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有啥習俗和說道?

老劉105751014


說說我的看法啊,我是農村人我這個年齡的人差不多都不會種地了。

對臘月二十三小年,我也只是知道老人在這一天早晨就讓放炮,晚上還得放炮。我們這流傳著,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別的還真沒聽家裡老人們說過什麼。

我也就是跟著流傳下來的風俗跟著在這一天裡放炮。在我們這農村,也顧不上過小年,這幾天都是忙著準備過大年吃的食物。掙個種個樣的包子,炸麻糖,炸丸子,炸魚,這幾天吃的也比平時好。現在不讓放炮了,也感覺不出有啥不一樣了。



記憶1552265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兒。在我們這兒習俗是大掃除和祭拜灶神的日子。在這天家家戶戶必須把家裡做一個全面掃除。我們小的時候老人囑咐我們。要輕聲細語,不要大呼小叫。我記得小的時候都是媽媽自己做豆腐。媽媽一不留神兒那豆腐水就漾出來了。當時我就喊媽媽說水都冒出來了。當時媽媽把我說了一頓。不能說水冒出來了。那要說什麼呀?說好。





延邊大姐


又到小年!從記事起,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這天,吃過晚飯母親都要在廚屋擺供焚香祭祀灶王。傳說這天灶王爺按例要回天庭作“述職報告,”稟報凡塵人間一年的善惡,以供玉皇大帝決定賜福或降災時決擇。於是人們在送灶王爺上天前總要供些酒菜和麥芽糖封住他的嘴,免得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三道四。母親畢恭畢敬掐一截麥芽麻糖投入灶膛,驀然一股火苗從爐口竄出,廚屋裡便瀰漫著一股焦糊的甜味。母親雙手合十口中唸唸有詞:灶爺灶奶回西天,人間糖瓜把嘴粘。臘月廿三黃昏去,正月初一五更還。上報天庭言好事,下凡回家保平安。母親祈禱的時候,我們幾個小孩便用食指沾著唾沫粘從麻糖上掉落的芝麻粒吃。母親念禱完畢,我們每人便可領到一支脆甜粘牙的芝麻糖。母親也總忘不了給外地工作的大哥一家留幾根芝麻糖,那年月家裡是沒有冰箱的,母親只是用草紙將麻糖包裹一下放置在木匣裡。待過年哥哥一家回來時,母親便歡天喜地的拿出她存放多日的麻糖,而此時的麻糖早已粘成了一坨。過了小年,大院裡便偶爾會響起零星的炮竹聲,讓人越發感到年的臨近。如今母親撒手人寰已八年,每到小年我便試著學母親那樣祭祀灶王,卻怎麼也沒了母親那般虔誠!就連街邊賣芝麻糖的小販們都喊著保證不粘牙,你可知那不粘牙的糖瓜還能粘住灶王爺的嘴麼?凡間的羞事豈不就會在天國傳開?母親,只好煩勞您在天上庇佑您的兒女平平安安!


相州步雲


全國各地,地域習俗稍有些許區別,但也大致相同。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燉燉肉);

二十七,宰公雞(殺灶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臘月是歲終之月,也是迎春之月,許多民俗活動都在臘月盛行,雖然各地的風俗不盡相同,但大都與迎春有關。

首先是臘八節,有關臘八節的傳說很多,但與迎春沒多大關係。就天津和冀北部分地區的習俗來說,過了臘八之後就可以掃房了,掃房即大掃除,這和過春節有關。即使是平常很乾淨的屋子也要這樣做,依稀記得小時候老人說過,掃房不僅是搞衛生,還有掃去一年的灰氣(晦氣)之意。想想也是這個道理,住了一年的房子,哪能沒發生一點不順心的事呢?一番大掃除,窗明几淨,壁潔地清,屋子亮堂,心裡豁亮,自然也添了幾分的舒暢,於是那些不管是灰氣還是晦氣也都統統一掃而光了。

