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備的蘇軾為何仕途那樣不順?

菩提非樹LW


唐宋通史有看法,這個問題我來答:

自漢朝地方推舉人才以來,社會層面對入仕格外關注,而品行是入仕的關鍵點之一。到三國時期,虞翻作為一方縣令,也被州郡向朝廷推舉為茂才(秀才)。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度實行以來,德與才在很大程度上佔據了選官參照點的半壁江山。

至兩宋時期,科舉制度選材,日常考課品德,這種既定程序使得人們漸漸形成了一個似對非對的認識,即德才兼備即可為官。但事實上,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選官,可不僅僅是要德才兼備,因時而異。北宋時期,蘇軾被稱為德才兼備,按理應該是平步青雲,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這就不免讓人產生疑問。

先歸納三點

  • 01,德才兼備或可為官,但不是封建王朝的“為官必需品”
  • 02,封建王朝有一套隱性的選官標準,蘇軾並不適合於當時的標準
  • 03,大宋王朝的局勢和蘇軾的性格,造就了他一貶再貶、大起大落的官場人生

德才兼備,在未開科舉前,是選官標準的一部分,但也僅僅是一部分,而且佔比很小。因為當時考量的是全局,因為有一個門閥世族的存在,這些世家大族才是官場上的主力軍。隋唐廣開科舉以來,德這一項隱匿在了考試當中,而突出了才,尤其是武則天時期,大開進士科,以才為參考引入了一大批官員。

注意,這裡邊就有一個德才取捨問題,廣開科舉之後選官首先看的是才,至於德完全可以糊弄應付。這裡就提現了封建王朝選官的隱性參考,即朝堂的需要和皇帝的需要。首先是朝廷需要否,主考官是朝官,是否錄用他們說了算,他們自然要選取自己想用的人才,這是入仕第一步。會幸運,蘇軾踩中了這一點,他的確是主考官歐陽修所需要的人。

主考官以為,朝廷還有相對應的一股勢力 這是由黨爭所決定的,而另外一股勢力是否能夠接受,決定著所錄用之人的前途。至於蘇軾,自然不會被守舊勢力接受,而且蘇軾性格剛烈,向來我行我素,換句話說就是隻要自己覺得。結果是兩方都不接受蘇軾的存在,所以也只能隨波逐流了。

無論是個人的性格 還是個人對待朝堂鬥爭的態度,都直接或間接成為了朝廷內的另類 對於另類,朝官們的態度自然是一致的,所以蘇軾縱然德才兼備,也也只能隨波逐流不受重用。


唐宋通史


作為”千古一絕“的大文豪,蘇軾的文化造詣,無人能及。詩、詞、書、畫、文章,是中國文人的典範。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鼻祖。

蘇軾是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早就為蘇軾的才華所傾倒,十分喜愛。但為了避嫌,在錄取的時候,才”錯點“名次,結果讓曾鞏成為了狀元,蘇軾成為第二名(榜眼)。可見,蘇軾也是一個應試高手,策論文章寫得非常好。

但蘇軾的仕途,卻是非常不順。晚年時期,他總結自己,曾經開玩笑說自己的一生成就,就是”黃州、惠州、儋州“,都是三處被貶的地方。尤其是被貶海南儋州,在當時,與賜死沒有多大區別。

少年成名,科舉揚威;中年被貶,到處流浪。只能說,蘇軾的情商不高。作為官員,他是”裡外不是人“,既不能容於舊派,也不能容於新派。烏臺詩案,直接得罪皇帝宋神宗,差點over。先不管蘇軾的政治觀點如何,但作為一個智商奇高無比、文學修養冠絕千秋的牛人,只能說他的情商堪憂。好在宋太祖開國的時候,立下規矩,不能殺文人。否則,蘇軾不知道被殺幾遍了。


歷史秀才劉伯虎


北宋政壇上湧現過許多傑出的人物,蘇軾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可是,為什麼德才兼備的蘇軾仕途那樣不順呢?


