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轉筆”、“捻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竹子97324351


我是一人。書法中有一些名詞,解釋都不統一,也沒有較為明確的說法。

“轉筆”和“捻管”可以說是一樣,也可以說文解字從字面上分出區別。
結合提到“轉筆”和“捻管”的說法,他們為了還是為了調鋒。

漢字自古以來一字一詞多義常有,“轉筆”和“捻管”這兩個詞都有想要表達調鋒的意思。

”轉筆“不是現在的已經發展成有比賽的,以不同的方法和技巧,用手指來轉動筆的休閒活動。

為什麼說這麼多"轉筆”,因為“捻管”也是“轉筆”的一種。

用大毛筆比較好說明,捻管相當於手指搓筆桿,筆桿要轉動,調整已經變形的毛筆頭,再接著寫。

還有手指不搓動毛筆筆桿,用手腕或者手肘帶動毛筆。在毛筆頭已經變形的情況下直接寫。

這裡就有個問題,“轉筆”的這個詞太寬泛了。捻管是轉動毛筆筆桿。可是用手腕或手肘帶動毛筆,也是轉動毛筆。只不過捻管手指要搓筆桿,另一種手指抓緊毛筆不懂,利用手腕或者手肘,其實第二種筆也在轉,知識手指抓緊毛筆。

這兩種方式,會造成有些人執筆方法不一樣。

在我們當代,不用說捻管正確與否,筆畫怎麼調鋒。從你握筆方式,也能引申到一個人的書法水平。

啟功先生形容過何紹基的執筆方式是“豬蹄法”,當然何紹基較心中那是叫“迴腕法”。啟功先生和何紹基這個執筆法的問題,現在也有討論到底要不要捻管。

一人有感

關於執筆、運筆過程這些沒有一定的對錯,因為寫出來的字最重要。這裡要用蘇軾的話: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只要滿足這樣要求的任何執筆方式都能寫出好字。

每每看到當代人臨蘇軾和黃庭堅的字,不少都是端坐著五指執筆。看到蘇軾和黃庭堅的字,肯定和我們現在的執筆和運筆有區別。

書法不應該有唯一的標準,但是要有最低標準,沒有誰說只能這樣。書法並不是非要弄出一套唯一正確的標準,但是必須要有最低標準。

對於執筆要最低的標準,蘇軾雲: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握筆虛而寬做不到才是錯的,只要做到虛而寬,沒有唯一正確的標準。

以我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19年11月7日滬。


一人筆記


書法的“轉筆”和“捻管”其實說的是一回事,所謂的“捻管”其實也就是捻動筆管,讓筆管轉動,是書法學習中一個常用的筆法。之所以這樣的目的就是為了使毛筆能夠保持中鋒的狀態,讓毛筆不至於脫離既定的書寫的軌道。據說這個方法是王羲之首先發現的。

學習書法,什麼情況下需要捻管?

捻管一般在筆畫轉折的地方進行,筆畫轉折的時候,為了讓筆鋒能夠正常的保持中鋒的狀態,在轉筆的時候,順便輕輕轉動一下筆桿,把毛筆的筆鋒順過來,不至於偏離既定的書寫軌道,比如在寫“橫折鉤”和“豎彎鉤”的時候,都需要進行捻管。

另外毛筆由側鋒轉向中鋒的時候,也需要捻管,比如寫一個楷書的橫畫,起筆側鋒,然後由側鋒轉向中鋒行筆,那麼這個右側鋒轉向中鋒的過程就需要捻管。

還有在寫捺畫、撇畫、絞鋒的時候,都需要捻一下筆管。

捻管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轉動?

關於捻管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轉動,這個並不一定,要根據具體的情況。比如寫橫折鉤的時候需要順時針捻管,而寫豎彎鉤的時候則需要逆時針轉動筆桿。

為什麼我看很多的書法家寫字都不捻管?

捻管的動作是非常的微妙的,動作的幅度非常的小,尤其是書法老手,你更看不出來他的筆桿在動,你如果仔細的觀察就會發現的。



怎樣學習捻管?

