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吃不飽的飯,點燃了他的收藏熱情

寧波收藏者 | 一頓吃不飽的飯,點燃了他的收藏熱情


『 人物身份 』

寧波糧票收藏家:

周強華


在過去的2019年中,微博熱搜榜單上出現一個人的名字,他就是袁隆平。光19年下半年,袁老就有29次登上熱搜榜,人民日報等各種媒體爭相報道,堪稱頂級流量。

熱搜的背後,是眾人對袁老的的喜愛。甚至還有人笑稱“只有袁爺爺可以說我胖,畢竟我吃他家大米了。”在那個沒有雜交水稻大米的年代究竟有多難過……

今天的人物周強華就曾經歷過那個年代的饑荒,他總說:“每當整理這些糧食票證時,不由自主地會聯想起那‘三年困難時期’的情景。正是由於經歷了這難忘的歲月,我迷上了糧票這類收藏。”


- 1 -


周強華與糧票的不解之緣開始於高中時期。


那時周強華就讀於鎮海中學,住宿在學校。他清晰的記得,班上有不少來自農村的同學,因為缺糧,有些同學不得不休學回家。而在校的同學也過得不容易,就一點主糧(其中還搭雜糧),在學校食堂吃菜也限量(中、晚各發給1張萊票)且又沒什麼油水,即使是剛吃完飯,肚子仍還覺得是空蕩蕩的。

寧波收藏者 | 一頓吃不飽的飯,點燃了他的收藏熱情


班上有一個同學是所有人羨慕的對象,他總會從家裡帶些炒熟的細糠粉來,晚自學課後吃兩勺,其他同學見了饞得直咽口水。


而一到月底就更慘了,有個別同學前吃後空,最後兩天就沒了飯票,只得躺在床上請病假,還有的得了浮腫病。白天每節課後,大家感到又餓又冷,都會爭先恐後地擠到教室旁的牆根下,曬太陽取暖。


“食堂用罐蒸米飯,晚飯要選最滿的(其實是稀湯米飯),晚飯先吃幹一點的,米湯留作晚自學後吃,以免餓得睡不好覺。”周強華回憶著說道。

正是一次又一次的捱餓經歷,周強華不禁想到:要是擁有很多的糧票,自己也就不用捱餓了吧!就是因為這樣一個念頭,他開始收集糧票。


上世紀六十年代,周強華大學畢業,分配到鐵路系統工作。那時出差機會多,一旦外出,周強華見有各地的一兩、半兩的糧票,寧可少吃一口,也要把這些票證當寶貝一樣地收藏起來。

寧波收藏者 | 一頓吃不飽的飯,點燃了他的收藏熱情


他就這樣一直持續到糧票在全國範圍內取消。


- 2 -


在那時的歲月中,糧食的定量十分有限,食油供應稀少,肉類更為緊張,穿的用的也是少之又少,城鎮居民的各種供應,離開不了這十分緊缺的票證,而農村,則是連這樣有限的緊缺票證也難以保障,吃的靠自己生產的口糧及蔬菜,生活必須品要用農副產品去換取,特別是在困難時期,各種供應物資又隨之縮減,當時的生活之艱辛,對於生活在今天的人們來說簡直是難以想象。


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周強華,每當看到放開喝酒、吃飯、吃菜、吃肉的畫面時,腦海中總會想起當年的票證,更是會感覺到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珍貴”,怎麼能捨得有半點飯菜被浪費。如今的糧食雖富有了,生活有了相當大的改善,但周強華始終認為不能忘記那過去的艱難困苦的歲月。


周強華收集到的當年票證中,發行的最小票證計量值,簡真可以與現在買賣黃金首飾的計量值相比擬。


其中面額值為五釐的肉票,在今天來看,這到了難以想象的地步。


寧波收藏者 | 一頓吃不飽的飯,點燃了他的收藏熱情


五釐肉票這是當年物資供應緊張的寫真。五釐肉,可能只能包個小小的餃子吧!


還有二釐的副食品票證又能買到點什麼呢?伍分伍釐油票的油還不夠用來潤潤炒菜鍋。


寧波收藏者 | 一頓吃不飽的飯,點燃了他的收藏熱情


一毫的針織品,規定只可以買一分錢的針織品,一釐米的布票,也就只能買條紅頭繩的布,給孩子扎辮子。


寧波收藏者 | 一頓吃不飽的飯,點燃了他的收藏熱情


還有一市錢的線票、一分錢的銀行儲蓄存單……

寧波收藏者 | 一頓吃不飽的飯,點燃了他的收藏熱情


糧票雖已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但周強華的愛好熱情未曾減少。退休以後的他反倒更加瘋狂,藉助於電腦,打開視野,抓住了收集各種糧食票證的機會。


甚至周強華一週的行程都是固定的:週一到週五網上查閱購買各種糧票,而週末則去範宅藏品市場淘地攤貨。年年如此,家人勸告多次也沒用。


“你這些紙張買了有啥作用,錢還大把大把花!”每當聽著老伴的話語,周強華也不告訴老伴多少錢買的,反而回答道:“我不抽菸不喝酒,只有這個小愛好,你就當我花錢抽菸喝酒了吧。”漸漸地,家人也不再阻止周強華。


