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開始稱曹操為太祖後又稱公?

喜來樂287131598


導語:

其實在《三國志》曹魏篇中的武帝紀裡,對曹操的稱呼有三種,分別是太祖、公以及王。

為什麼同一篇傳記當中,對曹操會有三種不同的稱呼呢?其實我們可以細細分析一下這三種稱呼出現的時間節點是怎樣的。

01曹操是曹魏集團創始人,在迎接漢獻帝前無尊號,只好稱太祖。

曹操在迎接漢獻帝之前,是沒有什麼可以體現他尊貴身份的稱號的。這個時候陳壽對他的稱呼,也就是太祖。

  1. 為什麼叫太祖呢?很顯然,一個王朝的開國者,一般都會被稱之為太祖,比如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等。
  2. 曹操作為曹魏集團實際上的創始人,被後人追封為魏太祖武皇帝,是情有可原的。這裡陳壽將曹操形容為太祖,也就是為了體現出對曹操的尊重。
  3. 畢竟司馬家族的江山,是完全繼承了曹家得來的,所以曹操是得到了司馬家族認可的三國領袖,這裡陳壽自然必須要好好拍一下曹操的馬屁。

而從太祖到公經歷了什麼事件呢?那就是迎接漢獻帝的事件。我們會發現,從漢獻帝到了曹操手裡有,陳壽對曹操的稱呼,從太祖改成了公。

這裡又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曹操從這個時候開始,得到了漢獻帝,從而有了在大漢朝的具體名分。

稱公的資格已經逐漸彰顯出來了,從這兒開始,曹操已經成為了漢朝朝廷內部擁有實權的第一人,絕對是有資格稱公的了。

洛陽殘破,董昭等勸太祖都許。九月,車駕出轘轅而東,以太祖為大將軍,封武平侯。自天子西遷,朝廷日亂,至是宗廟社稷制度始立。

天子之東也,奉自梁欲要之,不及。冬十月,公徵奉,奉南奔袁術,遂攻其梁屯,拔之。於是以袁紹為太尉,紹恥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辭,以大將軍讓紹。天子拜公司空,行車騎將軍。---《三國志》

當時臣子的爵位最高檔次,其實就是公。王爵只有老劉家的人才能擁有,所以陳壽在這裡稱呼曹操為公,其實依舊是表現出,對曹操本人的一種崇敬。

曹操在接了漢獻帝到稱王之前,其實相當於漢朝的公爵,體現魏公的稱呼,也是尊重當時的這段歷史,是可以接受的。

02在加九錫後曹操稱魏公,漢獻帝加封曹操為魏王后,則稱王。

第二個時間節點是在曹操稱魏公以後,這件事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反對,差點還產生了叛亂行為。其實這是早就能預料的事情,曹操是漢朝末年的實權派,他加九錫稱魏公是理所當然的了。

不過不久之後,就在曹操拿下了漢中之地以後,漢獻帝加封曹操為魏王。這個時候曹操正式稱王,成為了東漢朝廷第一個異姓王。

劉邦建立漢朝的時候,誅殺了各路異姓諸侯王,從此下了一個命令,不姓劉的人,不允許稱王。當然首先違揹他這個命令的人,就是他媳婦兒呂后。

十七年春正月,公還鄴。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馬超餘眾梁興等屯藍田,使夏侯淵擊平之。割河內之蕩陰、朝歌、林慮,東郡之衛國、頓丘、東武陽、發乾,鉅鹿之癭陶、曲周、南和,廣平之任城,趙之襄國、邯鄲、易陽以益魏郡。---《三國志》

呂后把呂家的好幾個親戚都封了王爵,結果呂家慘遭滅族。從此異姓王在整個漢朝就這麼消失了,一直到曹操稱魏王時,異姓王才再次出現。

這個時候距離曹操去世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了,所以曹操想要儘早登上這一步。成為魏公以後,其實曹操已經有了自己的封國魏國。