一、蘇軾生不逢時,他守制結束回到朝廷,正是王安石開始熙寧變法的時期。蘇軾對新法提出異議,被新黨排擠出京城。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蘇軾性格過於剛直,不夠圓滑,其實縱觀整個熙寧變法時期,因為對新法提出不同意見被貶謫出京的,還有王安石亦師亦友的呂公著、學生鄭俠等人,豈止是蘇軾一人,難道都是因為性格不夠圓滑嗎?主要還是王安石代表的新黨沒有容人之量所作的排除異己的錯誤做法。


等到王安石罷相以後,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掌握朝政大權的時候,舊黨又開始了新的一輪政治大清洗,蘇軾就事論事,認為完全廢止新法並不合適,又被打入了被清洗的行列,貶謫南荒。


二、蘇軾的才華在同一時期,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與之比肩,他參加科舉考試的文章更是被歐陽修等人稱讚,他的制科考試成績甚至可以說空前絕後,皇帝認為這可是宰相之才。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蘇軾招致了很多人的嫉妒之心。


第一個就是王安石。王安石雖然在文學上也是很有造詣,但是和蘇軾比起來,還是稍遜一籌。蘇軾對他的新法提意見以後,他表面上沒怎麼樣,暗地裡給蘇軾穿小鞋,把他弄到開封府擔任繁雜瑣事最多的負責案件審理核查的推官一職,結果人家蘇軾遊刃有餘。王安石拿蘇軾沒轍了。後來蘇軾負責開封府科舉考試某一場的出題考官,他出的題目映射王安石在朝廷上搞一言堂,這下王安石開始對他打擊報復,蘇軾不得已自己申請到地方去任職。


第二個就是沈括。沈括和蘇軾本來還算是朋友,但是他作為王安石新黨成員,到杭州去看望蘇軾,然後把借來的蘇軾最新詩集全都畫上重點,回到京城,就向皇帝打了小報告。也許沈括不夠腹黑,沒找出太明顯的黑材料,這事就不了了之了。


第三個就是炮製出烏臺詩案的文字獄小集團,包括李定、舒亶、王珪等人,他們用蘇軾的詩文斷章取義,弄出了宋朝第一起文字獄。蘇軾在獄中三個多月,備受折磨和逼供的恥辱與痛苦。


對於蘇軾因為詩文招致牢獄之災,差一點丟了性命,也有人認為完全是蘇軾自己不夠謹慎,純屬不作不會死的那一夥。這麼說就有一點過了。所謂文字獄,就是雞蛋裡挑骨頭,就連神宗皇帝對李定那幾個整出來的所謂罪狀都不以為然。


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王珪就解釋說:"陛下飛龍在天,軾以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蟄龍,非不臣而何?"神宗則回答:“詩人之詞,怎麼能這麼牽強附會呢?蘇軾詩句說的是檜樹,關我什麼事兒?”

綜上所述,蘇軾始終不被重用仕途坎坷不順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外部的政治環境因素,身陷新舊兩黨的黨爭之禍,這個影響,一直到蘇軾故去,都沒有消除。徽宗年間甚至公開查禁蘇軾的詩詞文章。


另一個就是人的因素。當時政壇上從朝廷重臣到奸邪小人,無一不對才華橫溢的蘇軾有著強烈的嫉妒心理。這一點,從王安石到李定等人都一樣。在這兩個因素的影響之下,蘇軾就是有經天緯地之才,根本不能在仕途上有所進取,只是在貶謫的路上顛沛流離了大半生。


劍上風雷


蘇軾給愛妾王朝雲寫過一副對聯。

上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

下聯:古調獨彈,每逢暮雨倍思卿。在這幅對聯裡面包含了蘇軾對自己人生的評價——不合時宜。一句不合時宜造成了蘇軾一生坎坷。蘇軾醫生可以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是蘇軾1056年進京考取進士到1079年調任湖州知州,這一時期,前期還沒有王安石變法,後期蘇軾未遭到新黨迫害;第二時期是1079年烏臺詩案到1085年蘇軾任朝奉郎知登州。這一時期是王安石為首的新黨執政時期;第三時期是1086年蘇軾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到1093蘇軾任定州知州,宋哲宗執政。這一時期是以高太后為首的舊黨執政時期;第四時期是1094年被貶寧遠軍節度副使到1101在常州逝世。這一時期新黨再次執政。這四個時期蘇軾仕途第一、第三時期仕途雖然不能說平步青雲,卻也可以說仕途坦蕩;第二、第四兩個時期就屬於蘇軾人生、仕途雙坎坷時期。下面就分時期看蘇軾仕途坎坷。


