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省著省著,窟窿等著;用著用著,菩薩送著”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龍百曉生


在農村生活能聽到很多民繆,這些民繆大多都是一代代傳下來的,很多都是老輩人的經驗之談。這不昨晚在村口的大樹下乘涼又聽到一句老話,叫作“省著省著,窟窿等著;用著用著,菩薩送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就跟梅子一起來看看吧。

省著省著,窟窿等著

這句話從字面上好理解,意思也就是一個人太省得話,前面指不定有什麼窟窿等著呢。就像昨晚大爺講的一個例子,主人公也是我們村裡人,但現在不在了。這個人有好幾兄弟後來討了老婆分家後生了一個獨子,而這個人在村裡沒有什麼本事經常受到別人的欺負,因此他就舉家搬遷到另一個鎮上生活。

他為了使家裡的生活更好,不再受到別人的欺負,在生活上非常的省,平時不捨得花一分錢,經常用鹽來當菜,就一碗乾飯一點鹽巴就著吃。在穿的方面就更不用說了,一件衣服能穿好幾年。他和他老婆平時幫人打零工,就這樣省了幾十年好不容易兒子娶了媳婦,兒媳懷孕五個月的時候噩耗傳來了,這個人得了胃癌,而且還是晚期,這種病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為了給他治病花了家裡的所有積蓄,最終還是沒能救回。很多人都在議論他的病就是省出來的,如果生活上不那麼省也許就不會得這個病,現在真的是得不償失,一個家從此就失去了主心骨。

用著用著,菩薩送著

有些人花錢的如流水,他還是照樣有錢花,同時還能辦成其他人辦不成的事情,跟上面的例子正好相反。就好比我一個遠方親戚,他是做工程的,在以前做工程的收益都還不錯,他也賺了不少的錢,但是他花錢的速度快趕生了賺錢的速度,到頭來也沒有存到什麼錢,但也沒欠錢就是。


因為當時有錢所以家裡的生活條件也是蠻不錯的,小孩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並進入了不錯的大學,畢業後他兒子還應他朋友的介紹找了不錯的工作,現在他兒子已為人父,兒媳的家境也是蠻好的,一家人其樂融融。我這個親戚的一生沒有省多少錢,有多少就用多少,但他的人生活得很精彩。

總結:雖然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什麼事情都應有一個度,也不是說要死命的去花錢,而是一件事情做到了極限,那麼必會反噬。比如一生省了很多錢,而到頭來沒有命去用,一生用了很多錢沒有一個度,而到頭來也是一場空,因此省和用都應考慮到自身實際情況。

以上僅是梅子的個人觀點,如表達有誤歡迎朋友們批評指正,如有喜歡歡迎轉發、點贊、關注,您的認可就是我的動力,再次感謝您的閱讀。

鄉辣梅子


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會發現這種現象,有的人捨不得吃這吃那,捨不得穿新衣服,捨不得用電視、手機,騎摩托車、電動車,卻日子過得不怎麼樣富裕,連朋友都少。好像身體經常有病一樣。

有的人不管以後生活怎麼樣了,卻花錢挺大方,穿名牌衣服,賣高檔手機,開豪華汽車,在酒桌上大把大把的往外掏錢,卻心情好,朋友多,身體好,幹什麼工作都非常走運,好像有什麼神靈保佑一樣。

生活開支方面是要節省,看是節省在什麼地方,我村農民鄭永明,今年50多歲了,按理說50多歲的人照目前的生活方式,不算太老,可是看上去他的面相卻像是近60多歲的樣子,為什麼是這樣呢,原因是營養不良造成的,吃的飯菜裡面只有少裡的油脂,更捨不得吃雞蛋,是他家沒有油菜去粒榨油嗎?是沒養雞嗎?都不是,其實鄭永明每年務著一畝油菜子、養著10來母雞,抽空他還去附近的磚瓦廠打工,為了節省錢,就是捨不得吃得好一樣,他把地裡賺下油菜子拿到市場上挽回錢、把家裡的雞蛋也挽成了錢,然後就存在家裡。他以為這樣就把錢節約下了,結果由於營養不良,一家三口人經常有病,不是這個吃藥就要那個吃藥,村裡人時不時的見到鄭永明不是手裡提著藥,就是去藥店賣藥,一件衣服就穿好幾年,到現在還未改變家庭的

