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仿真綜合(二)

“文言文閱讀”仿真綜合(二)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19分)

崔琰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人也。少樸訥,好擊劍,尚武事。年二十三,鄉移為正,始感激,讀《論語》、韓詩。至年二十九,乃結公孫方等就鄭玄受學。學未期,徐州黃巾賊攻破北海,時谷糴縣乏,玄罷謝諸生。琰既受遣,而寇盜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歸,以琴書自娛。

大將軍袁紹聞而闢之。時士卒橫暴,掘發丘隴。琰諫曰:“昔孫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雖湯武不能以戰勝。’今道路暴骨,民未見德,宜敕郡縣掩骼埋胔,示憯怛之愛,追文王之仁。”紹以為騎都尉。後紹治兵黎陽次於延津琰復諫曰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紹不聽遂敗於官渡

太祖破袁氏,領冀州牧,闢琰為別駕從事,謂琰曰:“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琰對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親尋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聞王師仁聲先路,存問風俗,救其塗炭,而校計甲兵,惟此為先,斯豈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太祖改容謝之。於時賓客皆伏失色。

太祖徵幷州,留琰傅文帝於鄴。世子仍出田獵,變易服乘,志在驅逐。琰書諫曰:“蓋聞盤於遊田,《書》之所戒,魯隱觀魚,《春秋》譏之。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經國之高略。唯世子燔翳①捐褶②,以塞眾望,不令老臣獲罪於天。”

太祖為丞相,琰復為東西曹掾屬徵事。魏國初建,拜尚書。時未立太子,臨淄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唯琰露板答曰:“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③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貴其公亮,喟然嘆息,遷中尉。

[注] ①翳:裝箭的器具。②褶:騎服。③五官將:即五官中郎將,這裡指代曹丕。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後紹治兵黎陽/次於延津/琰復諫曰/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紹不聽/遂敗於官渡

B.後紹治兵黎陽/次於延津/琰復諫曰/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紹不聽/遂敗於官渡

C.後紹治兵/黎陽次於延津/琰復諫曰/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紹不聽/遂敗於官渡

D.後紹治兵/黎陽次於延津/琰復諫曰/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紹不聽/遂敗於官渡

解析:選A 文言文斷句,可由固定的不需翻譯的專名入手,包括人名、地名、官職名,如本題首先確定黎陽、延津、許(許昌)、官渡為地名。C、D兩項中的“黎陽次於延津”為主謂句式,“次”為駐紮,駐紮在延津的主語不可能是地名,因此排除C、D兩項。B項,“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中“不如守境”是崔琰對袁紹的規勸,希望他鎮守疆界,做好臣子該做的事,主語不能是“許民”,故“不如”前必須斷開,排除此項,因此選A項。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太祖,帝王廟號,多為創基立業者,常見於開國皇帝,也有為其先人追授的。

B.別駕,漢朝設置的州刺史佐吏。刺史出巡轄境時,別駕乘驛車隨行,因而得名。

C.干戈,本來是類似矛的武器,常以“干戈”泛指武器,後引申為戰爭。

D.露板,亦作“露版”,這裡指不緘封的奏章。文中意在說明崔琰的公正無私。

解析:選C C項,“本來是類似矛的武器”不當。“幹”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幹”指盾牌,“戈”是類似矛的武器,後以“干戈”泛指武器。後來引申為戰爭。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崔琰能文能武,才華出眾。年少時喜愛擊劍,熱衷武事。長大後,他發奮讀書,研讀《論語》、韓詩,後隨名師學習,戰亂髮生後才被迫停止。

