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真跡下落何方?

忘憂清樂閣主


《蘭亭序》真跡的下落大致有四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沉睡在李世民的墓中。

李世民的世界公認的王羲之超級發燒友鐵桿粉絲,李世民在位期間廣泛收藏王羲之書法作品,大家知道了李世民的愛好於是都想盡辦法蒐羅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進獻給皇上套個賞賜啥的,如此以來也有人拿贗品來糊弄皇上,為了杜絕贗品,李世民特別成立了王羲之書法鑑定小組,大名鼎鼎的褚遂良就是王羲之書法鑑定小組的組長。據說李世民得了《蘭亭序》真跡後時常把玩欣賞,連睡覺都擱在枕頭旁邊。況且李世民的遺詔也特別強調他死了以後要與《蘭亭序》合葬。

第二種可能,沉睡在武則天的墓中。

李世民死後,武則天開始左右乾坤,就《蘭亭序》是否遵照李世民的意思一起合葬,武則天時有決斷權的,雖然李世民駕崩前後武則天還沒有達到呼風喚雨的地步,但在高宗耳邊呵一口氣說她想要《蘭亭序》,於是《蘭亭序》流落到武則天手裡,最後陪伴武則天一起下葬也是極有可能的。

第三種情況,沉睡在民間。

也就是說《蘭亭序》既沒有陪李世民也沒有配武則天,要麼在武則天時期就已經流落到民間去了,要麼在盜墓賊盜墓時得了蘭亭序從此流落民間。

第四種情況,蘭亭序已經不再人世。

書畫是極其嬌嫩極其容易損毀的,一點火星子,一盆水,一場雨,兩個人爭奪而撕個稀巴爛都是有可能的。


水滴國學


《蘭亭集序》作為中國“第一行書”向來享譽全球,它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不論是書法史上還是文學史上,都具有不同一般的地位,但是我們很遺憾並不能看到真跡。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蘭亭集序》知識唐人摹寫的版本,據說真跡一直在唐玄宗陵墓中,也有說法是毀於戰火,真跡的下落一直也沒能完全弄清楚。

在貞觀時期,李世民曾經大量收集王羲之的作品,可以說是王羲之的資深粉絲,而作為皇帝的他,在追星的路上就會有很多人幫他,作為太宗心腹的監察御史蕭翼自然是最得力的,他上交了大量的王羲之的作品,差不多一年之後,唐太宗就基本得到了王羲之的所有畫作,但是唯獨沒有找到《蘭亭集序》,但是太宗並沒有放棄,而是更加急切的尋求,並且表示找到了《蘭亭集序》的人就會加官進爵,他許之以高官厚祿的做法成功的刺激了蕭翼,不知道通過什麼途徑,他找到了辯才和尚。

據說蕭翼本來想的是用暴力手段強搶,但是佛門乃清靜之地,多少都還是有點忌諱,所以他就想了一個周全的計策,他假裝成書生,來和辯才和尚探討書畫,做出一副請教的的樣子,這樣一來就真的騙過了辯才和尚,騙走了《蘭亭集序》,但是等辯才和尚反應過來之後,畫作已經到了皇帝的手上,遺憾的是辯才和尚因此鬱鬱而終。

後來,太宗命令歐陽詢、褚遂良等人一一臨摹,這就是現在出現的數本《蘭亭集序》的原因,而真跡被李世民帶進了墳墓。當然,也有說李世民的昭陵早就被溫濤搬空了,他沒有說裡面有《蘭亭集序》,同時,武則天也酷愛書法,所以有人就猜測王羲之的真跡可能在武則天的墓裡。至於誰說得對,只能等日後科技發達了,那些皇家大墓重現天日的時候才能知道了。



西漢水e村夫


一代書聖王羲之的最傑出書法作品毋庸置疑是《蘭亭集序》,《蘭亭集序》被歷代帝王都看做絕世珍寶,甚至不惜一切代價據為己有。然而,時至今日,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真跡卻已經不可考察,不可追尋。


此前最令人信服的說法是《蘭亭集序》已經被唐太宗李世民帶到他的陵墓之中。《後唐書》記載,李世民得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以後,對其愛不釋手,每天都將其枕在腦袋下面。並且他還派人臨摹了一副大臣看,真跡留給自己一個人看。李世民去世以後,便將此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帶入了自己的棺材陪葬。