第一時期從1056年到1079年。

1056年蘇軾參加科舉考試,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1065年還朝判登聞鼓院。1066年蘇洵去世,蘇軾回鄉守孝三年。1069年回京,1071年以杭州通判離京。1074年秋,密州任知州。1077年四月在徐州任知州。1079年四月調為湖州知州。從蘇軾履歷來看這一時期蘇軾仕途雖沒有大升遷,卻也沒有遭到迫害。蘇軾第一任官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期間蘇軾大力推行改革,政績斐然。蘇軾第一次回京,王安石對蘇軾的改革觀念很是欣賞,想要招蘇軾加入新黨變法。可是當時歐陽修等人均反對變法,蘇軾沒有答應,也沒有便是反對。直到1071年新法弊端展現出現蘇軾才上書反對變法。引起王安石不滿,在御史官攻擊下蘇軾自請離京。從杭州通盤到湖州知州蘇軾這八年時間官職略有升遷,政績卓著。但是蘇軾在這期間寫下大量詩文,這些詩文一方面表達了蘇軾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另一方面表達了對新政的弊端的不滿。與此同時蘇軾在北宋文壇地位逐漸提升,影響力不斷增大。宋朝是文人治國的典型朝代,對於言論把控非常嚴格。蘇軾在文壇影響力增大和反對新政的思想引起新黨不滿。於是在蘇軾湖州任上爆發了著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

第二時期1079年到1085年。

1079年蘇軾被誣陷下獄,在獄中度過了黑暗的百日。烏臺詩案給蘇軾帶來了精神、身體雙方面的打擊,因此受牽連多達80人。最終以蘇軾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本州安置”身份幾乎相當於當地管理的罪犯。黃州這幾年是蘇軾人生最黑暗的時期。烏臺詩案蘇軾因詩獲罪,於是做出了“不復作詩文”的決定。“本州安置”的身份讓蘇軾窮困潦倒,看見小麥豐收感慨“但令人飽我愁無”!同樣也是在這一時期蘇軾詞、文創作取得非凡成就。赤壁賦、念奴嬌等等都是這一時期創作。蘇軾的文壇地位繼續攀升。

第三時期1086年1093年。

在這幾年是蘇軾官場最矛盾的幾年,一方面蘇軾得高太后賞識,不斷升遷,希望政治上能有所作為;另一方面高太后為首的舊黨當政出現前所未有的政治黑暗,對於新法相關內容不做辨別全面否定,令蘇軾十分痛苦無奈。蘇軾在1085年一年之內連續三次升遷,卻因與舊黨人政見不合,蘇軾在朝中處處受排擠。於是1089蘇軾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隨後被調往潁州、揚州。這期間是蘇軾最愜意的官場生涯。雖然蘇軾的官職不高,卻有龍圖閣學士的殊榮,代表著他朝廷肱股之臣身份。這之前有這份殊榮的有范仲淹、包拯等。在地方為官遠離朝廷紛爭,又能造福一方,我們常說的杭州蘇堤就是蘇軾這一時期修建。在文學方面這一時期的蘇軾可以算得上是北宋文壇領袖,蘇門四學士名滿天下,蘇軾自己更是曾經擔任翰林學士。但是這一時期蘇軾被打上元祐黨人身份,造成了蘇軾接下來人生悲劇。

第四時期1094年到1101在常州逝世

這一時期宋哲宗掌權,新黨人當政。開始了對元祐黨人的清算,蘇軾在終點照顧之列。於是從1094年開始蘇軾一路被貶從寧遠軍節度副使,到被貶至惠州,再到儋州。宋朝開國皇帝定下不殺文人的規矩,被貶儋州市當時最重的處罰。這幾年蘇軾一直被貶卻也對嶺南開發做出不少貢獻。蘇軾在惠州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做嶺南人”宣傳詩句。在儋州蘇軾開發儋州,興辦教育。蘇軾北歸不久,這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而儋州當時更是留下不少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傳說。這一切功績也不能掩蓋蘇軾這一時期的悲慘仕途。

縱觀這四個時期,蘇軾經歷了兩次大起大落起落,全是因為變法的新舊黨政。蘇軾對於變法的態度始終保持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反對變法弊端,提倡適當變法。這樣的政治態度導致蘇軾被冠以政治投機的名頭,被兩黨之人所不容,導致了蘇軾仕途坎坷。從另一方面來看,蘇軾的文學創作巔峰期正式在蘇軾經歷磨難之後黃州時期,生活的磨難,政治的失意讓蘇軾有時間進行大量遊歷創作。也正應了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傍。


詩與歷史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一生,於政治上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因此,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所以,一生仕途不順!

