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帶娃:面對疫情,父母不妨用這五招,幫孩子做好“心理防護”

這個加長版的假期,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當中最特殊的時段。我們怎麼也不會想到會這樣過春節。從1月20號開始,“武漢肺炎”上了熱榜。接下來的日子,每天都有新的消息傳來:疫情肆虐,各地封城,給小區消毒,各種嚴防措施有序開展,但醫療物質緊缺,醫療系統幾近崩潰,感染率每天上升等等。

我們宅在家裡,哪也不能去,不能跟親朋好友會面,不能走進大自然暢快呼吸新鮮空氣,街面上冷冷清清,偶爾有人,都戴著大口罩,家裡快斷糧了,才會下樓買菜趕緊回家認真洗手,定期打開窗戶通風。畢竟,這些措施,都是最實用、最經濟,最有效的抗疫方式。

然而,疫情發展到今天,它給我們再來的不只是做好嚴防病毒感染工作,還帶給了我們一些一系列心理上的問題。比如成年人的恐慌與焦慮、內疚等,孩子們的疑惑、恐懼等不良情緒。

心理學專家表示:“面對疫情,父母首先要做好個人防護,並指導和幫助孩子做好防護,然後在一個相對安全的家庭環境、難得充裕的共同時間裡利用危機事件對孩子做好啟發、引導和教育。”

那麼,面對疫情,作為作為“宅家帶娃”的父母,我們應該如何做智慧型父母,怎樣面對自己和孩子心理上出現的問題?如何做好自我防護的同時,也給孩子保持良好心態呢?父母到底應該怎樣幫孩子做好心理防護呢?

宅家帶娃:面對疫情,父母不妨用這五招,幫孩子做好“心理防護”

疫情肆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反應

有的人把忽視和輕視疫情,當成了病毒感染的最好措施。比如這幾天看到網傳視頻中,有些人開始返城工作,還有些人不願意戴口罩、不配合商場工作人員量體溫,導致發生了肢體上的激烈衝突……

還有的人過分防護,總懷疑自己得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我有一個在武漢的朋友,就是這種心理症狀,她很注意個人防護,既便宅在家,也勤洗手,多通風,做好消毒,但常常感覺自己胸悶氣短還乾咳,內心非常焦慮和擔心,害怕自己得了新型冠狀病毒,擔心萬一不幸被感染了,再傳染給年幼的孩子。

因此,她在家也佩戴著口罩,禁止孩子靠近自己,有時還會在看疫情新聞時,突然難過地流下眼淚,一天到晚無數次給自己量體溫,總是強迫自己回想去過哪些場所,接觸過哪些疑似病患者,家裡人稍有不注意,比如孩子和家裡洗手次數少、或反覆戴一個口罩,她就感覺快要崩潰了,莫名就對著孩子發脾氣等等。

宅家帶娃:面對疫情,父母不妨用這五招,幫孩子做好“心理防護”

當她把這個消息發在群裡的時候,大家都很關心她的身體,紛紛勸她最好確診一下。還有不少人有同感,認為自己也有類似狀況和表現,表明自己也常常產生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所幸,朋友去醫院檢查,發現不僅沒有感染病毒,就連感冒都沒有,身體健康,一切正常,醫生勸她這個時候,別自己嚇自己,沒事別總往醫院跑,給自己和醫院添亂。

事實上,在對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不同的人,會出現不同的反應。在上面的事例中,前者是屬於心理學上說的“反應滯後”,即他們本能地對這個信息進行了抗拒,雖然知道了這個消息,但並在行動上並沒有給出適當反應,而是該串門還串門,該逛商場還逛商場,也不會配合工作人員戴口罩和量體溫;後者是由於過度緊張、過於焦慮,導致了行為上的異常反應,影響了正常的家庭生活,久而久之,易患上抑鬱症,以及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嚴重的恐怕需要專家疏導。

宅家帶娃:面對疫情,父母不妨用這五招,幫孩子做好“心理防護”


智慧父母通過五種方式,給自己和孩子做好“心理防護”

疫情當前,要做智慧父母,因為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我們都不是局外人,在此期間,我們既不能低估疫情的威力,但也不可對疫情過度敏感。要及時調整心態,給自己和孩子做好“心理防護”,除了自覺在家做好隔離抗疫以外,還要提高心理免疫力。畢竟,隔離病毒,不是隔離樂觀、勇氣和希望,更不是隔離正確的思考和判斷。

