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說法孝直是奸雄呢?

孫爽


‘奸’字在字典裡的解釋為:①狡詐;邪惡②不忠於國家或自己一方的人③男人強迫女人發生性關係

‘奸雄’在詞典裡的解釋為:指奸人的魁首,也指弄權欺世的人

曹操為什麼說法正是奸雄呢?

一、背信棄義,賣主求榮,此為奸

在《三國志.蜀書.法正傳》中,開頭有這樣一段記載:

法正字孝直,右扶風郿人也。祖父真,有清節高名。建安初,天下饑荒,正與同郡孟達俱入蜀依劉璋,久之為新都令,後召署軍議校尉。既不任用,又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志意不得。益州別駕張松與正相善,忖璋不足與有為,常竊嘆息。松於荊州見曹公還,勸璋絕曹公而自結先主。璋曰:”誰可使者?”松乃舉正,正辭讓,不得已而往。正既還,為松稱說先主有雄略,密謀協規,願共戴奉,而未有緣。

大概意思是說:法正入蜀投靠劉璋後,一直沒有受到重用,遂不得志。法正與張松交好,兩個人經常背地裡感嘆,劉璋不值得自己賣命。後來,張松從曹操處碰壁而回,勸劉璋與曹操斷絕關係,聯合劉備,並派遣法正為使者去劉備處。法正從劉備處回來後,與張松密謀,說劉備才是我們應該效忠的主公,並密謀做計,打算投靠劉備。

這段記載,明確說出了法正與張松的為人:奸詐,小人、不忠不義。

二人在劉璋處做官的時候,就對劉璋有所不滿,認為劉璋無大志,配不上自己的才能。既然配不上自己的才能,二人為什麼不辭官呢?辭官之後,任君自去,投靠劉備、曹操、孫權,未為不可,這是大丈夫所謂。

但為什麼之前沒有辭別劉璋呢?因為法正是為了躲避饑荒,才背井離鄉來到的益州。在這裡,一無親二無友,作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他沒有任何謀生的技能,除了做官。所以即便他認為自己沒有被重用,也只是私下裡發發牢騷,並沒有光明正大的證明自己,或者辭官另謀他主。至於法正為什麼會投靠劉璋而不是他人,個人揣測,是因為當時益州一直沒有受到中原群雄逐鹿的戰禍影響,君安民樂,才是他投靠劉璋的原因。

二人不但沒有辭官而去,私下裡議論自己主公的不是也就算了,竟然還一起密謀共同協助劉備,取代劉璋。

一個貪圖安穩,又沒有向劉璋展現出自己是個堪大用的人才,反而認為劉璋沒有重用他,更是與他人密謀一同反叛,一同推翻自己的主公劉璋,這是一個不忠不義之人。

再說後面的事。張松因為暗中給劉備寫信,被自己的親哥哥張肅發現並告發,因此被斬。這件事提供了兩個重要的信息:

1.張肅作為張松的親哥哥,竟然會大義滅親。說明劉璋是一個值得輔佐的人,不敢說他有多厲害的能力和抱負,至少他一定是一個仁義的主公,不然張肅也不會親自舉報自己的弟弟張松,後來劉備入主成都的時候,百姓也不會自發的組織武裝力量進行抵抗。

2.法正從劉備出回來後,才與張松密謀反叛。再次之前張松並沒有接觸過劉備,一切信息都是從法正處得來了。而且當時張松是益州別駕,相當於省長秘書,而法正僅僅是軍議校尉,其官職要比張松小得多。這種叛變的事,理應是由張松出主意,法正為傳話筒,結果卻反了過來。一個省長秘書親自給劉備寫謀反的信件,即不合理,又很招搖。從這一點可以判斷,張松是被法正利用了。

所以說,法正是一個有心計的狡猾之人。

所以,曹操才說法正“奸”。

二.眼光獨到,善奇謀,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此為“雄”

法正受劉璋所託,作為使者前往荊州與劉備結交。時值劉備剛剛獲得荊州,實力依然是幾家諸侯中最弱的,但在與劉備的端在接觸,法正就判斷出劉備是一個能成大事的明主,說明其眼光獨到,能識人。

在受劉璋所託,再次前往荊州邀請劉備入蜀的時候,法正私下向劉備獻計,《三國志.蜀書.法正傳》記載:

