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方定臘月二十三為小年,而南方不少地區定臘月二十四為小年?

凌霄子168


中國地大物博,各民族風俗不同,供奉的神仙也不同,北方臘月二十三請灶王爺,是過去官家定下來的時間。南方臘月二十四請神仙是民間流傳下來的時間。


行者老劉277351336


小年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小年夜”,又叫“過小年”。到了這天,離春節也就不遠了,家家戶戶開始置辦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年的味道也越來越濃。

不過,這小年的日子,在各地卻不太一樣。北方大部分地區為農曆臘月二十三,南方不少地方則是臘月二十四;甚至在一些日曆上,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都被標為“小年”。

為啥南北的小年會相差一天?

據專家研究,小年源於上古時期人們對火的崇拜,在殷商時期的“五祀”和西周的“七祀”中,“祀灶”都是重要內容。魏晉之後,作為“祀灶”對象的灶神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小年作為節日基本成型。

然而到了清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別。

在中國民間,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北方長期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

南京比較特殊——明代朱棣篡奪皇位後,當時南京的老百姓在永樂元年正月十五舉行燈會,心裡紛紛懷念朱允炆時代的寬政,場面賽過過年。因此,在南京地區,元宵成了小年。

“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

灶神,本是因為萬物有靈觀念驅使以及對上古人發明火燒食之功的崇拜、感念而臆想出來的神。《周禮》稱“顓頊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灶神在上古是指火神祝融氏,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才出現了人格化的灶神。

所謂“送灶”,就是把舊年的灶神神像取下來焚化,表示灶神已經“上天言好事”去了。

祭灶的習俗表面看是人對神的敬畏,其實是人對發明火的先賢功德的感念。人們賦予灶君“司命”的職責,通過一送一迎的神聖祭祀儀式,教育主灶之人和家人不要鋪張浪費,要勤儉持家,從而達到弘揚民族優良傳統美德的目的。

祭灶吃糖瓜

“臘月二十三、灶君爺爺您上天,嘴裡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這是一首民歌,說的正是祭灶神,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過去,祭灶時都會給灶王爺供奉糖瓜,糖瓜是一種麥芽糖做成的糖,非常甜,也是希望給灶王爺吃了以後,讓他嘴巴甜一點,上天給玉皇大帝做報告時多言好事。但是畢竟灶王爺不是人,它不會真正吃糖,糖瓜也就最後落在了小孩的嘴裡。

貼灶神畫像

祭灶,其實小年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除了供奉糖瓜、糕點,還要換灶神畫像。把舊的灶神畫像揭下的同時,家家戶戶也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

剪窗花

小年的民俗活動多種多樣,多是為了過大年做準備,剪貼窗花也是其中一項。據介紹,窗花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花樣繁多,樣子討喜。

放鞭炮

中國人過節都喜歡熱熱鬧鬧的。鞭炮的聲響,可以渲染過節氣氛;但是由於空氣汙染等因素,近年很多城市都是不讓小年賣鞭炮、放鞭炮啦。

吃餃子

北方的每個節日幾乎都會有餃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吃火燒

許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飯都漸漸被餃子統領了,但還有一個地方例外,那就是河南!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很多家庭自己動手,發麵、炕制火燒。人們覺得,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阿拉善小斌斌


中國傳統節日,即傳統的祀灶日。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中國大體以臘月二十三開始為小年,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清朝改為“官三民四船家五”,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後來北方民間逐漸演變為二十三祭灶,南方仍沿舊習。



知音5968378857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由於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須隨時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麵包,可以一次烘烤許多保存食用。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裡第一位重要的,沒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糧食也沒有辦法食用。西方一般一個村莊只有一個麵包爐就足夠了,在中國必須每家都有一個爐灶。

由於每家都有爐灶,所以由此產生一個傳說,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駐一位監督員-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爺、灶王),以監督考察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灶神將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玉皇大帝根據彙報來決定下一年對這家是獎勵還是處罰,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來繼續監督這家的作為。祭灶節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的節日。

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有“官三民四”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

大約在宋朝時,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但那時候小年是不分兩天的,所以過臘月二十四的習俗歷史要更悠久一些。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詩》中說:

“古代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

家有杯盤來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

男兒扎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

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這首詩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古代中國人民有關祭灶的風俗習慣。

到清雍正時,本來皇帝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節省開支,就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受清政府統治影響較大的地方就也都改成了臘月二十三。這些地方以北京為首,主要是北方比較多。相應的,南方受影響較小,就維持了臘月二十四的傳統。具體還是要看各地風俗,不能一概而論。


情深深語夢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有正史和傳說兩種說法。據記載,從唐宋時代就有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一說。那時候南北方都是同一天。據說到了清朝雍正年間,皇帝在臘月二十三祭神,為了節省開支,就順便把灶王爺也祭拜了。古時候等級森嚴,有官民不同日之說。既然官宦之家在這一天祭灶,普通百姓只能向後推一天。所以民間有官三民四的說法在流行。即官宦之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普通百姓是二十四。後來由於時代的變遷,北方漢族人比較多,受政治中心的影響,小年延續了官三的傳統。而南方離政治中心較遠,受影響小,保留了民四的傳統。

另外民間還有個傳說,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做為一家之主的灶王爺,要上天稟報玉帝,這一年來這家人是行善還是作惡,由玉帝做出褒獎或懲罰。但是這一天全國各地的灶王爺齊聚天庭,玉帝也不了這麼多的彙報。於是就下了一道玉旨,先北方後南方。這樣就造成了南北方小年不是同一天。


田野新風


北方人十二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南方人為灶王母上天,人發癲!過了這個日子,家中就可大動干戈,不犯禁忌。裝修翻新舊屋和爐灶……是年前最好準備的良機!


次雲發


我們從字面上所看見的“年”。單就字面上就是一個名詞,其實這個字省略了一個字“過”,那就是“過年”,是動詞。

沒有什麼“大年和小年”,有的就是“過大年和過小年”,主要的是這個“過”。應該的就是“度過”、“慶祝”的這個過程。

北方所說的小年,活動就是放在臘月二十三的晚上。南方所說的小年,主要慶祝是在臘月二十四的早上。其實啊!就是這兩天的“度過”。和“除夕”一樣。

所謂的春節,就是“歡度春節”;不能說什麼“年”,而應說“過年”。強調的就是新舊度過的過程。


靖哥801


不管是北方臘月二十三為小年還是南方二十回為小年均為祭灶屬“灶王爺夫婦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是農耕時代畄傳下來的傳統習俗。


棋友196001828


這是很早很早以前古人遺留的傳統禮節,不管是二十三祭灶還是二十四祭灶都是送灶爺夫婦上天會報一年的家庭生活收入情況,三十晚上請回來與一家人共度春節,對灶神獻上臘燭,各種獻食。


落雨成霜3970


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古代外出服役的人到年底回家,而服役的地方在北方,所以北方人到家要比南方人早一天,故此北方定臘月二十三為小年,南方一些地方定臘月二十四位小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