這個需要你在練習的時候慢慢體會,可以自己轉動一下筆桿試試,找找捻管的感覺,等你發現有一個筆畫靠捻管寫出來了,你就會學會了,也明白了。


不二齋


書法中的“轉筆”、“捻管”其實是一回事,這種筆法的運用主要是調鋒用的。孫曉雲女士在她的《書法有法》中強調,這種筆法是魏晉早已失傳的秘法。但我個人看來,這種說法很值得懷疑和商榷,總是覺得有誤人子弟之嫌,雖然本人人微言輕,但還是希望說到說到這個事情。

捻管的來歷

捻管之法其實在清朝之前是沒這回事的,直到鄧石如的出現,提出了“懸腕雙鉤,管隨指轉”的捻管之法。後來鄧石如的學生包世臣、張裕釗等人又把這種筆法發揚光大,特別是包世臣門徒眾多、桃李滿天下,由此捻管之法傳遍天下。

那麼捻管之法的理論基礎來自哪裡呢?主要是來自唐代日本遣唐僧空海法師的《執筆法》,這在孫曉雲的《書法有法》中有附錄。

原文是:“置筆於大指中節前,居轉動之際,以兩小指兼中指兼助為力。”

這句話因為原文沒有主語,因此後世在理解的時候就出現了問題,“捻管”主張者把這句話的主語當成了毛筆。而實際上這句話應該說的是手腕,空海沒有說清楚,鄧石如、孫曉雲的理解也有誤,這才有了“捻管”之說,所以說這種“捻管”之說,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從書寫工具、姿勢、字體大小來說,捻管不可靠

討論晉唐筆法,離不開書寫工具和書寫姿勢。

首先說說毛筆,晉人的毛筆多是兔毫的硬心筆,因此筆的彈性極佳。而王羲之流傳下來的各種作品,雖然現在看不到真跡,但是通過唐代的鉤摹本,我們可以看到,作品的尺幅,縱向長度最多也就是我們想在A4紙的長度。在這樣的紙上寫毛筆字,字跡一般都不大。

例如《蘭亭序》縱向尺幅24.5釐米左右,一行11-13個字,每個字就是2-2.5釐米見方,《喪亂帖》縱向35釐米,一行7-8個字,平均每個字也就是4釐米見方。

另外我們從《校書圖》中可以看到,晉代的時候,因為還是在用几案,因此寫字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是一手拿紙,一手持筆寫。還有晉代的用紙,一般都是熟紙,不會很洇墨,所以利寫小字。而真正寫大字,還是從明朝的時候才開始的。

從以上證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1. 晉人用的是彈性很好的硬核筆和熟紙,寫的字跡也很小,因此寫的時候基本上就是用的毛筆的三分之一的鋒尖,這個部分按下去很快就能彈起,因此為了所謂的調鋒而“捻管”轉筆的動作很多餘。

  2. 我們現在寫的小楷一般也就是1.5-2釐米左右,晉人的日常書寫也就比這個字大不了多少,這麼小的字根本無需很複雜的筆法。很難想象一手拿紙,一手執筆寫字,手指頭還要不停地轉動筆桿。

通過以上的綜述,我個人認為“捻管”“轉筆”一說,在晉唐的筆法裡面是不存在的。而當今我們書法成為了一種專門的藝術表現形式,很多時候需要寫的字比較大,而且很多人用的羊毫和生宣,羊毫筆軟調鋒不易,這個時候使用“捻管”法調鋒倒也不可厚非。

本人學識淺薄,以上權當拋磚引玉,翰墨在這裡懇請各位書友賜教,希望各位書友也能發表一下您的看法,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關於筆法的問題。


翰墨今香


轉筆、捻管都是書法術語,就字面的意思,轉為轉動,捻也是捻動,都是動詞,轉,角度較大,用力較大,捻,角度較小,用力輕巧。比如我們開車,轉彎時,角度較大,不會說成是捻彎;而我們平時捻東西,是用力小角度小,捻鬍鬚就是,不會說成是轉鬍鬚。在書法上的,轉筆與捻管是指握筆桿的用力過程,還有一個方面是腕動而讓筆轉動寫字,主要是表述的問題,讓我們對這兩個詞混淆的主要還是表述上的問題。分辨它們,那我們得從執筆法說起。

執筆法有如下圖:

1. 當用握管法寫字時,轉動筆桿與捻動筆桿是沒辦法做到的,這時只能用腕來轉動筆才能寫字,這也是轉筆。

2. 不論是撮管法還是單鉤雙鉤撥鐙或是捻管法,這時候都可以用指力捻動筆桿來寫字,這就是捻管!也可以說成是轉管,轉動筆桿的意思。

結論,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只是在表述上出現了一個小偏差,讓我們有些模糊而已,不必糾結。

