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棺材南擡,繩斷便葬”究竟有何意圖?

李某某先生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劉備的軍師,蜀漢集團的丞相,為劉備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立下了汗馬功勞。在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的渲染下,諸葛亮幾乎成神。像“空城計”、“草船借箭”這樣傳奇的事件,全都是羅貫中無中生有或張冠李戴。但要說諸葛亮沒有才能也是不客觀的,畢竟在劉備死後,蜀漢全靠他在維持。而諸葛亮為了劉家江山也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為了能在死前給劉禪打好基礎,諸葛亮是六出祁山、五伐中原。但諸葛亮在軍事方面,可能確實不如龐統,所以五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又因為他事事親力親為,所以最終累死在了五丈原上。雖然他不一定會像小說中說的那樣會借天續命,但對於自己的大限之期,諸葛亮還是清楚的。當時蜀軍正在戰場上與魏軍對峙,如果被司馬懿得知他的死訊,蜀軍必定一個也跑不了。所以諸葛亮命姜維和魏延率軍往回返,同時推出用木頭雕刻的他的塑像。

狡猾如狐的司馬懿懷疑諸葛亮是故意裝死引誘魏軍襲擊,所以非但沒有襲擊,反而還率軍後撤數里。等他醒悟過來這是諸葛亮的計謀時,率軍追去又被諸葛亮發明的扎馬釘給阻攔了去路。魏軍這邊清理完之後,蜀軍早已撤退完畢了。與此同時,病死在五丈原的諸葛亮,卻並沒有安排人將他的遺體帶回屬國。而是讓四個人抬著他的棺材不斷往南走,繩子斷在哪裡,就將他安葬在哪裡。諸葛亮這又是為何呢?

主要是為了防止盜墓和躲避仇敵。中國人古人視死如視生,因此厚葬之風盛行。雖然諸葛亮再三強調自己下葬時一切從簡,不要其他陪葬物。但盜墓賊可不一定信。他再怎麼說也是蜀國丞相,如果被盜墓賊得知他的墓址,豈有不盜之理?此外,諸葛亮在國內和國外還有很多的政敵。如果他們和伍子胥一樣挖墳鞭屍,那諸葛亮豈能好過?所以他便給手下人下了這麼一條“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的命令。

他熟知人性,知道抬棺的四人肯定不會真按他說的“繩斷便葬”,因為那樣太耗時耗力了。而他們一旦沒有完成任務,劉禪肯定不會饒了他們。這樣一來,就沒人真的知道他葬在什麼地方了。而事實也如他所料,那四個抬棺的人嫌太辛苦,匆匆找了個地就把他給埋了。等他們回去後,劉禪感覺回去的過早,果然進行了審問。後來那四個可憐的傢伙就給諸葛亮殉葬了,此後再沒人知道他真正的葬身之所。而現在定軍山的武侯墓,不過是衣冠冢而已。


Boss爆史


在諸葛亮離世之前,他曾經也為了自己的身後事擔憂過,並囑咐過按照“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的方法來確定墓葬位置,而諸葛亮說出的這句話也體現了他的智慧。這句話的主要意思就是在諸葛亮離世後,讓人負責抬著棺材然後上路,如果繩子斷了,那麼就可以在繩子斷的位置下葬,這樣做的話別人自然就不知道諸葛亮陵墓的位置。


雖然這種說法比較普遍,但是根據史學家所查看的資料可以發現,其實在正史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所以這個故事應該是杜撰的,作者可能為了在三國演義小說中突出諸葛亮的智慧才能故意安排了這樣一個橋段,而這件事情並沒有真實發生過。但是如果按照作者的創作思路來分析,諸葛亮為什麼要有這樣的主張呢?


首先諸葛亮一生都在為蜀國的江山努力,也是因為對蜀國的擔憂而離世,所以即便是死了,諸葛亮也希望可以當蜀國的保護神,繼續在地下為蜀國謀劃將來。

為此諸葛亮需要給自己找一個清淨的地方下葬,不能將陵墓的位置公佈於眾,否則會引來很多百姓祭拜,也會給盜墓者盜墓的機會,諸葛亮希望死後可以讓陵墓位置更加神秘,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安排。


