以先把基礎打好再去考慮更加高大上的層次,不是因為人多勢眾就應該有編程語言生態或者軟件核心技術,任何東西的成熟都需要時間,照著這種勢頭髮展下去中國擁有自主的編程語言等軟件核心技術是時間問題。

需要更多像華為一樣的企業,堅持自主研發的方向,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在很多方面都開始慢慢展示出實力,現在國內企業主要從事應用級的開發比較多,真正在核心技術上的突破下的功夫明顯不夠,一個科技企業真正要強大,靠的是強大的技術實力,曾經在一個互聯網公司,一次老闆在開會提到了谷歌公司的產品能力不足,但是谷歌一直堅持技術創新到現在還在頂端技術公司行列,而現在自詡為產品很厲害的公司市值已經跌得一塌糊塗,科技公司始終繞不開技術實力,可能在短期內產品能力能夠幫助佔領市場,但提升整個市場的競爭力靠的只能是核心技術實力,純正的應用開發早晚在遇到市場瓶頸期的時候出現枯萎。

需要有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只是在窩裡橫很難成為真正的世界巨頭,美國幾個超級巨頭都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公司,先要走出去學習,然後把先進的技術以及文化吸收進來,然後自我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積累到一定程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創新,技術類的東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長時間積累,水到渠成的事情,希望能幫到你。


大學生編程指南


中國IT從業人員確實很多,但是大多數都是做著一些低端的開發工作,比如給普通小企業做個網站,小程序,給政府投標做個小項目。企業的目的就是混口飯吃,程序員也是混口飯吃,比較少的追求創新,追求高質量,甚至公司都想給客戶留兩個bug到時候好收維護費。但反觀國外的好多出色的軟件都是出自開源社區,比如最有名的操作系統linux,還有php,nodejs,mysql,redis等等,但是國內的普通程序員很難想像出有什麼理由或者心思去搞開源,即使搞了也難以有動力去迭代,當然現在好一些了,有阿里和騰訊一些巨頭在實戰中搞出很多豐富的開源項目。但是我們依然要看到我們的基礎很不好,整個體制上還需要進步,還需要自下而上的去提高和推動整體的研發素質。


dlrowolleh


有啊,去看下阿里巴巴的技術產品,阿里旗下的服務框架Dubbo、分佈式文件系統FastDFS、淘寶Hadoop作業平臺宙斯Zeus、分佈式數據庫OceanBase等很多世界級別的先進技術,都是通過雙11雙12豐富實戰經驗研發出來的。

再看我們華為,自己的鴻蒙操作系統,震撼全世界,打造整個物聯網生態的系統,微軟系統也就在電腦上用用,鴻蒙操作系統可以搭建在任何物體上,是不是中國的驕傲呢?



APP開發技術員


中國在計算機領域沒有世界流行的核心技術,和中國目前IT從業人員的數量多之間其實關係並不大。那和什麼關係大呢,為什麼沒有世界流行的核心技術產生呢,下面個人發表一下淺見。

一、起步較晚

目前主流的編程語言、操作系統、數據庫都誕生於何時呢?

TIOBE 8月編程語言前20排行榜如下:

其中第一名的JAVA語言誕生於1995,第二名的C語言誕生於1972年,第三名的python誕生於1991年。可以說榜上前10名的編程語言大多數都能誕生於2000年之前。而10名之後的市佔率都是特別小。

而對於大家熟悉的操作系統更是如此,Windows誕生於1985年,UNIX 操作系統誕生於1969年,Linux誕生於1991年,macOS誕生於1984年。可以看出,主流的操作系統在1991年都已經誕生,那時中國的IT剛剛起步。

而對於數據庫,也是如此。按照 DB-Engines.com, 一個專門跟蹤數據庫流行程度並每月發佈數據庫排名的一個網站的統計,排名前5的數據庫分別為Oracle, MySQL, SQLServer, PostgreSQL 和 MongoDB。

排名第一的Oracle誕生於1977年。MySQL的第一個內部版本發行於1995年5月23日。SQLServer單一個版本發佈於1989年。PostgreSQL雖然第一個版本發佈於1995年,但前身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而只有第五名的MongoDB數據庫發佈較晚,於2009年2月首次亮相。

