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元宵節,莫名有種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的悲憤


疫情下的元宵節,莫名有種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的悲憤

元宵花燈


1

在來勢兇猛的新型肺炎疫情下,超長假期已過去半個多月。武漢封城也進入第17天。

居家隔離的日子顯得單調,而又漫長。如果不是朋友在微信中提醒,真忘了今天就是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或燈節,是中國春節年俗的最後一個重要節令。

相傳,元宵節在西漢已受到重視,漢武帝在每年正月上辛夜,都要在甘泉宮舉辦祭祀太一的活動,但其真正成為民間習俗,則是在漢魏之後。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華民族是詩意的民族。在這重要的節令時刻,豈能無詩?否則,“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於是,歐陽修來了。“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生查子·元夕》),他在元宵這天與友人相約賞花燈,好不快意。

唐代的蘇味道來了。“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正月十五日夜》)。好一個“火樹銀花”, 短短4個字,把大唐神龍元年(705年)元宵節神都燈會的盛況烘托得絢麗華彩,令人神往。

既然是元宵節,豈能不吃象徵團團圓圓的元宵?

這不,宋代的姜夔就聽到了賣湯圓的叫賣聲,“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詩曰》)。清代符曾更是把元宵的製作工藝都寫了出來——“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上元竹枝詞》)。

當然,賞月也是必不可少的。“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崔液《上元夜》)》?“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蘇軾《蝶戀花》)。“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唐伯虎《元宵》)。

元宵節也是古人的“情人節”,青年男女往往在這天燈會上相互表達愛慕、相思之情。比如姜夔《元夕有所夢》:“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裡忽驚山鳥啼。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雖然分隔兩地,甚至物是人非,但一想到從前的美好,自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然而,新型肺炎疫情,卻讓這些習俗都成了網上“傳說”。

大部分人都只能乖乖躲在家中,通過手機相互問候。這時候,我卻想起了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心中莫名有一些悲憤——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疫情下的元宵節,莫名有種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的悲憤

青玉案·元夕

2

很多人認為,這是一首情詞,懷人詞,因此稱其為辛棄疾少有的婉約之作。

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見解。比如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稱,這首詞實際是一首闡述做學問境界的詞。他說,你只有懷著“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鵲踏枝》)的意志,耐得住寂寞,並經歷“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的不懈追求,,才能達到第三重境界,才能得到你的學問和事業。

這時候,你才能“眸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但我認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實則是一首抒發壯志難酬的豪放之詞,裡面蘊含著他對現實的不滿,以及欲改變現實而不輟的抗爭。

為何這麼說?讓我們先簡單瞭解辛棄疾的生平。

辛棄疾出生於南宋高宗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此時他的家鄉山東歷城已經淪陷在金人之手。可以說,他一出生就成了亡國奴。然而,他的家庭又有著忠義奮發的傳統,祖父辛贊在他童年時就常帶著他四處遊覽,指點大好河山,培養孩子們的家國民族思想。

辛棄疾從小在這樣的環境長大,抗爭成為他畢生的追求。22歲時,他召集了忠義之士2000多人,開始抵抗金兵。

當聽說山東有位農民叫耿京的,手下有數十萬起義軍時,辛棄疾就領著2000人歸順了耿京,成為他的掌書記,為耿京出謀劃策。辛棄疾知道農民起義很難持久,特別是在淪陷區, 如果沒有後方的強大支持,很難成就大事。

於是,他主張與南宋朝廷取得聯繫,需求支持。耿京遂命令辛棄疾帶領一批人南渡,來帶建康(今南京)。宋高宗召見了他,並授予北方起義軍以管制,希望兩邊聯合。

辛棄疾領命北歸,來到山東海州時,聽說耿京被一個叫張安國的部下殺害。張安國為了榮華富貴,竟投向了金兵。辛棄疾聽說後,帶領一批人馬就衝進了敵營,活捉了張安國,卻沒有殺他,而是將其連夜押送到建康,經過審判之後斬首。

