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疫情之下的「娛情」

觀察|疫情之下的「娛情」


近日,疫情並沒有因為所有人的努力被控制,甚至出現了更“糟糕”的情況。

2月7日,抑或是6日,李文亮醫生的去世讓民眾打開了抗疫以來情緒的宣洩口。從6日晚上到接下來的這幾天,大家都沉浸在悲慟中,或氣憤或哀悼,萬般無奈語言無法精準描述。

從每日實時疫況到李文亮醫生的離世,抗疫期間大家的注意力、情緒短時間被壓縮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堰塞湖”,“表達”隨之成了公眾最迫切需要的。


觀察|疫情之下的「娛情」


縱觀這些天,本以娛樂事件為主的熱搜變為了公眾獲取疫情信息的重要渠道,更多的曝光位讓給了更為嚴肅、緊迫的事件。雖然整個熱搜榜單上只有零星幾則娛樂新聞,韓紅做公益、“嘔泥醬”、李榮浩新歌、周潔瓊報平安······但每一個背後都和疫情有關。

觀察|疫情之下的「娛情」


我們能夠發現,似乎娛樂不再是這段時間的核心,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娛樂新聞雖少,其中不少還是掀起了討論,“娛樂至死”這個話題再次被推向了大家討論視野。非常時期,公眾表達和娛樂之間的界線在哪?非常時期,什麼是緩解焦慮可取的方式?

金牌經紀人(y-agent)總結了部分這段時期和娛樂圈相關的事件,從中討論其共性和特殊性,以及非常時期娛樂圈的邊界感、輿論監督等問題。


“不要在他人的苦中作自己的樂”


前段時間,火神山醫院開始投入建設,無數工人夜以繼日的和時間賽跑,4000萬人牽掛工程進度,在線雲監工。同時卻出現了一個詭異的情況,一夜之間這些工程車輛被賦予了“藍忘機”、“閒瘋帝”等各種稱號。

不少人把國家機器擬人化,甚至愛豆化,就像飯圈應援一樣,出現了“為國分憂,工匠加油;叉醬叉醬,掌舵最牛”的應援口號。建超話、直拍、打榜等一系列操作一個都沒落下。截止2月7日,小叉車超話群有4.7萬粉絲,累計產生了1.5億的閱讀量。


觀察|疫情之下的「娛情」


姜思達率先打破了這個令人尷尬的僵局,他發微博表示“知識知識沒有,邏輯邏輯沒有。最後還不得體,做人毫無decency”。


這個觀點引起了大家的討論,除了支持的聲音之外,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無傷大雅的事都容忍不了你是有多麼斤斤計較和高貴,自娛自樂讓你不舒坦了”?或者是,“聖母真多,肺炎還不準普通網民在家娛樂開心了。”

這究竟是無傷大雅,還是自詡優越感?都不是,這是媒體文化研究者尼爾.波滋曼所說的“人們日漸對於社會事務進行嚴肅思考和理智判斷的能力”。

觀察|疫情之下的「娛情」


2017年,《新京報》發過一篇名為《警惕“消解嚴肅”的文化取向》的文章,其中他們提到,“並不反對網絡文化的娛樂精神,但我也相信有些東西是絕不該被娛樂化的,這應當是主流文化堅守的底線。”

娛樂精神沒有問題,飯圈文化也沒有問題,它甚至是整個造星體系中最不可缺少的的一環。但非常時期、嚴肅事件,國家機器需要的是冷靜理智的聲音,它們需要在監督中變得更加完善,國家需要依靠全部的人民齊心協力,而不是飯圈。

或者說,這是在他人的苦中作自己的樂。

與小叉車這個超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外一個名為“肺炎患者求助”的超話,一邊是反黑控評,開開心心的叉車醬為做物料,另一邊,慘烈的求助聲一浪高過一浪,湖北的人間百態看30分鐘需要300分鐘來消化,最後依舊無能為力。


觀察|疫情之下的「娛情」

這不是在他人的苦中作自己的樂是什麼?

此次事件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驚醒,作為一個輸出價值觀的行業,我們的文化環境已經日漸輕佻,這個溫床已經逐漸培養成了既無知且無畏的理性文盲。長期以往,受到侵蝕的將不止是某個行業,而是文化的未來。


捐款、寫歌,公益性活動送去慰藉


為國分憂靠的是付出實實在在的行動,比如捐款、捐贈物資等,這種公益行為也是近期娛樂圈被提及比較多的事件,以韓紅為代表人物的娛樂行業從業人員在此次疫情中做了正面表率,受到了大量的討論。

從疫情大面積爆發開始,韓紅和她的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就開始四處奔走,為武漢送去緊缺的口罩、防護服等各種物資。


觀察|疫情之下的「娛情」


當武漢紅十字會的工作出現嚴重紕漏時,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以高效、公開、透明的工作流程被網友所信賴,大家紛紛跟隨她的腳步為武漢捐贈自己的心意。

這是公眾人物利用自己身份的特殊性作出了積極的影響,這個身份促使他們每幹一件事就受廣大群眾的監督。往日他們或許因為戀情、私生活等被大家盯住不放,但此刻這點卻反其道而行之,並收穫了積極的口碑,這與不久前的娛樂行業不一樣。