生活狀況。

相反的與鄭永明形成鮮明對照的他的堂哥鄭光明,卻是另外一種生活方式,鄭光明夫妻倆靠賣涼粉(地方小吃)起家,起初他夫妻倆是拉著架子車去趕集市,戲場、廟會去賣涼粉,後來閒架子拉上速度慢,就借錢買了一輛三轉拖拉機,加快了趕集市的速度,今天到這個集市去賣、朋天又到那個集市去賣,總之那裡有廟會戲場,就趕到那裡,經過幾年的拼搏,把拖拉機挽成農用雙排座汽車,現在鄭光明家不僅蓋起了別墅,還自己出錢給廟會請來了大戲演出過好幾場呢。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為各種公益活動捐款,因為他們明白這樣的道理,一顆良好的心,一種愛人的性情,一種坦直、誠懇、忠厚、寬恕的精神,可以說是一筆財富,這種小小的施捨,也許就會給你帶來自信千倍,或更多的利益。


用戶自知自愛WWW


這句話我的理解是,錢該花的時候必須得花,該省的時候還得省,有些人卻是該花的時候不花,該省的時候不省,有些必須用的東西那就得買,有時候踫上商店打折的商品就一頓狂買,結果買回來發現,很多東西都沒什麼用,白花了冤枉錢。而有用的東西卻捨不得花錢買。時間長了心理就容易得病,從而導致身體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這就是省著省著窟窿等。


紅日286692612


這句老話的意思是說越省錢越沒有錢,越用越有錢。為什麼越省錢會越沒有錢,花錢反而能變得更有錢呢?

這句俗語的前半句“省著,省著,窟窿等著”,告訴我們不去開源,無論如何節流,能省下來的錢都是不多,遇到生活中的突發狀況,例如生大病,需要支付一大筆錢的時候,往往會掏空積蓄。

所以,光省錢,抗風險的能力低,並不能從容應對生活中的突發狀況。

那麼“花著花著,菩薩送著”,並不是要我們有一點錢就可勁花,花完了菩薩會自動送錢來。

題目中“花著花著,菩薩送著”的意思是生活中該花的錢,要捨得花,能夠幫助打開賺錢的路子,最後錢越賺越多,就像有菩薩送錢一樣。

為什麼花錢能夠有助於賺越來越多的錢呢?

一、捨得花錢能激發賺錢潛能。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人類的慾望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假設一個人需要花一筆錢得到某樣東西,為了得到這筆錢,他需要開動腦筋,積極展開行動。

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不僅增加了這個人的財富,還提升了他賺錢的能力。

而如果一個人沒有花錢的需求,一味剋制自己慾望,思維會變得懶惰,行動力變差,那麼不但錯過了財富增長的機會,還錯失了鍛鍊的機會。

所以捨得去花錢滿足自己的慾望,能夠逼迫自己不停去想辦法賺錢,賺錢能力增強,變得越來越有錢。

二、捨得花錢提升自己、花錢維護人際關係能夠拓寬賺錢渠道。

用來提升自己的錢要捨得花。花錢去學習,提升工作技能,拓寬眼界,能夠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為爭取更好的發展機會做準備。

一個人想要有更好的發展,光靠自己單打獨鬥是不夠的,還需要藉助外部力量。所以,捨得花錢用於正常的人際交往,去拓寬人脈是很重要的。

據以上分析,農村老話“省著省著,窟窿等著;用著用著,菩薩送著”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正所謂“物極必反”,一味省錢和毫無節制地花錢都不是我們所提倡的。有智慧地去對錢怎麼花做好計劃,才能讓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擁更多的主導權。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省著省著,窟窿等著;用著用著,菩薩送著"。主要是說人們對待消費的心態,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人們對待金錢和財富的價值觀。

