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紅外測溫,築起戰疫“第一防線”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持續蔓延,牽動著舉國上下人民的心。隨著春節後返工日臨近,未來十天可以說是“防疫戰爭”的關鍵時間節點。

疫情爆發以來,國務院部署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各地要因地制宜落實重點場所和公共交通工具的通風、消毒、測體溫等必要措施”,全國各大城市的公共場所陸續建立熱成像體溫測試系統,以更加嚴格的防控措施應對這場戰“疫”。

AI紅外測溫,築起戰疫“第一防線”

國務院部署疫情防控工作

面對龐大返程人流,體溫監測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關口。傳統人工測溫方式不僅消耗大量人力,也因近距離接觸而增加交叉感染風險,已不能滿足大場景需求。

如何做到“無感測溫”、“高效通行”、“智能預警”?AI紅外測溫成為防控的“第一道防線”。

AI紅外測溫,築起戰疫“第一防線”

北京市中關村向外界徵集“紅外測溫產品”有關的人工智能技術方案

什麼是紅外測溫

紅外熱成像技術能將人體或物體表面溫度不同而顯示不同的顏色,那麼,它是如何實現非接觸測溫的呢?

在大自然中,一切高於絕對零度(零下273攝氏度)的物體都會發出電磁輻射。雖然我們肉眼看不到,但幾乎所有生物體都會時時刻刻發射出這種“熱紅外線”。

而通過紅外探測器和光學成像,就能捕捉到這種電波,並轉化成肉眼可見的紅外熱圖像。簡單來說,就是紅外熱像儀能將物體發出的不可見紅外能量轉變為可見的熱圖像。

AI紅外測溫,築起戰疫“第一防線”

由於人體不同位置輻射的強度不一樣,在紅外線的照射下,人體各個部位的輪廓、人與人之間相同部位的溫度差異,也能清晰地呈現在畫面上。

我們可以通過圖像直接判斷哪個是“發熱點”,同一區域的兩個相同“發熱點”又有多少溫差。

AI紅外測溫,築起戰疫“第一防線”

這種沒有人工干預的測溫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接觸性感染概率,其“非接觸”、“直觀”、“24小時不間斷工作”的亮點優勢,在醫療診斷和疫情防控的篩查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AI加持 高精度測溫

在小範圍場景中,紅外熱成像測溫儀器即可滿足需要。但在複雜場景中,如果有空調、人流、環境的溫度擾動,造成測溫溫差過大,或頻繁觸警,紅外測溫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測量體溫有一套嚴格機制,需要結合溼度以及環境溫度保證精準度。因此,在實際運用中,黑體的配合成為關鍵。

黑體是一種理想化的輻射體,能吸收所有波長的輻射能量,沒有能量的反射和透過。通過將黑體安裝在熱成像視野範圍內,以黑體的特性作為測溫的基準溫度源,可以大幅提高人體測溫精度,減少測溫誤差。

由AI行業“四小龍”之一推出的熱成像智能測溫技術,就包含了熱成像攝像機、黑體和智能管理系統,可在機場、車站、地鐵等多場景下實現非接觸式篩查,提高人群體溫檢測速度,也提升了人員通行效率。

AI紅外測溫,築起戰疫“第一防線”

在當前的疫情條件下,絕大部分民眾出行都佩戴口罩,如何進行口罩識別,精準分辨發熱人員,則需要AI算法解決,將人臉識別技術與紅外熱成像技術相結合。

在AI臉部識別算法上,可以通過人臉識別攝像頭找到測試區域,把其映射到熱成像攝像頭中,接著取出這片區域的溫度,用一定補償算法給出實際的體表溫度。

這套在大型交通樞紐使用的檢測系統,通過調試AI算法,對戴口罩的情況進行針對性訓練,可以準確地檢測出戴口罩的人,從而保證體溫監測的準確性,大眾無需摘下防護也無需排隊聚集。

AI紅外測溫,築起戰疫“第一防線”

近日,各大城市車站、碼頭、機場亦同步啟動5G紅外熱成像測溫,對每一位進站的乘客進行體溫監測,據說連“彩虹屁”都拍得一清二楚。


機器人助力 可移動的紅外測溫

除了AI加持紅外測溫,機器人也上陣加入“防疫戰隊”。

日前,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聯合優必選科技推出新型5G賦能疫情防控機器人“建國”,用新科技、新手段助力疫情防控。

AI紅外測溫,築起戰疫“第一防線”

“建國”開發的體溫檢測功能,可支持室內、室外+0.5°紅外溫度檢測。在實現自主巡邏的同時,可以進行精準檢測人員體溫、降低被檢測人員排隊聚集率,節約人力的同時,有效避免人員接觸及交叉感染。

AI紅外測溫,築起戰疫“第一防線”

此外,“建國”可在100米外人像識別、5- 20米無接觸身份核驗基礎上,內嵌認證核驗系統,可打通公安部身份證數據庫,進行遠距離、無接觸的身份證核驗,真正實現“看得見、聽得清、管得住”。

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除了一線醫護人員的奮戰,我們還有“大後方”的科技力量支持。

圍繞AI機器人核心關鍵技術,優必選科技將積極配合人工智能戰略與疫情防控工作,開展技術攻關,打造及時預防、有效控制的人工智能標杆產品,致力降低新冠病毒的風險,讓 AI 與一線工作人員共克時艱,一起打贏這場戰“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