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兒子為戰爭犧牲;今天,父母為戰“疫”站崗

01

“老太婆,換班時間到了,快回去吃飯。”


2月5日下午2點,重慶市江北區郭家沱街道郭正街57號樓門口,滿頭白髮的楊世秀把登記本交給老伴葉永祥,跺跺腳搓搓手,揉揉在寒風中吹了5個小時的冰冷的臉,結束了一天的“站崗”時間。


楊世秀和葉永祥都70多歲了,他們是社區居民、年齡最大的志願者,此外,他們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烈士葉玉林的父母。


葉永祥是一位退伍軍人,骨子裡一直流淌著軍人的血液。他們的大兒子葉玉林也是在他的影響下,16歲就早早的入了伍。


然而1986年,部隊傳來噩耗,年僅18歲的葉玉林在對越“兩山”防禦戰中英勇犧牲。大兒子的離世,給兩位老人造成沉重打擊。


甚至到今天,親人朋友都不敢在他們面前提起玉林這個名字。


“然而,兩位老人骨子裡的熱血並沒有隨著兒子的去世而消失。


郭家沱街道鑼其寺社區書記鄧正文說。尤其是這些年,葉永祥退休後成為了社區黨員志願者,楊世秀則加入了巾幗志願者,兩位老人無怨無悔幫小區居民服務,一干就是十多年。


“疫情抗擊戰一開始,這對英雄父母就主動向社區提出來要做好他們居住這棟樓院的值守防控工作。”


鄧正文說,我想著他們年齡大了,抵抗力也弱,想讓他們安心宅家,可他們堅決不同意,回頭自個兒帶上口罩就回到郭正街57號樓,開始了“站崗”工作,還排好了班,一人上午,一人下午,從上午8點開始站到晚上6點,勸都勸不回去。


那年,兒子為戰爭犧牲;今天,父母為戰“疫”站崗

那年,兒子為戰爭犧牲;今天,父母為戰“疫”站崗


02

“同志,出門記著帶上口罩。”

“同志,現在是特殊時期,去女兒家也不行,疫情過去了以後再來。”


5日下午,望著在凜冽寒風中堅守崗位的的葉永祥、楊世秀夫婦,鄧正文一時有些哽咽。


“我問過他們,這事很危險,孩子已經不在了,不能再把自己搭上。可你猜他們怎麼說?


葉永祥堅定的告訴我:我兒子雖然犧牲了,但我作為一名老黨員老退伍軍人,我們必須在國家需要的時刻站出來,如果兒子還在,他會比我站的快,因為軍人,從來都以保家衛國為天職。”


據統計,值守的這些天,兩位老人成功勸導了60人戴口罩出行,登記了進出樓棟的25名人員基本信息,測量體溫150餘人次。


而在葉永祥、楊世秀的帶動下,郭家沱街道的黨員志願者、巾幗志願者、退役軍人志願者等300餘人都積極站出來,加入到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為3個開放式小區50餘個路口築牢了疫情防控的最後一道防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