到目前,據周強華所說,他已收集到從清康熙年間以來到2006年1月1日止取消皇糧國稅的田賦票證。此外一直來還收集了民國購糧儲券、糧食庫券、解放區糧證糧據、解放後的全國各省市的糧油票、飼料票、優待售糧儲蓄存單、僑匯券、購糧證、糧食轉移證、解放前後的革命殘廢軍人撫卹糧及其它與糧有關票證等,現已收集有2萬餘種不同類別的相關糧食票證,遍佈全國各省、直轄市及1100多個地區、市、縣等。


寧波收藏者 | 一頓吃不飽的飯,點燃了他的收藏熱情

(周強華收藏的各類糧票)


- 3 -


周強華並不覺得自己的是個糧票收藏家,因為他覺得收藏這條路是無窮無盡的,永遠不知道糧票的底在哪。


與糧食相關的各種票證的種類較多,雖然它們都有著與糧食相關的共性,但是互相間還是有著較大的個性差異,在“糧食票證”中,周強華覺得特別有研究價值的應該說是糧食供應證即購糧證,它是個大家族,其種類非常多,糧證比糧票的載體大,內涵更豐富,這是糧票所無法展示的,不同時期的糧證,有著不同的政治文化特徵,糧證上的內容、數據豐富真實,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不同時期的糧食政策息息相關。


周強華從1996年收集到第一本糧證 “浙江省鎮海縣1955年糧食三定證”為起始, 現己收集有各種不同類別的糧證多達2500餘種本,其中特別注重於對五十年代及之前糧本的收集,數量佔到糧本收集總數的五分之二。

寧波收藏者 | 一頓吃不飽的飯,點燃了他的收藏熱情


因此,周強華更願意稱自己為“糧證收藏愛好者”,幾乎每一本糧證都和他有一個故事。


周強華曾在網上淘到了一本上海1949年10月發行的員工消費合作社社員配購證,為了證明這是否是上海解放後最早的配購證,周強華向《上海灘雜誌》進行了投稿,文章內容為相對此證為上海最早論證。這家雜誌一般很難投稿成功,過了一段時間後,周強華見沒回應也就看淡了,卻沒想到二年後,他接到了來自上海的回覆,投稿將在2019年4月的雜誌上刊登。從中也證實了這的確是上海解放後最早的配購證。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也電話瞭解情況,並問詢周強華手上還有沒有其他資料,也打算特地過來採訪他。不過後來,因為該頻道在北京拿到了更多的資料,由於節目篇幅和時間的限制,便遺憾的取消了採訪。相關節目的最後,在提供資料的名單中也列有周強華名單,並寄來了此項節目的碟片已做紀念。


寧波收藏者 | 一頓吃不飽的飯,點燃了他的收藏熱情


周強華的糧證收藏品中,1947年哈爾濱的解放區糧證是其最為珍貴的糧證藏品之一,據瞭解至今僅發現兩本。


當時,對方開價120一本,周強華一聽,自己一個月的工資都沒這麼多,當即問道:“可不可以便宜點,我也是誠心買的。”對方卻不以為意,“這個一分錢也不能便宜的,想要買的人多得很。”聽罷他心裡想到,這種好東西過了這村可就沒這店了,立馬咬咬牙買了下來。


寧波收藏者 | 一頓吃不飽的飯,點燃了他的收藏熱情


周強華總會時不時看看收集到的當年的一張張糧票、一本本糧證,彷彿置身於當年。他說:“起初買票心切,雖然買到不少假貨,交了學費,但看著這些收集著的糧票,內心深處總會被觸動。”


- 4 -


周強華認為糧食票證收藏品也是一個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載體,不僅為了收藏而收集,而是更需著手研究其與它相關的歷史,提高收藏趣味,進而向收藏史、收藏文化的高度發展。


他希望把自己的收藏品能為研究近代歷史的學者提供有用的資料,讓更多愛好者來共同欣賞、推敲,讓更多青年朋友瞭解其當時的歷史知識。


而近幾年,從糧票收集中,發現有的票證上含有看不懂的算籌碼子數字,為弄懂這些資料,他從眾多的資料中,深入研究,經過幾年努力,周強華又做了另一件事情:在一位志同道合的老先生相助下編輯了一本長達300頁圖文並茂的《商用數碼活化石——“碼子數字”珍藏品鑑賞·解讀·研究·體會》的書稿 。


寧波收藏者 | 一頓吃不飽的飯,點燃了他的收藏熱情

寧波收藏者 | 一頓吃不飽的飯,點燃了他的收藏熱情


不過苦於種種原因,這一份編輯後的內含歷史文化遺產的書沒能出版,周強華也希望能通過寧波大眾的幫助,讓這本書面向大眾。這便是周強華未來不斷努力的事情,他認為做有價值的事情,成為有價值的人,即使是已經上了年紀,仍舊可以發出餘光餘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