省著省著,窟窿等著

在日常生活中,節省當然很重要,但是該花的錢是不能節省的,,否則以後會付出更大的代價。有些老人一輩子都沒有享受過生活,只知道攢錢。不捨得吃,不捨得喝,到最後虧了的還是自己的身體,生小病的時候不捨得花錢去看,到最後小病拖成大病,這不就是數不盡的窟窿等著填嗎?

用著用著,菩薩送著

當初有些農民捨得在農業機械上投入,結果比手工作業的人大大提升了勞動效率,反而賺到了更多的錢。有些人捨得在社交上花一些錢,對於一些偶爾困難的朋友也是積極幫助。這些人接觸的人員越來越廣,得到的賺錢機會也越來越多。只有捨得花錢,才能獲得更多的回報,就像“菩薩送”一樣。

如果你守著手中的一杯水,那麼只能越來越少,最後渴死。只有你捨得先把這杯水倒進水泵裡,才能抽出無窮無盡的水來。


希望以上解答對您有所幫助。


夕榮Siron


一老人省吃儉用一輩子,省了幾十年,錢不存銀行,放床下壓著,臨終也不過大幾千。曾經一毛一塊省下來的錢,而今不過是普通人一個月的收入。幾十年前,普通人一個月收入不過幾十塊錢。

省吃儉用固然好,但若省錢的目的,只為放床底發黴,那真的很悲劇。因為他不知道錢永遠在貶值,2000年前後,商品房剛興起,體制內靠熬年頭,指著單位分福利房的大多數,實在沒勇氣去付個首付,再欠一大筆銀行貸款。因為,大多數省吃儉用慣了的人們,確實無法忍受一覺醒來欠著銀行一大筆貸款,而且還要被銀行吃掉一大筆利息。從不過度消費,從不跟銀行借錢,用錢全靠自己跟親朋好友,這是上一輩人的消費觀念。

結果,跟銀行借錢買房的,熬過幾年困難期,迎來了工資猛漲,房價也猛漲的好時期。不少人成了炒房客,用第一套房作抵押,貸款買了第二套,眼光和膽量也愈來愈大,三倒二倒,一不小心倒成富翁。沒買房的,幾年過去,發現自己依然買不起房,依然要跟銀行貸款,依然是窮人。

事實上,收入基本相同的兩個人,對金錢的支配觀念,完全決定兩個人未來的走向。沒有人贊同“月光族”,但也不贊同讓錢躺著睡大覺,若每月有穩定收入,大可留少量應急的錢,其餘大部分完全可以去投資,讓錢生錢,即使失敗,也漲了見識。



無聊而無謂


看到這個問題,讓我感覺到有點宿命論的感覺。不過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這種情況。有些人拼命掙錢,捨不得吃捨不得喝,拼命的給後代存錢。可是,到頭來還是一場空。自己的後代不爭氣,自己依然改變不了貧窮落後的面貌。

另外有些人大吃大喝,花錢如流水,每天活的很瀟灑。這種人說幹就幹,說吃就吃。看上的就買,從來不委屈自己。他們有句口頭禪“人生一世,吃穿二字,吃了落了。”這種人身體強壯,紅光滿面的,確實是很愛惜自己。正如人們所說的——

古人云:“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牛馬”。

我們普通老百姓,來錢不容易。愛子心切,望子成龍心更切。自己不吃不喝,省吃儉用的給孩子們留著,無論做什麼都是那麼摳門。這樣一來,苦了自己的肚子,傷了自己的身體,壞了自己名譽。讓人指指點點的說自己是小氣鬼。這種人時時刻刻都在為以後著想,為後代著想。這種人真的讓他們如願以償了嗎?確實,這樣的人不如那些花錢大手大腳的人過得好。