但是這個說法並沒有得到大家一致的認可,因為後來出了一個人叫溫韜,這個人是一個有名的盜墓賊。他將李世民的昭陵盜竊一空,但沒有找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他擔任陝西節度使期間,依靠自己的地位,一口氣發掘了17座唐朝皇帝陵墓。除了武則天的乾陵,其餘唐朝皇帝的陵墓基本上都沒有逃脫他的魔爪。

《蘭亭集序》的真跡到底在哪裡呢?有人猜測很可能就是在溫濤那個乾陵之中。說法是《蘭亭集序》陪李世民下葬以後,又被武則天重新拿出來佔為己有,並陪放在了武則天的乾陵,不過這也只是後來猜測而已,真相如何早就已經不可今天已經不可考了。


圍知歷史


提起中國古代的書法家,東晉有個繞不開的名人——“書聖”王羲之。其代表作品《蘭亭序》有著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為後世所傳頌。然而,現在不但我們看到的《蘭亭序》都臨本,其真跡卻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謎團。

王羲之字逸少,是琅琊人(今山東臨沂),他赴入仕途後,成了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王羲之博採眾長,創立了妍美流便的書風,給人以靜美之感,被人驚歎為:龍跳天門,虎臥鳳闕。《蘭亭序》便是最好證明。

其實王羲之書寫《蘭亭序》是偶然的神來之筆。據悉,在東晉時期有個特別的習俗:每年陰曆三月初三,人們必須要到河邊聚會,一方面增進情誼,另一方面消除災難。

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在蘭亭組織了一次戶外交遊,結果當時謝安、孫綽等四十多位社會名流熟悉到場。眾才子佳人飲酒作詩,好不快活。酒過三巡,眾人詩興大發,紛紛銜觴賦詩。事後有人提議把今日所作的37首詩彙編成冊,眾人於是一致力推王羲之書寫一首《蘭亭序》。

王羲之也不謙讓,鋪紙揮毫,三百二十四字的《蘭亭序》一氣呵成。第二天,王羲之酒醒後,再來抄寫,卻發現無論如何寫,都無法超越昨天的草稿的“高度”。 居然無一相同,各有不同的體態和美感。宋代書法家米芾稱讚地說了9個字:此真乃天下第一行書。

而王羲之自知這是自己的巔峰之作,不可能再超越了,於是把他當作傳家寶,贈予兒子王獻之。

8年後,王羲之死後,《蘭亭序》不知怎麼過,從他兒子手上“輾轉”到了他的小舅子郗曇手上。據悉,郗縣死後,甚至還把《蘭亭序》作為殉葬品帶入了他的墓中。

就這樣,《蘭亭序》暫時“消失”了。與此同時,王羲之的其它墨寶也經歷了三大劫難。

首先,來看第一劫。原來,在東晉末年時,大司馬桓溫的兒子桓玄是個王羲之的超級粉絲,他利用手中的權力,收集了大量王羲之的真跡,後來,桓玄妄圖篡位失敗,在逃亡路上,他竟將所有收集來的王羲之書法作品一併投江銷燬,可以說王羲之的真跡經此損失大半。

其次,來看第二劫。魏晉南北朝時,又出現了一位王羲之的超級發燒友——是梁武帝蕭衍。據史書記載,梁武帝窮一生之力,一共收集了78帙767卷老王的墨寶。

梁武帝,還曾讓人把王羲之的字編成《千字文》。然而,梁武帝所有的努力都毀在他的子孫手裡。公元544年,西魏圍城,南梁的梁元帝開城投降,投降之前,梁元帝想著肥水不流外人田,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縱火將梁武帝所收藏的大量王羲之的書法盡數焚燬。

經過這兩次投江焚火的生死劫後,王羲之留在世上的真跡已是屈指可數了。

再次,來看第三劫。據悉,到了北宋時,宮中也收集了王羲之的大量墨寶,然而,後來隨著北宋的靖康之難,宋徽宗和宋欽宗連帶著宮裡的大批珍稀文物,包括王羲之的大量墨寶,都被金軍一起擄走,至此,世上幾乎見不到王羲之的真跡了。