1.保持警覺,陪孩子一起做好心理防護。

據相關專家表示,“焦慮和恐懼具有積極意義,它們使人們迅速警覺,調動機體能量,規避可能風險。”因此,非常時期,由於疫情的不確定性,在家帶娃的父母們保持適度的警覺很有必要。

在日常生活中,要儘量規避傳染的風險。除了必須要出門的情況以外,其他時間應該讓自己和孩子在呆在家裡比較好,一旦需要出門,務必戴口罩,回家正確洗手,選擇高溫時間段通風透氣,衛生間定期消毒等等。這樣一來,孩子看在眼裡,也會記在心裡,同時父母還要明確告訴孩子,及時解除孩子的疑惑:“病毒還在,暫時不能出門玩。我可以陪你在家裡學習或玩遊戲。你想玩什麼遊戲(看什麼書)呢?”

一旦孩子出現恐慌,一方面父母要擅長處理自己的緊張情緒,否則孩子容易感覺到,使孩子產生矛盾心理,使孩子的心理問題更加難以消除。另一方面父母不要企圖否認、阻斷、轉化孩子緊張情緒,而是要引導孩子接納和麵對這種恐慌和緊張,比如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然後通過科學的防疫措施來規避風險,通過生活學習的合理安排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起到降低恐懼感的作用。

宅家帶娃:面對疫情,父母不妨用這五招,幫孩子做好“心理防護”

2.合理安排,陪孩子一起獲取關鍵、少量的信息動態。

在無邊無際的網絡中,關於疫情的信息太多了,盯在手機上刷一天都看不完,並且也難以分辨真假,容易引發壓抑、鬱悶和焦慮。智慧父母會引導孩子過濾信息,不必每一條信息都看、都關注,而是應該關注那些關鍵的、有用的、有效的少量信息,保證自己和孩子不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中,還能夠通過權威信息有效搜索到正確消息。父母在和孩子聊天時,可以一起討論哪些地方可以獲取真實信息。比如官方網站和專業領域的科普等等。

同時,智慧父母還會合理安排,在合適的時間節點獲取正確信息即可,不必時時翻閱手機或電子產品,以此引導孩子學會科學獲取信息動態,不僅節約了時間成本,還可以培養成孩子“批判性”學習習慣,有利於增強和提高孩子的自主學習、創造性學習能力。

宅家帶娃:面對疫情,父母不妨用這五招,幫孩子做好“心理防護”

3.聯繫實際,陪孩子一起練習個人防護方法。

父母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學習國家衛健委、疾控中心等權威提供的個人日常防護知識,引導孩子掌握一定的自我防護知識,在練習中,讓孩子提高自己的個人防護技能。比如怎樣正確洗手,什麼時候洗手,洗手有什麼注意事項等等。

4.面對疫情,給孩子進行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其實是一種覺知生命和認同自我的教育。生命教育具有三個方面的意義:①培養孩子對生命的態度②提高孩子經營生命的能力③教會孩子開發生命的潛能。

正如相關教育專家所言:“生命教育不僅僅是被強化了的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甚至是法制教育,還原生命教育的本意,即真正是關於人的‘生命’的教育。”


因此,生命教育不能只是說說而已,停留在表面上。智慧的父母會通過此次疫情事件,給孩子進行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

比如通過陪孩子讀那些有意義的報道,以及野生動物的科普讀物,來啟發孩子感受生命的珍貴和脆弱,病毒的可怕,以及病痛對人的傷害,從而讓孩子對大自然、對動物有一顆敬畏的心,並知道了生命一旦失去就不可逆,讓孩子懂得生命的可貴。

讓孩子在家裡體驗家務勞動,從而提升孩子的勞動能力。

父母可以在家與孩子多玩“角色扮演”的遊戲,製造一些危險情景,比如火災、地震,以及被校園欺凌時等等,讓孩子獲得自我保護和掌控情緒的能力,無論遇見什麼情況,都因具有一定的安全防護知識而能坦然面對。

