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五國伐齊,齊國可以一統天下嗎?

淡晚6


齊國居九州之東,姜齊有齊桓公“春秋盟主”之盛,田齊有齊威王“諸國朝齊”之威,當戰國首霸魏國跌落王座時,齊國與秦國東西並立,強盛時有“東西二帝”之名。

回看華夏四海之內,九州之中,各國人才雲集稷下學宮,無數納諫之人層出不窮,諸子百家萬花齊放,朝壇上經天緯地,軍事上帶甲數十萬,齊國經濟文化非秦國可比,但為何是秦國統一六國,而不是齊國呢?本期將從齊國角度探尋因果。

其一:戰略模糊

這一點三晉、楚燕都具有相似點,但齊國之害更為明顯。從田氏代齊後,整個齊國對外無非是小打小鬧,今天佔魯國一邑,明天搶宋國一城,後天又偷燕國幾城,步步蠶食。國策戰略上,也是這樣,今天合縱,改天又連橫,堂堂萬乘之國利益,很模糊,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利益是什麼。

齊國曆代國君的理想只不過是稱霸,恢復齊桓公時的齊國霸業,相對於秦國“成為天下共主”的目標可謂是小巫見大巫,就拿齊威公(暫且這樣叫)來說,在“攜馬陵之戰殺龐涓,擄太子申之盛”後,戰國一霸魏國被打得叫苦連天,齊國可謂如日中天,而秦國這時也上不了檯面,但齊威公也不過實現“稱王“之夢,閉門做東方一王罷了。


其二:不重視軍事人才

齊國在戰國中期稷下學宮極其繁榮,諸子百家各抒己見,六國之士謀策其中,孟子、鄒衍、申不害、荀子等等,思想開放,人才薈萃,相較於這些,我們很少聽說齊國在軍事人才上有多輝煌的建樹。

無論是早期《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還是後期的孫臏,一個不受重用逃到吳國,一個由於政治猜忌無奈隱退,兩大軍事人才的暗淡結局堪稱是齊國最大的不幸,也許是軍事人才的不濟,後期的齊國對外作戰往往將帥多為文臣,泱泱大國彷彿就是翻版的“宋朝”,結局令人唏噓。


其三:驕傲自大,自以為是

這可能是齊國後期國君的通病。齊威王時齊國對老牌大國魏國可謂成碾壓姿態,高峰時“殺龐涓,擄太子申,數萬魏武卒灰飛煙滅”,但齊國認為天下就“唯我獨尊”,於是頻頻收手,甚至剛才還和仇人魏國打得不可開交,轉手就來個“徐州稱王”,唯唯諾諾,一番自滿之態。

到齊閔王時,齊王又狂妄自大自稱“東帝”(當然有秦國的慫恿),在蘇秦的“指導下”,彷彿是“天下第一”,攻這個打那個,把本是“合縱抗秦”的六國形勢,變成“合縱抗齊”,最攻釀成五國伐齊的慘劇,苦吞惡果。就算沒有五國伐齊,齊國也終會為“驕傲自大”付出代價,更別提統一全國了。

而這時秦國雖然在“猥瑣發育”,但上來就頻頻出擊,一言不和就佔領了魏國苦心經營近百年的河西之地,帶著血腥與殺戮,河西局勢一潰千里,數萬河西軍煙消雲散,當然最失敗的是三晉在地勢上喪失伐秦的主動權,三晉的厄運悄然降臨。

奪陰晉,佔宜陽(今河南洛陽宜陽),窺視中原,進而吞二週而亡諸侯,有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一個鴻鵠之志,一個燕雀之志,誰勝誰敗一目瞭然。


總結

誠然齊國位於華夏之東,在地理上純天然地面臨較少的“六國政鬥”,形成了區別於諸國不同的地域文化。

魚鹽之利、文化之盛、士族文脈的繁盛皆非諸國可比,這些無一不滋潤著齊國的昌盛,但在此基礎上構築的國家文明形態,更容易形成“閉塞自大,遵循傳統”發展的不利因素。

這大概是齊國最後卻以“投降”的姿態,邁向統一的國家序列,走完了老牌大國的崢嶸歲月結局的“因果論”吧。話說如果是臨海的齊國最終戰勝秦國統一全國,華夏有沒有成為一個海洋大國呢?