掃房也許是迎接春節的序幕。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臘八過後半個月就是臘月二十三了,有的地方管這天叫“小年”。在我們老家,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有諺語說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這天晚上,各家把供奉在鍋灶旁邊的灶王爺、灶王奶奶的神像請下來(就是揭下來,但不能說揭),換上一張新的,再點一炷香,供上一盤糖瓜。舊神像拿到院子裡化(燒)了,灶王爺和灶王奶奶就此昇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一年來的工作去了。為了讓二位神仙在天宮慎言,還要有一副對聯,曰“上天言好事 回宮降吉祥”,意思是到了天宮要說好話,回來時帶回好運氣。供奉的糖瓜是糖做的,很黏,就是為了粘住灶王爺的嘴,不要隨便說話,言多有失,少說為佳。

祭灶之後,就算正式進入年關了,人們開始集中籌備年貨。

“臘月二十七,宰羊又殺雞”。到了二十七,也就到了“年根”了,彷彿聽到了春節的腳步聲。早些年過春節,老百姓盼的就是“過年解饞”,平時都省吃儉用,別說吃肉,就是吃白麵也不是天天都能吃的,通常粗茶淡飯填飽肚子也就不錯了,所以,就等到過年時大開“葷戒”。那時沒有養殖專業戶,一般都是自家養的豬羊雞鴨,到臘月二十七就開宰了,上等的肉賣了換錢,次一點的肉和下水什麼的,留著自己吃。

“二十八把面發”。大年三十之前,要蒸出好多吃食,有饅頭,棗糕,絲糕(發糕),包子,黏糕,還要蒸些小豬小鼠之類的麵食。二十八這天要發幾大盆面,放在熱炕頭上捂好,溫度高點面起的快,到晚上就可以蒸了。蒸麵食,最講究的是蒸上供饅頭,面要發的好,蒸出來要白,圓,沒裂紋。除了上供的饅頭要等到過了年揭供之後才能吃之外,其它麵食就可以邊蒸邊吃了。記得最深的,是那大大的肉包子,剛出鍋熱氣騰騰,香的不能說。不知現在再吃那時的肉包子,是否還是那個味道?

“二十九貼‘倒酉’”。貼倒酉就是貼對聯。“酉”字,古代原本是指一種盛酒的器皿,後來為什麼演變成貼對聯的代稱無從考證,但小時候在老家過年,發現這個“酉”字總是被貼在器物上,如農具、箱櫃上。把它說成“倒酉”,興許是與“倒福”(取意:福到了)一個意思。貼對聯都在二十九的上午,沒有統一的時間規定,但一般都在10點左右。到中午出去看吧,各家大門上都是紅彤彤的大對聯。尤其那些斑駁不堪的大門,大紅對聯更是顯眼,再加上“春回大地 萬象更新”的聯文,確實讓人感到春天來了。

臘月三十是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










新農人賢鋒


小年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節點,是神人溝通的日子,使者便是灶王神君,這位神君灶王爺是天庭玉皇大帝的欽差,是監察御使,是千家萬戶保駕護航的神仙,既上天如實將此戶人家的年報上達,又回宮把上天吉祥降落人間。人們一年下來,總難免有失當之處,但都逃不過灶君的法眼,他總會在年度述職時上報天庭的。這就是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頭上三尺有神靈,天網恢灰疏而不漏。無形中每個人都會感到自身在眾目暌瞪之下,總在神靈的法眼監控之下。因而產生了敬畏之心,向善之感,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從而增強了自我約控能力。也就要求我們凡夫俗子、大男小女時刻嚴管自己,不可放縱,更不可作惡犯科。否則,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冥冥中都將你的善惡好壞記錄在案了。這就要求人們自警自愛,不可輕越雷池半步。

既然灶王爺這一天要上天彙報,人們便期望他多言好事,多多美言,甚至幫助文過飾非,或者轉兇為吉、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用灶糖的甜留預灶王爺,望其嘴甜點,也有的希望粘住灶君之嘴,不說不利於己之言。可見臘月二十三,是評定全家一年業績好壞的一天,這是聽天理的日子,聽天由命的日子。絕大部分人,一年到頭,收穫頗豐,沒有心理包袱,難逢祈福之日,歡欣快樂,自然拉開了歡歡喜喜過大年的序幕。

小年也是忙年,要做很多事情和各種節目,買玩具,穿新衣,貼春聯,殺年豬,蒸年糕,掃塵淨房,祭祖敬宗,歌舞昇平,大年的正劇就陸續上演了。

所以說,小年大年緊相連,心暖何懼三九寒,又是一年好光景,普天同慶萬代偉。

小年,承載著豐厚的中華禮儀之邦的智慧,民風民俗,神話故事,願景期盼;更有著自我約束、天人監督、天人合一、勸人向善的美好追求。

小年大義,萬象更新。擁軍優屬、擁政愛民、送禮敬老、探親訪友、慈善救濟活動也都活躍起來,真是紅紅火火鬧新春了!