它們的區別,是在運用上!就是在寫字的大小上會有所不同。

開頭我說了,轉,角度較大,而捻,角度較小。當我們寫大字時,一般用的是三指執筆法,而且是懸腕的!在遇到轉折或圓轉筆畫時,就會用到轉筆,用哪種執筆法都得用到腕力來轉筆。這樣寫出來的字就有了跳躍感,大字,因所佔的面積較大,用指力是無法達到大空間的書寫的。所以,轉筆一般用到寫大字的多。

而捻管呢,是用在寫小字上。由於寫小字時,一般都會伏案寫字,字小不必轉那麼大的角度來書寫,用手指捻就可以達到要求。這就是轉筆與捻管的區別。當然,在真正書寫字時,不論小字大字都有靈活運用到指力與腕力,甚至肘、肩的配合的。

另一方面在真正運筆過程中,轉筆與捻管的共同點就是達到調鋒的目的,如在遇到轉折或轉彎處時,首先是要立筆調鋒,才能轉鋒換面再行筆;而捻管就是在調鋒時讓筆毫保持聚攏,從而達到保持中鋒,讓線條圓滿,就是董其昌說的,隨倒隨起,自收自束。

其實,在實際操作中,轉與捻還與速度有關,如果你速度夠快,轉能看得懂,但捻在快速運筆中是無法看得出來的。如一直寫蠅頭小字,捻管是不必要的。

轉筆和捻管是不是筆法呢?這裡又得說道說道了。我們知道,筆法有提、按、使、轉四個部分,這裡說到了轉,如果僅僅是一個轉字,那就肯定是筆法,但加一個筆字就不一定是筆法了,而是技法或說成是技巧了,仍然是表述範疇。筆法裡的轉還有圓轉、絞轉、翻轉、轉折(不完全折),所以往往有的人認為轉筆是一個筆法,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說是一個技法也是沒有錯的,但這只是粗略的理解罷了。

捻是一個在運筆過程中的一個調鋒的動作,也不屬於筆法範疇,是一個書法技法或者技巧而己。


那詩那海


“轉筆”和“捻管”在書法術語中說法二致,其實一也。“捻管”即讓筆管轉動,使毛筆錐體能夠持續保持中鋒狀態,從而在筆尖與紙面接觸的過程中留下有質量有意味的筆觸與痕跡。這個痕跡既是書法藝術中筆和紙之間的磨擦關係,也是書法家心手相應的見證。


“捻管”的提法為王羲之首創。他的的《筆法論十二章》說:

“上捺下捻,終始轉折,悉令和韻……”

捻管轉筆的好處,書家自明,就是為了行筆過程中不斷調整筆鋒。

千百年來,這是一個心照不宣的常識。留心古代書跡者,往往會發現:古人在用筆上,中鋒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主要的,或者說習慣性的用筆手法之一。轉筆旨在把中鋒用筆之線條更遒勁,更有力道。


孫曉雲老師說,轉筆是為了寫久,此實其作用之一也。因為有轉筆之法門,故更易表現線條之圓滑、疾澀、遒勁,線條的力度也在轉筆中得到盡情的發揮。利用轉筆寫出的線條軌跡與乒乓球之旋球軌跡妙理暗合,其力道大概只有熟諳此道的書家和運動員能體會的十分清楚。

很多人對用手指捻管的方法已經論述的很詳盡了,我想說明的是,調鋒不僅僅可以用手指捻管,而且還可以配合腕,肘使入筆方向與行筆方向產生弧度達到與轉筆相似的效果。



這樣就不僅僅侷限於手指可以轉筆寫出高質量的中鋒線條,即使用嘴咬著筆端也可以達到預期效果。只不過其間書者流的汗水可能超過我們的想象,書法家張文佑即是用嘴來寫字,書家的功夫令四肢健全的人們汗顏。你總不能武斷地說只有手指捻管才能寫出中鋒吧。


情棋書畫


捻管解釋:

執筆方法之一,以大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捻於筆管頂端,也就是我們平常的執筆法,對於執筆,不必強求窠臼於哪一種方法,以前說的玄幻,什麼什麼力量,勁足,感覺小字書寫可捻於筆管的低端,寫大字或行書草書可捻於頂端。利於書寫揮灑自如,力與力臂正比的道理。越在頂端捻管越有力。

