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隔離觀察的他們過得怎麼樣……

 14天,336個小時,指針在錶盤上走過一圈又一圈,日曆只是翻過幾個簡單的數字。

  有人說,宅在家的日子太漫長,但是對於防疫一線的工作人員來說,每一分鐘都無比珍貴,他們在和時間賽跑。

  潛伏期、觀察、隔離……一扇扇小小的門,關上了,一顆顆溫暖的心,打開了。陌生的人互相關心,一起等春暖花開。

  疫情之下,一個個隔門相守的故事為這個年增添了特別的“年味”。有人主動居家隔離,有人堅守防疫一線,沒有一戶人家是孤島,守望相助是對生命最高的敬畏。


在心裡種下溫暖的種子

4歲的小元寶向防疫人員敬禮


疫情之下,隔離觀察的他們過得怎麼樣……


  “希望大家一起渡過難關,對疫情有敬畏之心,對社區工作有包容之心。”2月3日,新嘉街道電子社區的古先生一家在社區醫生測量體溫確認後,收到了“解除醫學觀察告知書”。古先生的兒子小元寶舉起手,給防疫一線的工作人員敬了一個禮。

  這些天來,古先生將經歷的一點一滴都記錄了下來。昨天,他把自己的“醫學觀察日記”發上了本地論壇,希望讓更多人看到社區工作人員的辛勞。

  時間倒退到1月20日。在湖北工作的古先生回到嘉興,那時他們一家對疫情的瞭解還不多。1月22日,古先生接到社區電話,詢問他是否從湖北迴來。他將情況如實相告的同時,也開始按照社區要求居家觀察。

  這個春節,對古先生來說太特殊了。父母和他們一家雖然在一個小區,卻各自居家觀察,其間兒子小元寶度過了他的4歲生日,“雖然不能出門,但是街道、社區、網格員都和我們溫暖相守。”

  社區醫生每天都會通過微信瞭解他們的身體情況,街道、社區防疫人員也反覆電話確認他們的情況,每隔兩三天,一家人想採購的東西就會一樣不差地出現在門口……

  隔離期間,小元寶的眼睛裡不小心進了異物,眼淚不住地流。看著哭鬧不止的孩子,古先生束手無策,試著聯繫社區醫生趙飛英。

  “不要著急,我馬上上門。”不一會兒,穿戴好防護裝備的趙醫生出現在了他家。趙醫生及時擦掉了異物,並給孩子滴了消炎的眼藥水。經過一晚,孩子眼睛好了。趙醫生的“逆行”也讓古先生一家更加安心居家觀察。

  “我們家在六樓,社區工作人員每天來送菜,真的太辛苦了。”為了配合社區工作,古先生一家力求飯菜簡單。古先生已經70多歲的父母也非常配合,在家裡居家觀察。

  14天后,古先生一家順利度過觀察期,“接下去我們也要宅在家裡為國家做貢獻,相信很快就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這些天來,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的付出在小元寶的心裡種下了溫暖的種子,他舉起的小手,就是對工作人員最高的致敬!


“需要什麼都可以找他們”

第二天家門口放著一家人要的菜


疫情之下,隔離觀察的他們過得怎麼樣……


  “14天的隔離期結束後,孩子說想出去玩,我正考慮要不要帶她去菜場買菜。”1月25日居家隔離後,經開區長水街道由拳社區的小肖一家三口就再未邁出大門一步,“我對孩子和老婆說,我們不出門,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

  小肖的老家在湖北孝感農村。因為怕女兒趕不上開學,1月21日他趕去老家接人,年夜飯也沒吃上,就帶著孩子往嘉興趕。

  “我還在火車上,社區就打來電話,問我幾時到嘉興。後來到家不到半小時,社區工作人員就上門了。”在詢問了去過的地方、搭乘的交通工具、座位號、途經站點、中途是否下車等問題後,小肖一家被要求進行為期14天的居家隔離。“一開始我的內心是‘崩潰’的,我雖然是湖北人,但沒有去過武漢,為什麼也要隔離?隔離後我們的生活怎麼辦?好在社區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需要買菜或者買生活物資的話都可以找他們。”