而在王羲之的墨寶越來越稀少,越來越成為珍寶之藏品時,在地下沉睡二百年的《蘭亭序》又重現於世,引發軒然大波。也就是在南北朝時期,軍士盜了郗曇墓,盜得了大量陪葬品,其中就有王羲之墨寶。盜墓事發後,這些盜品全讓官府沒收了,秘不示人。幾經周折,公元565年,陳國之主陳伯茂得到了《蘭亭序》。然而,三年後,陳伯茂死於宮廷政變,他被其叔叔陳頊殺死後,《蘭亭序》再次消失。

到了唐朝唐太宗時期,他非常熱衷於書法,而當時市面上的王羲之真跡已經不多了。唐太宗一方面重金求購真跡,重金之下一共有2290卷,並且在每一張書法真跡上,加印上了“貞觀”小印。另一方面,他經過多方努力,打探到《蘭亭序》在一個智永和尚的手上。他多次索求不成,於是派人從智永和尚的弟子辯才和尚手中騙來了《蘭亭序》真跡。

也正是這個時期開始《蘭亭序》先後出現了多個摹本,其中又以馮承素的神龍本為首,質量最高。現藏於故宮博物館。

唐太宗生前遺詔要求死後頭枕《蘭亭序》,即所謂“生則同榻死則同穴”。後來,唐太宗在駕崩前,吩咐自己的兒子唐高宗,要把《蘭亭序》墊在他自己腦袋下,陪著一起下葬。

據《新唐書-太宗本紀》記載,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皇帝崩於含風殿,年五十三”,同年八月十八,歸葬於生前即營造好了的陵寢——昭陵。

三百年後唐末五代風波再起,軍閥溫韜在任陝西關中北部節度使期間幹了件令人髮指的事——盜掘關中十八帝王陵。《蘭亭序》真跡之謎再次傳的神乎其神。主要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一是有人認為《蘭亭序》的真跡並沒有埋在唐太宗的墓裡,因為在溫韜的盜墓筆記裡,卻並沒有出現《蘭亭序》的名字。而《蘭亭序》的真跡其實被唐高宗自己私藏了起來,後來被安放在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合葬陵——乾陵。同時,據乾陵周圍的老百姓說,《蘭亭序》真跡後來為武則天所得,武則天是否真的將《蘭亭序》帶進乾陵或是傳給子孫後代就不得而知了。

二是有人認為溫韜盜掘了昭陵,發現了《蘭亭序》,私自藏了起來。於是“韜悉取之,隨傳人間”,從此《蘭亭序》的真跡流落民間。

三是有人認為溫韜盜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細清理,故真跡很可能仍在墓室裡的隱秘之處。

總之,就這樣《蘭亭序》真跡去向直到現在仍是一個待解之謎團。而有專家認為,只有等時機成熟,正式發掘昭陵和乾陵之後,真相便可見分曉。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王羲之《蘭亭集序》,作為配葬品,已經被唐太宗李世民帶進了昭陵。

說起李世民把《蘭亭集序》弄到手,還有個精彩的故事。

唐朝初年,紹興平水雲門寺有個和尚,名字叫辯才。這個和尚不是一般的和尚,他挺有文化,佛教諸經是滾瓜爛熟,更特別的是,他寫得一手好字。當地官宦人家題個匾啊,名山古剎寫個碑啊什麼的,都喜歡來找他。辯才法師呢人也挺隨和,只要是積善之家,或者是佛門中人來求字的,一般都會滿足人家要求。一來二去名聲就大了,當時人都稱他為“妙筆羅漢”,以此來稱讚他的書法。

辯才和尚為什麼有這麼高的水平呢?原來,他的師父叫智永法師。智永法師出家前姓王,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蘭亭集序》就在智永法師手裡。可是呢,作為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嫡系子孫,一點也沒有遺傳王家的書法天賦,雖然手握天下第一行書,可是智永的字比雞爪扒出來的也好不到哪裡去。

辯才和尚

智永法師天天鬱悶啊,自己的字寫的不咋地,看樣子這輩子是趕不上祖宗了。於是呢,就想著在徒弟中找個傳承人。和尚又沒兒子,不傳給徒弟還能傳給誰?總不能讓老祖宗的《蘭亭集序》陪自己爛在這破廟裡吧!

