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家買股票像買日用品一樣駕輕就熟


  輸家買股票像買藝術品一樣難以下手

  被譽為經濟學家中最會炒股票的凱恩斯指出,投資是對投資物件在其整個生命週期所能帶來的收益作測算;而投機則是對市場的心理狀態作預測,期望投資物件的評價基準朝有利自己的方向偏移。投資大師巴菲特也說過,投資就是使資本向著經營得更好的公司流動,而投機則是通過短期內的差價來獲利。就股票投機而言,要追求差價,就要回歸到股票的供需。

  供需不只涉及經濟面,還涉及心理面,而且隨時會改變。也就是說,股票投機就是掌握不斷在改變的供需。

  先確定自己要投資還是要投機

  任何一筆買賣,關注的不外乎價值和價格。投資比較偏重於價值,投機則比較偏重於價格。但價值和價格並非壁壘分明,它們之間的關係就像主人遛狗,狗反覆地在主人前後奔跑,離開太遠時就會返回主人旁邊;主人就是價值,狗就是價格,價值和價格之間有一條看不見的繩子。因此,即使是投機客,也不能像王爾德歌劇中的名句所說:“對價格無所不知,但對價值一無所知。”

  當重大利空引發股價超跌,我們擇優長線佈局,但如果利空淡化或未如預期,股價急漲後,我們當然可以一改初衷的短打,這就是“短線成功之道有時是以長線成功為目標”;反過來說,我們原本買進股票短線投機,但由於一直沒有出現賣點,於是成了成功的投資,這就是“投資是投機的累積”。

  儘管有時候投資和投機比鄰而居,但我們還是要先釐清自己要投資或投機,才不致模糊了選股的焦點,操作上進退失據,以致兩頭落空。我認為短線投機的最大悲哀,就是因為被套牢而淪為長期投資。

  投資和投機無優劣之分

  股市的本質就是變動,即使是長期投資者,也應該時常檢視持股。相對於原始股市場,二級市場最大的福利,就是想賣股票時通常都賣得掉。

  我認識一位成功的長線投資者,持股平均每五六年週轉一次,但他每隔兩三天就出現在交易廳。別人問他:“你既不買也不賣股票,來交易所幹嗎?”他說:“買股票和買房子不一樣。房子買了以後不會有太大變動,不怎麼傷腦筋,但股市充滿了無常,我還是要常常關心。”

  包括巴菲特、彼得林奇等投資大師,都認為沒有人知道市場明天的走向,預測短線走勢也沒什麼意義,但股價長線的命運可以預測,而且取決於每股盈餘(EPS)。但投機客認為,短線走勢較容易掌握,即使不能精準預知,但經過觀察和修正,可以逐漸提升命中率。

  由於在原始股的投資失利,我更能認同傑西李佛摩所說:“‘投資人’才是不折不扣的大賭徒,他們下了注,然後靜候攤牌,假如下錯了注,他們就留到賠光為止。”我也認同巴魯克為“投機客”所下的定義:“投機客(speculator)出自拉丁文的speculari,原意是窺探與觀察。因此,所謂的投機客是那些能夠在事情發生之前,就能夠觀察到並採取行動的人。”

  長期投資者主要是買進績優股、價值低估股和成長股,然後長期規劃;而投機客則買進短期內可能有價差利潤的股票。換言之,投資是傾向買進好公司的股票,而投機則是傾向買進即將上漲或還會再漲的好股票。

  然而,好公司的股票可能是不動如山的爛股票,而爛公司的股票可能是即將一飛沖天的好股票,因此有別於投資者以經營者的角度看問題,投機客重視股票的股性,遠甚於公司經營的業務性質。

  經過實戰的反覆摸索,我慢慢釐清了股票投機的本質是要追求差價,要追求差價就要通過操作。就像寫作的養分在閱讀,股票投機的養分就是操作,擁有大量操作經驗的人,才能掌握出手的穩定性,懂得拿捏進出時機。

  投機是從轉變中創造價值

  我把自己定位為追逐股票差價的投機客,訓練自己不但要精於看盤,也要擅長準備。我練就了一身察看股市臉色的本事,有時雖看不準行情,卻能及時修正。我認為要成為一個快、狠、準的投機客,須具備以下認知。如果股票投資像男女間的相知相惜,那麼股票投機就是逢場作戲。就像某些人玩弄異性,其意圖只在於短、中線的滿足,投機客也必須秉持投機的立場,不能對股票產生感情,也不能因為心血來潮或因為摻雜其他情緒而進出,而應以基本面和技術面為依據。

  投機的“機”字意味著新機會,不只是契機,也包括危機。投機客善於判讀市場,預測或關注新形勢、新趨勢、新技術、新應用、新產品、新管理階層、重大購併案,從轉變中創造價值。

  投機客就像資源回收者,從已公佈的信息中判斷哪些還具有剩餘價值。有別於投資者買進價值低估股,投機客觀察技術信號再進場;有別於投資者重視現金股利有多少,能否每年穩定發放,投機客關注的是股利宣佈發放時,是否符合市場預期?在股價將產生落差的除權息前買進,是否有利可圖?