B.崔琰剛直敢言,體恤民生。曹操佔據冀州後,先考察戶籍,計算軍隊數量。崔琰指責他不關心民生疾苦,辜負了百姓的期望,曹操向他道歉。

C.崔琰盡職盡責,忠於職守。他告誡曹丕不要沉溺於個人享樂,而應遵循正道,端正言行,思考治國的道理,譭棄遊樂的東西,不要讓大家失望。

D.崔琰做事公正,不徇私情。雖然曹操內心已經認定曹植為太子,可崔琰依然堅持禮制要求,公開建議曹操讓曹丕繼承正統,為此甚至不惜一死。

解析:選D D項,“雖然曹操內心已經認定曹植為太子”不當,由原文“時未立太子,臨淄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可知,曹操內心並未認定曹植為太子,而是遲疑不決。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琰既受遣,而寇盜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歸,以琴書自娛。

 

(2)太祖徵幷州,留琰傅文帝於鄴。世子仍出田獵,變易服乘,志在驅逐。

參考答案:(1)崔琰已被遣放回去,可是賊盜強寇到處都是,西去的道路不通。自離開家鄉四年後才回到家,在家中用彈琴讀書的方式來自我消遣。

(2)曹操征討幷州,留下崔琰在鄴下輔佐文帝(曹丕)。世子依舊外出打獵,改換服裝車輛,興趣全放在追逐獵物上。

崔琰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人。年少時性格樸實,不善言辭,喜好擊劍,熱衷於武事。二十三歲時,鄉里按規定將他轉為正卒,開始感奮努力,研讀《論語》、韓詩。到了二十九歲時,就結交公孫方等人,到鄭玄門下求學。學習不到一年,徐州黃巾軍攻佔北海,當時糧食供應匱乏,鄭玄就停學辭退了各位學生。崔琰已被遣放回去,可是賊盜強寇到處都是,西去的道路不通。自離開家鄉四年後才回到家,在家中用彈琴讀書的方式來自我消遣。

大將軍袁紹聽說後徵召崔琰。當時袁紹的士兵專橫暴虐,挖掘墳墓。崔琰規勸說:“昔日荀況有過這樣的話:‘對士兵平素不進行教訓,戰鬥力就不會強大,即使是商湯、周武王那樣的人,也不能憑藉這樣的士兵取得勝利。’現在道路上屍骨暴露,百姓未見到您的德政,應該命令各個郡縣掩埋屍骸,以顯示您憂傷百姓疾苦的愛心,效仿周文王的仁德。”袁紹讓崔琰做了騎都尉。後來袁紹出兵作戰到黎陽,駐紮在延津,崔琰又規勸說:“天子現在許昌,百姓希望支持順從天子的一方,您不如謹守治境,盡到臣子的職責,使自己境內得到安寧。”袁紹卻不聽從,於是在官渡大敗。

太祖(曹操)擊敗袁紹後,兼任冀州牧,徵召崔琰擔任別駕從事,對崔琰說:“昨天我考察了冀州的戶籍,可以得到三十萬軍隊,所以這是一個大州啊!”崔琰回答說:“目前天下分崩,九州離析,袁譚、袁尚兄弟相互征戰,冀州百姓暴骨荒野。還沒聽說王師的仁聲先到,慰問百姓瞭解民俗,把人民從苦難中解救出來,卻去計算可招募的軍隊數量,只把這看作首要的事情,這難道是冀州百姓對您的期望嗎?”曹操立刻表情一變,向他道歉。當時在場的賓客都低下了頭,大驚失色。

曹操征討幷州,留下崔琰在鄴下輔佐文帝(曹丕)。世子依舊外出打獵,改換服裝車輛,興趣全放在追逐獵物上。崔琰上疏規勸說:“我聽說沉溺在出遊打獵之中,是《尚書》所戒止的,魯隱公到棠地觀看捕魚,《春秋》譏諷了他。世子應該遵循正道,謹慎地端正自己的行為,思考治理國家的高明謀略。希望您燒燬射獵用具,捨棄行獵服裝,來滿足人們的期望,不要讓老臣得罪上天。”

