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中,造成自己內心極度空虛,該如何自救?

幽草Vic


處在這樣的雙境中,真是不幸,值得同情,為此,提出以下建議,供參考。

一,如能走出去,可暫時離開不健康的家庭環境,選擇一個自己嚮往的城市去打工就業。

二,盡一切可能找一份自己喜歡的 ,薪水又不錯的工作先做起來,讓工作擠掉空虛時間,甚至忙得沒有時去想其它問題。

三,得到收入後,善待自己,吃好一點,玩好一點,使自己心緒變得健康積極起來。

四,思考自己的命運,樹立人生目標,為這個目標採取行動,學習知識,爭取學歷,考取職業技術職稱,做一個能幹,有本領,有較高收入的人。

五 ,改變自己之後,思考改變家庭狀況,用自己的新思想,新技術,新能力自己的實力把家庭帶出不健康狀態。

以上思路,不一定全面,你可結合自己和家庭的實際情況參考。不要悲觀,不要空想,積極行動,你一定能擺脫目前的狀態。


郭有標


處在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孩子幾乎都有比較

鮮明的性格,但可以肯定地是不會適中,有部分孩子會變得自卑、懦弱;有部分孩子會變得反叛、暴戾。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想要逃離家庭。

在進行分析之前先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北大博士赴美20年不肯回家。家庭環境對孩子究竟有多重要?

77歲老人病危,在臨終前想要見小兒子最後一面,這個小兒子就是主人公王永強,一位先後在日本、美國留學的知識分子。在那個年代就可以如此成功,相比日子也過得不差,但他真的20年沒有再回家,這是為什麼呢?

這件事情一出的時候,激起了大家激烈的討論,一方面,有人說:血濃於水,都是一家人,不至於鬧的這麼僵。也有人說:針扎不到你身上你不會疼,這位博士肯定有無法言說的童年。

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瞭解到,家庭環境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我們換個角度看這個問題,他那麼努力的去追求更高的學歷,是否就是為了逃離這種家庭環境呢?那究竟是對家庭環境多不滿意才使得他如此用功、如此果決的想要切斷一切聯繫呢?

其實,回家與否都是他個人的意願了,能不能原諒家庭也是他自己的權利了,值得欣慰的是,即使他失去了美好的家庭生活,但至少他對他目前的生活很滿意,也在積極向上的生活,其他的例子就不那麼幸運了。

比如根據統計,很多著名的罪犯,幾乎都有個“標配”的暗黑成長環境,父親酗酒,母親無所事事,言語辱罵孩子。在幼年他們將這份痛楚埋在心裡,長大了有了足夠的機會便開始反叛起來,最終毀了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們正處於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中,該如何做呢?

1、嘗試與家人建立溝通關係。

溝通時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並且有著有利因素:是家人。當你對家庭環境不滿,覺得壓抑的時候可以嘗試吐露心聲,告訴家人你自己的想法,如果能得到理解,那麼問題就會解決。

2、給彼此一個冷靜的時間。

在溝通無效的情況下,可以選擇給彼此一個冷靜的時間,可能長期在一起相處,每個人都無所顧忌的將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現出來了,給家人帶來了困擾不自知,這個時候你可以選擇在親戚家住兩天,讓家人有個緩衝時間。

3、可以養寵物、或者交其他的朋友

題主因為這種家庭環境導致內心空虛,那麼可以加入一個“新成員”讓它成為維繫家庭關係的

紐帶,也讓你的心靈有一個寄託。

結語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影響最重要的老師,只有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創造溫馨的家庭環境,才能讓孩子在心靈方面健康成長,希望題主能儘快走出陰霾,感到滿意的朋友可以給我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我,謝謝。


海苔飯糰


不健康的家庭環境有各種各樣的形式,而各種不同的形式都會造成不同的成長影響。不知道你說的是哪種,其實處在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最怕的是自己沒有察覺,察覺了的話會好很多,可以做一些針對性的改善。這裡分享一段我自己的經歷看看是否對你有幫助。

我從小生活的家庭環境是家裡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母親做主,母親也很強勢,管父親,父親毫無怨言。管我管弟弟,我們的什麼事情她都要知道,在她眼裡我不能有任何秘密,而且她的很多對事情的看法,觀點,每一個都在影響著我的成長。她告訴我們,只要好好學習,其他的都不要去管。那時候我們老師說教我學舞蹈說我是個好苗子,母親說那是不正經的不讓去,體育老師說讓我發展體育特長說我基礎不錯,母親說這個沒出息……好幾個特長髮展都被她否決了,就告訴我說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不要去學其他亂七八糟的東西。

