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180年:博君一笑,彷彿越來越難

1

1861年8月,咸豐皇帝突然駕崩。

皇帝的國喪長達一個月,期間全國嚴禁樂器,整個京城聽不見一絲音樂。民間吹拉彈唱的藝人,用不了鼓鑼、京胡、月琴,全部淪為失業遊民。

那時候的藝人都是幹一天活,糊一天口,失業後直接關係到身家性命。當時有個唱時調的高五姑,綽號叫“時調皇后”,就因為半個多月不能演出,半夜餓死在了街頭,第二清早就讓人扔到了亂墳崗。

這年夏天,失業藝人們要麼轉行,要麼轉型。其中有個人叫朱紹文,以前是京劇演員,跑到天橋空地,用白沙撒個圈站中間,轉型說起了相聲。這相聲的好處,就是不用配樂,光憑一張嘴就能賣藝。

中國相聲180年:博君一笑,彷彿越來越難

天橋賣藝的老照片

歷史上第一個說相聲的,是道光年間八角鼓藝人張三祿。但真正把相聲普及開的,要算這第二代朱紹文。朱紹文純靠相聲改變命運,成名後還到王府專職表演三年,按月領餉,外加六品俸銀。後來他廣收門徒,讓相聲正式衍生成一個行業。
就這樣,朱紹文糊里糊塗地,成了相聲行業的開山鼻祖。

到清末,相聲傳至第四代,規模開始升級。誕生了以李德鍚、馬德祿、周德山為代表,德字輩八位大家,合稱“相聲八德”。本來冷清的相聲界,一下子熱鬧起來。

其中這李德鍚最有意思,他給自己取藝名叫“萬人迷”。第一次到上海演出,就以這藝名到處宣傳。上海觀眾都特摩登,一聽這萬人迷三個字,以為肯定是位大美女,紛紛掏錢買票。結果到演出當天,李德鍚穿著大褂一上臺,觀眾一看,嚯,原來是個糟老頭子!

觀眾的心瞬間稀碎,都嚷著要退票。李德鍚這相聲還沒開口說,底下人走了一大半。他一生都記得,那天袖著雙手站在臺上,像有人往頭蓋骨倒雪水。

舊社會把人分上、中、下九流。老輩觀念裡,相聲演員居賤格,與娼妓、乞丐同屬於下九流的行當。名門貴族家庭,視子弟當相聲藝人為奇恥大辱。

天津名門有位葉利中先生,就因下海說了相聲,被整個家族轟出家門,斷絕了關係。

中國相聲180年:博君一笑,彷彿越來越難

郭家驥畫作“天橋八大怪”之朱紹文

2

相聲界有句老話:北京是出處,天津是聚處。

民國初年,相聲傳入天津大受歡迎,全國各地相聲藝人聞風而來。

第五代相聲藝人,最出彩一位叫張壽臣。他最初在北京說相聲,混在十八線開外,慘淡不已。遷居天津後,忽然有了觀眾緣,迅速躥紅。也是從他開始,相聲跳出小圈子,進入到全國大眾的視野裡。

那時相聲的特色,一是解悶逗樂,二是諷刺時政。

1937年,天津淪陷。張壽臣常借相聲諷刺日寇,百姓聽了拍手稱快,但他轉身,就被憲兵拉到牢中毒打,幾次都差點喪命。生逢亂世,讓張壽臣對相聲產生了絕望,到四十年代,改去說了評書。

40年代初,天津黑幫橫行。青幫頭子袁文會霸佔慶雲戲院,脅迫各界老藝人來為他免費打工。本來退隱的張壽臣,又被他逼出來說相聲。青幫為榨取張壽臣的價值,將他軟禁半年多。妻子失去他的音信,一直靠典當養活孩子。等到他被放出時,妻子已經病死,而他連辦喪事的一點錢都拿不出來。

我們這一代人遺憾在文化,老一代人遺憾在世道。

過去說相聲是苦活,從業者多是被趕出家鄉的文人、吃不起飯的江湖漢、無父無母的孤兒,都是生活裡的底層人。相聲大腕們早年多失學、家庭破碎、差點當小偷或土匪,福氣少得可憐。即便成名後,捱打受辱也是家常便飯。