其次諸葛亮一生都在為戰事出謀劃策,他雖然不用親自上戰場,但是每一次作戰都有他的參與,當時蜀國一直致力於北伐,雖然對於蜀國來說這是一個偉大的計劃,但是對於征戰沙場的將士和他們的親人來說,這就是勞民傷財毫無意義的舉動。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時的蜀國其實並不具備北伐的實力,但是卻對北伐非常熱衷,導致很多百姓的親人都死在戰場上,也加重了百姓的負擔。當時的蜀國百姓因為生活比較困苦,其實難以體會到蜀國目標計劃的偉大,反而感覺統治階層毫無道理可言,而諸葛亮親自參與謀劃作戰,很多百姓就將親人的死記在諸葛亮的頭上。


如果讓所有人都知道諸葛亮陵墓的位置,會遭到很多仇家和百姓們的報復,這樣諸葛亮不僅無法在安息,陵墓中的陪葬品也會被盜走被損壞,諸葛亮應該已經考慮到了這些層面,所以才會做出這樣的安排,不讓別人輕易知道自己陵墓的位置,只希望可以消無聲息的下葬。


尚武菌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尚武菌,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棺材南抬,繩斷便葬”,這是傳說中諸葛亮生前的最後一計,其目的是不想讓別人知道他葬在何處,不過這裡麵包含了太多不確定的因素,所以這個傳說並不完美。

按照流傳的說法,諸葛亮在五丈原之戰的時候,有一天夜觀天象,發現自己星宿中的主星暗淡無光,心裡頓時涼了半截。他把姜維叫到跟前,指著那顆主星說:“你看,那是我的星宿,如今客明主暗,你可知這是何天象?”

姜維詫異地說:“主星沒油了?”

諸葛亮嘆口氣說:“沒錯,我馬上要油盡燈枯,命不長久矣!”

姜維連忙問道:“軍師可有破解之術?”

諸葛亮向姜維介紹了“七星燈續命”的方法,並告誡在續命的七天內,不允許任何人進營帳打擾,否則燈滅人滅!

那時正好是中秋,姜維帶著兵士守在帳外為諸葛亮把守,一切都進展很順利,眼看第七天馬上就要過去了,突然大將魏延闖進了諸葛亮帳中大叫:“報~曹軍大兵將至,是戰是撤請軍師定奪!”就在魏延衝進來的一剎那,諸葛亮用於續命的燈被吹滅了!

姜維一拍腦袋大叫:“完了~完了!”說完就要撥劍殺魏延,諸葛亮馬上制止說:“此乃天意,怪不得他。”

魏延走後,諸葛亮一病不起,不久後就駕鶴歸西了。後主劉禪得知消息非常悲痛,準備厚葬諸葛亮,這時候姜維把諸葛亮的遺書遞給了劉禪。

按照遺書交待,諸葛亮要求死後一切從簡,只需要他準備一口棺材,然後用胳膊粗的繩子綁好,命四名強壯士兵抬起往南走,待“槓斷繩爛”時即可就地下葬!

劉禪按照諸葛亮的吩咐,一切都安排好了,四名抬棺的士兵就開始往南走去。走了一天一夜,四名士兵又累又餓,便停了下來休息,順便吃點東西。

四人坐在路邊,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其中一位就說了:“那個,出門的時候你們誰帶了乾糧?”

“沒有啊!我以為主公給安排的糧食都在你們那保管呢。”

“那有錢不?去買點吃的來,餓死了!”

“我這沒有,你們也沒給嗎?”

四人都呆住了,沒糧又沒錢,這繩還沒斷我們的腸子要餓斷了!

於是四人商量,乾脆就在這裡埋了算了,回去後大家誰也不許告密。就這樣,諸葛亮被就地埋葬了。

四人回去向劉禪覆命,劉禪感到奇怪,這才出去兩天,這麼粗的繩子就斷了?於是問他們一些細節的東西,結果四個人答的都不一樣,劉禪斷定他們是撒謊了,下令將四人都斬了。

過了一會,姜維好像想到了什麼,連忙對劉禪說:“主公何不先問清楚他們軍師葬在何處,再斬也不遲?”劉禪大叫:“有道理,快傳,刀下留人!”結果手下回報,四人皆已被斬,劉禪癱坐在椅子上直拍腦門:“唉喲,瞧我這豬腦子!”

