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ghchjbj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此語出處於:《論語》原文: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r

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子貢說:“你如果不說話,那你還傳授我們什麼呢?”孔子說:“天也沒說話啊?四季照樣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話了嗎?”\r

生存本領的獲得,也是人類知識的獲得,有些不是通過傳授獲得,需要觀察和思考獲得,學習偉人的本領,不如領悟偉人的思想精髓,一個只是認識字的人,不是有文化的表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於思考,有了思考才能產生思想,有了思想才能有創造力,人類因為有了思想,才高於一切動物。也符合在大自然之中,生存的法則。


琅公


這句話出自《論語》,原文是: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子貢說:“你如果不說話,那末我們這些學生還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未嘗說話呢?四季照舊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甚麼話呢?”後來,這句話在許多古文上演變為“天何言哉,四時輪焉,地何言哉,萬物生焉”。我個人是這樣理解這句話的:

1、實踐出真知,磨鍊真才幹。理論固然重要,書固然要讀,但真知灼見,技能才幹,不是書本和理論能教會你的,你必須到實踐中去操作體驗和感悟,豐富的實踐知識和技能是理論和書本兒永遠無法清晰完整表述的。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沒有什麼學歷的人,卻踏踏實實兢兢業業的做一件事兒。他們的財富和本領是許多有高學歷的人都無法企及的。最近,今日頭條上有許多關於企業家在抗擊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中的慈善捐款捐物的報道。有一篇報道曹德旺的文章,他前後慈善捐款達到了110億,文中有一句他的自我介紹我感受深刻,他說,我從小沒有讀多少書,上多少學,我的財富和智慧大多在艱苦的環境和激烈的競爭中磨練和創造出來的。

2、會說的不會做,會做的不會說。中國有一句俗言:會叫的公雞不下蛋。現實生活中,往往那些呱呱叫的人,其實沒有真才實學,他們最擅長裝腔作勢,沽名釣譽,譁眾取寵。這些人最善於哄得領導的信任,矇騙群眾的眼睛。但卻虛得很,幹不出什麼成績。沒有擔當,上不了正席。相反,那些不善言談,踏踏實實的人,才是真正做大事的人,做出成績的人,做出貢獻的人。

在此我想和大家重溫偉大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的教導: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也再次詠誦周恩來總理的一句名言: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




金聲雲潤


這句話出自《論語》,我們首先來找一下這句話的語境。在《論語.陽貨》中,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

請允許我加點情景描述來翻譯一下這段話:有一天,孔子鬱悶地嘆了口氣,說:“我不想說話。”子貢愣了一下,心想老師今天抽什麼瘋,只好小心翼翼地問:“您如果不說話,我們這些學生要傳述什麼呢?”孔子抬頭看了看天,意味深長地說:“你看到蒼天了嗎?蒼天說話了嗎?但是寒來暑往,四季運行;天生萬物,欣欣向榮。蒼天說話了嗎?”

要正確理解孔子的這段話,我們首先必須聯繫孔子的抱負和經歷。生於春秋末期的孔子,看到禮崩樂壞,天下即將大亂,感到痛心疾首,於是周遊列國,期待憑藉三寸不爛之舌,能向統治者推行自己的儒家學說,讓百姓免遭大亂的厄運,讓天下重新恢復禮樂秩序。但是孔子折騰一生,毫無成效,只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種滄桑感和無力感,深深地浸透在“天何言哉”這句話中。

其次,孔子身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深知行動的重要性。如果不是為了推行學說和教導弟子,他更願意默默地行動,而不是說話。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毛主席就是從這句話中得到靈感,而給自己的女兒取名為李訥、李敏)顏回不擅言辭,但是在行動中默默地貫徹儒學理念,所以深得孔子的讚許:“賢哉,回也!”另一個學生宰予,口才非常棒,孔子卻看他非常不順眼,逮著個人家午睡的機會,就狠狠地罵他一回:“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綜上所述,要正確地理解“天何言哉”這句話,必須聯繫孔子的經歷和抱負,必須正確地理解儒學理念。只有在對儒學理念以及孔子生平有一個正確理解的基礎上,才能讀出這句話的深層含義,以及滲透在這句話中的人生況味。