比如,父母可以通過聽書、看視頻,陪孩子一起認識此次事件中湧現出來的“英雄們”。比如無畏付出的醫務工作人員、防疫人員、警察叔叔、水電廠工作人員等等,告訴孩子正是這些人每天踩著雷區,冒著生命危險,夜以繼日地收治病人和辛勤工作,才保證了我們可以安心宅家,而大家團結協作,萬眾一心,才有勝利可期。告訴孩子這些人的事蹟,啟發孩子體會和感受人類是共同體,所以對個人的正常生活很重要,所以大家要彼此相親上愛。如此便可以培育孩子的一顆感恩之心。

如此一來,孩子就會深刻領悟到:原來生命這麼寶貴,野生動物也是需要平等對待,掌握一定的知識,可以助我們渡過危難時刻。社會是個大家庭,我們相互依存和支持,才能保證有序生活。我們每個人分工不同,都有自己的價值,所以做好穩各自該做的事,就是一種貢獻。現在好好學習。將來有一天長大了,孩子也會在危機時刻顯身手,去幫助他人,且奉獻社會。

宅家帶娃:面對疫情,父母不妨用這五招,幫孩子做好“心理防護”

5.高效陪伴,培養出孩子的自律性。

正如教育專家伊建莉所說:“如果我們的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歷程中,還沒有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一旦他們離開校園就將書永遠地丟棄在一邊,教育一定是失敗的。”

同理,孩子的自律性也是一樣,如果只是在學校裡有自律學習的習慣,一旦離開學校就放任自流,那麼,這個教育也一定是失敗的。相反,一個孩子即使現在成績普通,但養成了良好的自律性,一定會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遠。

<strong>父母目前的問題和矛盾是:疫情當前,學校延長了假期,如果在整個假期內,一味放任孩子吃喝玩樂,孩子反而會有很多不適感,而且會養成懶散的性格;但給孩子報滿滿的線上課程,孩子也會反感,怕負荷太重也起不到任何效果。

事實上,因為宅家,時間完全可以自由支配。智慧的父母會好好利用家中有限的空間,高效陪伴孩子,培育出孩子的自律性。比如,把整個上午的時間劃分為半個小時半個小時,最好能夠讓孩子參與進時間規劃表,讓一家人進行主題學習、閱讀和溝通。比如我認識的有一位媽媽,在這個假期就設計了一場家庭“國內遊”、“國外遊”,因此把臥室、廚房、衛生間等等平常的地方都變得有趣了,還可以讓孩子以不同的角度來用心體會家的意義。下午也會劃分為半小時半小時,讓自己和孩子一起讀書、寫字、畫畫等等。

宅家帶娃:面對疫情,父母不妨用這五招,幫孩子做好“心理防護”

結語:

不可否認,抗疫的確是打亂了我們的正常生活。但能不出門就不出門,才是最好的阻止病毒流動起來的方式。對於在家的宅法,各人有各人的宅法。比如有的人選擇了埋頭劇手機,有的人選擇悄悄追劇,有的人選擇了心情煩悶,整天跟家裡人吵架,甚至還拉開窗戶跟對面的住戶吵一架。

俗語說,“定”能生慧。對於宅家帶娃的父母們,要學會在日常中,讓自己和娃都充實起來,要善於給家庭裡營造出一種“靜氣”、“和氣”,而不是“無聊”之氣、“暴戾”之氣。這樣一來,哪怕正處於水深火熱的疫期,也不會感覺過得很無聊,因為我們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去做。

說到底,宅家帶娃,要做一個智慧型的父母,樂於學習、勤于思考、以身作則,首先要保持警覺,陪孩子一起做好個人防護。其次,要合理安排,陪孩子一起獲取關鍵、少量的信息動態,面對疫情,給孩子進行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最後是高效陪伴,培養出孩子的自律性。唯有如此,面對疫情,才能讓自己和孩子、家人在一次又一次焦慮與恐慌中,找回自我,保持冷靜。當生活步入正常軌道時,才能讓自己和孩子身心健康,並且讓假期成為真正的“彎車道”,使孩子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升,將來成長一個有責任、有擔當和自律性強的人。


今日一語:你已經很努力,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失誤的原因,我們離成功更近了。

我是 ,育兒問題達人,健康領域創作者,多平臺育兒領域原創作者, 歡迎關注、轉發、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