張壽臣的徒弟戴少甫,本是位謙謙君子,相聲藝人裡少有的儒雅文人。他不僅說相聲,還常年熱心做公益。29歲那年,就因為說諷刺相聲得罪黑幫,被一幫打手拖到後臺打成重傷,不久後含恨而死。

當時還有位藝人叫張寶茹,勉強靠相聲討口飯吃,常年被流氓混混勒索,拿不出錢來只能到處躲。一天,他正在演出後臺候場,突然被幾個流氓圍住。流氓頭子到街上掏糞大車裡舀了一舀子大糞,端到他跟前,威脅他全部吃光,否則當場打死。張寶茹為了保命,當眾吃光舀子裡的大糞。

回到家後,張寶茹一下子病倒,很長日子沒有演出。他原本是愛說話的人,經歷過這件事後,一生變得寡言少語。

中國相聲180年:博君一笑,彷彿越來越難

張壽臣

3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相聲場子裡的地痞流氓消失。相聲從“玩意兒”變成了一門“藝術”。

相聲藝人終於擺脫下九流的身份,不再受辱。由此,相聲進入巔峰時期。其中以三大相聲世家為代表,即常家、侯家、馬家,三峰並峙。

常家相聲中,最為拔尖的藝人,公認為常寶堃(kūn)。常寶堃自幼貧寒,六歲隨父親在張家口外變戲法,冒著寒風,光著脊樑表演翻膀子,兩手攥緊一根小棍,從前胸硬掰到後背,凍得渾身發抖。觀眾問他父親:這是不是你親生兒子?

常寶堃把話頭接過來,當成相聲說:這是我的親爸爸,沒錯兒。

9歲時,常寶堃正式說相聲,跟著父親出入深宅大院,為有錢有勢的人走堂會。叼著雪茄煙的老爺們把他光頭當菸灰缸,要滅煙直接往上一摁。

為了翻身,常寶堃只能拼命學藝。每天除了呼吸,就是背詞。連吃飯的時候也在背詞,筷子都掉了,在那扒空氣都不知道。鄰居們最害怕他上廁所,那廁所是三家共用,他一進廁所就背詞,半天出不來,憋得鄰居叫苦連天。

中國相聲180年:博君一笑,彷彿越來越難

常寶堃

常寶堃後來能成角兒,能耐還在其次,關鍵是人緣好。他出道早,天津觀眾看著他長大,真把他當親人。很多觀眾認識常寶堃,在馬路上看見都會喊,呦,介不似蘑君嘛!他藝名叫“小蘑菇”,叫他蘑君,是表示尊敬。

常寶堃常說:說相聲的,人緣兒就是能耐。有些演員剛剛成名,眼睛就往天上看,看不起同行,更看不起觀眾。這樣的人,一輩子也成不了角兒。

1951年,常寶堃29歲。他參加第一屆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慰問團,到戰場給軍隊表演相聲。4月23日這天,慰問團勝利返程,但在朝鮮沙元裡,突然遭遇美軍空襲。

在飛機掃射中,常寶堃被打中頭部。等戰火平息,大家找到他,他攥著手躺在那裡,已經沒了呼吸。

5月15日,在天津馬場道的第一公墓,政府為常寶堃舉行公祭。出殯那天,天津市長親自拉靈。靈車從海口路出來,沿著馬場道到佟樓,再從成都道到和平路再到南市官銀號,沿路站滿了送行的人。

那時天津市區240萬人,來了三分之一。80萬人相送,白色的紙錢鋪天蓋地,瀰漫全城,像下了一場漫天大雪。

中國相聲180年:博君一笑,彷彿越來越難

1951年,常寶堃在朝鮮前線慰問演出

4

中國相聲三大世家,各有巔峰,常家有常寶堃,侯家則有侯寶林。

侯寶林是滿族人,4歲不記事時就離家,跟著舅舅坐火車到北京,進了一戶侯姓人家,隨了侯姓,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身世。為了討生活,他撿過煤核兒,要過飯。12歲時學京劇,白天露天演出,晚上還要揹著殘疾師哥串妓院賣唱。