2020定個小目標


出自《論語》陽貨篇: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從孔子和子貢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個有神論者。孔子曾多次討論鬼神之事,如“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的有神論和西方宗教信仰的神有區別,他對鬼神的態度是:信鬼神才討論鬼神。雖然肯定鬼神的存在,但是是有前提的,傾向於唯心的說法,孔子注重現實而把鬼神的事放在第二位。

孔子談“天”該如何理解呢?


一、從儒家解釋

在這裡所說的“天”可以理解為至高無上的“神”,無所不包的“道”。因為對這一無所不能的道體不可知,所以孔子並沒有賦予它人格化,反之,想必我們也能形成一個宗教團體。

“四時”即是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寒來暑往,週而復始。“百物”指世間的全部事物,與老子所說的“萬物”一樣。

整句解釋為:天什麼都不說啊!四季正常運行,世間萬物生生不息。天什麼都不說啊!

那麼,請思考一個問題:孔子為什麼會對子貢探討關於“天”的話題呢?



孔子很可愛,他有時候對學生會突然天外飛仙似的來一句,但其實不是要問問題,而是要表達自己的意見。在眾多學生裡面,子貢悟性極好,算是很能和孔子聊得來的了。

就拿這個例子來說,孔子對子貢說:“你沒有要說的!”可以看出孔子當時的心情可能不是太好,想找人談談心,但又沒有找到開口的契機。接著子貢回答說:“老師您不說,我又能說什麼呢?”孔子一聽,心扉就被子貢給打開了,於是發表了“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感慨。



把被動變為主動是子貢的強項,如果把子貢換成悟性較差的曾子,木訥的曾子很有可能會說“是”,估計孔子就懶得搭理他了。子貢的不僅反問用得得心應手,而且他還很會接話,很會安慰孔子,經常能使孔子暢所欲言,心情舒展。如: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有句話“不患人不己知”,看似他很樂天知命,但在內心也會常有深深的失落感,而這種心情孔子一般只會在子貢面前真情吐露。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正是因為得知自己的天命,所以孔子才會對子貢談“天”。



所謂天命,簡單的說是“上天的使命”。歷史上,常用來解釋新政權取代舊政權的合法性,主張朝代興衰、君主更替,不完全是人類所能控制的。《中庸》中把“天命”定義為由上天賦予人與生俱來的道德感,這種道德感促使人如遵循命令般去遵循善,因此大學的止於至善也是一種生而為人的使命。

而“天”,不可知,不由人來掌控。孔子竭力復周禮,行大道,可惜仕途不得志,最終知天命所歸。於是,感慨這個“天”真是太厲害了!

二、從佛家解釋

佛家講涅槃。所謂涅槃即是跨越認知的障礙,以大悲大智應化世間,圓融無礙。因為有真正的慈悲心胸和般若智慧,所以能觀照眾生疾苦,倒駕慈航,常為眾生的依怙,不會沾滯生死輪迴的空假,而能覺知諸法的虛妄,引導迷津,常為眾生的明燈。



佛書《攝大乘論釋》雲:

“由般若,不住生死;由慈悲,不住涅槃。”

能夠證悟無住涅槃,就能悲智雙運,染淨俱超。和孔子說的“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天”一樣。

包容一切而不自以為包容,擁有一切而不自以為擁有,這種用而常寂的境界,就是菩薩不住一法而善運一切法的涅槃妙境。

因為在道家中,老子對“道”的闡述已非常直白,所以不再從道家解釋孔子的話,而且孔子對“天”的理解受老子影響很深。

孔子由自身出發,悟得天命,繼而揣測賦予他命的那個“天”,不禁發出的感慨。天無所不包,無所不為。


讀耕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出自《論語》。

原文: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譯文:孔子說:“我不想說話了″。子貢說:“你如果不說話,那未我們這些學生還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未嘗說話呢?四季照常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甚麼話呢?"。

老漢是這麼理解的。這天沒說話,四季萬物還是照規律運轉,所以天為啥要說話呢!依照這四句的意思,孔子是拿天喻己,解釋為什麼自己不想說話了。

種地老漢知淺識薄回答的不好不喜勿噴!



