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醫療隊支援武昌醫院 因合作生成“戰友”情

空軍醫療隊支援武昌醫院 因合作生成“戰友”情

空軍醫療隊支援武昌醫院 因合作生成“戰友”情

“二床、八床及十六床病人的病情變化,我們繼續保持溝通……”前不久,空軍醫療隊呼吸科專家宋立強即將奔赴“新戰場”,離別之際,他利用微信向武漢市武昌醫院重症監護室主任徐亮告別,字裡行間,都是對診療工作的負責、對“戰友”的關心。

來武漢之前,宋立強和徐亮並不相識,但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他倆成為並肩戰鬥、肝膽相照的親密戰友。

空军医疗队支援武昌医院 因合作生成“战友”情

“明天晚上我們把口罩送到您駐地去……”醫療隊剛到武漢,徐亮便牽掛著他們的防護安全,通過微信向宋立強送上心意。面對地方同行的關心,宋立強委婉拒絕。在這個節骨眼上,口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他們卻彼此掛念、互相推讓。

但在開展工作上,醫療隊卻當仁不讓,進駐後,他們積極與武昌醫院溝通配合,第一時間組建感染控制專家組,協助武昌醫院制訂完善感染控制方案,與武昌醫院共同建立軍地聯手查房、聯合診治等制度,全方位嵌入醫院救治流程。

既施治更教“治”。空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隊長王生成介紹,他們還著眼人才共育、技術共享,積極開展教學式查房培訓和示範式感控幫帶,派出CT檢查醫生和技師,加強對武昌醫院影像人才的傳幫帶。

“軍隊醫護人員的到來,讓整個病區的病人情緒得到了穩定。”徐亮感慨:“部隊醫生們的工作非常嚴謹,他們會仔細閱讀病歷,床旁認真診查病人,就治療過程中的難點和疑點問題和我們一起討論,總結診治規律。”

徐亮難忘這一幕。一位78歲老人呼吸衰竭越來越重,不得不佩戴無創呼吸機,吸入氧濃度幾近100%,但病情依舊不斷惡化。危急關頭,宋立強與徐亮反覆研討病情,大膽打破常規,調整治療方案。

第2天,患者的吸入氧濃度就降至70%,呼吸困難顯著改善。第5天,患者便徹底脫離呼吸機。隨後他們根據該案例的經驗,就以後救治重症患者做了深入探討,並發動全科室共同學習研究,力求找到更有針對性的方案

空军医疗队支援武昌医院 因合作生成“战友”情

歷史也一次又一次見證軍民團結的力量。進駐3天后,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先後有4名重症患者治癒出院。

讓醫療隊感動的是,每一名白衣戰士都不容易。武昌醫院從接收第一例病人開始,已經連續工作近三十天沒有休息,如果不是醫療隊的到來,這個時間還會更長。

說起這些,武昌醫院重症監護室護士長黃娟特別感謝醫療隊:“是軍隊戰友的接手,才讓自己的護理團隊能夠休整片刻。”但對於他們來說,也是稍作休整後,一如既往地戰鬥。

讓武昌醫院感動的是,緊急馳援武漢以來,醫療隊沒有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的區別,要麼在戰鬥,要麼在準備戰鬥。

“張主任,有個危重患者呼吸衰竭合併鼻腔出血,請快來會診!”一天中午,醫療隊呼吸科專家張兵華接到求援電話後,立即放下剛剛熱好的盒飯,匆匆趕往病房。其實,這是軍地人員的常態。

因為疫情,讓熟悉的人變得又陌生了,醫護人員很少有時間給家人打個電話,但也讓陌生的人變得熟悉了,短短几天時間,他們就成為至交。

2月2日上午,在武昌醫院,醫療隊隊員仲月霞學著年輕醫護人員的“碰肘禮”動作,與通道上遇到的武昌醫院同行們輕聲作別。

防護服、大口罩、護目鏡,儘管依舊看不清地方同行的面容,仲月霞早已熟悉了他們的名字。無論在哪,同穿防護服的他們,將始終軍民一心,合力戰“疫”。

華商報記者 魏光敬 通訊員 檀琳 圖 通訊員 姚馳

空军医疗队支援武昌医院 因合作生成“战友”情
空军医疗队支援武昌医院 因合作生成“战友”情空军医疗队支援武昌医院 因合作生成“战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