那時候的我覺得母親說的都是對的,什麼都聽她的,她說什麼能做我就努力做到最好,她說什麼不能做我就堅決不碰。這樣的情況一直到我初中,那時候的我開始有自己的秘密跟隱私,有自己不想被她知道的秘密,但是母親的控制慾卻不允許我這樣,我的所有課本,信件,日記本,她都要看,我鎖起來她就趁我不在撬鎖,有人打電話給我就從前問到後……

我那時候被她煩的不得了,也從那時候開始反抗她,她說什麼我都不願意聽,心裡就想著逃離,所以初中畢業考高中的時候我沒有考離家近最好的一中,而是以高出一中錄取分數線90多分的成績入讀了離家遠的二中。母親被我的決定氣的不行,但是又無可奈何。

這樣我跟母親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然後是上大學,工作,只能每次假期偶爾回家,看起來母親對我的影響似乎越來越少,但是從小母親對我的教育方式形成的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卻是影響那麼大,一點一滴的影響著我生活跟工作的方方面面。一開始我自己還並沒有覺察到,直到在工作中社交中縷縷受挫,同樣的事情,別人的看法跟處理方式跟我的完全不一樣,我開始思考我的這些思想跟觀念是怎麼來的,然後我終於發現早期母親的行為跟教育對我是有多麼大的影響啊,甚至很多我不認可的她的行為,在我的生活中我也在無意識的如法炮製,並且大部分的時候我都不自知。

意識到這點之後,我開始有意識的去覺察自己,調整自己,發現自己的認知有時候沒有辦法去突破時,我就去學習心理學,這個過程並不容易,看起來簡單的道理,去理解,吸收並不容易,運用起來更難,因為這種不是實際行為的思想習慣,看不見摸不著,一不注意就又犯了,要知道一個思維習慣跟一個道理,至少要運用七次或者七次以上才能成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

所以現在通過學習,覺察,調整,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改變,雖然還不夠,但是學習在繼續,相信會一天比一天變好。我們的原生家庭我們沒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雖然困難了些,但是努力總是會有收穫的。


看故事說故事


人是環境的產物,家庭對個體的制約和影響更大。在不健康的家庭中如何自救,真的要看個人的造化和機緣了。下面舉兩個例子———

十年前,一個女孩讀初三了,一家四口人從農村進城,蝸居在一間出租屋裡。父親外出做搬運工,母親從外面接一些加工衣物的縫紉活,同時照看襁褓中的兒子。女孩回到家,趴在弟弟搖籃旁邊的小書桌上做作業,媽媽縫紉機嗡嗡響個不停,弟弟時不時哭鬧,女孩趕緊搖晃弟弟,如果反應慢了或者弟弟一直哭鬧不停,媽媽就罵開了,罵得很難聽,甚至氣呼呼地過來從女孩頭上扇巴掌。即便這樣,女孩也沒有放棄學習,她一邊流淚哭,一邊抱著弟弟晃,然後繼續做作業,背後仍是縫紉機的嗡嗡聲……

後來,女孩考上了當地一所省級示範高中,然後考上了一所211大學,再然後,進入了省城的一家外資科技企業工作。她在回憶學習生活時說:不能全怪媽媽,她小時候沒上過學,爸爸同樣只能賣苦力,他們在城市真的很艱難,弟弟幼小,他們感到壓力更大了。從家裡去到學校,感到很安靜,條件真的很好,於是我就儘量在學校多學,多做作業,感覺課堂上老師耐心的講解好親切。

一個男孩,家裡弟兄三人,窮困潦倒,母親本就強勢,後來因為父親多病,情緒變得更加煩躁易怒。母親對著不能理事的父親,語言刻薄尖酸,父親自慚無言。好強的男孩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小學時主動輟學(三十年前哈),外出到上海打工,跟隨一師傅學習裝潢。男孩沉默寡言,吃苦耐勞,做事認真,不計報酬,於是師傅把他帶在身邊最久,因此技術學得最過硬。再後來,回到當地城市,從他人手中接活,慢慢積累了人脈和市場經驗,於是獨自成立裝潢公司,00年前後是房地產繁榮期,業務自然水漲船高,公司業務越做越大,男孩很快發財了。之後,哥哥個弟弟加入了公司股東,一家終於脫離了窮苦和“貧賤百事衰”的境地。母親和父親進了城,母親性格也平和了,逢人便誇兒子們有能力。

啟示:身處不健康的家庭,千萬不要陷入沮喪和紛爭的泥淖,從而感嘆身世不濟、命運不公,而要清醒地認識到危機,堅信“當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風物長宜放眼量”,堅韌頑強地擔當起自救救家的使命。


