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完人,透露出的哲理是什麼?如何理解?

流水有聲9999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常常比喻一個人或事情不可能達到完美無缺,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不可能是全才,所以我們每個人要發揮出自己的長處,把它做到極致,然後找不同長處的人合作,正所謂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好比一部汽車就有好幾十家甚至上百家供應商聯合完成的組裝,這不僅是管理的藝術,也是處事之道


中原周亞偉


人無完人,真正的出處源自宋朝戴復古所著《寄興》中,原話是這樣的:“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後來人們就演繹出”金無赤足,人無完人。“的說法。

人無完人透出的哲理是:人生總有缺憾,凡事不可求全。站在哲學的角度看”人無完人“,可以這樣理解:

1、結合前半句”金無赤足“就容易理解後半句”人無完人“。

”金無赤足“意思是說,這世上壓根就沒有百分百的純金存在。那麼對於一個人來講,就不可能完全做到十全十美,既有優點,同時也避免不了有缺點。這充分體現了事物的矛盾性,即任何事物都具備內在的對立性,如優點對應缺點,完美對應瑕疵。只是看一個是否想追求進步,願意讓自己改變不足,完善人格品質。

2、”人無完人“並不是一成不變,仍具有動態的變化。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活到老,學到老。“人為什麼要學習呢?就是要通過不斷學習,讓自己明辨是非,逐漸看清楚自己身上的優點與不足。對於學習來講,各領域知識學的越多,通過不斷領悟,有目標地改變自己的不足,就如加減法一樣,你改掉一個缺點,增加一個優點,缺點自然少了,優點自然增多了。所謂優秀人才,往往是綜合品質與專業素養皆出色,恰是他們不斷在學習中讓自己從平凡走向優秀。

3、每個人都有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懶惰性,這就導致個體做不到”人無完人“。

古人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意思是說,人活到了四十歲以後,才不懷疑。這是因為很多人在四十歲以前,咀嚼了事態的冷暖,感懷了歲月的無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在經歷了許多疑惑、彷徨、振奮、欣喜之後,終於知道自我反思,最終悟出何為理智,何為放縱,何為責任,何為盲從,何為寬容,既而戰勝自私,減少懶惰,擔起責任,做真正的自我。但是從矛盾論來講,只要有私利和懶惰存在,人就不可能做到完人。

4、”人無完人“既是對人的安慰,又是人逃避的藉口,仍是矛盾對立雙方。

對於自尊心很強的人來說,必然上進心也會很強,當某件事沒有做好,或者不是主觀故意犯錯後,會產生深深的自責,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愧疚之情。此時,如果去安慰這個人就可以用上了,比如說:“別太自責了,你已經盡力了,畢竟人無完人嘛。”而對於懶散慣了的人,或者說總習慣於逃避承擔責任後果的人,犯錯後則會狡辯:“幹嘛對我這麼苛刻?人無完人嘛,你難道就不犯錯?”瞧,這又進一步印證了矛盾對立雙方無處不在。

結束語:人無完人,充分體現了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所謂的完美型人格,因為人具有情感,更有功利心,只要存在利益動機,就會在付出努力與承擔責任方面有取捨。另外,一個人是否願意讓自己成為優秀的人,與自己的勤奮與毅力有密切關係,因為優秀的人往往都是目標明確,具有很強的自律能力,通過不斷學習、領悟、實踐,才會慢慢形成人格的完善,和較強的綜合素養。


寒石冷月


人無完人,夠我們思考一輩子!

一個人活在天地宇宙之間,相對天地宇宙來說,是渺小的!

一個人出現在歷史長河的某個瞬間,相對歷史長河來說,是短暫的!

一個人與芸芸眾生相伴,相對芸芸眾生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一個人窮其一生,追求真理,對於浩如煙海的知識寶庫來說,是卑微的!

從這個角度看,人無完人,是天經地義的!

從這個角度看,一個人只有永遠抱著謙卑的心態,與這個世界相處,才能有進步!

從人與人之間來看,再偉大的人物,也有他的不足之處!再卑微的人物,也有他的一技之長!這就是韓愈所說的,“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因此與人相處,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別人的長處!

對自己,抱著空杯心態,學而不厭;對別人,抱著敬畏心態,包容感激!

聽古人勸,活到老,學到老。

聽古人訓,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山野老人381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透露出了人世間根本就沒有盡善盡美的人和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做人做事就要懂得取捨,用人之長,誰都能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用人之短,無人可用,江郎才盡。

世界上沒有優秀個人,只有優秀的團隊,取長補短,就能打造一支互補的優秀團隊,無往而不勝!



一樽墨趣


西方有個故事,大意是一個世界頂級藝術大師娶了一個女子,該女子有傾國傾城之姿,有冠蓋群雄之才,有富可敵國之資……大概聚集了天下所有美好於一身,獨右下巴有一顆芝麻粒大小的黑痣,不夠完美,於是大師窮其一生耗資無數,終於研究出可以融掉那顆痣的藥水,遂讓這個女子服下,果然那顆痣變淡,繼而消失,最後女子如願變成了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然而三日後這個女子便魂歸天堂……

明朝才子解縉,才華橫溢,官至內閣首輔,一日皇帝問他當朝官員如何,解縉把滿朝官員數落了個遍,在力求完美的解縉眼中沒有一個是良才,都有各種各樣的缺點,皇帝聽罷臉上很是難看,心裡想原來自己周圍全是一群酒囊飯袋,難道自己是個昏君?解縉最終落得醉後被活埋於雪堆之中……

古人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完美,完美的東西往往不真實



楚襄蠻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告訴我們,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人,我們要善於發現他人的優點,容忍他的缺點和不足。

人無完人,不僅僅說,人有缺點和不足,時勢變化,人也難免發生變化,普通人如此,偉人也是。唐明皇李隆基,一代明君,開元盛世創造者,晚年,獨寵楊玉環,躺在溫柔鄉,不理朝政,奸臣當道,朝政頹廢,天怒人怨,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王朝由此一舉不振,令人扼腕嘆息!