於是,他就在徒弟中找有寫字天份,人品又好的。看來看去,還真有一個!廟裡的小和尚辯才就不錯。這個小和尚有點文化,也喜歡寫寫畫畫,基礎也不錯,這就入了他的法眼。經過幾次試探,在肯定了辯才的人品後,在圓寂的時候,就把《蘭亭集序》傳給了辯才。

辯才得到這本《蘭亭集序》,也是愛得不得了,天天對著上面臨摹,字寫得也是一天比一天好。這本《蘭亭集序》,辯才感覺放哪裡都不安全,後來乾脆把它放到佛殿的房樑上。

這時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雖然文韜武略,可有個短版,就是字寫得不行。你別看現在李世民有《溫泉銘》、《晉祠銘》、《屏風帖》等作品傳世,這都是後來練的,剛當上皇帝那會,水平沒這麼高。

怎麼辦?練唄。

以李世民的個性,他喜歡肆意縱橫,天馬行空,行書最適合。要練行書,最好的自然莫過於臨摹王羲之的帖。就這樣李世民就喜歡上了王羲之的書法。

人一旦喜歡上了一樣東西,就會越來越痴迷。李世民先是臨王羲之的雜帖,臨著臨著就覺得不過癮。總想著臨最好的帖,這個帖便是《蘭亭集序》。可是蘭亭帖在哪呢?

李世民就開始查。先查王羲之的子孫後代。一查,說是有個當了和尚了,東西在他手上。再一查,說是死了,死前傳給徒弟了。

有名有姓就好辦了,一個聖旨下去,傳辯才到長安來。

辯才沒有辦法啊,胳膊擰不過大腿啊!接到聖旨後,千里迢迢到了長安。

李世民畢竟是個明君,不像楊廣啊,高澄啊什麼的,看中了直接搶。他盛情款待了辯才,還賞了許多東西給辯才。然後就直截了當把想要貼子的事情說了出來。但辯才不買賬,推說貼子早就沒了。怎麼沒的?不知道,反正就是沒了。

對於這樣一個和尚,李世民也沒辦法啊。前後召見了辯才三次,次次辯才都是裝瘋賣傻,就認準兩個字,沒有!

李世民是太想得到這本貼子了。他想,我自己沒辦法,我有軍師啊,手下那麼多人,三個臭皮匠,還頂個諸葛亮,就找手下大臣商量。當然了,這個得親近大臣。不然傳出去,面子上擱不住。

李世民手下還真有能人,誰啊?房玄齡。

房玄齡就給李世民出了個主意,說蕭翼去,肯定能辦成。蕭翼這個人,又年輕又有才學,人也聰明,主要還是鬼點子比較多。

蕭翼接到這個光榮而艱鉅的任務,可就犯了愁了。硬的來肯定是不行了,他想著房玄齡這傢伙老奸巨滑,肯定有高招,就去請教。房玄齡就擺譜了,板著臉說:你問我?我問誰啊?什麼事都要問,還要你做什麼?這是組織對你的考驗,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了,最後還來了個意味深長的眼神。

和房大人確認過眼神,蕭翼亞力山大。也虧得年腦子活,真想出個辦法。

蕭翼先是蒐集了辯才的各種資料,他的身世啦,興趣愛好啦,穿多少碼的鞋,喜歡什麼樣的美女(哦不對,和尚不喜歡美女),然後打扮成書生模樣到了紹興,裝成旅遊的走進雲門寺。進了寺,蕭翼別的都不看,只盯著牆上的壁畫看。看了兩時辰,陪同的小和尚都要睡著了。這個舉動果然有用,辯才就注意上他了。然後就上來和蕭翼聊天,蕭翼對辯才的底細是一清二楚,說出來的話,辯才怎麼聽怎麼順耳。大有遇到知音的感覺。

聊著聊著,蕭翼就自然把話題轉到書法上來。

蕭翼

蕭翼說他佩服的書法家是王羲之,自己從小就臨他的帖,(還不失時機的從兜裡掏出好幾本),這下辯才更加開心了:原來遇到知音啦。心裡的戒備之心,早拋到九霄雲外去了。他看了看蕭翼帶著的幾個王羲之的雜帖,想起自己身邊的《蘭亭集序》,不炫耀一下是違揹人的天理的。於是對蕭翼說,你這幾個帖一般般,我看小夥子你是沒見過王右軍的精品,啥是精品?蘭亭貼才是精品。

蕭翼故意長嘆了一聲:可惜蘭亭帖早就不在了。要是世上真有此貼,誰拿來讓我看一眼,我喊他喊爹都行。辯才露出一種神秘的微笑,說不用你喊爹,我這有。只見他如同打了激素,蹭的一聲,爬上房梁,拿下來一個包,從包裡拿出一本蘭亭帖來。沒想到蕭翼嘴裡冒出一聲冷笑:你這不用看,絕對是假的。辯才哪肯服氣,兩人為此爭得是口沫四濺,誰也說服不了誰。蕭翼就說,你有本事讓我臨一個摹本,我把摹本拿去找人鑑定一下,就知是真是假了,你敢嗎?