他一生命運多舛,後來輾轉天津,到21歲才正式學相聲,算是半路出家,格外珍惜觀眾。

打說相聲起,侯寶林就給自己定下兩條原則:

一是罵人的葷口不說,二是搖尾乞憐的賤話不說。

在此之前,津門曲藝界龍魚混雜,票房左右市場。很多相聲藝人,為了迎合觀眾,專攻“葷相聲”。葷相聲屬於撈偏門,內容色情、怪誕,抖的包袱也被稱之為臭包袱。

到侯寶林這兒,相聲說得大方優雅,不沾半句賤話,不抖一個臭包袱,一掃過去的低俗氣,將相聲格調整體拉高一個檔次。

1950年,侯寶林牽頭,在北京成立相聲改進小組。邀請老舍、吳小玲、羅常培等作家學者,創作新腳本,並對近百段傳統相聲做修改整理。改良後的相聲,去糟粕,煉精華,終成曲藝之首。

五六十年代,侯寶林常被請到中南海春耦齋,給毛澤東、周恩來說相聲。他給毛澤東說過150多段相聲,其中50多段在民間從沒有說過,常引毛澤東笑得直不起腰。

毛澤東聽相聲,一個段子就聽一遍,但一次聽了侯寶林的《關公戰秦瓊》後,當場說了四個字:再說一遍!

周恩來也愛聽侯寶林的相聲,不光當觀眾,還能當捧哏。1956年在懷仁堂,侯寶林和郭啟儒合說《陰陽五行》。說到最後,座位上的周恩來竟一甩手,“嗨——”,直接給他當起了捧哏。

中國相聲180年:博君一笑,彷彿越來越難

1963年,侯寶林的相聲令周總理開懷大笑

1977年,風雨過後。侯寶林重新穿上長衫,拿起長扇到茶樓吃點心。剛坐下,整個茶樓的人都圍上來。他走到陽臺跟大家打招呼,一抬手作揖,底下頓時一片歡呼。群眾抹著眼淚喊:侯先生!我們想您吶!

1993年,侯寶林病重,在胃癌的折磨下,體重降到80斤,整張臉瘦得脫形。生前最後154天,住在解放軍總醫院。

這年2月1日,侯寶林選擇在電視熒幕上,和全國觀眾道別。他精心梳洗了一番後,對著鏡頭說道:

我侯寶林說了一輩子相聲,研究了一輩子相聲,我最大的願望,是把最好的藝術獻給你們。現在,侯寶林要走了,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說完,侯寶林一臉安詳。3天之後,他走了,那天恰好立春。

中國相聲180年:博君一笑,彷彿越來越難

侯寶林(左一)早年說相聲照片

5

侯寶林逝世後,中國相聲只剩馬三立獨撐大局。

相聲三大世家,常家的常寶堃犧牲了,侯家的侯寶林去世了,唯有馬家的馬三立還站在孤峰頂上扛大旗。

馬三立的家世淵源,比常、侯都複雜,長話短說:光緒年間,有位相聲第三代傳人,名叫恩緒,是曾被李蓮英召進宮給老佛爺表演的名角。他有位同行故交,叫春長隆。春長隆只有一位徒弟,叫馬德祿,著名“相聲八德”之一。恩緒尤其喜愛這馬德祿,就把女兒恩萃卿嫁給了他。此後,馬德祿生了三個兒子。次子,就是馬三立。

馬三立身上積累了幾代相聲名家的基因,就像是為相聲而生的人。他3歲就隨父母到天津落地生根,15歲開始說相聲,聽過的人都挑起大拇指誇:真乃天縱之才!

