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呼病毒“阿冠”,擬人還是傷人?

奪人性命的病毒也能被擬人化與萌態化?日前,一些網友爭相給疫情發源地和新冠病毒組CP,把武漢稱作“小笨蛋”,將病毒親暱地稱之為“阿冠”,編成段子或漫畫,散佈於社交媒體,引發爭議。

不可否認的是,在“在家躺著,就是為國家做貢獻”的特殊時期,這些來自圈層文化的二次元表達,讓參與者打發閒暇時間,實現飯圈文化的在線轉移,滿足內心空虛與消遣需求,其所具備的參與性,對疫情傳播下民眾的孤獨感起到治癒作用,紓解部分因疫情擴散引起的焦灼情緒。但這種表情達意的“刻奇”卻並不合乎時宜,輕鬆愉悅的話語體系,與分秒必爭的抗疫所傳遞的價值觀不甚吻合,甚至背道而馳,其無視了現實中病毒的出現蔓延對生命的摧殘,給社會經濟造成的重創,一定程度上成為另一種病毒。

在文化多元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有選擇應對災難方式的權利,但只要稍加換位思考和觀察,看到前線醫護人員“捨生救死”,感染患者痛苦煎熬,疫情數據滾動上升,便能發現這種擬人化的殘酷。

疫情中因擬人化走紅網絡的,還有“雲監工”。連日來,在無旁白、無音樂、無劇情甚至毫無觀賞性的監控視角下,一場名為《疫情二十四小時》的慢直播吸引了千萬網友的圍觀。作為武漢市參照北京小湯山模式打造的“戰時醫院”,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在四千餘萬網友的“注目”下動土施工,有人清點工作人員數量,有人給施工車在線取名。隨著直播競技性強化,甚至有人以唯粉和CP粉自居,建立微博話題激情應援,一場突如其來的機械崇拜轉瞬席捲網絡。

一邊是工人日夜兼程趕工蓋樓,另一邊是起暱稱、組CP和打榜成為普遍化遊戲,極具悲情色彩的公共議題被戲謔娛樂的文化工業淹沒,讓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越發淪為虛擬的選秀追星。在萬物皆可“擬”的時代,這些“彎腰”嘗試和別出心裁的外號,將實景紀錄變成大眾娛樂,讓坊間趣味成為全民狂歡,實則是無中生有、閒中造梗,一方面解構了救援的嚴肅性、莊重感,另一方面也壓縮了公眾議題的探討空間,讓大眾的注意力被濫用,公共參與落空。

在災難的語境下,年輕一代應多一份公共意識,敬畏生命而非喪失同理心,關注前線而不是用娛樂消費苦情。只有時刻保持警醒剋制,避免公共事件的硬度被娛樂信息所中和,不失自己本該保持的身段,才能銘記這段歷史,莫使後人復哀後人。(孔德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