辯才此時高血壓病都要給氣發作了,說:“這有什麼不敢的,你拿去臨吧!”蕭翼,在雲門寺住下來,裝模作樣的臨貼。人家是有備而來,很快他與廟裡的大小的和尚都混得很熟了。有一天,他趁辯才打坐的時候,叫來一個小和尚,說自己有要事要回去,貼子還給你們,你等師父打坐完了交給他。小和尚哪知道蘭亭貼是啥,以為是普通的幾本字,也沒攔著。不用說,真的蘭亭帖就這樣被蕭翼弄到手了。

李世民得到夢寐以求的蘭亭帖後,天天照貼臨摹,書法是越來越好,對蘭亭貼也是越來越愛。後來李世民死的時候,指明要蘭亭帖作為陪葬品,一起帶入了昭陵。


宰少


前幾年參加一個飯局,酒酣耳熱之際,有位朋友趁著酒興,神秘地說,《蘭亭序》真跡在他手上。大家哈哈一笑,朋友更急了,於是說了一大堆繞來繞去不著邊際的話。

朋友並非無知之輩,更非無錢之人,想來一定是有人下了老本,挖空心思編出一個故事,讓他大大地出了一點血。

故事歸故事,但看來收藏界從來不乏此類事件。

回到《蘭亭序》,自它問世以來,從來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好不容易到了唐太宗時期,終於在辯才手上出現了,於是便有了蕭翼計賺蘭亭的故事。再後來,據說是被太宗帶了去。

《蘭亭序》的真跡已不可考,但圍繞蘭亭序,古人們卻給我們留下了大量文化遺產:馮承素的《蘭亭序》摹本,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國畫,更有歷代名家臨摹《蘭亭序》的作品。

我們已經有了這麼多與《蘭亭序》有關的精美作品,何必強求一定要見其真容呢?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清朝第61位狀元石蘊玉所作《顛倒蘭亭序》


千年蘭亭


對書法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王羲之的大名,對他寫下的“天下第一書”《蘭亭序》更加有所耳聞。

今天小編無意中看到網上一套高清的《蘭亭序》分享給大家,讓大家一起開開眼,這幾張字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讓天下人承認它是“天下第一”。

據說唐太宗當年對王羲之非常的崇拜,用盡各自手段從王羲之後人那裡騙到了這件作品的真跡,當時沒有複印機,不能夠將這件作品複印多份,於是讓大殿上所有書法家用盡一切辦法復刻這件作品,唐朝是書法藝術的另一個高峰,這個時期有很多的書法家在朝為官。

於是好多書法家用自己的高超技藝用了好多種辦法復刻了這件作品,現在我們大多數人熟悉的《蘭亭序》其實是馮承素用雙鉤填墨法復刻出來的。

據說太宗最後將真跡一起帶到了自己的墳墓中,又有一說,其子李志也喜歡這件作品,掉包出來放到了自己的墳墓中,現在歷史學家還沒有給出定論,希望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儘快找到《蘭亭序》真跡。


名廬書社許高鑑


先說一幅畫《蕭翼計賺圖》(如圖)。

據說此畫是唐代畫家閻立本根據唐何延之《蘭亭記》故事所作。說的是唐太宗為了得到“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密派御史蕭翼假扮書生,接近王羲之第七代傳人的弟子辯才,成為好友,一天,兩人酒後談論書法,辯才激動之下拿出了師傅智永傳下的《蘭亭集序》真跡,隨即被蕭翼用詔書收走。

相傳《蘭亭序》真跡一直由王家自藏,到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叫王法極,後來在永欣寺出家做了和尚,法號智永,智永後來又傳給了他的弟子辯才。

