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新型肺炎鎖在家的成年人,警惕情緒癱瘓

想要了解更多專業、好玩、實用的心理學知識,歡迎關注
專注為您推送心理學精選內容哦!

2019年的年末,人們都在期盼著如此艱難的一年趕快過去,讓新年新氣象早點到來。

那時候我們根本想象不到,才過了將近一個月,願望就變成了“希望2020重啟”。

01

刷屏的消息,牽動著無數人的心

這些天來,人們每天起床的固定動作,查看今天的疫情信息:新的數據、研究動向、調查結果。

看到疫區物資告急,各大醫院紛紛發出求助信息,心急火燎,卻不知道除了綿薄的捐款之外,自己還能做點什麼才好。

一位武漢漢口醫院呼吸科醫生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說,疫情發生以來,醫院全員都在超負荷工作,直到增援同志到來壓力才得到緩解。

被新型肺炎鎖在家的成年人,警惕情緒癱瘓

這些勇敢的人被稱作“逆行者”,但家人們知道,他們也不過只是一些即便疲憊,也要求自己必須堅持下去的普通人而已。

面對危機,四面八方的善意和支持都湧向了武漢。

49歲的王慎才在大年初一接到通知,需要將10萬隻口罩從安徽送往武漢。

他來不及多想,和同事連夜疾馳十多個小時,抵達這座等待著援助的城市。

被新型肺炎鎖在家的成年人,警惕情緒癱瘓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困難一定會挺過去的!”

幾日之間,全國數百醫護人員馳援武漢,更是激起人心振奮。

上海一位年輕的90後護士劉文進,在出發前剪下了一襲長髮。

她把這個“留了七八年的寶貝”細心放在一個盒子裡,轉身就開始打包行李。

“通知一到,立馬就出發。”

各種各樣的消息,就這樣一遍遍衝擊著人們的情緒。

被新型肺炎鎖在家的成年人,警惕情緒癱瘓

看到好消息欣喜感動,看到壞消息難受抑鬱。

每一次拿起手機再放下,總是抑制不住地從心底裡感到疲憊,再做什麼都提不起勁。

被新型肺炎鎖在家的成年人,警惕情緒癱瘓

02

越關注疫情,就變得越害怕

就在被肺炎消息刷屏的同時,一則關於“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的新聞也出現在大家面前。

被新型肺炎鎖在家的成年人,警惕情緒癱瘓

越刷手機越喪的狀態,不只是一種悲觀情緒。

對著熱搜看到確診人數刷新時,多少人一面冒著冷汗、惴惴不安,一面產生著世事無常、自己做什麼都於事無補的無力感。

傳染病讓大家變得戰戰兢兢。

曾有一位報告文學家講述自己在採訪時看到的場景:一百米開外一個人一聲咳嗽,都讓所有人打起了精神,彷彿整個天空都瀰漫著病毒。

被新型肺炎鎖在家的成年人,警惕情緒癱瘓

面對重大疫情、災難時,長期傳播與接收負面信息與情緒,人的心理狀態很容易發生改變。

曾在汶川大地震之後,臺北一位老人每天24小時持續關注媒體對災害的報道, 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忍不住哭泣, 最後過度抑鬱而去醫院求醫。

幾乎每一場災難都會在人群中造成不同程度的替代性創傷,人們變得敏感、變得短視、厭惡風險的程度加重。

美國9·11事件後,心理學家Gigerenzer在2004年統計發現,事件發生後3個月大量美國百姓為避免乘坐飛機而選擇汽車出行。

交通事故數量急速上升,額外的傷亡人數比9·11·事件遇難者加起來還要多。

心理學家樊富珉教授說,地震後大量北京白領工作者找到空閒時間就看災害信息,看的時候傷心難過,不看又忍不住,完全無法集中注意力工作。

他口中當年的北京白領,又何嘗不是今年守在熱搜旁邊一遍遍刷著新聞的我們?