從上面可以看到,這些計算機領域的主流技術大多在在1990年代就以誕生甚至更早,可以說中國起步真的很晚。

二、生態、技術、專利,一步慢步步慢

先發制人,後發治於人。計算機領域可以說是發展最迅猛的領域之一。從智能手機短短十來年的發展就可以看出來。

對於操作系統,生態的概念大家早已耳熟。國外系統之上的巨量應用,讓早已習慣一個系統的用戶很難去選擇一個新出現的光禿禿的國內系統。更何況國內系統本身的技術並不一定優於國外系統,畢竟先發優勢很大。在自由市場競爭下,國內系統根本沒有競爭力。

而對於編程語言,同樣也有生態之說。即使新出現的語言比之前的語言技術更先進,但大規模流行也是有一定困難的。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是有成本的,對於應用開發者來說,如果能用原有語言實現,很少有人願意用新語言實現。畢竟,新語言可能有不知名的BUG,較少的資料文檔,以及完全空白的可參考的開源代碼。因此,即便是谷歌推出kotlin替代JAVA,蘋果推出swift替代Object-C,但進度並不快。就像新能源汽車替代傳統燃油汽車一樣,過程很慢,短期很難流行。

而數據庫和編程語言面臨的困境可謂是差不多。對於開發者用新的數據庫的成本也不小。

當然,這一些還都是在推出的產品優於之前產品,沒有專利壁壘的情況下。而不出現比國外更優秀的產品,不是IT從業人員質量過於低,而是要想超越早出發幾十年的國外產品,需要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需要大公司的投入。

三、國產產商正在跟進

目前,華為已經發布高斯數據庫和鴻蒙系統,而其他一些大公司也在跟進。可以說中國計算機領域幾十年發展的潛力正在迸發,未來會產生越來越多的主流技術。當然,這需要大家內心等待,比較這些技術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積月累。


霧來了


一、基礎教育

我們的基礎教育不是以培養創新人才為導向、而是以應試升學為導向——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背公式、解題,大部分時間是在訓練各種複雜的解題技巧,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拿高分、讀好學校。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基礎教育並沒有培養出他們洞悉事務本質規律、並應用規律去做創新的能力,也沒有培養出他們深入本質規律思考的興趣、習慣與素養。比如我隨便舉個例子吧:大家中學都學過重力及萬有引力,可是這2者之間的數學幾何關係(初等數學而已)你搞清楚過嗎?如果這些基本的內在規律都沒搞清楚,你怎麼能造出飛船上太空?

二、專業教育

大學的計算機及其相關專業的教育,重知識傳授、而輕工程實踐。上過大學的人都知道,對於學過的一門專業知識,有多少人能通過相應的IT工具(如:電腦)將其用於實踐?如果沒有足夠的實踐,那這門學科的理解深度又怎麼能得到保證?而縱觀整個IT行業,又有哪一項核心技術、哪一個產品,不是在大量的設計、開發、測試等實踐中產生的呢?那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要在一個產業中創造出核心技術,其難度之大就不難理解了吧!

三、職業發展

1、頻繁跳槽、缺乏積累

目前在中小型公司工作的技術人員,大部分人為了追求更高的工資會選擇頻繁跳槽,跳槽週期一般在6個月~1年左右、在一家公司幹滿2年的其實都很少,跳來跳去,其實技術上沒法做深入的沉澱。比如軟件開發:幾乎每一門語言都會提供出一套技術框架、而且每家公司所用的技術框架可能還不一樣,大部分人用一套框架主要就是在上面拷貝來、粘貼去,如果開發人員在一家公司一套技術框架還沒有深入研究清楚、馬上換一家公司又要重新搞一套新框架,長期以往專項技術上根本沒法做深入的積累、更別說做系統分析與架構設計了。一個缺乏積累的技術人員,又何談創造核心技術呢!

2、流程節點、缺乏廣度

大公司為了支撐其業務發展,每家公司都會建立自己的一套業務流程平臺。對於在大公司工作的技術人員,他們的工作都要在公司流程平臺上開展,大部分人的工作就是流程上的一個節點。這樣每個人就好比一個螺絲釘,在專項技術上可能有一定的深度,但是這些單點的專項技術沒法讓人掌握一個完整的技術面。而人們所謂的核心技術(比如: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其實每個都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由多種技術構建出來的一個完整產品,掌握專項單點技術的技術人員又豈能做出這樣的產品!