畫面中間坐著的那位,就是辨才,對面為蕭翼,畫面上,人物表情刻畫入微,機智而狡猾的蕭翼洋洋得意,疑慮為難的辨才和尚卻張口結舌,失神落魄。

為這個故事,1973年,香港導演李翰祥還專門拍了一部電影《蕭翼賺蘭亭》,不過在電影的結尾卻情節反轉,辯才實際給蕭翼的,是仿品,其實他早就知道蕭翼是朝廷派來的,假裝上當,為的是避免朝廷再來找麻煩。

當然這個情節屬於開腦洞。

普遍的說法是,唐太宗最終得到了《蘭亭序》,他還令當時的書法名家湯澈、趙模、馮承素、諸葛貞等人臨摹數本,分賜給皇太子等人,後來,唐朝的大書法家褚遂良和歐陽詢,也都有臨本。唐太宗對《蘭亭序》愛不釋手,曾多次題跋,死後據說將《蘭亭序》用玉匣貯藏梓宮,葬入了昭陵。

但據歐陽修的《新五代史》記載:溫韜於陵墓中發現“鍾、王墨跡,紙墨如新”,於是“韜悉取之,隨傳人間”。另有史籍記載:“(溫)在鎮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那麼,《蘭亭序》是否被唐末五代的軍閥溫韜所盜呢?

然而讓人不解的是,在溫韜列出的所盜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而且此後亦從未見真跡流傳和收錄的任何記載。一些史學家由此推斷,溫韜盜掘匆忙草率,真跡很可能仍藏於昭陵某個更為隱秘之處。

也有民間傳說,《蘭亭序》為武則天所得,後隨葬乾陵。更有人認為,唐太宗並未將《蘭亭序》陪葬,或是被同樣喜歡書法藝術品的兒子高宗李治藏了起來,並被葬於乾陵之中。

說來也巧,唐代皇陵十八座,溫韜挖了十七座,就是沒有挖乾陵。

如果是這樣,《蘭亭序》真跡就有可能仍然沉睡在昭陵或乾陵,有一天會重見天日。

但也有一種可能:真跡在溫韜盜掘時己毀,或流入民間時被毀,如果是這樣,那就永遠徹底地不能目睹它的真容了。

如果是被溫韜所盜,後流入民間,或是武則天並未將它隨葬而是傳給後世(史書對此都沒有任何記載),茫茫人世,社會鉅變,到底為何人所據有?這就成了一個永遠的謎。

所以現存於世的《蘭亭序》真偽問題,一直沒有定論。啟功先生認為《蘭亭序》是真跡,但郭沫若偏向於仿,主流觀點認為是褚遂良所摹, 或者馮承素雙鉤版。

《蘭亭集序》真跡到底去了哪裡?大家可以腦洞再開一些,或許可以得到自己的答案。


西江書畫藝術


《蘭亭序》真跡的下落,千百年來牽動著無數人的各種慾望。也是書法史上的“千年謎案”!

再回望歷史,上世紀六十年代曾經席捲全國的“蘭亭真偽大論辨”更是超越了《蘭亭序》本身的價值,已演變成為中國書法美學的審美取向與文化追求高度、廣度的大論戰。


有人說歷史像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僅如此,歷史還像是一位愛“賣關子”的說書人,又像一部不時有出人意料情節的推理小說。

當我們撫去了歷史塵埃,自以為能看到真像時,它卻往往會給人以意外,並充滿著偶然性。。。

《蘭亭序》的真實命運,也許就是如此。

今天換一個角度,拋開《蘭亭序》下落問題不說,為什麼我們就不自問一下:王羲之真的是否寫過《蘭亭序》?歷史上真的有過《蘭亭序》嗎?

這些疑問,不僅是國人,也牽動著國外學者的探求衝動。他們從《蘭亭序》字跡的書寫心理、狀態、文章文風以及當時的書法風格等源頭全方位進行了考證,都提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證據與推測,但還是沒有解決這一疑問。

這裡粗略列舉幾種論辯觀點:

郭沫若與高二適先生主要是以時代書體方面去進行考證辨論的;臺灣與日本學者主要從史料方面去論證;周汝昌等國內學者主要從字跡書寫的心理狀態去分析的等等。總的來說從宋、清及文革這三個時期出現了《蘭亭》真偽的論辨高峰,前兩次觀點多持否定態度,後一次因政治因素多數持肯定。


一、為什麼作為王羲之成名的赫赫鉅製《蘭亭序》在隋唐以前卻從沒有被任何史料記載過呢?(何延之的“蕭翼賺蘭亭”是唐人寫的,也太過戲劇化了罷?);梁武帝最好收藏王羲之書,閒談話題也總離不開品評王書,為什麼從沒提過《蘭亭序》?


