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應如何論證我之為我,自有我在?

追夢少年mh


這是一個哲學意義上的主觀意識問題。

我們可以從“自我”與“本我”來看這句話,我心靈中的我是我的觀念,你心靈中的我是你的觀念。即任何人的觀念都是主觀的;它們屬於那個人,而不是其他人。 所以“我之為我”強調的是一種“自我”的意識。

但是往往“自我”會身陷二重的危機當中,分別是來自外在世界評判、來自本我的原生慾望。因此“自有我在”會在其中痛苦地掙扎,自我是被圍攻的,所以要達到“自有我在”需要自我激勵的素質,強大的我之為我的驕傲,才能使這句話成為現實,否則還會隨著世俗的生活隨波逐流的。

以上不能作為論證,只是個人這句話的感悟而已。



粗俗喜靜之輩


這是個哲理性的問題!是個體與集體間的平衡理學!首先集體是由個體(我)組成的!個體首先要有生存權,沒有個體而集體也不復存在,所以個體生存是集體存在的先決條件!而個體的生存又依賴集體團隊的合作來保障!這就好比“大河無水小河干,而小河既幹了,大河又豈能有水?”這是個體與集體相互依存的平衡!


道元易經理學


這句話是關於如何論證“我之存在”的哲學問題。

首先論證我是如何定義的。再論證存在是如何定義的。

我是什麼呢?我現在論述這個問題時,已經出現我這個字。我在清醒狀態下聚精會神的論證這個問題的,我就是身體與精神的共同體。通俗講我是肉體與精神合二為一才構成我的定義。二者缺一不可,我與萬物有別的是因為精神和肉體的共同體不能同時附加在其他處。

存在是一種感知,精神的感知。人的感知有幾層,從五色五味到七情六慾都是感知的內容。高層次的感知是神識或意識,神識在活動時能識別本我與外物,存在感、區分感都是神識在活動。

當我們清醒時神識在守護著我們的軀體,不讓軀體受到外界的傷害,這種傷害的信號由感官系統提供。當我們休息或熟睡後神識便停止保護,神識可以離開本我自由遨遊有時候體現為做夢。此時我們的身體由植物神經代之保持機體各項機能的基本運行,比如呼吸心跳,這些都不受精神控制。

當我們深度睡眠時肉體與神識已經分離,我這個條件就不再滿足了,此時沒有我的存在感。

希望大家能喜歡我的解釋,用你的精神指揮你的肉體(大拇指)點個贊加個關注。


易學溯源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意思是:“我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為當我懷疑其他時,我無法同時懷疑我本身的思想”。比較權威的一種解釋是:“我無法否認自己的存在,因為當我否認、懷疑時,我就已經存在!

”因為我在思考在懷疑的時候,肯定有一個執行“思考”的“思考者”,這個作為主體的“我”是不容懷疑的,這個我並非廣延的肉體的“我”,而是思維者的我。所以,否認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一葉淨心


這是明末清初國畫大師石濤的一句話,原句是: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古之鬚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代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腸。我自收我之肺腑,揭我之鬚眉。我之為我,自有我在。意思是說,我之所以是我,因為有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是提倡表現自我個性,積極強壯自我



山鬼世家


這句話類似於“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閤眼朦朧我是誰。”我之所以稱作為我,那是因為我還存在,若這個我不存在了,哪裡還有這個我,說白了,“我”就是自我意識的存在,當這個自我意識沒有了就沒有這個“我”了。如果我們的自我意識能夠像U盤儲存信息一樣的存起來,那個“我”就能獲得永生了。我一直覺得這個“我”的永生就是自我意識的永生,就比如我們如果有一天科學發達到可以換掉身體上的每個零件還能正常生活的話,你說你還是你不,你肯定說還是自己,但此時已經沒有一個零件是你原來的了,但你依然是你。這就充分說明了這個“我”就是自我意識存在,當有這個自我意識就有“我”,反之這個“我”也就不存在了。


思考與分享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閤眼朦朧我是誰。”我之所以稱作為我,那是因為我還存在,若這個我不存在了,哪裡還有這個我,說白了,“我”就是自我意識的存在,當這個自我意識沒有了就沒有這個“我”了。


張小鋒19801028


率性以為須大智慧,隨遇而安乃真性情。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皮囊,又何須把自我靈魂交於別人的形體中游蕩;縱使如此能媚得他人一笑,卻難免迷失自我方向!我之為"我",皆因"我"只是我


用戶1093235322938ssw


無需特別證明,因為世界因我而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