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應該拋棄孝?先來看看什麼才是孝

中國人應該拋棄孝?先來看看什麼才是孝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之一字擁有著重要的地位,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各類經典為“孝”字耗費了無數筆墨。而到了現代,網絡上偶爾會出現一些言論,說中國人應該拋棄孝,我其實是不大讚同的。有些人拿著不是孝帶來的東西去攻擊孝,這顯然是個險惡的做法。我們來好好看一看,孝到底是什麼。




怎麼說呢,這應該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誤解。


孝順孝順,雖然經常被放在一起說,但是實際上父母看中的不是孝,是順。所以有“寧要順子,不要孝子”的說法,把順悄悄和孝捏在一起,並拿孝為順背書,是汙名化孝最方便的辦法,以至於沒文化的人就直接去攻擊孝了。


我們可以看王充的《論衡》: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夫婦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情慾動而合,合而生子矣!且夫婦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


啥意思呢?你生孩子是偶然,這樣不光對孩子無恩,人家也沒求你生下來啊,所以還有愧了。這個已經非常接近當代人的觀點了。


當然你可以說王充是道家的,不能替儒家說話,那麼可以看看儒家聖人怎麼說的。


朱熹在自己的《語類》裡有這麼一段內容。


問曰父母之於子,有無窮憐愛,欲其聰明,欲其成立。此謂之誠心邪?”曰:“父母愛其子,正也;愛之無窮,而必欲其如何,則邪矣。此天理人慾之間,正當審決!”


啥意思呢?你愛孩子是OK的,但是你要對方有什麼行為(無論是結婚生子考公務員還是回報自己)就有毛病了,潛臺詞是人家不欠你的。


用我們當代人冷冰冰的演化生物學來解釋一下的話是這樣的,傳遞基因本身就是養育行為的回報,回報已經暗含在生命本身之中了,你不能要求雙份報答。


但是儒家也不是一個後現代女權主義哲學流派,儒家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親親”,親親就是親之所親,意思說親情是天性,不是要求,所以尊重父母是符合人的情感需求,疼愛子女也是。


孟德斯鳩說天性是風紀的源泉,不能為了風紀犧牲天性,也是這個意思,所以中西都早就有所謂“容隱權”,意思就是你對親屬的罪則不表態是可以理解甚至獲得減刑的。


所以孝是什麼?是不忍父母辛勞的打下手,是對母親白髮發自真心的同情,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主體永遠是個人的情感體驗而非外界的道德要求。


王陽明說心即理,在道德本體論的價值上,實際上說符合天性就是符合天理的,如果你能撥開雲霧認清自己,你就是無礙的——你能被父母感動,一定是有親情體驗,但如果父母惡劣,你也沒有絲毫義務去順從他們,因為這是他們先沒有認清孩子並非虧欠他們,只是血脈親情聯結。


這才是中國人的孝。這個孝是兼顧了人類社會化本能也兼顧了對父權“奴隸制”的抵抗,不是無腦的順,也不是後現代主義的解構到一張白紙,這是中國哲學的特有價值,也是中國人的智慧結晶,不是不要愛,而是:這就是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