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大唐創業起居注》和新舊唐書的內容有很大不同,你怎麼看?

史小二記


我談談我的觀點。

一、成書時間

《大唐創業起居注》成書於武德年間,作者是溫大雅,記錄的是李淵晉陽起兵,直到稱帝建立唐朝的過程。

而《舊唐書》成書於後晉,《新唐書》成書於北宋。

因此,所謂的內容差別,只存在於義寧元年(617)晉陽起兵,到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淵稱帝,這一年左右的時間。

二、立場分析

從寫作立場上看,《大唐創業起居注》由於是在武德年間寫成的,因此,其立場必然要傾向於皇帝李淵,順帶傾向於太子李建成(因為預計是未來的皇帝嘛)。

而兩唐書,由於是參考整個唐朝留下來的史料,而武德九年(626)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被殺,李世民成為太子,後又成為皇帝,因此,其立場必然要傾向於李世民。

這是最基本的立場。

三、內容差異

在基本立場存在差異的情況下,我們具體看看,《大唐創業起居注》和兩唐書關於李唐立國的記載,是否存在本質差異呢?

我通讀之後認為,沒有本質差異。雙方記載的主要史實是基本一致的,沒有特別明顯的互相矛盾之處,更多的是在互相補充。因為,《大唐創業起居注》傾向於李淵,必然花費大量筆墨描寫李淵的英明神武,同時,必然少不了突出太子李建成;而兩唐書,則會重點突出李世民。雙方記錄的重點和詳略不同、側重點不同,正好互相補充。但要說雙方記載有實質衝突,我實在是看不出來。我舉兩個例子:

(一)李建成的軍功

我看到網上很多人說,兩唐書刻意抹殺李建成的軍功,而《大唐創業起居注》則記載了李建成的軍功。且不說《大唐創業起居注》本就存在美化和突出李建成的傾向,我們就看看《大唐創業起居注》記載了李建成哪些軍功呢?也就是與李世民一起攻克西河、平定霍邑、攻入長安、以及出征洛陽。那麼,這些所謂軍功,兩唐書沒寫嗎?我們一起看看:

引兵略西河郡,從平長安。(義寧)二年,授撫軍大將軍、東討元帥,將兵十萬徇洛陽。(《舊唐書》隱太子傳)

(霍邑之戰)高祖與建成合陣於城東,太宗及柴紹陣於城南。(《舊唐書》太宗本紀)

大家看了到了吧,四項軍功,兩唐書一個沒拉,全都寫了。二者的差異只是在於,《大唐創業起居注》記載的比較詳細,而兩唐書記載的比較簡單而已。

(二)晉陽起兵的主謀與首謀的問題

很多人說,兩唐書突出了李世民在晉陽起兵時的作用,而弱化了李淵,依據就是《大唐創業起居注》,因為,根據《起居注》的記載,李淵一開始就有起兵的意思,並主動作了部署。

但是,請注意,按照《舊唐書》高祖本紀和劉文靜傳的記載,李淵也是一開始就有起兵的意思的:

有史世良者,善相人,謂高祖曰:"公骨法非常,必為人主,願自愛,勿忘鄙言。"高祖頗以自負。(《舊唐書》高祖本紀)

及高祖鎮太原,文靜察高祖有四方之志,深自結托。(《舊唐書》劉文靜傳)

因此,兩唐書並未矮化李淵。兩唐書強調的只是李世民的首謀之功,即首先發起、謀劃,“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舊唐書》高祖本紀),而對於李世民的首謀之功,《起居注》也有類似的表述:

王(李世民)泣而啟帝曰:“芒碭山澤,是處容人,請同漢祖,以觀時變。”這話還能再明顯嗎?不就是勸說李淵效仿漢高祖劉邦起兵嗎?後來,李淵得知劉武周造反,自稱天子後,說“可謂陳涉狐鳴,為沛公驅除者也”,這是在以劉邦自比,這不顯然是受了他兒子李世民的影響嗎?

至於,有人指出,兩唐書還記載,李世民指使裴寂讓晉陽宮人服侍李淵,這事兒《起居注》就沒寫。有人因此認為兩唐書在醜化李淵。那我想問,這事兒《起居注》敢寫嗎?溫大雅不想活了嗎?這就是很典型的兩唐書的內容補充《起居注》的例子。


綜上所述,我認為,《大唐創業起居注》與兩唐書,並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在側重點、詳略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它們之間是互相補充的關係,而不是互相矛盾。

如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詳侃歷史


確實,《大唐創業起居注》與正史之間的出入很大,主要就是體現在前者突出了李淵的功績,而後者則較為突出了李世民功績。而且正史中,李世民的父親李淵的形象比較懦弱,好像很多事情都是聽從李世民的,顯得沒有什麼主見。而《大唐創業起居注》則不然,將李淵的形象展現的很果敢,是有雄才偉略的一個人。

下面我們來認識一下《大唐創業起居注》的作者溫大雅先生。



大業十二年(616年),唐國公李淵出任太原道巡撫大使,與子建成、世民多方延攬人才,而近在晉陽的溫大雅便成為其重禮延聘的一方人物。溫大雅入幕後,被聘為留守府記室參軍,典掌機要,併為李氏父子分析時政,籌劃方略,制定興兵起兵計劃,被倚為左膀右臂。

同時,他也為李淵大將軍府記室參軍,隨軍撰成《大唐創業起居注》。

也就是說,溫大雅是李淵開創大唐事業的親身經歷者。作為經歷者,並且那個時候李淵為大,自然要比較客觀公允的去記錄李淵的言行舉止。

而至於正史,通常都是後來李世民派人根據以前經歷者的描述進行編纂。在這個時候,自然而然地會出現當局者清,後記者濁的狀況。並且,那個時候,李世民已經成為了皇帝,並且還是在殺了兩個兄弟並且讓父親禪讓的情況下而登上寶座的。自然而然的會有一種“成王敗寇”的成分夾雜在正史當中。另外,我們要知道,李世民是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判的,包括後人。所以他會去讓史官把所寫的起居注給自己看,至於刪沒刪改,就不知道了。



總之,個人認為,對待史料,我們還是得帶著秉承著懷疑的態度去看待,不能夠人云亦云。所以,無論是正史,還是《大唐創業起居注》,都只能夠作為研究歷史的一個參考文獻。


妙齡老翁談歷史


我是對比看的


也曾相識CCC


我不這麼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