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nCoV:來自冠狀病毒的新挑戰

2019-nCoV:來自冠狀病毒的新挑戰

2019-nCoV

新型冠狀病毒

2019-nCoV:来自冠状病毒的新挑战

新型

冠狀

病毒

2019-nCoV:来自冠状病毒的新挑战

來源:中華預防醫學雜誌, 2020,54(3) :233-236

DOI: 10.3760/cma.j.issn.0253-9624.2020.0001

單位:

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

摘要: 2019年歲末,在武漢暴發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引起的肺炎流行,給我國公共衛生和臨床救治帶來巨大挑戰。2019-nCoV屬於冠狀病毒科β冠狀病毒屬,與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相關冠狀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綜合徵相關冠狀病毒(MERS-CoV)近緣,都會導致嚴重肺炎症狀。該病毒經飛沫、接觸等途徑傳播,潛伏期患者即具備傳播性。目前數據表明:2019-nCoV比SARS-CoV毒力弱,但傳播力強;造成其能夠跨種傳播的受體可能與SARS-CoV一致,都是血管緊張素轉化酶Ⅱ(ACE2)。在此疾病暴發後,我國科技人員投入大量精力開展研究,快速開發出診斷試劑,初步確定了病原特性,並已篩選出可能抑制該病毒的臨床藥物,也正在加快研發疫苗。2019-nCoV的出現再次提醒我們建立系統的冠狀病毒監測網絡的重要性;也給突發疫情防控和應急科研提出了新挑戰。

冠狀病毒因為包膜上密佈著類似日冕的棘突而得名,屬於冠狀病毒科(corornaviridae),正冠狀病毒亞科(orthocoronavirinae)的冠狀病毒屬(coronavirus)。根據血清學和基因組特點,該屬名代表了α、β、γ和δ四個屬[

2019年歲末在武漢暴發並擴散至全國的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再次使我們回憶起2003年SARS暴發的情景。我們面對冠狀病毒的反覆威脅,仍有很多重要的科學問題亟待解決。

2019-nCoV:来自冠状病毒的新挑战

PRRT 01

一、病毒進化與溯源

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部分醫院陸續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早期多數病例有武漢市華南海鮮市場暴露史[

該病毒屬於一個新的冠狀病毒獨立進化分支[

2019-nCoV:来自冠状病毒的新挑战
2019-nCoV:来自冠状病毒的新挑战

PRRT 02

二、病毒的跨種傳播機制

一種動物病毒成功實現跨種傳播給人的過程必須具備與人細胞受體結合的能力,冠狀病毒的S蛋白負責結合感染宿主的受體蛋白,使病毒具有侵入和感染宿主細胞的能力。2019-nCoV能夠跨物種傳播到人的原因之一是具有與SARS-CoV病毒類似的結合受體和結合特性。研究發現,與SARS相應區域相比,儘管2019-nCoV中與人類受體結合有關的S蛋白受體結合域(RBD)存在著5個關鍵氨基酸中的4個變化,但仍保持核心結構並以完美的方式與人類SARS-CoV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Ⅱ(ACE2)分子互作,為2019-nCoV能夠造成人類感染提供瞭解釋[

2019-nCoV:来自冠状病毒的新挑战

PRRT 03

三、病毒的傳播力

世界衛生組織對2019-nCoV的傳播能力判斷為較強。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網站(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001/a53e6df293cc4ff0b5a16ddf7b6b2b31.shtml)信息,截至1月30日24時,國家衛生健康委收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確診病例9 692例(四川省累計確診病例核減1例),現有重症病例1 527例,累計死亡病例213例,累計治癒出院病例171例,共有疑似病例15 238例。病毒擴散至東南亞、歐洲、北美洲等多個國家。病原的傳播力一般用基本病例傳染數(basic case reproduction number,R0)來評估,即在完全易感人群中每個病例平均傳播感染的病例數。傳播力取決於三個因素:具備傳染性的時間長短、接觸感染者後易感者感染髮病比例和感染者與易感者接觸比例。以2003年的SARS為例,最初的R0為2.9,隨著當年疫情發展,在2.0~3.5間變化;在強有力的隔離措施實施後,下降到0.4。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國內外不同團隊對R0的評估值從3.8~6.47不等[

該病毒傳播力較強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潛伏期就具有傳播能力,因此具備傳染性的時間長;二是臨床症狀不典型,存在無症狀感染者,導致漏診可能性大。三是疫情暴發恰逢春運,人口流動加重疫情擴散。儘管武漢等城市採取"封城"的防控策略,但許多尚在潛伏期未有症狀的人員在武漢"封城"前已離開武漢返鄉或出遊,因當前全國各地發生的感染病例仍大多數為與武漢相關的輸入性病例。

為防止潛伏期感染者攜帶病毒發生擴散,目前亟需對密切接觸隔離者進行系統觀察,通過定量PCR監測鼻咽部病毒是否存在並進行定量;採用免疫學手段監測血清中IgM抗體的產生情況。同時,需儘快確定判定隔離者解禁的指標,以降低目前大量密切接觸者隔離觀察的壓力。

2019-nCoV:来自冠状病毒的新挑战

PRRT 04

四、病毒的監測與預警

目前國家已將疫情納入乙類法定傳染病,其防控處置按照甲類傳染病進行;多個省份也已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以防止疫情進一步擴大。但是,病毒傳播力強、傳播途徑不明確以及症狀不典型的特點,為病毒監測預警造成了很大困難。美國CDC建立了包括冠狀病毒在內的重要呼吸道病毒的監測系統(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types.html),並且已運行多年,發揮了良好的網絡化監測預警作用。從長遠角度看,我國應建立類似流感監測的冠狀病毒監測網絡,長期持續監測該類病毒在人群中的情況,而且還要外延至野生動物和市場交易動物的監測,以及時發現和預警新型冠狀病毒的暴發。

2019-nCoV:来自冠状病毒的新挑战

PRRT 05

五、病毒的防治

目前研究結果表明,與SARS病毒一樣,新型冠狀病毒與人體結合的受體也是ACE2[

在藥物研發方面,目前國內多個團隊在細胞水平上開展了已上市的潛在抗病毒藥物的篩選,獲得了可喜的效果,有望經動物實驗和人體試驗驗證其抗病毒效果。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與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聯合發現了在細胞層面上對2019-nCoV有較好抑制作用的雷米迪維或倫地西韋(Remdesivir)、氯喹(Chloroquine)、利托那韋(Ritonavir)等三種已臨床應用的藥物,其後續的臨床使用效果仍在評價中。也有研究表明,酸奶和補充益生菌有助於預防老年人肺部感染[

從2003年SARS疫情後至今,我國在預防醫學領域科研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在2019-nCoV疫情暴發1個多月內,在病因確認、診斷試劑開發、病毒特性分析和臨床救治策略等方面均取得了快速進展;同時,科普教育和媒體宣傳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國民對疫情危害和防控的公眾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成為遏制疫情上升的重要因素。但這次疫情面前我們也暴露出不足,突出表現在疫情過程中病毒的變異特徵、傳播模式和溯源等重要問題尚未得到回答。科研和公共衛生界仍需深入反思和快速行動,以應對2019-nCoV和未來更多新發病原的挑戰。

參考文獻(略)

利益衝突 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衝突

志謝崔玉軍研究員、範航副研究員以及楊瑞馥研究員指導了本文的寫作,並在內容修改中提供的幫助

2019-nCoV:来自冠状病毒的新挑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