靈官廟人孫玉龍


這句話出自《論語》。

【原文】

子曰:“予欲無言。”

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譯文】

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子貢說:“夫子如果不講話了,那麼我們這些學生該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何嘗說話呢?四季照常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麼呢?”

【評析】

這是孔子教育子貢關於學習方法的一段對話。孔子傳授弟子的方法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這段對話的背景是在孔子非常喜歡的弟子顏回去世之後,當時孔子已經暮年,希望將自己的畢身學問傳授給子貢,可子貢的學習方法卻是完全依賴夫子的教導,子貢這種學習方法讓孔子感到很不滿意,孔子希望子貢有獨立思考能力。

於是,孔子用天道運行的法則暗示子貢。天道運行能推動四季輪換,四季輪換能長養萬物,這都是天的功勞,但天並沒有將這種法則諄諄教誨給萬物,萬物自然而然的生,自然而然的藏,萬物能感受天的恩賜,懂得天時。子貢卻不能在夫子的教導中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傳法而不思法,傳道不思道,這樣道法的精髓便無法傳承下去。

孔子曾受教於老子,明白大道無以言表,即用語言無法全部表達其思想精髓,學生學到的只是表面的文字,背後的思想精髓還要靠自己去悟,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就是這個道理。

現實生活中採用子貢學習方法的人大有人在,這樣的學生脫離老師後經不起嚴酷的社會考驗,缺乏獨立能力,大多是平庸的人。

所以孔子希望通過這段話給子貢開悟,希望子貢能加強獨立思考能力,以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這樣孔子的思想才能有衣缽傳人。

希望大家能從這句經典中得到人生啟發,獨立思考是人生的必修課,少一點依賴,多一點獨立,人生之路才能走的更加堅定更加寬廣。


易學溯源


此話出自《論語》。某天孔子和弟子在聊天,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子貢說:“您如果不說話,那我們這些學生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說什麼話了嗎?四季照樣運行,萬物照樣生長,天說什麼話了嗎?”

這是孔子與弟子的一段有趣的對話,含有哲學思辨的意味。他用天不言,而四季照樣運行,百物照樣生長的現象來作比喻,向學生闡釋一切規律、法則皆無言而自化,端賴自己觀察發現的道理。實際上是用無言來啟發弟子向更廣闊、更深層的領域去思考。






茶人滿常覺


《論語.陽貨》記載: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說:我不想說話了。這裡主要是指孔子說不想再講學了。子貢說:老師不講學,弟子們如何學習和記述呢?孔子說:天何曾說過話?四季照常運行,萬物照常生長,天何曾說過話呢?

這段話的本意出自老子。公元前518年(魯昭公24年)孔子34歲,攜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子。臨行,孔子因不能有功於世而感嘆,老子說: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

孔子尊崇禮教,但在傳學與實踐中越來越發現,天理見行,不言而顯,聖人之語,無非代天之言。

一切講義都不能脫離自然,也就是老子的道家思想,故生感概。

這段對話對我們的學習和認知事物有著深刻的指導價值。


簡學話題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句話的翻譯: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子貢說:“你如果不說話,那末我們這些學生還傳述甚麼呢?”孔子說:“天未嘗說話呢?4季照舊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甚麼話呢?”

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孔子是老子的學生,完全是道家思想的體現,詮釋了大道自然的生命世界觀。老子的中心思想是無為而治,而孔子作為老子的學生,又是儒家代表,提倡積極的人生態度,但難免在追求仁愛的過程中理解老子的的偉大,這句話可以看做是孔子的無奈和對天地的敬畏!


笨大書


“天何嘗說話呢?四季照常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麼話呢?”

《論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