萌宏


1、掃塵土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几淨。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2、剪窗花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3、吃灶糖

小年,大年的夥伴。每年臘月二十三日的時候,它都會派小年先到人間,看看都有哪些人需要吉祥能量的補充,為它通報情況。小年愛吃灶糖,於是人們為了小年和灶王爺能“上天言好事”,就形成了中國人過小年吃灶糖的民俗。

放鞭炮

中國人過節都喜歡熱熱鬧鬧的,鞭炮的聲響,可以渲染過節氣氛,但是由於空氣汙染等因素,近年很多城市都是不讓小年賣鞭炮、放鞭炮啦。

吃餃子

北方的每個節日幾乎都會有餃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吃火燒

許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飯都漸漸被被餃子統領了,但還有一個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大多人家自己動手,發麵、炕制火燒。

在河南,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茶界漪漣


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日,臘月二十四是南方小年日。為什麼同在中國,過小年的日子還要差一天呢?又有哪些習俗?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小年就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打掃乾淨房子等待過年了。小年這天,漢族人民主要的民俗活動有祭灶、掃塵、擦玻璃、貼春聯、掛年畫等。但最主要的,還是要祭灶。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皇大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彙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老百姓認為對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彙報。於是,漢族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小年這天,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那裡講壞話了。


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別。

在漢族民間,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沿江河湖海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

這就是為什麼南方人過小年比北方人晚1天的緣故。

現在,你瞭解為什麼南北方差一天了嗎?其實差不差的無所謂,論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都是一樣的,只要過得快樂就可以了。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是說民俗的明老師兒,歡迎大家關注我,和我一起了解更多民俗文化!


民俗選手明老師兒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廟、道觀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後逐漸演化為"二十三,過小年"的說法。





陪我玩兒


農曆臘月二十三,也是俗稱的“小年”或“祭灶節”。“過小年”是進入春節的一個重要標誌。在這一天,我國民間有送灶、祭祖、掃塵等習俗,傳統的民俗民間活動非常豐富。

  民諺雲:“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棗山;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去買酒;年三十,吃餃子;年初一,躬脊兒……”

  往昔的民間過大年是從臘月起直到正月十五,足足要歡慶45天。在這一個半月內,又分為“備年”“過年”“賀年”三個階段。從臘月起到除夕是“備年”,在外的人要趕回家,在家的人要置辦年貨,做好過年的各項準備;從除夕夜到正月初五是“過年”,家人團聚,祭祀祖神,迎新納福;從正月初六到十五是“賀年”,花市燈綵,全民共歡、普天同慶。

  為什麼要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備年”呢?這與中國長期處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有關。舂米磨面、殺豬宰羊、縫製新衣、準備祭品,樣樣事件都是親力親為。到了“小年”這一天,一切都要準備妥當。這才能讓“灶神”上天彙報,一家人祈禱新的一年萬事如意。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

  送灶時,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的牙齒粘住,使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糟塗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這實際上是民間一種倫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後,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按一般地方的風俗,接送灶王爺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參加,古時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民間稱“掛影”。小年這天要把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但是在我家鄉,沒什麼特別,就是除夕和正月初一這幾天氣氛好點兒。


地攤創業東方


一、什麼是小年

小年又叫祭灶節、灶王節,通常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是“大年”的前奏,意味著人們要開始準備年貨,打掃家裡的衛生,表達中華民族的人民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南方通常在臘月二十三過,北方多在臘月二十四過。宋代起也有“官三民四疍五”之說,即官方的小年是二十三,民間是二十四,疍家是二十五,疍即疍民,長年在水上生活,因不事農耕,在相當長時期曾被汙衊為“賤民”。南宋時,金朝小年亦有定為臘月二十二的。

