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蝙蝠携带病毒没事,人类感染却容易致命

对于蝙蝠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学过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文章《蝙蝠与雷达》,里面介绍蝙蝠在夜里飞行,捕食飞蛾与蚊子,为了了解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经科学家反复研究,发现了蝙蝠是靠发出“超声波”来飞行的,于是科学家模仿了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

为什么蝙蝠携带病毒没事,人类感染却容易致命


其实雷达的发明跟蝙蝠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只能说蝙蝠发出的“超声波”跟雷达相似。而这篇文章的目的相信也是给我们一个启示,人类的很多发明是可以从大自然或者一些昆虫和动物身上获得灵感。那时候的蝙蝠给我的感觉也和一些平常动物无异,偶尔看见的一两只也是傍晚飞过天空时或屋檐下才能发现。

然而最近人们对蝙蝠的关注却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原因是近来肆虐神州大地的病毒“新冠肺炎,”甚至于到了谈“蝠”色变地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如SARS病毒、狂犬病毒、埃博拉病毒这些“杀人”无数的病毒,几乎都能在蝙蝠体内找到。

仔细剖析是因为蝙蝠身上携带有非常多的各种致命病毒,已知的从蝙蝠体内发现的病毒约140种,其中61种都是人兽共患病毒,还有一部分隐而未发。

为什么蝙蝠携带病毒没事,人类感染却容易致命


那么作为一个天然的活体病毒库,“为什么蝙蝠携带病毒没事,人类感染却容易致命呢?”

在《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由杜克大学医学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确认了让蝙蝠拥有致命病毒,却不死的分子和遗传机制。科学家发现,蝙蝠成为毒蛊却不死的关键在于以下两点:

为什么蝙蝠携带病毒没事,人类感染却容易致命


1.蝙蝠抑制炎症的能力

人类染上病毒后,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第一步反应就是炎症反应,发烧是炎症典型症状。而蝙蝠却拥有不断代谢的能力,不断代谢使蝙蝠拥有比人体更高的体温。长时间保持高温本会误伤其他细胞,不过蝙蝠的细胞却能抵抗热压力,并非拥有超强的抗感染能力,而是对感染有着更高的耐受能力。换言之,炎症反应的削弱使它们获得更强的生存能力,较高的体温配合免疫系统反而能有效抑制病毒。

2.蝙蝠具有一直活跃的干扰素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动物细胞在受到某些病毒感染后分泌的具有抗病毒功能的宿主特异性糖蛋白。

人体产生的已知的干扰素共有13种。其中,I型干扰素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多被研究的。在人类身上,I型干扰素只会在身体遭遇感染时才会激活。

蝙蝠只有3种干扰素,但是科学家发现1型干扰素的合成,不受病毒感染的影响,简言之,它们体内的干扰素一直处在活跃状态。

与我们感染时才会触发免疫系统不同,蝙蝠的免疫系统始终处于警惕状态。也就是说一个等敌人打进家里才知道反击,另一个则时刻准备消灭入侵的敌人。

为什么蝙蝠携带病毒没事,人类感染却容易致命


萌且有毒

蝙蝠其实也只是自然界中其中一种生物,是自然界万千生物的一种,生物的多种多样是大自然种类繁华丰富的瑰宝,对人类有害的生物有很多,其实我们也不必要过分害怕蝙蝠的存在,只要不是像某个主持人一样把蝙蝠当作一个稀奇的食物去对待,在生活中和蝙蝠的接触并不多见,毕竟蝙蝠是晚上才出来活动的动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