後因璋聞曹公欲遣將徵張魯之有懼心也,松遂說璋宣迎先主,使之討魯,復令正銜命。正既宣旨,陰獻策於先主曰:"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先主然之

法正的這個想法, 和諸葛亮《隆中對》中: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見,法正的政治眼觀也十分的獨到。

劉備得到益州後,急於獲得益州大族的支持,因此群下勸劉備迎娶劉璋舊將吳壹之妹吳氏,但吳氏是劉璋已故兄長劉瑁之妻,劉備認為自己與劉瑁同族,這麼做有違禮法。法正進諫道:“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晉文公逃難到秦國時曾娶了親侄晉懷公子圉的妻子懷嬴。法正認為晉文公尚且可以娶親侄之妻而未遭到禮法的抨擊,何況於劉備與劉瑁之間還不是親戚關係。劉備遂納吳氏為夫人。

由此可見,法正是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之人。

因此曹操稱法正為“雄”。


始終先生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法正出身名士家庭,為名士法真之孫。

法政沒必要像文天祥那樣就義,也沒必要寧死不投降,他只是選擇主人而已,並非賣主求榮,他完全有選擇君主的權利,他不貪財,他只是看中了劉備的“才”,所以想為劉備效力。如果劉備不取西川,曹操取了,劉璋的地位就受到威脅,像漢獻帝那樣不得善終就完了,難道他不是為劉璋考慮的嗎?還有,劉璋軟弱無能,他也許恐西川被曹操攻取,生靈塗炭,必須另擇明主。後來劉備不是乾的很漂亮嗎?萬一法政不勸劉備攻取,四川可能就不像現在那麼發達了。

現在,許多學者已考證,法正才是劉備手下第一謀臣,為劉備出謀劃策,實力與郭嘉不相上下。而且,法正絕非呂布那樣的人,呂布才是賣主求榮。他殺丁原投董卓,又殺董卓投曹操,他才是小人!

我相信,法正並非為了個人利益而去投劉備帳下,再說,他大權獨攬了嗎?榮又榮在哪裡?富有?專權?都不是。

假設你是公司的一名經理,公司不景氣,便跳槽到一家大公司,吞併了那家小公司,你是小人嗎?你賣主求榮了嗎?

也許我們過分崇拜諸葛亮,以致於對法正瞭解不深。劉先主猇亭大敗,諸葛亮嘆息若法正在就好了,能勸劉備不去進攻孫吳,不正是因為他的才幹嗎?一個能讓諸葛孔明惋惜的人,你會說他是小人?

眾所周知,劉備力圖匡復漢室,斬除曹賊,為天下英雄豪傑提供了一個舞臺,法正素有復漢之心,投劉備帳下,定要罵其“奸雄”嗎?


大鵬帶你看古建


法正,出身名士世家,建安初年,法正和孟達一起投奔劉璋,後來,法正和張松認為跟著劉璋沒有什麼前途。於是就和劉松等人暗中謀劃,另尋明主。

公元前208年,張松極力勸說劉璋和姦雄曹操斷絕來往,並跟仁慈的劉備交好。再後來法正出使劉備時,覺得劉備果然是有著鴻鵠之志的一個,他們覺得他們可以為劉備努力努力。

後來,劉璋聽曹操欲遣征討張魯,劉璋懼怕曹操得漢中後又想兼併益州。這時候張松、法正等人就想借此機會,勸劉璋迎接劉皇叔入蜀,請劉皇叔幫忙討伐張魯,劉璋覺得此計劃可以用,因此劉璋就派法正帶著孟達等人出使劉備,迎請劉皇叔入蜀。

法正於是趁機暗地裡背叛劉璋,向劉備獻策,與張松、孟達合謀獻益州給劉備。在後來法正又與龐統一起策劃刺殺劉璋。曹劉爭漢中時,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說服劉備親征,又受諸葛亮之命助黃忠斬殺夏侯淵。劉備進位漢中王后,法正被任命為尚書令。

總結語: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那麼,問題的答案就來了咯!法正賣主求榮的行為就是弄權欺世的行為!



悅讀038


法正有兩個不好的地方

叛主,出賣劉璋,這還不要緊,不過他是以一種挺積極的態度推行此事

小氣,有仇必報,為此還做得挺過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