二、小年的來歷

傳統“小年”與“祭灶”息息相關,“灶”同“造”,《漢書·五行志》中說:“灶者,生養之本。”它與飲食息息相關,關係民生,牽涉甚重,故列入官方五祀之中(即《漢書》中所說:“大夫祭門、戶、井、灶、中霤五祀。”)但天子不祭,由大臣主其事。

  

灶離不開火,所以它的主神是火神祝融,先秦時期都是夏日祭灶,取其熱度相近,且夏曆六月代表祝融的大火星亮度最佳,《禮記·月令》中說:“是月火王,故祀之也。”《抱朴子》亦稱:“孟夏可以祭灶。”

  

到了西漢,祭灶仍在夏天,楚人自稱為祝融後裔,所以祀之尤勤,直到今天,山東部分地區仍認農曆六月初一為“小年”,即此風餘脈。彝族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其實就是小年,亦祭火神,並祭田神等。

  

南方六月過“小年”有相當的合理性,因為自古這裡糧食兩熟,二三月播豆類和蕎麥,六月正好成熟,相當於北方“一年”,所以逢半過年,即“一年打兩春”。此外,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陰曆十月過“小年”,那是用楚歷,楚以十月為歲首。

東漢時,祭灶改到臘月,因“祭灶”一度被皇家冷落,只在民間流傳,當時傳說灶神在每月最後一天上天,但究竟是哪一天,並無定規,被認為是“淫祀”之一,為不耽誤農時,東漢時官方將其歸入“百祀”,安排在冬季農閒時進行。但此時“小年”規矩淆亂,有的地方認臘月八日,有的地方認臘月九日,有的地方認臘月二十四日。到了唐代,臘月二十四日的說法才漸漸固定下來。  

宋代為彰顯“正統”,官方一度將“祭灶”又改到立夏,所謂“宋制:立春祭戶、祭司命,立夏祭灶,季夏土王日祭中霤,立秋祭門、祭厲,立冬祭行。”元代因之,但始終未得到民間響應。到了明代,只好妥協,立夏、歲暮各“祭灶”一次。到了清代,順治八年(1651年)之前還是因襲明制,此後嫌麻煩,統統改成臘月二十三了。 

按舊制,祭灶要獻黃犬,即“漢陰子方,臘日見灶神,以黃犬祭之,謂之黃羊。陰氏世蒙其福,俗人競尚,以此故也。”但究竟是黃犬還是黃羊,一直爭議不休,到清代末期,京城多使用張家口購入的黃羊“祭灶”,但只有富貴之家方能如此豪奢,普通人家多用麥芽糖,麥芽糖呈黃色,算是代表“黃羊”出席。

三、主要的習俗

1.祭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傳說這天灶王爺,這位據說在夏朝就已經是民間尊崇拜的神仙,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今年好事做了多少,又幹了多少壞事,讓玉皇大帝責罰,因此送灶王爺時,人們要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對聯、草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爺的坐騎備昇天時的食物;有些地區還會用融化後的關東糖,塗在灶王像的嘴巴上,這樣他就不會在玉帝面前講壞話了

2.掃塵土。也就是打掃家裡的衛生,在北方被叫做“掃房”,南方則稱其為“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就要起床,主婦們會用頭巾把頭包好,掃屋擦窗,刷洗鍋瓢,展開為期一天的非常徹底的大掃除,據《拾遺記》記載,此風俗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當時的目的主要是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來逐漸發展為掃除陳舊的東西,也包括舊歲裡的種種不愉快。

3.剪窗花。這個應該是目前最盛行的活動了,人們通過剪單、紅紙,傳遞出對新的一年美好的期許,常見的有福字、燕子、魚等等。

4.貼春聯。小年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張貼春聯,甚至有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也導致春聯繁多的種類。

5.洗浴。這一天不管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髮,也有著“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

6.婚嫁。據說過了這一天,民間的諸神都回到了天上,所以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選日子,也被叫做趕亂婚,這段時間結婚的特別多。

7.吃麻糖。糖瓜、飴糖、麻糖這些原本用作抹灶王像嘴巴的吃食,逐漸成了小孩子小年愛吃的零食,也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今年的小年是在2020年1月17日,倒計時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