大鵬帶你看古建


即使沒有五國伐齊,齊國也不可能奪取天下。這主要有三個原因:1,地理位置。2,國民性。3,國內政治。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地理位置。

在戰國七雄中,除了齊,韓,魏三國外,其他燕趙秦楚都有戰略縱深。齊國的背後就是大海,韓魏地處兇險的四戰之地,所以這兩國也註定不能走到最後。戰國七雄中,秦楚的戰略縱深最好。趙國和燕國的北面都是苦寒之地,在當時年代並不太適合人類定居,所以這兩個國家也很難走到最後。對於燕國來說,要想發展只能向齊國要地方,所以燕國打齊國最拼命。對於齊國來說,要想拓展土地只能向西邊各國進攻,所以周邊的大國它都得罪了個遍。但燕趙魏韓等大國都不好對付,於是他挑了個次等強國宋國下手,竭盡全力把宋國佔領。但宋國也不是個一般的國家,不僅國土面積不小,而且處於當時中國的一箇中心位置。宋國是個非常繁華的商業中心,擁有商丘,彭城,陶丘等繁華的商業都會。奪取了宋就等於控制了周邊國家的商業要道。這就是五國伐齊的主因。對於齊國來說,佔領宋國,拓展齊國的生存空間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它也要戰略縱深,總不能往海里跑吧,不然齊國遲早要被他國所滅。這樣看來,齊國的戰略縱深太憋屈,讓齊國的前景黯淡。而與此同時,秦國奪取了巴蜀,佔領了西戎,拓地千里。楚國消滅了越國,踏平了南蠻,同樣拓地千里。這兩個國家因為廣褒的戰略縱深,讓它們成為戰國末期最強大的國家,把齊國遠遠甩到了後面。

齊國除了缺少戰略縱深外,地理上處平原地區,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這也是它無法和秦國抗衡的原因。秦國有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以秦國可以進攻,也可以退守。儘管楚國戰略縱深和國力都不錯,但沒有函谷關那樣的天險,所以最後敗在秦國手中。在秦楚齊三國中,齊國的地理位置是最差的。

第二:國民性。

秦國地處西部邊陲。秦王先祖原是給周王牧馬的,因護駕有功,周王就把西戎的土地封給他。但這只是空頭支票,因為西戎當時並不被秦國掌握,而是戎人生活的地方。秦王於是率領他的部落,通過數代的努力,硬是把戎人趕到了北方的荒原。數百年後,秦國又戰勝了巴人奪取蜀地。秦國由一個邊陲小國成為一個大國,都是靠拳頭說話。尤其是和強悍的西戎碰撞,磨礪了血性,使秦國的國民性非常強悍。楚國也類似,長期和強悍的越人打得你死我活。相比來說,齊國的國民性就較儒雅了。齊魯大地,孔子的故鄉。加上土地肥沃,商業發達,這裡的人生活滋潤,守著一畝三分地就很好了,為什麼要打仗呢?打仗那是少數貴族的事。這樣的國民性,怎麼可以和秦楚逐鹿天下?所以國民性的相對孱弱,始終制約齊國的進一步壯大。

第三:國內政治。

戰國時只有齊國沒有變法。而魏國有李悝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韓國有申不害變法,燕國有樂毅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變法,秦國有商鞅變法。這些變法都富有成效,其中以商鞅變法最為成功。

但齊國卻沒有變法。

齊國為什麼沒有變法?歸根結底是一開始它就過得太舒服了。除了人民生活富裕,齊國也是個大國,只要它不惹其它國家,其它國家也不敢拿它怎樣。所以缺少變法的動力。而其他列強都地處四戰之地,不變法就可能滅亡,比喻韓魏。趙國北邊要對付胡人,楚國要對付越人,秦國要對付戎人。齊國沒有這些問題,齊國東邊是大海,可以為它提供取之不盡的鹽業和漁業資源,沒有誰會從海上進攻它。所以日子就一天天這樣過去,到齊國衰落再想改革時,己經遲了。

