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奮戰一線,10歲“硬核”兒子獨自生活:孩子的獨立性這樣培養

父母奮戰一線,10歲“硬核”兒子獨自生活:孩子的獨立性這樣培養


近期,“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給太多的家庭和人們帶來了膽戰心驚和傷害,其中不乏一些醫護人員和需要為疫情站崗放哨的人,身處一線,為大家保平安。


在河南焦作,就有這樣一個家庭,爸爸是警察,媽媽是護士,當疫情來臨,他們雙雙需要奔赴工作一線,把兒子獨自留在家中。


父母奮戰一線,10歲“硬核”兒子獨自生活:孩子的獨立性這樣培養


兒子,今年只有10歲,叫曲恩澤,雖年幼,但已不是事事需要靠父母照料的孩子,也許由於父母工作性質的原因,他早已習慣,從他的做事態度上,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孩子獨立的模樣。


他自己寫作業、上網課,需要買東西了,戴好口罩和護目鏡獨自前往超市購物,雖然父母不能在家,但他可以自己照顧好自己。


父母奮戰一線,10歲“硬核”兒子獨自生活:孩子的獨立性這樣培養


說起爸爸媽媽把自己留在家,曲恩澤說,“我並不覺得爸爸媽媽把我留在家裡是件討厭的事,他們的工作是為了人民,我覺得爸爸媽媽是我學習的榜樣。”


很多網友看過之後,紛紛為這個小夥子點贊。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當父母以身作則地給孩子做榜樣,孩子學到的就是獨立自主和勇於付出,是一股積極的成長力量!


通過這件事,讓我想起前些天看過的一則新聞。


湖北襄陽的劉女士,在朋友圈招聘保姆,目的是照顧正值大一的女兒。


父母奮戰一線,10歲“硬核”兒子獨自生活:孩子的獨立性這樣培養


劉女士說,女兒現在上大一,自己和他爸都忙,需要做生意,女兒從小就沒做過家務,怕她照顧好自己,便想要招聘一位保姆。


父母奮戰一線,10歲“硬核”兒子獨自生活:孩子的獨立性這樣培養


保姆的任務主要是洗衣做飯,這樣孩子方便一點,自己也少一些擔心。


此事一出,有網友直呼:這樣做會慣壞孩子,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


無疑,這兩件事讓我們看到了兩種不同的成長狀態。


一邊是一個10歲的孩子,雖年幼,但可以獨立生活,自己照顧好自己;另一邊,是一個已成年的大人,卻需要依賴別人的照顧才能生活,如“巨嬰”一般的存在。


不得不說,父母可以替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唯一不能代替的就是他的成長。


需要孩子做的事情,父母越俎代庖,看似是對孩子的“愛”,其實長久看來,是對他深深的傷害;


反而,當父母把獨立的願望還給孩子,也許他會遇到困難重重,但歷久彌堅,孩子的內心將越來越有力量和自信。


獨立性對每個孩子來說,都無比重要,或許我們可以從這三點開始培養。


父母奮戰一線,10歲“硬核”兒子獨自生活:孩子的獨立性這樣培養

父母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一期《少年說》中,主人公郝睿涵因為被溺愛,而吐槽她的家人。


父母奮戰一線,10歲“硬核”兒子獨自生活:孩子的獨立性這樣培養


插個電源,奶奶怕危險要代勞,不讓自己動手;

和同學出去玩,父母要接送;

13歲,才開始自己穿衣服;

16歲,才開始自己倒熱水;

上高中了,不怎麼會使筷子,衣服什麼型號都不知道,頭髮只會扎馬尾辮……


父母奮戰一線,10歲“硬核”兒子獨自生活:孩子的獨立性這樣培養


郝睿涵說,她知道家人很愛她,她也愛家人們,但希望他們能放手,讓她學會獨立。


她不想成為學習機器,也不想做高商低能,更不想做啃老族,她羨慕那些能夠獨立的同學,自己把衣服搭配得很好看,頭髮做出不同的造型。


聽完郝睿涵的話,家人眼角溼潤,內心被觸動。長久以來,他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媽媽生郝睿涵格外不易,所以全家倍加珍惜。但通過這次郝睿涵的喊話,意識到對她有些過度溺愛,並表示願意放手,讓她成長,做她堅強的後盾。


一度地溺愛,相當於給孩子創造了一個“無菌環境”,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孩子沒有一點問題;但一旦走出去,外面的風沙立即會傷害到孩子。


英國心理學女博士西爾維婭·克萊爾,說過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即隨著孩子長大,逐漸分離、放手,讓孩子擁有獨自成長的機會。


孩子只有到生活中不斷磨練,才能變得自信、有責任感和懂擔當,擁有作為一個人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


所以,在生活中,可以嘗試讓孩子先從小事做起,比如,自己刷牙、吃飯和穿衣等;逐漸過渡到,幫忙做簡單的家務,學會收放自己的物品;再到,自己挑選喜歡的東西,遇事可以獨立思考和判斷……


當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激發孩子更願意去做事,久而久之,自信油然而生,慢慢的也會變得獨立,慢慢的收穫成長。