曹操為丞相時,崔琰又擔任東西曹掾屬徵事。魏國剛建立時,授任崔琰為尚書。當時,還未立太子,臨淄侯曹植有才,很得曹操的寵愛。曹操心中也猶豫不決,就用函令秘密在外查訪意見。只有崔琰用不封口的奏章公開回應說:“聽說《春秋》大義,應該立嫡長子為太子,加上五官將(曹丕)仁厚孝順聰明,應該繼承正統。我誓死堅持這種意見。”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曹操認為崔琰公正明白非常可貴,讚歎不已,提拔他擔任中尉。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19分)

羅喻義,字湘中,益陽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請假歸。天啟初還朝,歷官諭德。六年擢南京國子祭酒。諸生欲為魏忠賢建祠,喻義懲其倡者,乃已。忠賢黨輯東林籍貫,湖廣二十人,以喻義為首。莊烈帝嗣位,召拜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尋充日講官,教習庶吉士。

喻義性嚴冷,閉戶讀書,不輕接一客。喻義見中外多故,將吏不習兵,銳意講武事,推演陣圖獻之。帝為褒納。以時方用兵,而督撫大吏不立軍府,財用無所資,因言:“武有七德,豐財居其一。正餉之外,宜別立軍府,朝廷勿預知。饗士、賞功、購敵,皆取給於是。”又極陳車戰之利。帝下軍府議於所司,令喻義自制戰車。喻義以戰車營造職在有司,不肯奉詔。帝不悅,疏遂不行。

進講《尚書》,撰《布昭聖武講義》。中及時事,有“左右之者不得其人”語,頗傷執政;末陳祖宗大閱之規,京營之制,冀有所興革。呈稿政府,溫體仁不懌。使正字官語喻義,令改。喻義造閣中,隔扉誚體仁。體仁怒,上言:“故事,惟經筵進規,多於正講,日講則正多規少。今喻義以日講而用經筵之制,及令刪改,反遭其侮,惟聖明裁察。”遂下吏部議。喻義奏辨曰:“講官於正文外旁及時事,亦舊制也。

臣展轉敷陳冀少有裨益體仁刪去臣誠恐愚忠不獲上達致忤輔臣今稿草具在望聖明省覽。”吏部希體仁指,議革職閒住,可之。喻義雅負時望,為體仁所傾,士論交惜。瀕行乞恩,請乘傳,帝亦報可。家居十年,卒。

(節選自《明史·列傳第一百零四》,有刪改)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臣展轉敷陳/冀少有裨益/體仁刪去/臣誠恐愚忠不獲/上達致忤輔臣/今稿草具在/望聖明省覽

B.臣展轉敷陳/冀少有裨益/體仁刪去臣/誠恐愚忠不獲/上達致忤輔臣/今稿草具在/望聖明省覽

C.臣展轉敷陳/冀少有裨益/體仁刪去/臣誠恐愚忠不獲上達/致忤輔臣/今稿草具在/望聖明省覽

D.臣展轉敷陳/冀少有裨益/體仁刪去臣/誠恐愚忠不獲上達/致忤輔臣/今稿草具在/望聖明省覽

解析:選C “臣”是“誠恐”的主語,應該在其前斷開,由此排除B、D兩項。“不獲上達”即“不能傳到上面”,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中間不能斷開,由此排除A項。

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國封建王朝通常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君位由最年長的嫡子繼承。

B.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科舉、官員考核等職事,長官稱為禮部尚書。

C.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某些官員。

D.政府,起源於“政事堂”和“二府”兩名之合稱,與現在的政府的含義不盡相同。

解析:選B B項,關於“禮部”的職責理解不正確,“官員考核”不是禮部的職責。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羅喻義反對阿諛奉承。有人打算為魏忠賢建祠堂,羅喻義懲罰了帶頭的人,魏忠賢的同夥把他列為湖廣地區東林黨人的首領。