四十年代,在說了11年的相聲後,馬三立在津門自成一派,北京、天津兩地的相聲園子和電臺都約他前往演出。這些主顧私底下都稱他為“原子彈”,因為只要他一上場,就是原子彈爆炸一樣的轟動。

中國相聲180年:博君一笑,彷彿越來越難

馬三立(左一)早年說相聲照片

1958年,反右運動開始,這個時候的馬三立,四十多歲,正值盛年。

待到70年代末復出時,他已經年近古稀。

等到馬三立再次登臺,在觀眾眼裡,他已經是一個有著一對招風耳的乾瘦老頭兒,一輩子都沒長夠100斤。

這個乾瘦老頭穿著大褂,依舊是孔雀裡,馬蹄袖,露出領口袖口三白,只有盤扣磨得發亮。

面對觀眾,他帶微笑著,敘家常般地說:老沒見我了吧,我——病啦!

那段時間,馬三立每晚回家都有一個人遠遠跟在身後。馬三立上前問他是誰,那個年輕人才說,自己愛聽馬三立的相聲,擔心有人欺負瘦瘦的馬三立,就每晚在路上護送他。

相聲老話說:學十年,紅十年,回十年。意思是很多人能火一陣子,但不能火一輩子。

這話,到馬三立身上成了例外。馬三立是越老越紅,足足火了一輩子。他一生演出的傳統相聲有200多個,最經典的單口相聲《逗你玩》,全長不過6分鐘,臺詞不過900字,但成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老百姓之所以愛聽馬三立的相聲,是其中有煙火味兒,有人情味兒。在馬三立眼裡,觀眾不光是衣食父母,更是老朋友。張三爺趙四爺生日到了,他自己走不動了,也要喊兒子去替他祝壽。有一位李爺,曾對馬三立說:你演出時,如果看不見我在臺下了,就證明我死了。

後來有一天,馬三立在臺上望了望,真沒瞧見李爺身影,突然就哭了。

馬三立一生清簡,兒子給馬三立買爆肚吃,老爺子吃得津津有味。但一聽價格要十八塊,連說太貴,讓兒子以後別買了。

經歷過太多榮辱起落,這些身外之物,老爺子早就看開了。

晚年時候,馬三立只能自己一個人說些單口的小段兒。不是他不想說對口相聲,只是已經沒有好的捧哏捧得了他了,幾位捧哏名家都去世了,活著的也退出舞臺了,無人能用。

2003年,馬三立已經是88歲高齡,深知自己大限將至,舉行了最後一場告別演出。演出最後,馬三立看到滿臺是觀眾送的花,用一貫慢吞吞的語速問觀眾:我值嗎?

全場老少爺們齊聲喊:值!

老爺子從容一笑,小眼睛眯成兩道縫。3月25日,他走了。他的葬禮,遵從他的遺囑,一切從簡。他的觀眾也都老了,頂著白髮拄著柺杖來送他,看著他的遺像說:

沒辦法啊,閻王也愛聽您說相聲。

中國相聲180年:博君一笑,彷彿越來越難

晚年馬三立

6

21世紀初,中國相聲界有些蕭條。

2005年,一個叫郭德綱的藝人,帶著德雲社悄然崛起。

十年前,郭德綱第三次來到北京,就想成為專業相聲演員。他先在偏遠的大興租了間小屋子,再在沙子口找了一個小劇團唱戲,一個月答應給1000塊。但等到發工資那天,一分錢沒給。

1998年,一個叫張文順的相聲藝人,在豐臺有場曲藝演出。由於後臺人數不夠,臨時將他和郭德綱搭在一起,兩人因此結緣。

中國相聲180年:博君一笑,彷彿越來越難

郭德綱、張文順同臺

張文順本是大柵欄金店張家的公子,曾在北京曲藝團第一科當學員,期間因為談戀愛被開除。後來他下海經商,經營航天橋附近樓上飯館、樓下浴池的水魚城。最鼎盛的時候,手下管著近200號人。
退休後,張文順還是捨不得相聲,又穿上大褂登臺。遇到郭德綱時,已經60歲,兩人分外投緣,結為忘年交。這年,他和郭德綱等人,一起辦了每週一場的相聲大會。情況最差的時候,郭德綱和張文順兩人臺上說相聲,臺下就一位觀眾。一場演出下來,一張票錢還不夠大夥吃盒飯。

2003年,北京相聲大會更名“德雲社”。一百多人的場子,情況最好的時候能坐滿一半。

2004年10月,是德雲社的轉折。當時北京文藝臺,有檔相聲節目叫《開心茶館》,主持人叫康大鵬。他在德雲社聽完郭德綱的相聲,回去就扛著設備,進行現場錄音,剪輯後放到自己節目中播出。

播出當天,觀眾就把臺裡的電話打爆了,上來就問:這演出在哪?