二、為什麼唐太宗推立王羲之為“書聖”之後,《蘭亭序》才及時地出世呢?

三、作為書史上最全的叢帖《淳化閣帖》與《宣和書譜》收錄了王羲之那麼多刻帖,為什麼單單沒收錄《蘭亭序》呢?

另外,小編心中還有一種大膽推測:王羲之成為“書聖”是否與唐太宗“以文治國”有某種關聯;王羲之的“書聖”頭銜與相映的《蘭亭序》是否是為推行“文治”而樹立的模範呢?

不管如何,《蘭亭序》下落的考證與推測,是建立在《蘭亭序》真實存在過這一判斷基礎上的。而一旦證實歷史上王羲之從來就沒有寫過《蘭亭序》,相信不僅是國人,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缺憾!


也許保持這一謎底,才能成就一段文化史上美麗的記憶,也是讓國人對那一段燦爛的時代留存一份痴迷的幻想罷!


臨池管窺


《蘭亭集序》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力作,歷來被公認為是“書聖”的巔峰之作,“天下三大行書”之首,故而《蘭亭集序》的價值已經超越了一件藝術品本身,成為中國書法文化和中國美學的典範,是中國文化的最高代表之一。

傳唐馮承素摹本《蘭亭集序》,被公認為是摹寫得最為精美的《蘭亭序》

然而,自東晉以來千餘年過去,王羲之的親筆墨跡已然隻字無存。現存所有的王羲之作品上都是後世的勾摹、臨寫和刻拓之作,《蘭亭集序》也不例外。現存《蘭亭序》最著名、最重要也是最可信的,一般認為是唐代馮承素、褚遂良和虞世南的三個臨摹本。而即使是摹本,也未必就是這些書法家的親筆,更有可能是出於專業的工匠之手。那麼,這件稀世名作究竟下落何方呢?

傳唐閻立本繪《蕭翼賺蘭亭圖》,記述了蕭翼取得《蘭亭序》的過程

《蘭亭序》畢竟只是一件書法作品,正史對其少有記載。唐宋時代的相關文獻記載,在記述《蘭亭序》真跡的流傳過程上情節內容頗有異同,但在結局上比較一致,那就是《蘭亭序》真跡經過種種周折,最終成為唐太宗眾多王羲之收藏之一,後來陪葬於昭陵。真跡陪葬入昭陵的說法在各種文獻記載中出入不大,反映了唐代以來人們的普遍看法。

但是這終歸是一種看法而不是事實本身,《蘭亭序》是否真的陪葬昭陵,或者被陪葬的《蘭亭序》是否為非真跡的摹本等,都充滿疑問。

然而《蘭亭序》真跡殉葬入昭陵後,又有一次變故,那就是五代時期昭陵遭遇了盜掘。宋歐陽修的著作《五代史記》(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新五代史》)卷四十《溫韜傳》記載,五代中的後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時,軍閥溫韜曾經盜掘昭陵。文獻記載所盜物品中並未提及《蘭亭序》,但從記載來看,《蘭亭序》恐怕不能倖免於難。

唐昭陵

那麼歐陽修的記載來源於何處呢?專家認為,這種說法得源頭出自五代隱士鄭玄素。溫韜盜陵一事,所有文獻都表示出自鄭玄素之口。據宋薛居正《舊五代史》卷九十六《鄭玄素傳》記載,鄭玄素是溫韜的外甥,曾跟隨溫韜盜掘昭陵,從溫韜處得到鍾繇和王羲之的墨跡,但並沒有說到是否包括《蘭亭序》。有一種說法是鄭玄素自述曾見到《蘭亭序》真跡,但這是不是鄭玄素的自誇自炫,今天已經無從考證。

自此以後的文獻記載中就再也沒有出現過有關《蘭亭序》“真跡”的記載。總而言之,《蘭亭集序》被殉葬入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但五代時期昭陵被溫韜盜掘,溫韜的侄子鄭玄素參與了這次盜墓並將這次盜墓的情況散佈了出去,但最終是否盜掘出了《蘭亭序》以及《蘭亭序》下落如何,已經不可考證,成為了歷史長河中的一個謎團。

參考文獻

祁小春:《真跡下落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