B.羅喻義關注軍事。他建議完善軍隊的財務制度;他提出車戰的好處,皇帝把他的意見下放到有關部門,有關部門不予執行。

C.羅喻義不懼權貴。羅喻義在講義中的有些話得罪了當權者,惹得溫體仁不高興,溫體仁派人轉告羅喻義,要羅喻義修改,結果卻被羅喻義譏諷。

D.羅喻義享有聲望。他對溫體仁指責自己的言論進行辯白,結果還是被溫體仁傾覆,羅喻義有聲望,很多人對他的遭遇表示惋惜。

解析:選B B項,“有關部門不予執行”理解錯誤。原文表述為“令喻義自制戰車。喻義以戰車營造職在有司,不肯奉詔。帝不悅,疏遂不行”。可見不是有關部門不肯執行。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喻義見中外多故,將吏不習兵,銳意講武事,推演陣圖獻之。

 

(2)吏部希體仁指,議革職閒住,可之。

 

參考答案:(1)羅喻義看到朝廷內外很多變故,軍官不熟悉兵法,就專心講解軍事,推演作戰圖獻給朝廷。

(2)吏部迎合溫體仁的意思,議定將羅喻義撤職閒居,皇帝同意了。

羅喻義,字湘中,益陽人。萬曆四十一年考中進士。調為庶吉士,授任檢討。請假回家。天啟初年返回朝廷,曾任諭德官職。天啟六年提升為南京國子祭酒。有生員打算替魏忠賢建立祠堂,羅喻義懲罰了帶頭的人,事情才停止。魏忠賢的同夥編輯東林黨人的籍貫,湖廣地區二十人,以羅喻義為首。莊烈帝繼位,徵召羅喻義授任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不久充任日講官,庶吉士教習官。

羅喻義性格嚴肅冷峻,閉門讀書,不輕易接待一位來客。羅喻義看到朝廷內外很多變故,軍官不熟悉兵法,就專心講解軍事,推演作戰圖獻給朝廷。皇帝表揚並採納。由於當時正在打仗,而督撫這些大官員卻不設立軍事府庫,財政費用沒有地方供給,於是進言:“軍事有七種德行,使錢財富足是其中一種。正常的軍餉以外,應當另設立軍事府庫,朝廷不加干預。酒食款待將士、獎賞有功勞的人、收買敵人,都從這裡取用供應。”又極力陳述車戰的好處。皇帝將他的意見下放到有關部門討論,命令羅喻義自己製造戰車。羅喻義認為製造戰車的職責在有關官員,不肯接受詔令。皇帝不高興,奏疏裡所講的事就沒有施行。

進講《尚書》,撰寫《布昭聖武講義》。其中說到時事,有“左右是些不稱職的人”這句話,很是得罪了當權者;末尾陳述帝王祖先大檢閱的規定、京城軍營的制度,希望有所振興和變革。奏稿呈到政府,溫體仁不高興。派正字官告訴羅喻義,命令他修改。羅喻義到了內閣,隔著門譏諷溫體仁。溫體仁生氣,向皇帝進言:“舊例,只有經筵向皇帝勸告,比正講多,日講卻是正講多勸告少。現在羅喻義憑著日講的身份而採用經筵的制度,等到讓他刪改,反而遭他侮辱,希望聖明的皇上考察裁定。”於是將這件事下放到吏部討論。羅喻義上奏辯白說:“講官在正文以外就近涉及時事,也是舊有的制度。我反覆陳述,希望稍有益處。溫體仁刪去,我確實擔心我的忠誠不能傳到上面,以致冒犯了宰相。現在奏疏的草稿都在這裡,希望聖明的皇上檢查閱覽。”吏部迎合溫體仁的意思,議定將羅喻義撤職閒居,皇帝同意了。羅喻義當時享有很好的聲望,被溫體仁傾覆,士大夫談論起來紛紛表示惋惜。(羅喻義)臨行前請求開恩,請求准予使用驛站的車馬,皇帝也批准了。在家居住十年,去世。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19分)