  股市讓你認清自欺欺人的後果

  投資者常因現金股利的穩定收入或因持股的績優形象,而對股票下跌的資本虧損和基本面潛藏的質變較麻木,甚至自欺欺人地認定“不賣就不賠”,也不去思考股價的下跌是公司的前景不再,還是市場人氣退潮。

  對交易量不大的投資者,除非遇上罕見的天災人禍,股市具有十足的變現性,因此賬面上獲利或虧損一塊錢,等同於荷包裡增加或減少一塊錢,賬面上的盈虧也就是實際上的盈虧,因此,“落袋為安”不應該是賣股票的理由,“害怕虧損實現”也不應該是不賣股票的理由。投機客應該勇於面對賬面盈虧,在操作上才能更貼近市場,而在賣與不賣之間,也應該用系統化的方法來判斷。

  投資者除了買進並持有的長期策略外,有的還針對主要趨勢進行投資,期許能在大波段的底部附近買進,而在頭部附近賣出。如此“買低賣高”,實際上難度很高,為了減輕長期投資的不確定性,投機客設法掌握短、中期趨勢。

  由於股市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機會,投機客不必像投資者一樣太強調成本觀念,不必太拘泥“買低賣高”的操作原則,可以“買高價,賣更高價”,或“賣低價,在更低價回補”,甚至在誤判形勢時,果斷地認賠出場。他們也不必侷限於先買後賣地做多,可以先賣後買地做空。

  最後,投機客如果能持續找到漲勢更明快的個股而換股操作,或就同一支個股,根據轉折點高出低進,那麼賺的錢實現後,可以作更大額度的融資,資金運用更有效率。當年巴魯克剛出道時資金不足,就是用這種頻繁進出的方式,讓錢滾錢而迅速崛起。

  贏家也會累得像狗

  常有人問我,股票要做短還是做長?最初,我總是狡猾地回答:“該賣的時候就賣!”後來,我不耐煩地反問:“你所謂的做長或做短,指的是多久的時間?”現在,我重新詮釋主人遛狗的老例子,來說明股票該長線或短線操作。

  主人遛狗,狗一會跑到前面,一會又折返到主人旁,如此反覆,雖然同時抵達終點,主人氣定神閒,那隻狗卻是上氣不接下氣。依我個人的見解,好整以暇的主人就像依主要趨勢操作的長線操作者,而疲於奔命的狗則是隨著短線震盪而躁動的短線客,二者同樣抵達終點,狗看似浪費力氣,卻也鍛鍊了體力。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從容優雅的長線操作者,但是誠如西諺所說:“成功不是一蹴而就,即使大師也要分很多的階段,每個階段間隔多年。”如果短線客能從搶進殺出的奔忙中累積“小勝”的經驗,摸索出一套讓自己“身忙心不茫”的系統性方法,就可以慢慢進窺中長線操作的秘密,因此短線的磨鍊是初學者的“必要之惡”。

  摸索出一套讓自己“身忙心不茫”的系統性方法,就可以慢慢進窺中長線操作的秘密,短線的磨鍊是初學者的“必要之惡”。

  1989 年時,我是個搶進殺出的超短線搶帽客,每天的持股週轉率常超過五成。隨著經驗的累積,我變得比較有想法,不再頻繁地對信息做出回應,不再為既定趨勢下的微幅變動分神,我把注意力集中在關鍵的信息和股價的關鍵價位。

  我雖然趨向中線操作,但我同時關注短線和中線的走勢,也不拘泥於應該短線或中線操作。在“看長不如看準,漲久不如漲快”的指導原則下,我考量機會成本和時間風險,依技術信號決定買賣點。

  研究發現,國際象棋高手(expert,大師的次一等級)的確要比棋技較弱的選手多考慮了幾步棋,但進一步得知,大師或特級大師所考慮的棋步沒有增加,只是他們出手更準確。棋下得好的選手,考慮的不是更多的棋步,而是更好的棋步。

  炒股票也一樣,每天看盤時,我們都要盤算好下一步或下幾步盤勢可能有哪幾種演變,又該如何視局面的變化而準備對策?因此,如果我們缺乏中線的方向感,短線即使看對,也不敢下大注,也可能因股價的跳空而無法回補(賣出)股票。

  但是趨勢的時間也沒必要看得很長,如果長線看得太樂觀,可能因此對市場失去戒心,說不定在長期走勢還沒應驗前,就已被“斷頭”;如果長線看得太悲觀,可能會錯失短中線波動的獲利良機。事實上,我隨市場轉折的短中線操作,雖然有時累得像只狗,但也多出了許多獲利和磨鍊的機會。

  資本主義的真諦就是讓錢流向最會使用錢的人,而股票投機的真諦就是讓錢流向最會漲的股票。 在資本市場,經營得越好的企業越能集資,越懂得操作的人越能吸收別人託管的資金或贏到別人的錢;而在股市中,越漲的股票越能吸收大眾的資金,形成“強者恆強”的局面


贏家買股票像買日用品一樣駕輕就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