就這樣,諸葛亮的墓成為一個謎,無人知道他葬於何處,最後一計為他創造了死後的寧靜,不被人打擾。

我的觀點

由於這個故事是個傳說,所以我們不能當成歷史來看,實際上諸葛亮的墓根本就不是什麼謎,他死後被劉禪追封為忠武侯,被葬在漢中市勉縣的定軍山腳下,明朝萬曆年間的按察使趙健曾為諸葛亮立了墓碑。

《三國演義》是小說,裡面有誇張成分和作者的個人想法,“棺材南抬,繩斷便葬”也是為了體現諸葛亮足智多謀,料事如神。但是人性豈能預料?如果抬棺的四人都是一根筋,一直給抬到海南島去,那不是要海葬了?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作為蜀漢第一開國元勳的諸葛亮,在北伐中不幸病逝於五丈原,為此蜀國上下痛哭流淚,此後不久蜀國便走開了下坡路,很多人都很惋惜他。

諸葛亮一生用計破敵無數,不過臨終前,最終設計了一計算計了劉禪,也讓後人無法找到自己的下葬之處。

關於諸葛亮死後入葬的說法有兩種:

  • 史書記載

在諸葛亮認為自己不久於人世的時候,便留下遺命告訴姜維,自己死後就近安葬於定軍山,不用為自己立碑,避免引來盜墓賊。金銀玉器不用放入一件,打造一口簡單的棺材,入殮時用自己平日穿的衣服即可。

劉禪知道後,痛哭不已,不久後下詔書為諸葛亮建立祠堂,不過這只是衣冠冢,下葬之處或許只有姜維知道了。

但他知道相父這樣做的原因就是不想讓人世人知道陵墓的位置,所以在定軍山處的祠堂被不少人認為這就是真實的墓葬。

其實這只是劉禪為了讓蜀漢臣民有一個祭祀諸葛亮的地方,沒有這個祠堂之前,他們的祭祀方式讓劉禪反感,會讓劉禪認為自己這個皇帝還不如諸葛亮,所以自己就大方了一把,讓世人祭祀蜀相諸葛亮的規格降低。

  • 棺材南抬,繩斷便葬

諸葛亮死後留下遺計,命令部隊偷偷後撤,在原本大營的地方故作疑兵,迷惑曹魏大都督司馬懿,自己的棺槨自然也是隨軍後撤。

由於魏延與楊儀的不和,分崩離析,此時蜀漢大軍原地不動,馬岱擔心蜀漢的安危,刀斬了魏延,蜀軍才得以後撤,司馬看穿了諸葛孔明這一計策,立馬派大軍追殺正在撤退的蜀軍。

不過姜維非常的聰明在設伏兵的時候,將諸葛亮生前打造的遺像拿出,嚇退了司馬懿的大軍,故此世人才會說:死諸葛,嚇跑了活仲達。

頂樑柱的倒塌

平安回到蜀漢後,後主劉禪看到了諸葛亮的遺體,痛哭流涕一點也沒有皇帝的樣子,像極了一位兒子在哭泣自己不久於人世的父親,不過我認為更多的原因是:他知道蜀漢的頂樑柱倒了,自己離亡國也不久了,畢竟蜀漢後期人才匱乏,這是眾人皆知。

諸葛亮想要趕緊出兵平定中原地區,為的就是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夠很快為後主掃平天下,但在劉備東征失利後,蜀漢的軍事實力在三國中是最弱的,他出兵不過是以卵擊石。

由於自己滿腹智囊才會與曹魏的交戰中,僥倖獲得幾勝,所以平定中原不過是妄想,但有諸葛在可保蜀漢二十年太平。

現在諸葛一死,劉禪不知所措,不過人已死,只能順其自然,打開了諸葛亮給自己的遺書,上面寫道:兵書以全數交給了姜維,陛下可重用他。

繩斷下葬

而至於臣的棺槨讓四名兵士從南門出城,一直走等到繩斷的時候,那時便可就地下葬,萬萬不可鋪張而引來盜墓賊。

劉禪即刻下令人去做這件事情,派了四名親兵做這件事情,路上很多人都來為諸葛送葬,包括一些政敵,四人抬著棺槨走了一天一夜,看到繩子沒有絲毫要斷裂的跡象。

於是他們便商量,現在以上山,不如將丞相的棺槨就地安葬,不然等到繩斷之時,我們必將累死,其他三人同意了這個決定。

四人回到成都的時候,劉禪不相信這麼快繩子就斷了,所以嚴加審問,四人托盤說出,劉禪大怒,將四人斬首。如此一來諸葛亮的墓葬無人所知。這也便是諸葛亮的最後一計,墓葬之地無人知曉。