轉筆的解釋:

運筆方法,圍法,有圓轉回旋之意,有轉拓勢,先作垂露勢,轉筆平拋,成彎折鉤。轉筆心,即無轉不折之說,蓋行草之筆多環轉,如果信筆則轉卸皆成扁鋒,所以必須暗中取勢換轉筆心也。

以上是自己的體驗而查詢書法典籍,方知如此深厚,原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是作為初學不必深究,其實這是理論而已,平常的書寫中實際運用過,僅僅是沒有知其然也。

對於運筆方法太多了,瞭解即可,而不可深鑽其詳。

我總覺得一些書之術語越弄越糊塗。真不如行動見實效。




狂喜淡墨a


捻管也好,轉筆也好,無非是說在毛筆運行過程中,通過轉動筆管來調提筆鋒。

中國人喜歡引經據典,說到筆法,總是要引到書聖身上。

其實古人只有提按一說,並無提到捻管。寫書法說白了,無非就是在行筆過程中不斷調整筆鋒,讓小小的、柔軟的筆頭按自己的想法行進。


而調整筆鋒,通過提按就可解決。由於筆頭是個軟的圓錐體,將筆按於紙上,筆毫鋪開,再略將筆上提,筆毫重新聚起,再往任何一個方向運動,均可保證中鋒。

寫字其實就是在不斷提按中調整筆鋒,改變方向。所以有人說,書法的所有筆法都在提按之間。


有人研究,捻管一說大約起於鄧石如,他善以長鋒羊毫作篆隸。長鋒羊毫不好控制,只用提按有時也難免筆鋒絞結,於是要兼用捻管。

於是鄧的弟子包世臣推波助瀾,大加宣揚“捻管法” 。理論家有時很有趣,既能總結好的經驗,而錯的理論經他們推廣則會貽笑大方。

在這點上,何紹基不知是該感謝包世臣,還是該恨他。包杜撰出來的違揹人的生理特性的“迴腕法”,何老先生居然當了真,並居然就練了出來。

扯遠了,打住。回到捻管法,我認為一般愛好者且莫去管它,先學好提按再說。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捻管或稱轉管,是書法調鋒技法之一。通俗地說就是書寫毛筆字時,根據實際需要將毛筆筆管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進行轉動。

捻管之法,古已有之。書聖王羲之所著的《筆法論十二章》一文中提到了“上捺下捻,終始轉折,悉令和韻……”“捻”即捻,這個字說明王羲之是不反對捻管的。唐代顏真卿在記述張旭筆法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提出: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這12個字闡述了捻管的作用。北宋書法家黃庭堅認為:“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清代書學理論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甚為推崇捻管之法,認為筆能隨指環轉,乃入閣帖。

捻管的作用和目的有兩個,一是使筆鋒保持順暢的態勢,確保書寫的流暢。這個作用,不是捻管的主要目的。大家在這個目的上使用捻管爭議不大。有爭議的是第二個作用,就是通過捻管隨時調整筆鋒在筆劃的中央位置運行,就是經常說的中鋒運筆。

書法界的捻管與運腕之爭由來已久。每一方的擁護者和反對者都不少。捻管和運腕不是排斥的、對立的,可以肯定捻管為筆法之一,但不能作為主要筆法使用,偶爾施之亦無不可。

對於善於用腕和肘調鋒的人來說,就沒有必要用捻管來調鋒。腕和肘活動的空間更大,自由度更大,而且是立體的,其調鋒效果更好!其中原因,北京硯田書院將在下一期“八面出鋒”中詳細探討。


雲飛龍965


書法中的“轉筆”“捻管”,顧名思義就是捻轉筆桿以調整筆鋒。很多人都說這是王羲之獨創的筆法,理由就是《筆法論十二章*健壯章第六》。我說大錯特錯!”轉筆“”捻管“不是王羲之提出的,這不過是後人以訛傳訛的誤解罷了。

先說說所謂的“轉筆”“捻管”,他們說就是在寫字的時候捻轉筆管,使筆鋒保持中鋒運行狀態。一般在筆畫轉折的時候,捻轉筆管使筆鋒轉變方向,還有筆畫由側鋒轉向正鋒的時候需要捻動筆管,用以調鋒。先不說這個動作的對錯,我們看一下王羲之的說法。

《筆法論十二章*健壯章第六》原文和上下文是這樣的,“踠腳挑斡,上捺下撚,終始轉折,悉令和韻,勿使蜂腰鶴膝。”“上捺下撚”中“撚”這個字確實念“niǎn”。此“撚”非彼“捻”也。那麼我們就看看《說文解字》對它們的解釋吧!

