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實孩子的內心世界、素養格局?你有哪些方法?

鄔太狼新家庭教育


1、平等。2、尊重與溫情。3、傾聽。4、接納。5、正向關懷。6、準確表達。7、給予孩子作決定的權利。


巴黎夜雨8


培養孩子成才,各家有各家的做法。比如我家族,大哥對外孫女要求十分嚴格,在中小學期間看電腦每天不準超過半小時,不準玩手機。我呢?反其道而行之,玩遊戲適當制止,鼓勵上網學知識。特別是初中期間,一至五上課時間,自覺交出手機,晚修時可用手機配合學習。並從初一第二學期,設立獎勵電腦成績獎。結果,孫自覺學習,晚晚學到十點鐘,期末考試平均95分,獲得了一臺電腦。這兩年,我們規定開學拆電腦,上學收手機,晚上做作業可以用手機做老師或網上佈置的作業。到了初三,不用我們催,他都能自覺地在房間學習,成績保持班上第二名,坐二望一,由二十多分,縮小為相差八分。效果:大哥孫過於內向,網上無所適從;我孫性格外向,同學間交往多,網上無所不能。要做到這點,只要他喜歡的書藉,都給予滿足。平時,也注重向他灌輸正能量的東西。堅持不懈,功夫不負有心人。


曾國華33


據一次權威調查表明,10~18歲孩子的家長竟有3/4喜歡未經允許翻閱兒女的日記與信件,為防備來自父母的“襲擊”,許多孩子不得不在日記裡也學著寫起假話來。其實家長也有家長的難處,眼下兩代人之間談談家常、說說心裡話的機會越來越少。父母子女間交往日益減少,必然導致父母得不到孩子足夠的信息。可父母的擔心並不因溝通的減少而減少,特別是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或者進入畢業階段時更是如此,父母非常想了解子女每階段的真實想法與內心的渴望,因此當孩子神秘兮兮地寫些什麼,他們便滿懷擔心與焦慮。要知道一個沒有隱私權的孩子從發展角度看是很難形成自己獨立人格的,況且父母“ 窺視”一旦被孩子發現,往往會產生信任危機。為此建議父母注意如下幾點:(一)經常與孩子交流思想。父母子女間加強思想上的交流不僅可以讓父母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與真正動機,也可使孩子體諒父母的疾苦,逐步學會為父母分憂解難,學會承擔一部分家庭責任。(二)學會觀察子女。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言為心聲……孩子的語態、動作或多或少都可以反映出孩子一定的思想;同時子女的課本、作業本、聽課筆記本上的塗塗畫畫也是他們心靈的獨白,父母可以從中瞭解到不少信息。更重要的是父母應該有意識地觀察孩子經常交往的朋友。(三)擴大信息來源。經常到學校去走走,向班主任老師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怎樣,與同學相處怎樣,能不能接受老師的教育等等,這些信息通常可以比較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思想狀況。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糾正孩子的缺點與錯誤,孩子的玩伴、同學都可以是瞭解的對象,必要時還可和孩子朋友們的家長建立經常聯繫,這樣就不愁不瞭解孩子的思想與行為了。這樣可比較好地讓孩子擁有他的隱私權,讓他的人格更健康地發展。


mrs冷


我是一名山東的小學教師,很榮幸能回答你的問題。作者提出的如何充實孩子的內心世界和素養格局,下面我將從以下三個面解答一下您的問題。

一,首先作為父母,在行為習慣方面要以身作則,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個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的都有父母的影子,比如家長喜歡讀書,孩子就不會沉迷看電視機和玩手機。這就需要我們大人在日常生活和遇到事情的時候,提前思考一下:我的行為會影響到孩子的認知和模仿行為嗎?然後正確處理,孩子作為旁觀者,內心和行為自然會受到影響。這樣下去,孩子的世界觀,價值觀,人品,自尊自愛、調節情緒、善待別人等等方面,都不是問題,會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孩子就會像大人一樣,做事充滿自信,積極樂觀,孩子會感覺自己很富有。

第二,引導孩子多讀好書,從書中汲取營養,多讓孩子與人交往,多帶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瞭解更多的風土人情,欣賞美景,增長孩子的見識,這些都會擴大孩子的格局。

最後,要多給孩子一些陪伴,雖然我們大人都忙,但是哪怕每天抽出十分鐘和孩子互動或者陪伴,也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注和重視。疫情當前,在家多多陪伴孩子還是很有意義的。

我是黑炭老師,純手打解答您的問題,希望有用。


黑炭老師說


在疫情間,利用這期間可以跟孩子一起家務,選一些經典的書的書去閱讀。退推薦書籍名單以下

1《解憂雜貨鋪》2、《月亮與六便士》3、《小王子》

4、《圍城》5、《如何去閱讀一本書》6、《海邊的卡夫卡》7、《我們仨》這些書籍都是可以提高素養,趁著這段時間,可以多多閱讀,除了閱讀也可以去網上看一些記錄片,拓寬孩子的視野,我只是舉了一些小的例子還有很多的事也可以去充實孩子的內心。