諸葛亮一生為蜀漢付出了畢生心血,最終死後沒有招搖的下葬,而是草草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或許這也正好證明了他勤政廉潔的一生,對此大家是怎麼認為的呢?歡迎留言互動。


大國布衣


諸葛亮最後一計是這樣的:

由於諸葛亮日理萬機,為蜀國的大業鞠躬盡瘁,久而久之積勞成疾病倒在了五丈原。

五丈原是諸葛亮伐魏的前沿陣地。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能掐會算,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載,有祈禳續命之能。

眼看自己病入膏肓、油枯燈滅的最後時刻,諸葛亮決定用七天的時間,擺下“七星陣”法,披髮仗劍要向上天再借10年壽命。

六天過去了,在大帳外為師傅守候的姜維不由心中暗喜:“只要過了明天,師傅就可以續命10年,太好了!”



就在姜維高興的時候,意外出現了。

就在當天傍晚,由於司馬懿突然發起攻擊,大將軍魏延火急火燎來向丞相彙報情況。由於魏延腳下生風走得急,姜維一下子沒攔住,魏延一陣風闖進了大帳,身後的風撲滅了七盞油燈。

諸葛亮一下子癱坐在地下,手中的木劍扔出多遠。口中喃喃道:“吾命休矣,天意不可違也!”

姜維進大帳要砍魏延,被諸葛亮伸手製止了,傷心說道:“不關魏延的事,實乃天意也”。

第二天黎明時刻,也就是即將續命成功的第七天早上,一代名相諸葛亮闔然長逝,享年54歲。

後主劉禪得到噩耗後,急忙跨上快馬十萬火急趕到了五丈原。此時諸葛亮已去世五天了。

姜維跪迎劉禪,隨後把丞相臨終前寫給劉禪的一封信交給了他。

劉禪滿含熱淚打開了信,只見信中寫道:“我死後一切從簡,不墳不樹,只要往我口中放七粒米,手中放一枚銅錢即可……”

原來人死後有說講,不能空著肚子上路,這是諸葛亮要求口中放七粒米的原因。

手中的一枚銅錢,是過奈何橋給孟婆“忘憂湯”的茶水錢。

據說人的靈魂經過奈何橋進入陰間時,只要喝了孟婆的“忘憂湯”,世上的煩惱和恩怨一筆勾銷,不記得前生任何事情,輕鬆上路,不過孟婆湯是收費的。



在信的最後,諸葛亮囑咐阿斗:“派四個壯漢,用拳頭粗的繩子抬棺材往北走,繩斷時把棺材葬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我的陵墓。”

劉禪看罷有點疑惑,不知道相父為何要這樣?“還沒見過如此舉行葬禮的。”

阿斗轉而一想,相父深謀遠慮,也許另有原因,聽相父的話沒錯。

阿斗雖然滿腹狐疑,依然還是找了四位壯漢,對他們說:“你四人抬著棺材一直往北走,繩斷埋葬棺材回來領1000大洋的賞錢”。

四人一聽很高興,抬起棺材就上路了。

一天天過去了,到了第七天,棺材抬出了200多里地,四人再看大繩完好如初,根本沒有要斷的跡象。

這四人嘀咕開了:“咱哥幾個恐怕要累死也斷不了,不如咱們用石頭砸斷回去覆命領賞錢去吧。”



四人一合計,沒人跟著咱們,誰知道是自然斷還是砸斷的呢?只要咱四人套好詞,騙阿斗還不容易嗎?

想到此,四人就用石頭砸斷了繩子,把棺材埋了,拿著斷繩回去找劉禪領賞錢去了。

等劉禪看到斷繩後,沒多想就把1000兩銀子給了四人,四人均分,每人得了250兩,然後屁顛屁顛回家了。

四人剛走,姜維來找劉禪商議軍情。

姜維一眼看到斷繩,發現斷口很整齊,劉禪講了事情的經過。姜維一拍大腿,說:“陛下讓這四人騙了,自然斷的繩子沒有這麼齊整的斷口,這分明是用石頭砸斷的。陛下你想想,七天的功夫,拳頭粗的大繩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自然斷掉嗎?”