四、產業生態

1、缺乏資本的青睞

當下中國一些所謂的“短、屏、快”的模式創新項目更容易受到風投的青睞,因為風投機構的錢也是拿的投資人的錢,他們投資一個項目更看重的是能否在較短的週期裡獲得一個幾何級數的資本回報、而不是所謂的“核心技術”。而事實上,每項核心技術的研發及市場認可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週期,大家在用的每項所謂的核心技術——無論操作系統、編譯器、還是數據庫,人家都是經過了“十年磨一劍”的過程才做成了大家今天看到的樣子。這麼漫長的週期回報,在當下的中國又有幾個投資方願意去投呢?

2、缺乏足夠的積累

研發的本質是什麼?研發的本質其實就是“長期積累、厚積薄發”,國外每項核心技術的問世、每套高端工藝的產生,人家都是經過了幾十年的積累才搞出來的。這其中的積累不僅僅是技術的積累,更重要的是人的積累——國外做技術,為什麼歲數大的人、反而很吃香?因為人家在知識結構上有深入廣泛的積累啊!而在中國,IT產業(比如:軟件)的誕生也就20~30年光景,哪來這樣的積累?所以,很多企業基本都是“拿來主義”——把別人現成的核心技術直接拿過來、賺快錢——沒有企業願意冒風險、搞所謂的“核心技術”!

目前國內,版權的保護其實還很弱。這可能與我們的國情有關——我們是發展中國家,IT領域的核心技術、高端科技主要還是掌握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企業手中,如果我們的版權保護過強,那我們本土的IT產業怎麼發展?舉個例子吧,如果Windows全部要正版付費了,那學校裡還有幾個學生用得起電腦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但另一方面,如果沒有版權保護,一項核心技術出來,人人都去免費用、發明人不賺錢,又還有幾個人願意在做所謂的“核心技術”?這2方面的矛盾,不是一時半會能夠解決的!

五、社會環境

在當下的中國,做創業、核心技術的發明其實成本是非常高的。其一,項目本身成本高——比如,當下做個能在線上穩定運行、有一定規模用戶的APP,你沒有150萬左右的投入壓根搞不定,更不用說搞所謂的“核心技術”了。其二,附加成本高——你如果要去創業、要去搞核心技術,你的房子、車子、老婆、孩子怎麼辦——這哪一項不是一筆高額的成本支出呢?


核子力量科技


中國有編程語言:易語言。也有操作系統:當年的移動和聯通都曾經出過手機平臺的操作系統,其中聯通的系統還是純原創系統。後來阿里巴巴也出過操作系統,甚至一度準備聯合宏基出手機,然後被谷歌的一通威脅給攪黃了。數據庫方面,阿里巴巴也有,並且一直做得不錯。

可見,中國並非沒有,只是在相關項目的整體運作上和國外資本存在經驗和實力上的差距,所以被幹掉了。


涯叔878


中國確實有自己的編程語言和操作系統(對數據庫不瞭解,不回答),我知道的有漢編、易語言、習語言,操作系統有YUN OS、鴻蒙。那麼,中文編程語言為什麼沒有流行於世界?個人看法是,中文編程語言自身存在短板,難以帶動很多人賺錢形成產業,專業術語叫沒有建立自己的生態系統。

下面我一一分析。

計算機科技誕生於英語區,使中文編程語言面臨先天不足

英國科學家阿蘭.圖靈在1937年首次提出通用計算設備構想,1944——1945年期間,美國科學家馮.諾依曼提出現代計算結構模型。

1950年,第一臺現代計算機EDVAC誕生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到今天為止,計算機經歷了5代發展:真空管計算機、晶體管計算機、集成電路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和智能手機,它們均誕生於美國。

世界上第一部智能手機既不是出自蘋果,也不是出自諾基亞,而是藍色巨人,產品名為IBM Simon,意外不意外?IBM Simon誕生於1993年,由IBM與BellSouth合作製造。


迄今為止,計算機編程語言分為機器語言(由0和1組成)、彙編語言和高級語言,基本都由美國人發明。

看到這裡,有人難免會問,這麼多好處都被英美撈了,他們運氣好到爆啊!