被新型肺炎鎖在家的成年人,警惕情緒癱瘓

人都是會換位思考的動物,當我們透過新聞文字與畫面與疫情中的當事人建立了情感互動,代入他們的處境思考,就會對災難中的人們產生同理心。

同理心幫助我們與在艱苦條件下的人們共情,緊接著便產生了“共情痛苦”。

我們刷著微博、讀著新聞,每一條沉重的信息其實都在擊打著生活信念。

一旦負面情緒的堆積量過大,會在某個時候突然決堤

03

心理過載之後的“麻木”

與面對災難之後“過度反應”相反的是,也有另外一群人,因為輸入過量的訊息而變得“冷漠”和“麻木”。

新聞中不斷增加的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無法再激起他們的同情心,疫情人民的悲傷和痛苦漸漸變得“與我無關”。

事實上,這也是同樣是在同理心過載之後產生的心理保護機制,叫“同情疲勞”:即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減少同情心。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裡斷言,大眾媒介迅速發展,徹底改變了“信息:行動”的速度比。

信息的傳播速度快、傳播量大,相比起來,我們的行動則變得遠遠滯後。

被新型肺炎鎖在家的成年人,警惕情緒癱瘓

同情是一種消耗巨大的心理活動。

對於大多人來說,不管ta是否有主動理解他人的意願,總會不自覺地將自己代入。

通常來說,如果能夠通過行動對情況做出一些改變或者幫助對方,是能夠解決自身的精神壓力並且恢復情緒的。

但現在信息的傳播的速度和廣度讓我們面臨了許多無可奈何的不幸,我們根本沒辦法通過行動造成任何改變。

有限的情感不斷流失。

一旦接近枯竭,大腦自然會拉起警報,製造防禦機制,促使我們遠離這些刺激。

04

走出情緒

  • 適當拒絕“我們”意識

美國著名作家蘇珊·桑塔格曾在《關於他人的痛苦》中舉過這樣一則例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各地的人看到戰爭慘烈的照片和影像,感到大為震驚與恐怖,紛紛加入到如何防控戰爭的大討論中。

被新型肺炎鎖在家的成年人,警惕情緒癱瘓

然而,這時有人卻公然出來對此唱反調。

這些令人震撼的影像資料其實起到了一種裹挾的心理作用。人們的想象力會不自覺的將自己牽扯進影像之中,彷彿覺得不是照片中的人在受難,而是“我們”一起在經歷痛苦。

為了緩解痛苦,放棄這種“我們”的代入感,會更有利於情緒的抽離。

將媒體裡出現的報道,當做僅僅是真實故事看待;將負面消息中的事件,僅僅看作是個人的悲劇看待。

當然,這絕對不是在號召“隔岸觀火”的看熱鬧心態。

而是試圖將氾濫的同情心從沉浸於負面消息中抽離出來,用更積極也更有效的方式去應對災難。

  • 及時向專業人士求助

人面對不幸時產生負面情緒,並不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

試著向家人和朋友傾訴,為積壓的情緒釋放出口。

時刻評估自己的心理狀態,如果感覺自己長時間難以走出悲傷、低沉、麻木等情緒,應當及時撥打心理諮詢電話。

目前,已有多個科研機構、高校等開通了心理諮詢熱線,及時向專業人員求助,是應對創傷的最好方式。

在等待最後的勝利前,我們一定不能讓自己先倒下。

被新型肺炎鎖在家的成年人,警惕情緒癱瘓

  • 從網絡情緒中走出來

有不少學者指出,當前負面情緒迅速波及至許多人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對媒體過度的依賴。

我們需要的,並不是把自己扔進情緒的沼澤裡,在“怨憤”的牛角尖裡無法自拔。

從喪情緒中走出來,用自己的同理心,試著去幫助他人。

為控制疫情的蔓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被新型肺炎鎖在家的成年人,警惕情緒癱瘓

被新型肺炎鎖在家的成年人,警惕情緒癱瘓

被新型肺炎鎖在家的成年人,警惕情緒癱瘓

除了四面八方的支持,科學的快速支援也成為我們堅強的後盾。

1月27日,深圳、山東、江西,陸續有新型肺炎治癒患者出院,在醫護人員的悉心照料下,病患們逐漸擺脫病毒的糾纏。

被新型肺炎鎖在家的成年人,警惕情緒癱瘓

上海科研部門也已經研發出抗病毒噴劑,給前線醫護人員們增加了更多的保障。

被新型肺炎鎖在家的成年人,警惕情緒癱瘓

在廣東,首株新型冠狀病毒毒株已經成功分離,這為後續的肺炎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學支撐。

被新型肺炎鎖在家的成年人,警惕情緒癱瘓

種種暖流匯聚起來,就是一股給人以振奮和鼓勵的洪流。

這個冬天很漫長,但最終一定能過去。

光可以照進黑暗,而黑暗永遠無法進入光。

路雖難,我們一起向前。

想要了解更多專業、好玩、實用的心理學知識,歡迎關注專注為您推送心理學精選內容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