  居家隔離的第二天,小肖看新聞,發現湖北新增確診病例已經有300多例。“這個增長的速度也太快了吧!當時我想,待在家裡也挺好,至少大大減少了感染病毒的風險,也降低了傳播病毒的概率。”小肖一家的心情平靜了下來。

  當天上午,社區工作人員和衛生院的醫生上門測量體溫。“社區工作人員看到我們沒戴口罩,就給我們發了口罩,並叮囑我們在家也要戴好口罩,做好防護,勤洗手,多通風。想想他們也不容易,因為疫情,年都沒好好過就來上班了。為了我們,他們也捨棄了家人。”

  “明天想要買2斤青菜和1斤土豆。”小肖的微信消息一發出,固定送菜上門的社區工作人員就比了一個“ok”的手勢。果然,第二天小肖打開門一看,門口就放著他需要的菜。“分量一點不差,還給我留了購物小票,很貼心。”小肖說,在居家隔離的日子裡,他們需要什麼生活物品,只要提出來,社區工作人員都會一一買來,“真是難為他們了。”

  小肖說,居家隔離14天,最開心的是女兒,她說爸爸媽媽從來沒有這樣完整地陪伴過她,陪她做作業,陪她玩遊戲,跟她說這麼多話,“這會成為我們一生難忘的日子。”

“越是怕,越要上!”

她期待隔離結束後再次戰“疫”


疫情之下,隔離觀察的他們過得怎麼樣……


  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的工作結束已經4天了,但戴君雋的隔離生活並沒有結束。按照規定,她還將居家隔離一段時間,才能開展正常工作。

  戴君雋是南湖區綜合行政執法隊七星分隊的隊員。大年初三,她早早來到觀察點,開啟志願工作。“我年輕,身體好。疫情越來越嚴重,有需要我就來了。”說起當時自己的決定,這位90後依然堅定。

  在醫學觀察點,她主要負責後勤工作,隔離人員有什麼需求,都會打電話給她。每天飯點及時分發飯菜,讓隔離人員能吃上熱的飯菜;點的外賣到了,她立刻拿了送上門;深夜,隔離人員冷了想要加床被子,她馬上打起精神拿過去……戴君雋知道,來到隔離觀察點的人心情不會太好,只有做好全方位的服務,才能稍稍緩解他們緊張不安的情緒,儘管做這一切時她內心也會忐忑。

  “說不怕是假的,畢竟有感染的風險,但既然來了,就要把事情做好,越是怕,越要上!”在醫學觀察點8天,戴君雋深切感受到了疫情的嚴峻,也體會到了自己正在與病毒博弈。

  其實,自從她進入觀察點進行志願服務,家人們懸著的心就沒放下來過。在觀察點的第五天,為了給家人和朋友報平安,也為了給大家加油鼓勁,戴君雋錄製了一段暖心視頻,告訴大家她很好,“堅定信心,共同應戰,我相信疫情消散就在不遠的前方。”

  夜深人靜時,戴君雋也會想如果自己感染了怎麼辦。“反正做志願服務也是隔離,要是感染了,我就去幫助感染人員做好服務。”她笑著說話時,眼神中有著堅毅和無畏。

  不僅是自己,戴君雋的父親也一直在抗疫一線。她告訴記者,晚上七八點鐘與父親視頻時,他還在工作,這時她就知道,她要承擔起一個青年應該承擔的責任。“17年前的我還在上小學,當時的我們被保護得很好,現在,就交給我們來守護吧!”她期待著,居家隔離結束後重返工作崗位,和同事們一起並肩戰鬥。

從被隔離者到志願者

在醫學觀察點的14個日夜


疫情之下,隔離觀察的他們過得怎麼樣……


  “李大哥,這是今天的消毒片,記得給房間消一下毒哦!”“王奶奶,窗戶不要總是關著,多通通風……”