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歐陽修認為蘇軾將來文章必獨步天下。

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 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四年後還朝判登聞鼓院。治平二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 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秋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四月調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1079年蘇軾四十三歲,調任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 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

1085年,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 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 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 中書舍人,不久又升 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調往潁州任知州、1092年任揚州知州、1093年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1094年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

1097年年已62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1100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1101年8卒於常州(今屬江蘇)。

縱觀蘇軾一生,於政治上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因此,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所以,一生仕途不順!


大江侃歷史


縱觀蘇軾生平事蹟,起起落落,在京做官時間不長,始終進不了朝堂之上的權力中心,很多時間都是被貶他鄉,一生顛沛流離,鬱郁不得志。

表面上看,是受到朝堂上新黨與舊黨的打壓導致,但從根本上分析,還是被自己脾氣性格太過不羈,不懂為官之道所致。

個人覺得,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太過耿直,不夠圓滑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頗感憤怒,於是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王安石變法初期,是受到皇帝的支持的,王安石當時可算是實權派。蘇軾作為作為一名普通官員,不識時務,不支持變法,這不僅僅是得罪了王安石,還是在打宋神宗的臉,肯定是得不到便宜的。

在那種情況下,最好的方式是低調圓滑,曲線迂迴的方式,官低位輕,正面硬懟,簡直就是以卵擊石,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現。

2.放浪形骸,書生意氣

《烏臺詩案》,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為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

向皇帝寫奏章而已,按照正規格式用詞就行了,中規中矩的表表忠心即可。可是,蘇軾姿勢文采不錯,洋洋灑灑寫了一堆牢騷,又被新黨給抓住把柄,參了一本,整進大牢,差的丟了小命。

官場無小事,很多人謹小慎微都多有差錯,蘇軾太過文人志氣,不當回事,搞出節外生枝之舉,差點仕途結束。

3.機會來臨,不知把握

蘇軾仕途本有轉折的機會,那就是,舊黨司馬光重新上臺掌權,這時司馬光想啟用蘇軾。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為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

這是非常好的一次機會,話說朝堂有人好做官,做官要學會站隊,蘇軾經歷了這麼多年官,居然又犯糊塗,不知前車之鑑麼,同樣的錯誤犯了2次,可惜呀。

雖說蘇軾不太懂得為官之道,但是他的書法、文章名揚天下,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時,他在地方當官時,也能盡心盡力為百姓做事,也算造福一方百姓了。





小諸葛歷史觀


蘇軾德才兼備,卻仕途不順,不得重用。

這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當時朝堂政局的原因。


一、政局

當時的政局分為新舊兩黨,朝堂上跟著王安石提倡變法的官員為新黨,而以司馬光為首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官員稱為舊黨。

而蘇軾,也是反對王安石變法時反對派代表人物之一。

但是,蘇軾的政見卻與典型的守舊派不同。蘇軾在仁宗時期就提倡變法,但是卻反對王安石變法,認為其變法措施太過於激烈,因此對王安石變法批判與抵制。

因此,新舊兩黨都不拿蘇軾當自己人。

新黨得勢時,他數次上書皇帝反對新黨變法,舊黨得勢時,他又不滿舊黨對新黨的趕盡殺絕。

朝堂之上,他不是新黨,亦不是舊黨。

他就是蘇軾,行事皆是自認為,皆是順心意。

二、性格

蘇軾滿腹不合時宜,向來不曾趨炎附勢。

可朝堂之上,天真率直的他,在政治的鬥爭漩渦中,與王安石爭,與司馬光爭,甚至與帝王爭,與大勢爭!