可見,在辛棄疾的心目中,他是一定要打回北方的,一定要光復自己的故鄉,這才沒有急於殺死叛徒,而是將其送上審判臺。

正是帶著這樣的志向,辛棄疾來到了江南。然而,在後來的歲月裡,他卻數起數落,每到一地,乾的正紅紅火火的時候,就遭到構陷,被罷免官職。最長的一次,他被閒居家中達10年之久。

就是在這樣的磨難中,他收復失地的意志仍沒有絲毫減弱。

公元1175年,南宋淳熙二年,元旦。辛棄疾35歲,北方強敵壓境,南宋國勢日衰,可宋孝宗卻不思收復故土,偏安於江左,沉湎歌舞昇平。

在這種悲憤的心情下,辛棄疾寫下了《青玉案·元夕》這首詞。

疫情下的元宵節,莫名有種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的悲憤

辛棄疾

3

我們知道,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後,曾一度也想收復北方失地。朝廷內主戰派和主和派相互攻伐,吵得不可開交。在這種情況下,辛棄疾從江北投奔而來,自然成為主戰派的中堅。

然而,雖然時光流逝,南宋的皇帝們早已習慣了江南的湖光山色,主和派甚至投降派,漸漸佔了上風。“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杭州就成了歌舞繁華,縱情享樂之地。

也正因此,東風夜放花千樹。元宵節,街頭到處是花燈,江南溫柔的東風吹著,彷彿吹散了千樹繁花,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

達官貴人們都沉醉在這溫柔之鄉里。豪華的馬車滿路的芳香,悠揚的排簫聲四處迴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譁。

看上去,上闕都是寫景,極寫都城杭州之繁花,又何來悲憤之情呢?這正是一種以喜襯悲的反襯手法。

在中國古詩詞創作中,這是一種常見的文學手法。比如杜甫在《蜀相》中寫道:“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正是春天的美好景色,反襯自己推崇諸葛亮卻不得見的悵然之感。再比如王昌齡在《閨怨》中寫,“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楊柳青青,春日融融的良辰美景,卻讓閨婦的孤苦之情更加扣人心絃。

果然,在下闕,辛棄疾繼續寫道:美人頭上戴著靚麗的飾物,蛾兒、雪柳、黃金縷,皆指古代女子在元宵節時頭上佩戴的各種飾品。她們笑盈盈地隨著人群走過,身上香氣飄灑。

接下來,筆鋒一轉。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我在這些人群中尋找意中人千百回,猛然一回頭,她卻在燈火零落之處。後人在評此詞時,大多根據這最後一句,認定是懷人詞。

我卻認為,縱觀辛棄疾的一生,無時不刻不在為收復北方失地而抗爭,而這也正是他的畢生志向,是他的“意中人”。也因此,即便杭州城“東風夜放花千樹”、“笑語盈盈暗香去”,但也不是我想要的,我的意中人我曾千百回的追尋而不得,她就是燈火零落的北方啊。

為何燈火闌珊?正是因為在金人的鐵騎之下,生靈塗炭,哪有“花千樹”,哪有“寶馬香車”,哪有“蛾兒雪柳黃金縷”?有的只是襤褸的燈火,有的只是無盡的悲憤和哀愁啊。

梁啟超在《藝蘅館詞選》中,評此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葉嘉瑩也認為,辛棄疾這首詞正是詞人的“自傷”之詞,王國維所說的三大境界,其實正是辛棄疾的心境,他“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無人會,登臨意”,當大家都沉醉的暖風之中時,巨大的孤獨卻燃燒著辛棄疾,這正是寫的自己的悲哀和感慨。

如今,我們再來看這首詞。武漢封城之後的元宵節,必定也是“燈火闌珊”、車少人稀,哪來的“花千樹”、哪來的“寶馬香車”?

只是,與南宋不同的是,武漢人並沒有被瘟疫所嚇倒,也沒有“沉醉”在家中。只要我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相信戰勝瘟疫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疫情下的元宵節,莫名有種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的悲憤

武漢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