真不是運氣好這麼簡單,因為現代計算機的所有成就建立在現代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的基礎之上,這三大學科的科技樹又是西方點亮的。

結果就是英語編程語言佔盡先發優勢,比中文編程語言早出現至少20年時間(最早的中文編程語言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DOS環境下的編程語言),當英語編程語言已經成熟時,中文編程語言剛剛萌芽,所以追趕起來非常困難。

生態系統難以建設是中文編程語言最大的障礙

計算機軟硬件的原創技術出現在英語區,意味著有時間建立編程語言的生態系統。對已經功成名就的英語編程語言來說,生態系統是保家衛國的護城河與城牆,對新生的中文編程語言來說,生態系統就是難以逾越的珠穆朗瑪峰。

商業上的生態系統是個類比詞彙,簡單說就是你調動了多少行業資源。以現在最流行的編程語言之一的JAVA為例,運行JAVA編寫的程序的設備數量超過100億,超過了地球現有人口的總和,開發人員大約900萬。

圖為現有流行編程語言的市場份額和開發人員收入數據。編程語言建設生態系統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財富效應吸引開發者,後一條更為重要。能讓很多人賺到錢的編程語言才是牛掰的編程語言,讓人賺的越多的編程語言越牛掰。現有流行的編程語言,其市場份額和給開發人員帶來的收入呈正相關關係,即市場份額大的編程語言,帶給開發人員的收入往往較高。


下面接著回答第三個問題:為什麼中文編程語言難以產生財富效應?

現有中文編程語言革命性創新不足

一種新的編程語言的流行,必然是解決了現有流行編程語言的痛點,換句話說就是用革命性創新(不是顛覆式創新,顛覆式創新是新產品取代舊產品)解決現有流行編程語言的短板。

由於用機器語言編寫的程序非常單調乏味(全是0和1組成),而且很難發現錯誤,所以人們發明了用符號編寫程序的編程語言,這就是彙編語言。使用一段時間後,大家發現,用匯編語言編程還是很枯燥,而且很繁瑣,於是更高效的高級語言出現。

提高開發人員效率,是新的編程語言立足的首要條件。遺憾的是,現有的中文編程語言缺乏革命性創新,一般都是把英語代碼變成漢語,運行時機器還要將漢語代碼編譯成英語代碼,並不比英語編程語言更高效。

既然相比現有的JAVA、C++等流行編程語言,中文編程語言優勢不明顯,那開發人員何苦冒險更換編程語言?結果,中文編程語言沒有產生財富效應,生態系統始終建立不起來。

所以,中文編程語言要成為流行語言,首先還是要審視創新力度是否足夠強大,能否產生財富效應建立生態系統,這個和有多少說中文的開發者沒有關係。


魔鐵的世界


中國的軟件產業才發展多少年?美國又發展了多少年?再過幾十年你就會發現什麼都有了。現在已經有些操作系統在開發中了,慢慢的開發中大廠會發現某些語言的侷限性,就會開發自己的語言。這是產業發展的規律,誰也不能跳過,中國雖然發展快,但是你也不能指望基礎設施就沒有就直接跳出來了編程語言吧!只要程序員一直增加,互聯網大廠一直在成長,程序員會慢慢進入深層次開發的。難道你沒發現,現在能做低級開發的人已經遍地都是了嗎?能做架構師的人的也會越來越多,能開發底層代碼的就會越來越多,能開發操作系統的人就會越來越多,能編寫出語言的就會越來越多,最後一定什麼都會有的。這就是發展


吳雨吳球


中國人現在狀態下比較適合搞搞商業模式創新。比如新技術帶來的新商業套路。

而大量基礎科技變遷會直接影響大量技術標準。中國人即使做出來了,美國也不會認,更可能的是會封殺中國的技術輸出。

無它,美國不可能讓別人推翻自己創立的行業標準。行業主導權必須牢牢掌握在美國人手中。美國辛苦這麼多年搞出來一個新行業,肯定是需要維護其自身利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