盧賁,字子徵,涿郡范陽人也。賁略涉書記,頗解鐘律。時高祖為大司武,賁知高祖為非常人,深自推結。及高祖初被顧託,群情未一,乃引賁置於左右。高祖將之東第,百官皆不知所去。高祖潛令賁部伍仗衛,因召公卿而謂曰:“欲求富貴者,當相隨來。”往往偶語,欲有去就。賁嚴兵而至,眾莫敢動。高祖至東宮,門者拒不內。賁諭之,不去,瞋目叱之,門者遂卻。後承問進說曰:“周曆已盡,天人之望,實歸明公,願早應天順民也。天與不取,反受其咎。”高祖甚然之。及受禪,命賁清宮,因典宿衛。高熲蘇威共掌朝政賁甚不平之謀黜熲威相與輔政謀洩上窮治其事以龍潛之舊不忍加誅併除名為民歲餘,賁復爵位,檢校太常卿。賁上表曰:“臣聞五帝不相沿樂,三王不相襲禮,此蓋隨時改制,而不失雅正者也。”上竟從之,即改七懸八,以黃鐘為宮。詔賁與儀同楊慶和刪定周、齊音律。後遷懷州刺史,決沁水東注,名曰利民渠,又派入溫縣,名曰溫潤渠,以溉舄鹵,民賴其利。後數年,轉齊州刺史。民飢,穀米踴貴,閉人糶而自糶之。坐是除名為民。後從幸洛陽,上從容謂賁曰:“我始為大司馬時,卿以布腹心於我。卿若無過者,位與高熲齊。坐與兇人交構,由是廢黜。何乃不思報效,以至於此!吾不忍殺卿,是屈法申私耳。”賁俯伏陳謝,詔複本官。後數日,對詔失旨,又自敘功績,有怨言。上大怒。蘇威進曰:

“漢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請。至尊仁育,複用此道以安之。”上曰:“然。”遂廢於家,是歲卒,年五十四。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高熲蘇威共掌朝政/賁甚不平之/謀黜熲威/相與輔政/謀洩/上窮治其事以龍潛之舊/不忍加誅/併除名為民/

B.高熲蘇威共掌朝政/賁甚不平之謀黜熲威/相與輔政/謀洩上窮治其事/以龍潛之舊/不忍加誅/併除名為民/

C.高熲蘇威共掌朝政/賁甚不平之/謀黜熲威/相與輔政/謀洩/上窮治其事/以龍潛之舊/不忍加誅/併除名為民/

D.高熲蘇威共掌朝政/賁甚不平之謀/黜熲威/相與輔政/謀洩上/窮治其事以龍潛之舊/不忍加誅/併除名為民/

解析:選C 句中“謀”做“黜熲威”的謂語,前面斷開,排除B、D兩項;“上”是“窮治其事”的主語,前面斷開;“以龍潛之舊”是後句“不忍加誅”的原因,不是前句的後置狀語,前面斷開,排除A項。

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字子徵”中的“字”即“表字”,舊時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義的名字。平輩之間不能稱字,否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表現。

B.“受禪”是中國上古時期推舉部落首領的一種方式,即部落個人表決,以多數決定。後來中國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禪讓之名行奪權之實的。

C.“黃鐘”是古代打擊樂器,我國古代音韻十二律中六種陽律的第一律,多為廟堂所用。後以“黃鐘大呂”形容音樂或文辭莊嚴、正大、高妙。

D.“俯伏”即俯首伏地,就是跪下後頭趴在地上,身體向下接近地面,手前伸或者環於頭前,多表示恐懼屈服或極端崇敬,是古代禮儀之一。

解析:選A “平輩之間不能稱字,否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表現”錯誤,平輩之間相互稱字是禮貌的表現。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盧賁讀書不多,但是精通音律。他在擔任相關職務時,上表皇帝,修訂音律,將黃鐘定為宮調,後來又受皇帝詔命與人刪定周齊的音律。

