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世界上最难取悦的人?


曾奇峰 | 谁是世界上最难取悦的人?

橙全心理

以下文章来源于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作者曾奇峰


“谁是世界上最难取悦的人?”
“不满的时候,问问自己。”



先站稳,再迈步文 | 曾奇峰



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上空,游荡着一个幽灵。这个幽灵的名字叫做不满。


这个幽灵缠绕着每一个它能够遇到的人,它使一个人的很多方面都沾染上不满的味道:面容、皮肤、身材,学历、知识、性格,财富、地位、声誉、环境,等等。当一个这样的人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发现他已经被自己对自己的不满打垮了。


人的最大的消耗,不是来自智力或者体力的透支,也不是来自跟大自然或者同类的争斗,而是来自自己对自己的战争。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战士、枪支、弹药甚至战术,都是这个人自己提供的,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支撑下去。


人天生是对自己满意的。看看婴儿,他们那种安详、沉稳的神态,就是自我满足到了极致的表现。他们也有资格对自己满意:作为造物主最杰出的产品,对自己不满意实在是对造物主的不敬。


重新观察孩子学步,会发现他们永远都是先扶着墙、椅子或者大人站稳,然后才向前迈步的。在开始的时候,那一步迈出与其说是为了走稳,还不如说是为了摔倒,摔倒得干脆而壮烈。他们绝不会因为摔倒而对自己不满。他们会继续找一个人或者物体扶着,仍然是先站稳,再迈步,一次又一次地摔倒,再一次又一次地站稳,直到不再那么容易摔倒为止。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未站稳过的孩子,他以后会慢慢学会走路。幸好老天没有在婴儿心中事先植入对自己的攻击,所以他们尽可以不因为自己的不足而自责。


但是,遗憾的是,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成人们都学会了因为自己的哪怕些微的不足而折腾自己。在这样的折腾之下,站稳都成了问题,所以迈出的每一步都显得慌乱、浮躁和猥琐。


对自己不满意的人,迫切地想改变自己的人,想让自己脱胎换骨的人,都是把别人或者环境对自己的不满植入了内心。外界的要求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外界的攻击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攻击。


抛开专业的分类不谈,人大约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在出门之前先把自己在心理上“暴揍”一顿,然后垂头丧气、一脸不是有病就是有罪的征象;如果这样的人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几乎能感到他们是拿着刀子逼着医生把他们从里到外都拆开换上新的。


医生当然不会这样做。医生感兴趣的是,他们是怎样变得对自己如此苛刻的?


第二种人,是出门之前对着镜子把自己猛吹一顿的人。


李敖曾说过:“我如果想要找一个自己佩服的人,我就照镜子。”


看来他是这一类人的典型。


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样会不会把自己吹得出门之前就发疯了?


当然不会,那些出门前和出门后疯了的人,恰恰是那种在出门前“揍”自己的人。


《写给2020的自己 | 重新定义断离舍的31条生活准则》中写道:不舍得取悦自己,最后会让自己越来越匮乏。


这个世界上没有被吹疯的人,只有自我攻击才会让人发疯。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一句很容易令人产生误解的名言。


误解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大家都要在别人取得成绩后背诵这句话作为告诫。


领导对下级如此,老师对学生如此,父母对孩子也是如此,好像不这样说就对不起别人似的。


很多人对赞美别人吝啬,意识层面的目的是害怕别人变得骄傲了然后落后了,潜意识层面呢,则可能是别人的成功引发了自己的焦虑,所以才那么小气。


曾经问过很多人:别人赞美你,你会变得骄傲吗?



几乎没有人点头说是。


其实,自己对自己的接纳和赞美,也不会真正导致自满和退步。


这种自我赞美和接纳,是对老天造物的认可,是对父母的基因与养育的敬重,是对一切跟自己有关的人的肯定,也是送给所有关爱自己的人的最好的礼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任何方式,会比对自己不满的方式,更加具有“反社会”、“反亲友”的特征了。


变得更好的理想本身无可厚非,但需要记住的是,我们必须基本上认为自己是好的,然后才可以变得更好。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不好的,对自己缺乏基本的满意,那么变得更好的愿望本身,就应该算是我们所有的不好中间的最坏的一种。


如果一定要对什么东西不满,那就应该是对对自己不满本身的不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