結語:五國伐齊後,齊國衰落不堪,不再有稱霸天下的能力。秦國本著遠交近攻的原則,和齊國相約並稱東西二帝。當秦國進攻山東諸國時,山東諸國也曾要求齊國伸出援手,齊國恨透了這些差點讓它滅國的國家,對這些國家的求救置之不理。從此,齊國開始關起門來過小日子,不再參予西方戰事。直到秦國打到家門口,齊國才如夢甦醒。但它還想苟且著生存下去,和秦國談判,被秦國粗暴拒絕。公元前二二一年,齊國滅亡。(圖1:戰國地圖。圖2:戰國戰爭劇照。圖3:孔子雕像。圖1:齊恆公雕像。)






梭羅的憂傷


即使沒有五國伐齊,齊國也無法統一天下。

一,缺乏戰略眼光,沒有連續的國策,政策搖擺不定。無論是春秋時期的姜氏齊國還是戰國時期的陳氏齊國都缺乏戰略眼光,政策沒有連續性。比如小白用管仲,就不重視禮儀法制,到晏嬰時期又放棄了管子那一套搞晏子。戰國時期表現得更差,今天合縱,明天連橫,堂堂大國卻被張儀、蘇秦玩弄於股掌之中。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利益是什麼。

反觀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就堅持以法治國的信念,痴心不改。在國策上,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逐步並西蜀吞巴郡,遠交近攻,連橫諸國,各個擊破。

二,沒有統一天下的壯志。所以也沒有統一天下的國策。國君的所謂雄心壯志只滿足於稱霸,即使後世君主亦不過想恢復桓公的功業。這跟秦國橫掃六合的壯志不可同日而語。齊國可以統一的時期只有兩個時期一個是,齊桓公時期,一個是齊威王時期,但由於戰略不清晰都失之交臂。齊桓公只想尊王,不想自己當王。而齊威王當個霸主就滿足了。

三,光富國不強兵,不重視兵家。著名的《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是齊國人,在齊國卻得不到重用,最後只好到吳國去求官。在最強的齊桓公時期,面對對咄咄逼人的楚國居然不敢一戰!也許這是對的,戰則必敗。齊國最常攻打的國家是魯國,卻一敗再敗。當時還是管仲執政期。齊桓公任鮑叔牙為將,在長勺卻沒打過曹劌。而齊威王打敗魏國就滿足了,可惜了名將孫臏。齊國作為赫赫有名的大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除了跟魏國的戰爭和以後的火牛陣外,幾乎乏善可陳。

四,任由大國崛起,沒有采用遏制大國的戰略。齊桓公時,楚國已經有崛起的苗頭,對於這樣的強國不加以遏制,任由強大,不利於國家利益。以後還有晉國、秦國,翻開春秋歷史,象吳國、越國這樣的小國都能稱霸,作為傳統強國,齊國難辭其咎。

五,排外。外國人很難在齊國當大官。這也導致真正的賢明之士得不到任用。反觀秦國,幾朝相國都是外國人。所以造就了強秦。在齊威王死後,秦國的國力就超過了齊國。

六,聲色犬馬,苟且偷安,不思進取的思想。前輩們打下的基礎這麼好,所以齊國很富裕,也所以齊國人都不想打仗,沒有尚武精神。齊國一直在吃老本,而對其於五國根本就不關心。秦國遠交近攻,交的是誰呢——齊國。反正秦國那麼遠,他打誰也打不到我,他跟我貿易,我樂得賺錢。至於你們的死活跟我有什麼關係。正是這樣的心態斷送了齊人的前程。

七,驕傲自大,自毀前程。齊威王的積蓄敗在蘇秦手裡。齊國滅燕國惹下了禍胎,此後齊閔王狂妄自大自稱東帝,齊又在蘇秦的慫恿下打這個打那個(還是沒有清晰的國策),把六國都得罪了,合縱本來是為了對付秦國。最後秦國加入了合縱,矛頭一轉對付齊國,釀成五國聯軍攻擊齊國的慘劇。幾乎被滅了國,國力從此不復昔日盛況。另外,齊國跟秦國不同。秦國地勢險要,聯軍最強大的時候不過攻下了一個函谷關。齊國就不同了,全是平原,無險可守,五國一攻就跨了。


大浪淘沙1


不會統一天下的,春秋時期齊國是爭霸戰,只是為了讓其他國承認霸主地位,周天子還在。不像秦國完全是殲滅戰滅國吐食別國土地,廢除周天子。


清風明月醉酒歌


即使沒有五國伐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強國並起、各有名將,齊國也不可能一統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