人無完人,同樣警示我們,完善制度,完善監督體制,用完善的制度去約束公務人員不可以犯錯誤,而不能指望用道德和自律去約束。

人無完人,告誡我們,凡事換位思考,知人易,知己難,時常反省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水口村夫


完整的成語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出自宋·戴復古《寄興》:“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直譯就是沒有百分百純度的金子,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

字面的意思較好理解,個人而言,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詮釋這個成語的含義:

第一:從“待己”的角度

縱然再優秀的人也難免有缺點,這告誡我們要時刻保持謙虛的心態。自古形容謙虛的數不勝數,如“謙謙君子”“謙虛謹

慎”“虛懷若谷”“自知之明”“泰而不驕”“戒驕戒躁”等等,都是從“待己”的角度詮釋“人無完人”。

第二:從“待人”的角度

這個角度,簡單說就是要有包容的心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必過分苛求別人,要有容錯的胸襟。正如古人所云:“海納百川”“明月入懷”“寬大為懷”“豁達大度”“幕天席地”“心寬體胖”等等。

第三:從“待事”的角度

這個角度,也就是告誡我們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古代用兵打仗,通常都有謀士,所謂“謀士”就是共同參謀的人。“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好的意見和建議可以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所以自古就有“集思廣益”“公聽並觀”“廣謀從眾”之說。千百年來,古人為我們留下了“掃榻以迎”、“以人為鏡”等等典故,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零點拾韻


這句話的上一句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是一個成語,原句出自於宋·戴復古《寄興》:“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大意是:沒有純而又純的金子,也很難有十全十美的人。

比如軍事奇才“兵仙”韓信,用兵打仗非常厲害,還能夠忍辱負重,懂得報恩,但卻居功自傲,拙於交際,不善保身。

比如被稱為“西楚霸王”的項羽,勇武過人,膽氣十足,講求名譽和氣節,有英雄氣概。但脾氣暴烈易怒,不聽人勸,做事不徹底。

比如“一代梟雄”曹操,有著過人的膽識、魄力、謀略和才學,愛惜和善用人才,詩詞這方面也非常厲害。 但曹操容易驕傲輕敵,容易疑慮,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心胸狹窄,驕傲輕敵。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很難讓每個人都能夠滿意!可能在別人眼中,不是這裡有問題就是那裡有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一些缺點,應該積極發揮長處,缺點也要修改和隱蔽。

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不管是什麼職業的人,我們也要設身處地的多方面思考,不能只看見一個人的缺點,可以多看別人的優點並且可以讚美。再優秀的人,也可能有不好的一面,再圓滿的事,也可能有遺憾的瞬間。不能一味追求的完美,事事留有遺憾可能也是一種美。

一代名臣曾國藩認為人生最好的狀態是:花未全開月未圓。他為了警示自己,特意一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求缺齋”,以此來告誡自己惜福求缺。

還有句話說: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世界上沒有絕對完滿的東西。太陽只要一到中間,馬上就會偏西,月圓,馬上就會月虧,而且有些即便看似完滿,也就會立即不完滿,做人要“求缺惜福”。


覺智師兄


說起人無完人,最是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就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意思是說沒有完全純的金子,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很直白,通俗易懂,老少皆知。但這句話真的這麼簡單嗎?它背後所透露出的哲理真是如此嗎?本人對此持有不同的看法。現在就請大家就跟我一起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探討一下它背後所蘊含的大道理!

我們平時看待一件事情或是思考一句話,無外乎兩個方面,即置身事內與置身事外。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置身事內來看的,如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也是如此。那今天我們就置身事外用宏觀的角度,也就是所謂的上帝視角來分析一下,看看它給我們帶來一個什麼不一樣的哲理。

首先討論一個什麼叫完人?他具體的標準和定義是什麼?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對於完人每個人的看法和眼光都不盡相同。而要用這不能統一的標準想要去找出一個能滿足所有人的審美的完人,可想而知,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之所以“人無完人”,其根本原就是大家對於“完人”的標準不一樣。不僅是這一句話,包括所有事情都是如此。

而這不一樣的標準背後又能引出什麼呢?思維方式?認知層次?宗教信仰?性格愛好?文化背景?學歷高低?

本人拋磚引玉,請大家暢所欲言!


紅塵路過客


準確的說法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比喻不能要求一個人沒有一點缺點錯誤。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人,金子也沒有十足之赤。人有優點和缺點。

出處:宋代戴復古的著作《寄興》

原文: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

釋義:沒有純而又純的金子,白玉都會有一些微小的瑕疵,更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我願意在您的家裡終老。

擴展資料

1、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含褒義;用於勸誡人。

例句:懂得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作教師的就不會苟求學生。

2、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反義詞:十全十美

(1)、釋義:意思是指十分完美,毫無欠缺。

(2)、出處:《雪月梅傳》《周禮·天官冢宰下·醫師》。

(3)、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補語。

(4)、例句: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