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後的

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後的


6號的夜裡,忽然就醒了,因為不是手機的鬧鈴,想必還不到5點,拿起手機看了一下時間,才3點50分,我驚訝於在這樣的時刻醒來,以前是很少見的。又接著睡,可是翻來覆去也睡不著,後來乾脆不睡了打開手機看新聞。


沒想到,打開微信朋友圈,一下子就驚呆了,清一色悼念武漢醫生李文亮的文字和圖片,一直往前翻,直到我睡覺前的那個時間點,幾乎全部是關於李文亮醫生感染冠狀病毒去世的消息,而且情緒幾乎一致:為眾人抱薪者,凍斃於風雪中。


這是一種怎樣的民間情感呢?惋惜、激憤、哀嘆,似乎有一團火要燃燒起來。


遠離武漢,雖然足不出戶,但目光一刻也沒有離開過那一方水土,每天睜開眼睛第一要看的便是感染人數的變化,增加了,焦急,降低了,希望。然後是各種各樣的新聞和傳說,在這期間就有李文亮醫生的有關內容,最引人注目的當然就是那八個疫情造謠者中,他是其中之一,並因此而受到有關部門的訓誡。直到中國疾控中心首席科學家曾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8個人是可敬的,他們是憂國憂民,有一定見解的。”大家才知道,他們八個人並不是造謠者,而是真正最早發現疫情並呼籲大家注意防護的那些人。2月1日,他也不幸感染上病毒,沒想到,這剛剛才過去幾天,已經是斯人已去,空留一腔英雄豪情。


人們惋惜他什麼呢?一個武漢大學畢業的高材生,一個剛剛34歲的人,剛剛打開人生最美的畫卷。人們哀嘆他什麼呢?老天不公,讓一個敢說真話的醫生走了。人們激忿什麼呢?是他的被訓誡,是真話被當做謠言扼殺的方式。大家共同情緒的激發也許就在於此,李文亮醫生生前曾說: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該只有一種聲音。


多麼震耳發聵的聲音,我不想過多的評價言論自由的話題,因為什麼事情都是相對的,但對於一些專業領域的聲音,我們的相關部門是不是可以調查確認一下,然後再做處理。


人們常常會問,如果李文亮醫生的“謠言”早早被重視,也許就不是現在這樣嚴重的後果了。是的,我們的教訓有很多,可是當事情重複發生的時候,我們依舊在重複那些教訓。


如果這一次,能以李文亮醫生之死,喚起我們更多的醒悟;如果能以非典、冠狀病毒為戒,不再發生第三次這樣範圍之廣的病毒傳染事件,那麼我們依舊會走上健康的發展之路。


魯迅先生曾說: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後的。那麼多的眼淚,那麼多的哭聲,有人說:這一夜,希望是所有人的成人禮。


從昨天到現在,人們引用最多的可能就是柏拉圖的那句話了:“如果尖銳的批評完全消失,溫和的批評將會變得刺耳。如果溫和的批評也不被允許,沉默將被認為居心叵測。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許,讚揚不夠賣力將是一種罪行。如果只允許一種聲音存在,那麼,唯一存在的那個聲音就是謊言。”


是的,不管是怎樣不同的聲音,我們都應該坐下來認真地聽一下,因為我們已經付出過那麼多生命的代價了,不應該再一次次重複買單。


最後借用文友張彥廣先生的對聯,來結束這篇短文:人哭文亮瘟神再來誰吹哨,我信江城鵲儔西去仍放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