觀察|疫情之下的「娛情」


還有一直在行動的飯圈女孩。武漢籍演員朱一龍的粉絲率先行動,僅用20多分鐘的時間就籌集到了 178286.26 元,購買了20萬隻口罩,20萬份一次性消毒棉片及1000瓶洗手液送往疫區。

接著各個頂流的粉絲開始依次加入捐贈,他們將每一筆賬都記得清清楚楚,貨物的數量、規格、型號也做好了記錄,以便公示。後期物資在運輸當中的信息也非常明確,整個流程清晰透明,值得紅十字學習。

比起國家機器愛豆化,這是娛樂行業在特殊時期發揮自己作用的時候。

觀察|疫情之下的「娛情」


非常時期,娛樂圈還有一個集體現象——歌手寫歌、影視演員錄製ID······以此來表達自己對疫情的關心。

疫情爆發以來,林俊杰、孫燕姿、鄧紫棋、李榮浩等歌手一一推出了自己為疫情定製的歌曲,但沒想到的是,尤其是李榮浩遭遇了網友的吐槽。他們指責李榮浩的新歌拿掉情懷濾鏡後,詞曲創作水平都很一般,是靠社會熱點博熱度。

觀察|疫情之下的「娛情」


與此同時,坂本龍一在《十三邀》一段關於音樂力量的見解被大量的轉發、討論,原話是“我不認為音樂是表達思想的工具······所謂的音樂,不需要有任何的力量包含在內。音樂有力量是很恐怖的”。大家拿這段話質疑音樂人在災難時發歌的動機,之後李榮浩也在微博“還擊”,引起了網友不滿。


觀察|疫情之下的「娛情」


其實觀眾並不是覺得寫歌無用,他們是質疑音樂人是不是在為了傳遞情緒而強行創作,他們反感的是在這種時期給音樂注入目的性。正如坂本龍一所言,音樂就是音樂,不應該通過音樂給聽眾強加任何情緒。

誠然,對於從心而發的創作,大家一定能感受到其中的真誠,創作者的真心是可以為正在經受痛苦的人送去一點點慰藉,更沒有必要去質疑其的動機。

非常時期,我們需要各種救援物資,也需要真切的情感流露,我們不反對娛樂化的情感表達方式,但需要在娛樂化和理性之間找到那根線。

觀察|疫情之下的「娛情」


追劇、追星娛樂化調劑情緒


2月6日,上海召開的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上,專家就呼籲,疫情期間儘量多接收一些其它信息,該追星的追星,該追劇的追劇,這樣有助於緩解焦慮情緒。

確實,當生活每天籠罩在疫情的高壓之下,沒有人的心情是完全放鬆的,我們需要有條不紊的度過這個特殊的時期。

不難發現,在以疫情為主導的熱搜中,偶有幾個娛樂新聞作為點綴,基本上部分都是和電視劇相關。特殊時期,對很多延遲開工的人而言,大把的空閒時間拿來追劇果然不失為一種緩解焦慮的娛樂方式。

觀察|疫情之下的「娛情」


目前《下一站是幸福》《想見你》《錦衣之下》《新世界》等幾部劇獨大,幾乎每日都能獲得一個熱搜位,縱觀這些備受關注的劇,或憑藉高甜,或通過層層推理的劇情,成功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

而接下來,《劉老根3》《奈何BOSS要娶我2》《時光與你都很甜》《法證先鋒IV》等一批網劇即將上線,屆時這也將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家的焦慮情緒。


觀察|疫情之下的「娛情」


由於近期的社會現狀,很多藝人都調整了宣傳策略,減少了投放,這也導致這個階段藝人整體的曝光都呈遞減的態勢,觀眾在熱搜榜上看到的藝人相關的內容也並不是很多。

“周潔瓊報平安”雖然是一則和藝人有關的熱搜,卻在還是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大家對於疫情的關心。在一個博主的微博底下,有網友評論道“一個明星至於嗎?”這樣的話語未免刺眼,特殊時期哪個藝人都不願佔用過多公共資源,但不能因為對方是公眾人物就群起而攻之。


觀察|疫情之下的「娛情」

7日,劉亦菲為迪士尼雜誌《D23》拍的一組封面照和楊冪白淺大婚造型登上熱搜,這應該算抗疫以來,為數不多跟藝人自身有關的熱搜。網友驚歎於兩位女星的神仙顏值,這個熱搜在一眾不那麼樂觀的信息中顯得“異常顯眼”,但不可否認,確實讓大家緊繃的弦得到了少許的放鬆。


觀察|疫情之下的「娛情」

不管是追劇或是追星,這都是當下調劑情緒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雖然同為娛樂化,但這方式可取,沒有踩著別人的痛苦作樂,沒有丟失原本的體面,讓一切回到原位的軌道。我們追星看劇,但並不代表著忘了苦難,只是換種方式繼續生活罷了。


觀察|疫情之下的「娛情」


編劇宋方金在接受採訪時曾說,我們是一個輸出價值觀的行業,不要在價值觀面前輸了體面。在這個行業,影視作品和藝人都是輸出的一部分,並且在文化導向上所佔比例非常之大,娛樂也應該莊重得體,並且什麼時候都不應該被隨意戲謔。

當災難來臨,娛樂行業能做的是什麼?不要用不合時宜的娛樂方式來滿足自我私慾是起碼的修養。

參考資料:《新京報》之《警惕“消解嚴肅”的文化取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