雜貨筆記


孩子的內心是個神奇的世界,如同鏡子般照亮外部世界。

充實孩子的內心,拉高孩子的格局,才能喚醒他們內心真正的蓬勃力量。如何去做到呢?我想從三個關鍵點切入。

夢想

充實的內心世界,需要有個影像的植入,如同一幅畫卷印入內心深處,作為生命的地圖賦予孩子內在動力。這就是夢想的畫卷,也是孩子前進的北極星。

我想做科學家,我想當警察,我想當醫生等等……這些是夢想嗎?不是的,這些只是對職業的認同,而不是夢想。夢想的維度是突破“我是誰”的一維層面,而是對“我成為誰而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的深入探索。

經常帶著孩子思考這個問題,慢慢在探索中找到屬於孩子自己的人生地圖。

自信

心中的自信,是孩子最寶貴的財富。不自信的來源,是對自我的不認可,自我的不認同。往外尋的歸屬感,同樣可以往內塑造。

心的歸位,自信之來源。

失去自信,就是失去內心對自己的定位,飄忽不定,按不住情緒,按不住耐心,或是墜入失落,或是拿出面具偽裝自己,這都不是自信。

心按住了,才有足夠的能量吸收充實自己。

父母的語言

以上無論是夢想,還是自信,都不能缺了最後這個——父母的語言。父母的超級語言,具有超級的能量,父母對孩子的認同,鼓勵,讚揚,均可充實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她更加有力量。

認同:對孩子身份的認同,認同他是獨立的一個人,認同他的夢想,哪怕那個夢想讓你感覺愚蠢至極。

有個黑人小孩兒問媽媽:為什麼我們的皮膚這麼黑,和別人不一樣?媽媽笑笑說:上帝創造了我們,賜予我們不一樣的膚色,我們因讓這個世界更加多彩而存在!

鼓勵:鼓勵孩子的具體行為,越具體越好,這同樣是給孩子充實內心的絕佳方案。

爸爸在球場邊上看到孩子踢比賽,踢完比賽雖然孩子的隊伍輸了,但爸爸仍然興奮的跑到孩子身邊說:寶貝,爸爸看到你帶球過人,左閃又閃,對方的隊員都被你甩的遠遠的,你擁有很棒的球技,你是爸爸心中的大球星!

讚揚:最好的讚揚方式,不是一個勁的點贊,點多了,就是去了效用。一個擁抱,一個肢體動作,都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以上是我的回答,期待收到大家的評論!


翔翊007


古人云: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早已道破真諦。

充實孩子的內心世界,素養格局,也無非如此而已。

讀書或旅遊,靈魂和身體總有一個在路上。只有“在路上”,才是前進姿態,才是進取的態度,才是充實自己的不二法則。

讀書,要加以選擇,讀那些早有定論,流傳世界的名作,先易後難,博觀約取,方可厚積薄發,開闊心靈。

旅遊,不僅僅是走馬觀花,也不僅僅選擇名勝,只要心靈需要,一片普通樹林,一條淺淺小溪,一座無名土山,皆可為遊覽之地,關鍵是遊而有感,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情溢於海!古之人觀於天地山川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我們學習古人,以古為師,古為今用,則遊而有益也!

以上兩點,家長能引領最好,家長做不到,可找專業人士來引導,如此,長期堅持,何愁孩子內心世界,素養格局之大成!


康老師教寫作


1.看書

2.看電影

3.旅行,看世界

4.經常跟孩子聊聊天,瞭解他的想法

5.學習畫畫,象棋等興趣愛好

6.尊重孩子說的話

7.多陪陪孩子

希望能夠幫到你


薇瘋wing


充實孩子的內心,提升素養,這是我們教育者重視的方面之一,內心世界和修養素質都是通過從小的培養和家長老師的共同努力與配合。

首先我們應該教會孩子一個正確的三觀,這個三觀如何學習呢!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第一,多學習多參與一些孝道,文明,禮儀,助人等學校活動,讀物,動畫,從生活中學習中做好孩子的引導者,讚美者,使其樹立起信心,得到認可,培養一個正確的價值觀!第二,多一些體育鍛煉,藝術展示的機會與平臺,放大孩子的優秀,使其增加自信,豐富平時生活,如做手工,學舞蹈,看書,練書法,打羽毛球,跑步等很多有意義又充實的體育活動或者修身養性的活動,讓孩子動中有靜,靜中提升!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作為父母在孩子未步入學校之前,要做好榜樣,步入學校之後,要與老師做好配合溝通!共同培養好我們祖國的下一代!


笑起來真好看429


1.父母的自身素養

人是環境的產物,跟什麼樣的人學什麼樣的人

家長自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素養

孩子才能有樣學樣

2.讀書

書籍是人類的智慧結晶

書籍是通過智慧人的最快的道路

不一定非要學習教材

天文、地理、歷史、人文 都可以涉獵

孩子才會對這個世界有更寬闊的認知

3.接觸更多的人

孩子就要跟孩子在一起

父母要教給孩子如何交朋友

每個人的行為、對同一件事的認知不一樣

會讓孩子知道

他不是這個世界的唯一

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彩的

當他知道更多、懂得更多

接觸的越多,他的內心才是最豐富的

而且格局才會大!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