第二天,德雲社的觀眾翻了三倍,從原來的20人,增加到73人。演出前一天,文藝廣播邀請郭德綱和張文順作客《開心茶館》,介紹第二天的演出。

出演當天,郭德綱沒想到,不到200個座位的小劇場,湧進來近400人。德雲社全體出動,去附近的飯館借椅子。實在沒椅子坐的觀眾,站著聽完了表演。

張文順身體越來越差。2008年11月,70大壽上,他最後一次登臺。

第二年2月16日凌晨,張文順在北京市中醫院去世。郭德綱咬著牙發狠:辦一堂最好的白事!

中國相聲180年:博君一笑,彷彿越來越難

張文順晚年(右一)

7

張文順去世後,郭德綱的搭檔,變成了抽菸、喝酒、燙頭的于謙。

郭、於兩人性格一剛一柔、一烈一淡,完全相反,卻正好互補,成了天造地設的一對。

中國相聲180年:博君一笑,彷彿越來越難

郭德綱、于謙

2004年10月,在於謙的牽線下,郭德綱拜侯耀文為師,這才勉強入了相聲譜系。

但這個師父,只當了短短三年。2007年的6月23日,郭德綱與于謙趕赴安徽,參加一場直播。下午走臺後,剛回到房間,急促的敲門聲響起。門一開,于謙衝了進來,臉色蒼白,語無倫次地說:侯先生不行了。

郭德綱忙給北京打電話,師弟郭曉小一接通就放聲大哭:哥,師父沒了……

當初童子皆長大,昔日蒼翁俱凋零。

侯耀文最終火葬於八寶山,那天郭德綱立於火化爐旁,號啕大哭。

以侯耀文去世為節點,相聲界的一盤棋下到今天,郭德綱似乎成了那顆唯一過了河的卒子。

中國相聲180年:博君一笑,彷彿越來越難

岳雲鵬

8

自郭德綱之後,德雲社以“雲鶴九霄,龍騰四海”排輩。其中最火的成員,是雲字科的岳雲鵬,他的“相聲代表作”,是《五環之歌》。

2015年,岳雲鵬參演10億票房的《煎餅俠》,把《五環之歌》唱到了祖國各地,不再限於北京城八區。

有好幾年的時間,只要岳雲鵬一出場,尖叫聲肯定是最高的。

後來,相聲開始網紅化。

過去相聲由於不用看臉,只看手藝,所以讓藝人活得長一些。但現在時代變了,說相聲不靠手藝,觀眾看臉就行,可能吃碗麵條就有粉絲了。

180年的相聲圈,名利心重,但真成角兒極難,三分能耐,六分運氣,一分貴人扶持,正所謂時也、運也、命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角兒,都是時勢使然。

相聲180年,九代傳人。最初在露天演,藝人們是為了養家餬口。後來在茶館演,演員和觀眾都是為了自娛自樂。到小劇場是為演員自己,到大劇場是為普通觀眾。最後去電視上演,是為了讓不聽相聲的人認識自己,一千個人看完,留下一個喜歡的就值了。

曾經相聲最大的魅力,是裡頭鐫刻著中國百姓樂觀、通達的世俗精神。

人生在世,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老百姓的生活願景,一直都很簡單,無非是求個吃飽喝足,安居樂業。心裡不舒坦的時候,去相聲裡覓一聲歡笑,求個樂呵。回來繼續面對枯燥生活。

百姓圖個什麼呀?不就是圖一樂嘛!或許這是相聲最應該反思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