『說文解字』

(撚)執也。從手然聲。一曰蹂也。乃殄切

『說文解字注』

(撚) 執也。執者、捕罪人也。引申為凡持取之偁。廣韻曰。撚者、以手撚物也。從手。然聲。乃殄切。十四部。一曰厹也。蹂者、獸足蹂地也。

很明白,“撚”是“執”“蹂”的意思。

再者“上捺下撚”是一個互文的修辭手法,“捺”是用手“按”的意思,“撚”則是用腳“蹂”的意思。這裡不存在揉轉的意思,這句話應翻譯成“筆畫的各種運動,如腕腳趯挑斡旋。上面重按行筆,下面也要蹂踏用力,用筆的使轉都要讓它和諧有韻律,不要忽然輕細的象馬蜂的腰,又忽然粗重的象仙鶴的膝蓋。”《說文解字》對“捻”的解釋是“指捻也。從手念聲。奴拹切。”

所以不要再根據這一句說王羲之首創的“轉筆”“捻管”了。

“轉筆”“捻管”實是多餘。“轉筆”“捻管”是比較容易得到外形圓轉的線條,看似也是中鋒行筆,可是這樣的運筆使筆鋒失“勢”,筆畫質量可想而知。圓轉的篆籀筆法轉折處不是這麼寫的。


藝素簡


古今書家向來對執筆有種種不同主張,只是因為執筆方法的確有著複雜多變性的緣故。有的書家認為自己的執筆是最正宗的傳承了古法;也有的書家出於善意,從生理功能考慮,結合自身書法實踐,傳授執筆方法。各有說辭,難以分辨對錯。

爭議最明顯的是:“執筆五字法”和“撥鐙四字法”兩派。第一種觀點認為,由“二王”傳承下來的是“執筆五字法”,即:擫、壓押、鉤、格、抵”,以五字說明指頭的用處,形成合力把筆管促住,確保運筆運鋒。而第二種觀點認為,由古人傳承下來的是“撥鐙四字法”,即:“推、拖、捻、拽。”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捻管,有轉筆動作。古人書法字小,以二指、三指執筆,書法的靈動性和筆勢的跳躍起伏不大,很少用到腕力確是事實,因此這種說法似乎也合情合理。這兩種執筆的焦點在於:一是指頭起到固定筆管的作用,二是指頭參與運筆,有轉指的作用。

其實執筆真不需要如此迷信。它就是如同我們人吃飯,握住筷子,把食物送進嘴就完事。執筆亦同樣道理,只要保證自己完成書寫,就是合法的、正確的。

“轉筆”和“捻管”在古代書法理論中,確有此說法,而且根據他們的書寫習慣以及從傳世的經典之作分析,轉指用筆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並不是王羲之轉筆了,我們就一定要轉筆。我們怎麼轉筆也寫不出王羲之蘭亭序的水平。再說轉筆法也是古人結合自己的用筆習慣,創造的用筆方法,具有時代的侷限性和特殊性,不具有執筆的共性特點。如果我們不得要領,勉強轉指,就成了東施效顰。

我們切勿迷信古人的執筆方法,時代不同,書法表現形式不同。我們從符合生理特性這個根本出發,是最科學的。毛筆的筆鋒是軟的,要確保軟鋒在點畫中運行,完成點畫筆法,可以指動,也可以手掌帶腕力運作,以保證筆鋒在點畫中的書寫。但究竟哪一種更為科學合理呢?這就好比打乒乓球、打高爾夫球,為什麼都要大臂帶動小臂,才能把力傳遞到乒乓球板或者高爾夫球杆。同樣,我們手握毛筆,如果指頭動,手腕、臂也動,兩者都動不符合常理。古人因為字小可以控制,大字用此法肯定行不通。

沈尹默和潘伯鷹兩位先生,都是近代書法大師,他們精通古人筆法,集一生執筆經驗,誠懇地告誡我們:五指執筆法是正確的,不違揹人的生理結構的自然和方便。可見,這才是真正的執筆方法之道。而“轉指”和“捻管”,雖說古人擅長,但不適合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