有些事情確實應驗了這句農村老話,“省著省著,窟窿等著;花著花著,菩薩送著。”


草根的情感世界


農村這句老話‘’省著省著,窟窿等著;用著用著,菩薩送著"。農村這句老話挺有意思的,它從一個事情的側面說明了人們花錢的心裡狀態。反映了人們對消費觀念的不同。


世人追求財富的方法不同,而花錢用錢也是各有心狀,有的捂住錢袋子省省省,摳摳摳,鐵公雞一毛不拔。而有的人花錢如流水,大手大腳,心裡坦蕩蕩。而什麼事情也能毫不費力辦成。光說空話難以讓觀眾心服,我就從我們村幾位實際例子,真人真事給大家聊一下。有一位自稱是一輩沒有和銀行信用社打過交道,就連信用社的門子在那裡我都不知道。掙一個,花一個。在我的字典裡,沒有存款二字。事實也真如他說的那樣。手裡一有錢,心裡就癢癢,什麼時候把它花出去了,心裡就好像踏實了,沒有負擔了。在農村要是有個兒子,成家立業時,老爸老媽給兒子掙錢存錢結婚買房買車,累個半死不活的。還落不下個好。可他和普眾不一樣,告訴兒子我一輩子沒有給你掙下錢,可也沒有給你拉下饑荒(外債的意思),這就是你爹沒有給你帶來還債的壓力,也是送給你的財富。真是有心之人天不幫,無心之人天作美。不知他前輩那裡修來的福,修來的德。也許是他這樣做,促使兒子有了發奮圖強的動力。兒子亳不毫力結了婚娶了媳婦,買了樓房買了車,進了縣城生活。老爸不幫兒有福,這不就是花著花著,菩薩送著。


另外還有一家用錢的態度和前面的截然不同,錢袋子捂的相當緊,恨不得把一張人民幣分成兩張花。平時省吃儉用,晚上看電視不開電燈怕費電。別人吃粗糧玉米麵,早上少摻點,他吃玉米麵,早晚兩頓吃,全都是玉米麵,美其名曰:我養生,搞保健。到縣城別人坐車騎摩托,他怕花錢,別人說他,他還振振有詞,我有ll號,舒服的很。就這樣用心攢錢,折磨自已,蒼天也沒有眷顧他,而是在前方早已給他控下了大坑,只等他走到時掉進去。這不"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妻子得病,早登天堂,丈夫想妻心切,沒隔幾年,追妻而去。這也許是蒼天發了慈悲心,看見他們在人間活的太累,太可悲,早日收他們到天堂享福去吧。這就是‘’省著省著,窟窿等著。"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我們要發揚光大,代代傳承。但是凡事有度,錢是為自己服務的,該用的地方,我們不摳門,該省的時候,我們不亂花。掙錢花錢,我們有方法有動力。攢錢存錢,我們有低線,有計劃。農村這句老話是經過多少教訓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是有它一定道理和意義的。


手機用戶王竹清


在農村俗語中,有許多是關於錢方面的,過去農村人對錢看得是特別重,恨不得一分錢掰開來當二分錢使用。今天我們來說一說“省著省著,窟窿等著;用著用著,菩薩送著”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

農村人很樸實,總想著省錢省出財富來,可是後來他們發現錢越省越少,而且人越活越累。更極端的情況是,省錢省出一身病,最後還得買藥吃,越省窟窿越大。而那些實實在在用錢的人怎麼樣呢?身體好,生活好,身體倍棒,吃嘛嘛香,連菩薩都羨慕。

這就是一種對於金錢的態度,不得不承認,過去農民確實很摳,摳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賺錢太難了。而他們又希望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留一點財富,所以只能靠省。可是錢真的不是省出來的,錢是賺來的,會用才會賺。

現在那麼多機會,包括銀行都有很多的理財產品,其實都是給大家提供了一個錢生錢的機會。你要大膽去花,享受生活,有了更好的生活,才會有更大的意願去賺錢,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中國農民卻用了幾十年才想通。