父母奮戰一線,10歲“硬核”兒子獨自生活:孩子的獨立性這樣培養


父母奮戰一線,10歲“硬核”兒子獨自生活:孩子的獨立性這樣培養

做到“三多”:多信任,多正面鼓勵,多嘗試


父母放手是第一步,接下來,則要給予孩子信任,多引導,多鼓勵,給孩子創造更多的嘗試機會。


只有在不斷的嘗試中,孩子才能真正學會做事情,學會獨立。


在電影《小花的味增湯》的後半部中,媽媽的癌症復發擴散,在得知自己的病情下,無奈的她決定教女兒做飯,在未來沒有她的日子裡女兒也能自食其力地生活下去。


父母奮戰一線,10歲“硬核”兒子獨自生活:孩子的獨立性這樣培養


在女兒四歲生日時,她送給小花一個圍裙和一把刀,然後,用遊戲化的方式手把手地教她做味增湯。


味增湯有很多過程,每一個環節媽媽都細緻耐心地向女兒講解,並給她做了一個步驟詳細的食譜。這樣,小花就可以站在三層臺階上,洗菜、切菜和煮味增湯了。


父母奮戰一線,10歲“硬核”兒子獨自生活:孩子的獨立性這樣培養


媽媽還教會了小花疊衣服,剛開始,小花疊的衣服摞在一起松塌塌的,還沒有碰就倒了;但過了一段時間後,一次媽媽從醫院回家,看到了床上放著疊得整齊的衣服,欣慰極了。


父母奮戰一線,10歲“硬核”兒子獨自生活:孩子的獨立性這樣培養


隨著媽媽病重在醫院不能回家,小花可以自己做飯,自己照顧自己,能夠獨立生活。


在影片最後,父女倆在窗外射進來的陽光下,認真的吃飯,平靜地過著生活,如果沒有媽媽當初的決定,絕不會有這份安寧。


父母奮戰一線,10歲“硬核”兒子獨自生活:孩子的獨立性這樣培養


和學做味增湯的小花一樣,孩子對於沒有做過的事情,很多時候需要多次嘗試才可以完成,作為父母,不能著急,不要埋怨,而是一步步耐心教孩子完成。


每個孩子,都希望父母是自己堅實的後盾,相信自己,支持自己,並且,得到父母的鼓勵和信任。


父母的鼓勵和信任,就是孩子成長的一劑良藥,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勇敢,有衝勁;但是,如果父母不信任孩子,他容易變得自卑和懷疑自己,一個自卑的孩子是很難發展起來的。


所以,在引導孩子前往獨立的路上,多以尊重和愛餵養孩子,鼓勵他多嘗試,多練習,多思考,在不斷的摸索和嘗試中學會獨立,學會成長。


父母奮戰一線,10歲“硬核”兒子獨自生活:孩子的獨立性這樣培養

讓孩子獨立做決定,自己對自己負責


想要孩子真正學會獨立,生活方面要做好,思維的發展也一點兒不容忽視。


這就需要,在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培養他們獨立做決定和判斷的能力,關於這一點,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比如,讓孩子早起選擇穿哪種顏色的襪子,也許他挑選的有些醜,不如你意,但這是他的決定,尊重就可以了;


比如,讓孩子自己選擇用哪種工具畫畫,也許最後呈現出來的畫不堪入目,但他從中感受到了好與不好的差距,這一次的不好,能為下一次的好做準備;


比如,讓孩子自己挑選要穿的衣服,也許接連幾天選的都不怎麼好看,但尊重孩子的選擇,相信他的審美會慢慢的建立起來。


一個人要想走向獨立,生活的淬鍊不可少,只有讓他親身經歷,並獨立做決定,這個體驗才真正屬於他。而這些感受,將會不斷地反饋回來,助力他在獨立的路上越走越好。


所以,如果孩子開始獨立時,做的有些事看似離譜,不必驚訝,多理解“離譜”背後的想法,也許會讓你驚喜;或許有時候還顯得有些笨手笨腳,但經過不斷的練習,孩子會越做越好。


事實證明,如果孩子從沒有獨立做過決定,很容易出現: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欠缺,沒有主見,不敢擔當,缺乏責任感和自信心。


但一旦孩子把“獨立”的習慣養成,將受益終身。


還記得去年高考考730分的廣西理科高考狀元楊晨煜麼?


父母奮戰一線,10歲“硬核”兒子獨自生活:孩子的獨立性這樣培養


楊媽媽在分享兒子學習經驗時講道,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時,監督並養成習慣,監督過程很痛苦,但定型之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


是啊!一個孩子沒有自控力和自主能力是正常現象,但想讓孩子擁有這些寶貴品質,需要家長積極引導,孩子多加練習,當孩子把這些過程當成習慣,對他一生都有好處。


所以,養育孩子時,從小事做起,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學會自己對自己負責。


有句話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需要著眼於孩子的未來考慮,或許未來很遙遠,但它需要現實一步步鑄就。


從現在做起,從此刻做起,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成長,只管給他最好的尊重和愛,相信他,認可他,他就會變得越來越好,同時,離獨立也就不遠了。


父母奮戰一線,10歲“硬核”兒子獨自生活:孩子的獨立性這樣培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