致思遠達


處在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中,造成自己內心極度空虛該怎麼辦??你都認識到自己有一個這樣的家庭,關健一條,自律,首先管好自己,包括,生活,衛生,習慣等等行為都要糾正過來,懂不懂,什麼是好習慣呢?在百度搜向正能量的人學習自律。二,你自己必須端正自己的好的行為心態,正人必須正自己,糾正一切壞行為,壞習慣,用行動告訴他們,帶動他們也改悼那些壞行為,壞習慣。三,如果你有經濟能力,盡了最大努力邦了她們還是改不悼那些行為,你就用行動改變自己,搬出去自己租房子做,當然要有面對一切困難的準備,包括適應一個人單獨過的小日子,用行為告訴他們,你不喜歡他們那樣過的日子,你要去迎接新的挑戰和過自己想要過好日子正常人的人生。不要顧慮太多,其實你完全有能力過好你自己的日子,因為你自己己經意識到這些不健康的家庭環境所造成的空虛無聊透頂,做好自己,努力用正能量改變自己,讓自己的正能量也帶動改變你那一個不健康的家庭,記住啊!一切行動改變你我他,努力,[加油][碰拳][心][加油][碰拳][心]


後悔前事今生


這個問題回答要分年齡段,在沒有成人的情況下,說句實話,孩子的三觀還沒有形成,在沒有別人的幫助下,自己是不能自救的,這樣對孩子以後的成長極為不利,對社會也不利。如果成人那就好了,自己可以勁量少回家,或者對家庭不健康的東西有能力制止,報警也行,對自己來說最好多交交三觀正確的朋友,多讀書,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謝謝你的問題


搞測量工作的我


每一個的命運自己做主,不要把你的空虛,以環境為藉口。要從自己身上找問題,空虛是你自己的事情,來源於你的內心,沒有夢想,沒有目標,沒有努力的方向,當然空虛。應該與自己對話,詢問自己需要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確定目標,對目標進行分解,分解到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這樣你就不會空虛了。



kx康欣


常常覺得孤獨,在人群中會感受到遙遠的距離,在獨處時害怕孤獨,在各自的軌道里,時而近、時而遠,即使時而相交,我們也知道終將分別,每個人只屬於自己的那一個軌道。越是成長越是鬧心。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負面情緒?

這其實是一種主觀的、是自己賦予的負面體驗,這種感受源於我們內心真正渴望和需求的一部分價值與現實的差距,落差感越大、這份空虛感越強。所以,一個人可能在社交場合依然感受著深深地孤獨,也可能在一個人的獨處中十分充實,但是心理會彷徨,茫然。

孤獨的時候,你會寂寞、空虛、鬱悶、焦慮、無助、冷漠甚至絕望,程度比較嚴重的時候,你會覺得精神上有著無形的壓力。短期或偶爾出現的孤獨感並不會影響太大,但是長期處在這樣的狀態當中,就會引發心理健康,以及身體免疫力降低。我也是目前處於這種彷徨的境地,而且在面對。

孤獨空虛感,產生的原因很多、時間週期很長。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足以伴隨一生,在缺愛、溺愛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可能變成一個毫無原則的付出、索取的人格,讓和他們相處的人難以接受,就會在長大後的社交及親密關係中體現。所以他們和人的交往,在這一方面的情感就無法得到正常的滿足,這種落差感直接導致了孤獨與空虛,自卑感很強。

一個對自己缺乏信心的人,不能合理地面對自己優缺點,最大的影響是對外、對別人的優缺點也會格外敏感,可能雞蛋裡挑骨頭、可能見不得別人好,因為無法坦然面對自己,所以和別人相處時也不可能坦然接受對方,無法建立交往信賴制度,別人就會感覺到這種負面或者敵意、敬而遠之,無法維持健康友好的人際關係。

人和人交往,不可能時時刻刻完美,這時候如何面對這些不完美,就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的。如果因為一兩次的失望,就心存芥蒂,對自己和他人都是一種傷害,導致無法或不願意繼續相處,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就會變得無法和別人建立溝通。所以也在於自己的思想能否想得開,多和朋友聊聊天,乾點自己喜歡乾的事,錯開那種孤獨感。



淡出視野3456


  • 天天開開心心,無優無慮是人生生存意義,要事事想得開,把挫折樂觀對待,把困難看得簡單.遇風躲起來,遇雨把傘帶.讓自己適應氣候變化,讓心情隨時調整,只要堅信快樂是你的,開心就會與你相伴.人生的路不是這樣簡單,但是你可以簡單面對,面對只要開心的現在.小的插曲,還要欣賞,聽過品過,就要收起來,回味它的甜,丟掉無奈.人生短暫,萬事具應想得開,隨時隨地保持心理平衡,守平常心,處變不驚,笑口常開,瀟灑走一回,自會快樂地過一生!學會快樂懂得快樂、善於快樂實在是一種智慧、一種氣度、一種氣魄相信開心快樂永遠在你身邊陪伴,願你永遠笑開懷;