而這個時候曹操正式成為了魏國的國王,擁有所有天子所擁有的配套權力。很顯然,這個時候的曹操,完全再往前走一步,成為萬人敬仰的皇帝。

可是曹操在稱王以後,再也沒有往前走一步,他把這個機會留給了自己的兒子曹丕。而他自己則止步於魏王的稱號。

所以在《三國志》曹魏篇武帝紀當中,陳壽對曹操的稱呼只有太祖、公以及王這三個稱呼。這三個稱呼中,公所使用的時間是最長的,也是最重要的。

  1. 太祖這個稱呼所使用的時間,是在曹操創業初期,一切還處於萌芽狀態,這個時候的曹操集團還比較弱小,且沒有正統性。
  2. 公這個稱呼所使用的時間,恰逢曹操迎接漢獻帝之後,稱王之前。這一段時間,是曹操事業的黃金上升期,從偏安一隅的地方性質武裝領袖,到一統大北方的諸侯。
  3. 王這個稱呼所使用的時間,是曹操被漢獻帝封王以後。這一段時間,是曹操的事業已經達到了穩定期的時間,也是曹操思考要不要做皇帝的時間。

三段時間,彰顯了曹操在三個時期的不同地位和心態,每一種身份的轉換,都能夠體現曹操所處環境的變化情況。

03曹操不稱帝,主要是人生留下了遺憾。

曹操是三國時期第一聰明人,他不僅聰明,而且有膽子。這樣的人很難不成功,所以曹操對自己的要求也比一般人要高很多。

  • 在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認為自己已經可以一統天下了,所以志得意滿。如果赤壁之戰他打贏了,那麼他回去以後肯定會提前加九錫稱魏公。
  • 可惜最後打輸了,所以曹操過了很長時間,才加九錫稱魏公。直到拿下漢中以後,才開始稱魏王。這兩者之間幾乎是連在一起了。
  • 為什麼這個時候他稱魏王了呢?因為他認為自己為大漢朝建立了很大的功勳。此前所佔領的地盤,基本上是繼承了袁紹的那些地盤,不足以彰顯自己的功勳。

而拿下西涼和漢中,曹操終於可以昂首挺胸地彰顯自己的功勳,稱魏王是不為過的。此後曹操一直沒有稱帝,這又是為什麼呢?

二十一年春二月,公還鄴。三月壬寅,公親耕籍田。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代郡烏丸行單于普富盧與其侯王來朝。天子命王女為公主,食湯沐邑。秋七月,匈奴南單于呼廚泉將其名王來朝,待以客禮,遂留魏,使右賢王去卑監其國。八月,以大理鍾繇為相國。---《三國志》

曹操想要稱帝,彈指之間就可以做到了。他之所以沒有稱帝,主要是因為他對自己人生遺憾的一種哀嘆。上天給了他這麼好的腦子,這麼多人前來幫助他,可他還是沒能一統天下,江南地區還留在其他諸侯手裡,這是天意。

既然天意不讓他一統天下,說明天意也不讓他稱帝。他覺得自己沒有建立帝王應該建立的不朽功勳,所以他沒有臉面稱帝。

總結:不管何種稱呼,曹操都是北方實質性的一把手。

  • 曹操跟一般權臣可不一樣,過去的權臣比如輔佐周成王的周公旦,那是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是周成王的叔叔,憑藉親戚關係成為了權臣。
  • 霍光輔政的時候,那是得到了漢武帝的託孤旨意,繼而輔佐三代君王。王莽成為權臣,那是因為他是王政君太后的侄兒,屬於外戚專權的例子。

而曹操跟他們不同的是,曹操的江山,都是自己一點點打下來的。不是他寄居在漢朝的朝廷裡過日子,而是漢朝朝廷寄居在他的諸侯國裡過日子。

這裡是有本質區別的,所以曹操以這種身份,都沒有稱帝,我覺得他的自制能力,是超乎常人的。當然了,稱帝與否,都不影響曹操在大北方一把手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