B.盧賁慧眼識人,助力高祖稱帝。他在瞭解到高祖的不同尋常後,就與其深交,在高祖輔政和最終登基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深受信任。

C.盧賁興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他雖被貶任懷州刺史,但他興修水利,引沁水東流,灌溉鹽鹼土地,百姓依靠它而受益。

D.盧賁追求名利,終遭皇帝廢棄。因為追求權力利益,他多次犯錯,雖然皇帝給以寬宥,但他自恃有功而心懷怨憤,被皇帝棄之不用。

解析:選C “他雖被貶任懷州刺史”錯誤,“遷”是調任,一般是升職,而非貶謫。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高祖至東宮,門者拒不內。賁諭之,不去,瞋目叱之,門者遂卻。

 

(2)漢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請。至尊仁育,複用此道以安之。

 

參考答案:(1)高祖到了東宮,東宮守門的衛士不讓進去。盧賁曉諭他們,仍不行。盧賁張目呵斥,衛士才退卻(讓開)。

(2)漢光武帝欲保全功臣,都讓他們以列侯的身份入朝。皇上仁愛,再用此法來安頓他們吧。

盧賁,字子徵,是涿郡范陽人。盧賁略略讀了點書,很懂音律。當時隋高祖為大司武,盧賁知道高祖是個不同尋常的人物,很願意與他結交。高祖剛受宣帝託付總理朝政時,群臣意見不一致,高祖就把盧賁引到自己身邊。高祖將到東宮去,文武百官都不知去向。高祖悄悄地讓盧賁部署人馬,然後召來百官對他們說:“想求富貴的,就跟我來。”大臣們議論紛紛,有的想跟著去,有的想離開。盧賁率兵趕到,大臣都不敢動。高祖到了東宮,東宮守門的衛士不讓進去。盧賁曉諭他們,仍不行。盧賁張目呵斥,衛士才退卻(讓開)。後來在回答高祖的詢問時說:“周朝的氣數已完了,天人之望,實歸於明公您,望早點應天順民。天給您,您不要,反而會受到上天責罰。”高祖深以為然。高祖受禪後,命盧賁肅清宮中,並就此任護衛。高熲、蘇威共同掌管朝政,盧賁心裡很不服氣,謀劃廢了高熲、蘇威,(與別人)共同輔佐朝政,計謀洩露,皇上窮追此事,因他們是創業登基前的朋友,不忍心殺他們,把他們都削職為民。一年多後,盧賁恢復爵位,任檢校太常卿。盧賁上表說:“我聽說五帝不沿襲音樂,三王不沿襲禮儀,這大概是因為要隨時改制,使之不失雅正之道。”皇上最後聽了他的建議,就改七音為八音,以黃鐘為宮調。下詔書令盧賁與儀同楊慶和刪定北周、北齊音律。後任懷州刺史,挖沁水東流,名叫“利民渠”,又流入溫縣,名叫“溫潤渠”,以灌溉鹽鹼地,百姓靠渠得利。幾年後,轉任齊州刺史。百姓鬧饑荒,糧價猛漲。盧賁不讓別人賣糧,但自己卻去賣,因此被削職為民。後來,盧賁隨皇上到東都洛陽。皇上與盧賁閒談時說:“我剛當大司馬的時候,你對我推心置腹。你若沒有過錯,地位當與高熲相同。因你與叛逆交好,所以罷免了你。你怎麼不思報效,到了這種地步?我不忍心殺你,這是枉法行私罷了。”盧賁拜伏謝罪,皇帝下詔給他恢復原職。幾天後,與皇上交談時,有違皇上旨意,他又自敘功績,口出怨言。皇上大怒。蘇威進言說:“漢光武帝欲保全功臣,都讓他們以列侯的身份入朝。皇上仁愛,再用此法來安頓他們吧。”皇上說:“行。”於是廢黜盧賁讓他回家。盧賁這年去世,時年五十四歲。

����� �|2f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