  • 其實生活是奮鬥和收穫,人生短暫的,人生應該有合適目標,人總要有點精神,無論做什麼總要有所作為.生活應該豐富多彩.應是:不斷求索,不斷追求奮鬥,儘管前進路上有汗水,可能還有眼淚,但定會在成功中獲得快樂和享受;

  • 人活著就是為生活更快樂,更幸福,而幸福生活要自己努力爭取。人為追求自己的幸福,就有了為之奮鬥的慾望,為人生的奮鬥目標人必須使自己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尋找樂趣,讓單調乏味工作充滿生趣,使己無憂無慮,身心健康,生活和平而安逸,快樂過好每一天。這是每一個人都要尋找自己快樂 如沒有鬥志、信心、毅力,人可能遭到世人的種種的手段而艱難生存。因此,為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必須樹立人生奮鬥目標,儘自己最大努力去實現這個目標。自己努力了,他去實現過程心情就會快樂;

  • 人活著必須要有追求,如果沒有追求,沒有理想,沒有目標,將會迷失自己,會活的很空虛,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活著。我們必須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麼東西。其實我們要的很簡單,我們要的是幸福。幸福是什麼,他沒有具體概念,也許是一種感覺,也許是精神,也許是物質,我覺得兩者都不可少,尤其在現在這個社會。但是,精神上的富有,顯得更重要。精神的力量是無窮,意念是神奇的,只有精神富有,才會有更高層次的追求。人要有物質追求,生活的質量才有保障,但不可以為物質所迷惑,物質的背後是對理想的執著。我們只有實現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的使命,這一生就是有意義的。做一個有修養有品位的人,活的灑脫點,人生時刻面臨困境和挑戰,敢於面對生活的波浪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時刻追備著,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為我們深愛的和深愛我們的人好好活著;

  • 人生就是這樣,我們無法迴避不開心和痛苦的事,那麼怎樣讓自己在經歷這些傷心和痛苦後還能開心起來呢?我覺得真正的快樂源自於對痛苦的領悟,因為沒有痛苦的人生是無法感受到快樂的,我們只有正確地面對它,理智地剖析它,肯定應該肯定才能否定應該否定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會放棄,才懂得珍惜,才能記住該記的,忘記該忘記的,才能剖析人生中的痛苦,讓它成為你人生的一種財富、一段經歷、一份回憶、一種領悟而不是痛苦,這樣我們就能坦然直視過去,坦蕩快意無悔人生,人生才有真正的快樂,而不是逃避和掩飾,更不是強作歡顏。因為我相信,人生是要我們面對的,不是逃避的,我們可以傷心但決不能沉溺和逃避。


梧桐小磚


心理學和哲學,是每個人人生的“必修課”。

我強烈建議大家:去研究一下心理學和哲學。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需要同時面對兩個世界: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而你所面對的“外部世界”,就是你“內部世界”向外的投射。

你不需要向外尋找,一切答案,都藏在你心中。

而心理學主要就是研究人的內部世界的。學習心理學,你就可以通過研究你的內部世界,更好地認知外部世界。

心理學研究到比較高級的階段,就一定會上升到“哲學”和“靈脩”。

“哲學”是從萬事萬物中抽象概括出來的“世界基本運行規律”,也是人類世界的“最高智慧”,具有“普世性”,也就是我經常說的“道”。只要“道”通,“術”會無師自通。所以我從來不看“術”,完全沒必要。

這就是為何很多偉大的科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等,晚年都會轉向“神學”。“科學”能解釋的東西,實在是太有限了!科學殿堂的頂級,也是哲學/神學/宗教。

前些年,我主要研究的是心理學。但現在,心理學已經完全無法滿足我了,於是,我開始研究哲學和靈脩了。

有趣的是,自從我開始研究哲學,我發現,原來,絕大多數的心理學講的也是“術”。瞬間覺得,之前讀過的所有心理學書籍都沒啥意思了,也就不做推薦了。

哲學這個東西非常有意思,我很喜歡讀。而且我讀的都是那種非常燒腦的大部頭著作。

中國的孔孟之道,老莊哲學,西方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弗洛伊德,榮格,康德等,這些“思想巨頭”的書,我目前只讀了一部分。

僅僅是這一部分,就足夠我受用一生!尤其是在我創業之後,能指導我的,只有“哲學”。

最近,我經常有一種“看透世界”的感覺——是的,我活著,獨立而清醒,沒有任何困惑。

我打算把他們所有人的著作全都讀完。然後,看我能不能立地成佛/得道成仙?我試試哈[捂臉][捂臉]

——劉語絲Angel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