  昨天中午,記者撥通了在秀洲區洪合鎮某醫學觀察點幫忙的志願者小錢的電話,剛剛結束消毒片分發工作的她正準備吃午飯。

  小錢是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口腔醫學專業的一名大三學生,老家在雲南,十多年前就跟著父母在洪合鎮生活。一週前,她的身份還是醫學觀察點裡的被隔離人員。

  1月18日,小錢結束實習後從武漢返回嘉興。由於有過重點疫區的旅居史,一回到家,她就自行居家隔離觀察。後經鎮裡勸說,1月25日,她搬到醫學觀察點繼續隔離。

  “一開始覺得有點緊張,後來就習慣了。”在醫學觀察點觀察期間,工作人員的幫助和關心讓小錢慢慢放鬆了心情。“護士姐姐們都很關心我,每次過來給我測體溫時都會詢問我的身體狀況,我有什麼需求她們也會盡力滿足。”小錢說,觀察點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冷冰冰,反而充滿了溫暖和感動。

  親眼見到觀察點工作人員的忙碌,所以當她看到防疫一線人手緊缺的報道時,她心中萌發了當志願者的念頭。

  “我本來就是學醫的,基礎性的知識都懂,就想在解除觀察後也為防疫工作出點力。”小錢把想法告訴了父親,父親在電話那頭沉默了一會兒後同意了,叮囑她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

  於是,當小錢在微信上看到鎮裡也在招募志願者時,她毫不猶豫地表達了加入“戰鬥”的意願。

  1月31日,小錢被解除觀察。2月1日,她兌現自己的承諾,再次進入醫學觀察點,只不過這一次她的身份是參與疫情防控的志願者。

  如今,小錢已是觀察點裡的“得力干將”,是護士姐姐們的“萬能助手”,分發物品、電話通知、跑腿送餐……只要交給她的任務,她都能既快又好地完成。

  “我每天晚上都會和父母視頻,報個平安。”小錢說,“我現在一點也不害怕,這裡就像一個大家庭,我會保護好自己,也會服務好大家。”

“安全度過觀察期,相互理解”

感激工作人員給予的溫暖

  待在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已經12天了,小娜(化名)一家漸漸習慣了這裡的生活,“我們有什麼需要就跟工作人員說,他們都會樂意幫忙的。”

  再過幾天,如果沒有狀況,她和家人將回到家中那一直想念的熟悉的環境。

  小娜一家五口是這個觀察點上的首批觀察人員。1月26日,他們自駕從湖北迴到嘉興,在高速口被攔了下來,經過登記後,他們便輾轉來到了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

  知道新型冠狀病毒的嚴重性,儘管一家人並沒有出現發燒、咳嗽的情況,但都很理解配合。他們被分隔在三個房間裡,小娜和丈夫各帶一個孩子,母親則單獨居住。

  十多平方米的標間,不熟悉的環境,小娜坦言一開始特別不適應。“小的孩子才兩歲多,容易感冒,還吃不慣統一的飯菜,就一直哭鬧。”小娜告訴記者,也跟社區聯繫過,想居家隔離,但後來考慮到會給鄰居帶來恐慌,便主動放棄了。

  小娜和丈夫在嘉興打拼多年,已經好幾年沒回老家了,這次想著回去聚聚,沒想到碰到了疫情,“好在當時回去的時候帶了一些書本和玩具,現在孩子們能夠解解悶。”

  日子一天天過去,他們的心情也都平復了下來。“這裡的工作人員都很關心我們,之前孩子調理身體的中藥吃完了,我們聯繫買好之後他們還幫忙送到我們手上,孩子的飲食也很照顧。”感受到了這些溫暖,小娜很是感激,

  小娜也很關注疫情發展,看到工作人員們都在努力,她也表示要更配合,“安全度過觀察期,相互理解,我想這是我現在所能做的。”

  中午時分,孩子的網課即將開始,小娜打開網頁讓孩子開始學習。生活還在繼續,隔離的日子即將結束,她相信,疫情將很快過去。

  “等到疫情過去,最想做的事就是和以前一樣,再跟小姐妹們去吃美食。”小娜笑著說道,她相信這樣的日子會很快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