和中國農民相對應的是,現在城市裡很多人倒是不再省錢了,可是又走入了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借錢消費。正規的渠道借不來,就到網上各種借貸平臺去借,為此不惜欠下鉅額的債務。

超前消費爽是爽,可是到還債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根本還不起,或者是落入了別人設計的“套路貸”的陷阱當中。所以對於金錢的態度,我們確實要好好的反省自己,既不能毫無原則的去省錢,從而坑害了自己的身體。更不能超出底線的去借貸,搞得家破人亡。

善用金錢,讓金錢成為我們的奴隸,而不是把自己變成金錢的奴隸。現在很多農民也富了,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們願意把錢拿出來,要麼就投資實業,要麼就投資教育,更有的修橋補路,造福一方。和舊時農村相比,拼命省錢的情況確實少了很多,因為這幾年農村城鎮化建設,很多農民的機會也多了起來。

可以不離開家鄉,但是又能找到賺錢的機會。錢用著用著,他們會發現,機會多了起來。比如你投資把家鄉的環境弄好了,別人願意來投資了,或者遊客來了,這不是賺錢的機會嗎?

省下的錢是死錢,而花出去的錢是活錢,死錢放在哪裡,永遠是一個定數。而活錢投出去,可能帶來的就是無限商機。說得再深刻一點,這就是一個捨得捨不得的問題,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舍不出去,就得不到。

但是這並不是說我們就要毫無節制的花錢如流水,甚至揹負高利貸。真正的錢是用在刀刃上的,你看看那些大富豪,那個是省錢省出來的呢?

“省著省著,窟窿等著;用著用著,菩薩送著”這句俗語放在現代社會的大背景下,我覺得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它提示我們,對於金錢,要有一個正確態度,要量力而為,享受金錢帶來的快樂,而不是為金錢所累。


小小嬴政


關於這個諺語,常常有聽人講。特別是在農村裡面,因為彼此的瞭解,同在一個村子裡,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大家都會略知一二,誰家生活比較富裕,誰家收入比較高,誰家過日子比較節省,誰家比較小氣等等;都會在閒聊的時候抖出來 然後,就會針對這一現象議論起來,對某些生活習慣進行品頭論足,特別是農村裡左鄰右舍之間,最容易產生嫉妒心理,針對部分富裕家庭還比較節省的現象有點看不習慣,有些不務正業,心思較多的人,見不得別人好,就整一些順口溜出來對人家進行挖苦,諷刺,甚至是咒罵;或者是進行不利得引導。而後就有了這句諺語。所以,在這裡,這句諺語是具有貶義性質的。

另外一種解釋是,在以前的傳統社會,受到很多道德上的約束,很多行為都不能公開化,或者是公開去引導一些風氣,但作為商人,他們要做生意,要進行謀生,就必須要擴大消費!但又不能大張旗鼓的說,你們來我這消費吧!這是有損道德的,再加上普通老百姓本來就錢少,哪還能胡亂消費呢?這個時候,商家畢竟是聰明的,利用普通老百姓的共性,編出一些諺語,想著利用一些諺語來進行消費引導,提升他們的生意。

當然,正常情況下,農村老一輩人過日子都還是比較節省的,這是由於傳統觀念和當時的物質條件導致的。但節省來節省去,最終大部分人的生活也好不到哪裡去,那是因為生活物資的缺乏,當時的省,是為了能保證溫飽!但即便是省,也未必能保證溫飽,所以才有一句“省著省著,窟窿等著”。但是,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在農村也是一樣的,明顯消費力已經增長起來了,從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已捨得消費了,並且日子也越過越好,所以,又有了下半句“用著,用著,菩薩送著”。

其實社會發展到了現在,不管是哪一種消費觀,都有其道理的。但最終我們還是要量入為出,切不可過度消費,入不敷出,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不必要的煩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