他學不會依附某一方勢力長袖善舞。

他是蘇軾,他只做他認為對的事。

人們大抵都只知道蘇軾前赤壁賦裡的豁達胸襟,可那是假的;後赤壁賦裡那個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蘇軾,才是真實的蘇軾。

也許蘇軾並不曠達,他只是無可奈何。

對蘇軾和仕途與北宋的朝堂,這是一場悲劇,國家不幸詩家幸,對於文學,這是何等的幸運。

朝堂之上的勾心鬥角險惡至極,而蘇東坡從政卻不改他的文人秉性。從蘇軾的性格來看,他接二連三被貶,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蘇軾有這樣一首詩

《洗兒戲作》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是蘇軾對孩子的祝福,也是蘇軾對自己一生的自嘲。


蟬鳴七月


大家好,我是讀史如品茶,歡迎大家聽我解說《德才兼備的蘇軾為何仕途不順》。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進士出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在北宋歷史上,蘇軾確實德才兼備,但為什麼這樣一位人物在仕途上卻屢屢不順,原因是蘇軾的性格。他的性格太過於正直,為人率真,並且嫉惡如仇,眼睛裡揉不得半點沙子,又不識時務直接抨擊時政,在朋黨之爭嚴重的宋朝,他的這種性格使得他腹背受敵,仕途屢屢不順!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下因為性格原因,蘇軾是如何被一貶再貶的。

一貶。

北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科舉考試,因為他的文章清新灑脫,受到了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並考中進士(進士及第稱號),在京城一時間名聲很大。後來因為母親病逝,回家守孝了三年。三年之後,蘇軾回到京城,此時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主考官歐陽修都因為反對變法被貶離京。於是蘇軾上書宋神宗,直接批評變法的各種弊病,這使得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等人在皇帝面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為了避免受到打擊,於是請求出京任職,於是被朝廷派往杭州任通判。後來又依次被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徐州任知州、湖州任知州。

二貶。

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四十三歲,朝廷調他去湖州任知州。上任後,他例行公事給宋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的感謝信。此時,雖然變法的領袖人物王安石和呂惠卿都相繼下臺,但御史臺仍然被變法派把持。於是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的語句謗訕蘇軾,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壓倒蘇軾的聲音。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臺派人逮捕,要置蘇軾於死地,王安石當時退休在金陵,便上書皇帝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最後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的上書而停止並救了蘇軾,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蘇軾也沒有想到,自己最終居然是被王安石所救。

三貶。

公元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等守舊派重新被朝廷啟用,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遭到他們的打壓。此時,蘇軾再次向皇帝上書,直接抨擊守舊派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被容於變法派,又不被容於守舊派,所以為自保,只能再次要求外調。

四貶。

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蘇軾被召回京師,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依次調往潁州任知州、揚州任知州、定州任知州。

五貶。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執政,變法派再度被啟用。蘇軾又被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又過了四年,已62歲的蘇軾被貶到了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





讀史如品茶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應該來說,這麼有才的一位天才誕生隨意在任何一個朝代,他應該有很好的生活和發展前途,可是事與願違,因為蘇軾自從考上進士做官以來,經常是被各種排斥,很少做過前途無量的京官,經常因各種原因被外放到北宋的偏遠地區當官,最終死在了晚年外放海南的官職上,下場很是悽慘。

之所以有這種情況發生,主要和北宋的朝廷內部鬥爭有關。當時,北宋朝廷分為新黨和舊黨,在日趨嚴重的國內形勢下,他們依據自己的治國理念和做人處事原則,拉幫結派,結為朋黨,互相攻擊對方,不惜一切代價為自己的集團人員謀取利益,更竭盡全力地推行自己的主張,狠心地推翻對方的主張,上演了一出又一出讓人眼花繚亂的好戲,更在間接地內耗著北宋王朝的那點兒殘存的國力。這種情況一直存在著,直到北宋滅亡……比如,司馬光和王安石分別執政期間,由於二人的政見不同和二人同是當時的大名人,所以他們都是在位置上公報私仇,打擊了不少無辜的官員,甚至於有過之而不及,做了不少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把個偌大的北宋王朝搞得更加的混亂不堪……

蘇軾就是生活在這種情況下的無辜官員。他的寫作能力、書法能力和繪畫能力堪稱一絕,可是他卻是政治上的低能兒,這可能就是上天的公平吧!也就是這種政治智商的殘缺,蘇軾的官運很坎坷,甚至於慘不忍睹,因為他不被當時的朝廷所容忍,更不被當時的大臣所待見,是誰都想打擊的可憐人!當官的人如果沒有政治智商或者政治智商不多,他要吃虧的,而蘇軾就是這樣的人。因為他的政治智商不高,因為他對官場那一套不太熟悉,因為他的任性驕傲,所以,蘇軾經常當了無辜的出頭鳥,經常會發表一些得罪人的言論,也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兩頭不討好,總當出氣筒和受氣桶,被當權派和在野派都打壓。

上天是公平的。我們雖然看不到官場上春風得意的蘇軾,但是,我們看到了文學聖地領域、書法領域和繪畫領域的奇才蘇軾!正是因為他的仕途不得意,所以,蘇軾很少把精力放在官場上面,而是愛做喜歡做的事情,寫詩歌,寫文章,畫畫,到處瀏覽山川河海,經常品嚐當地的美食,和三五好友秦觀、黃庭堅等人總是搞一些文學聚會,為後世留下了很多的作品和美談,並在外放做官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的佳話和佳餚美宴!



小小花vlog


歷史上德才兼備的人,仕途坎坷的人很多,蘇東坡就是其中的一個。蘇東坡,不光仕途不順,不斷流放,甚至坐牢,差點送了命。不過,也正是這樣的經歷,才給他的作品,人生閱歷增加了厚重及滄桑感。

蘇軾,北宋中期最著名的文壇大家、書畫家,開創一代詞派。他不僅文章寫得好,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還在書法、繪畫、詩詞、佛學,美食等各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和成就。按理來說,這麼一個超級天才,如果隨意放在任何一個時代的話,他都會大受歡迎,應該會有最好的生活和發展前途的。可是,事與願違,蘇軾自從考上進士做官以來,經常是被各種政治勢力、小人排斥,經常因各種原因被外放到當時的最偏遠地區當官,晚年還外放海南的官職上,回來途中離世,讓人唏噓不已,為蘇軾及那個時代而悲哀,容不下天才。為什麼呢?

我想,之所以發生這種情況,主要跟當北宋的朝廷內部鬥爭及他個人性格均有關。

當時的北宋朝廷,分為新黨和舊黨,兩派之間各有自己的治國理念及做事原則,互相拉幫結派,結為朋黨,來攻擊對方,某種程度上,黨爭也是間接地內耗了北宋王朝的那點兒殘存的國力。這種情況一直存在著,直到北宋滅亡。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當時時政治領袖司馬光和王安石,他們執政期間,二人的政見不同。所以,他們打擊了不少意見不同的官員,把個偌大的北宋王朝搞得更加的混亂不堪。

蘇軾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儘管,他的寫作能力、書法能力和繪畫能力堪稱一絕,可是他性格上卻不是喜歡妥協的人,有著自己獨立的主張,說白了就是不圓通,不圓滑,這在政治上是大忌,可能這也是蘇東坡政治智商的殘缺吧,或者說,他不屑迎合,導致兩邊都不討好。

蘇軾一生官運很坎坷,他才華橫溢,喜歡講真話,這樣很不容易被當時的朝廷所容忍,更不被當時的大臣所待見,甚至有小人嫉妒他,以把他打倒為榮,誰讓他名氣這麼大呀,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而他,作為一個當官的人,又沒有保護自己的手段,用現代話講就是政治智商不足,這樣他肯定是要吃虧的,而蘇軾恰恰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由於,他的政治智商不高,性格孤傲。於是,蘇軾就經常當了無辜的出頭鳥。當然,他也會發表一些得罪人的言論,導致兩邊都不討好,結果被當權派和在野派都打壓,自然仕途不順了。

不過,上天也是公平的,有利有弊。我們雖然看不到官場上春風得意的蘇軾,但是,我們看到了文學聖地領域、書法領域和繪畫領域的奇才蘇軾!也許,正是因為他的仕途不得意,才造就了蘇軾這個奇才,他才會有更多的精力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寫詩歌,寫文章,畫畫等等。而且,他不斷流放,等於變相地增加人生閱歷,到處瀏覽山川河海,品嚐當地的美食,體驗生命。

於是,作為北宋中期文壇領袖的蘇東坡誕生了,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這一切,都是留給中華文明的寶貴人類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