劉禪恍然大悟,於是傳旨把這四個欺君罔上的傢伙抓回來。

士兵很快把四人抓了回來,劉禪用大刑伺候,四人承認了造假,盛怒之下的劉禪把四人砍了。



劉禪剛要喘口氣歇會,姜維來問啥時候為丞相燒紙祭奠,劉禪猛然想起沒問四人把丞相埋在哪裡。他只顧發怒,正事都忘了,現在死人不會說法,劉禪懊惱的只拍自己的腦袋。

這就是諸葛亮最後一計,他考慮生前得罪了一些人,害怕對手掘墳盜墓使自己在地下不得安生。

他料定這四壯漢不會遵守協定繩斷落葬。諸葛亮看透了人性,知道沒人監督這四人,四人不會傻到一直抬著棺材到繩斷。

同樣諸葛亮也看透了劉禪,沒有人比他更瞭解阿斗,這是一個不動腦筋的人,料定他一定會盛怒之下斬殺四人。

只有這四壯漢知道埋在哪裡,四人一死,自己埋葬的地方就成了無人知曉的秘密了。這就是至今依然沒找到諸葛真身陵墓的原因。



目前所有的諸葛亮墓都是衣冠冢,真身葬在哪裡無人知曉。

不過諸葛亮這事做的有點狠,為了保住墓葬的秘密竟然讓四個壯漢為他殉葬,這有損他的的形象,所幸這只是傳說。


秉燭讀春秋


諸葛亮是一個傳奇太多的人物,生前就以神秘莫測的計謀聞名天下,甚至到了死之前,都安排了不少妙計,比如這一件事,傳說就是諸葛亮的妙計。<strong>

諸葛亮死後,吩咐四人抬棺,繩斷下葬。

諸葛亮在前線病逝以後,屍體被送回成都。按照諸葛亮的遺囑,劉禪安排了這次的下葬任務。由四個人抬著棺材一路向南走,一直走到繩子斷了的時候,就把諸葛亮給下葬了。

本身這個安排就有些超出常理,堂堂大漢朝的丞相,怎麼可能就這麼草率下葬呢?可是這是諸葛亮的遺囑,劉禪只能尊崇。所以他安排了四個人,這四個人走了好一陣子,繩子始終都沒斷,他們就想要偷懶,所以就割斷了繩子。

繩子被割斷也算是斷了,所以他們就在割斷繩子的地方,把諸葛亮給下葬了。下葬以後,這四個人就會領賞了。可是劉禪覺得不對勁啊,一查之下,這四個人果然招供是割斷了繩子,劉禪一氣之下,將這四個人都給宰了。

殺掉他們是容易,但是諸葛亮的埋葬地只有他們四個知道,這下劉禪慌了,找不到相父的屍體這是多大的罪過啊。

後來反應過來才明白,原來這就是諸葛亮的一個計策,目的就是防止有人找到他的墓穴,現在誰也不知道他到底藏在哪兒,反而不會引來盜墓賊。



還有一個版本,說是四個挑夫,一個伙伕一起去送葬。

依舊還是繩子斷了才會下葬,但是這次劉禪比較人性化,他給這四個挑夫還另外準備了一個伙伕。這個伙伕專門在路上給他們五個人做飯吃。

出門到深山老林裡,可沒什麼店家,所以伙伕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但是這個伙伕就想要獨吞賞金,所以在繩子斷了之後,就給這四個挑夫下了藥。

而這四個挑夫心裡不平衡啊,憑什麼他們這麼辛苦挑棺材,回去以後還要分夥夫一份呢?所以他們就在繩子斷後,將諸葛亮安葬了以後,順便把伙伕也給殺了。

沒想到這個時候四個人也毒發身亡,結果五個人沒有一個是活著回來的,那誰也不會發現諸葛亮的屍體了。這也算是諸葛亮窺探了人性,認為人都是會貪心的,尤其是在沒有任何監管的條件下,貪心暴露出來的幾率非常大。

真不清楚劉禪到底要給這幾個人多少賞金,以至於他們爭奪的你死我活。不過這件事最終達到了諸葛亮的目的,這是比較精彩的地方。

事實上,諸葛亮被安葬在了定軍山附近。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這裡距離成都至少有一個月的路程,所以趕回去屍體早就腐臭了。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這件事,所以為了早點入土為安,諸葛亮吩咐姜維為自己在定軍山附近尋找一處墓穴。

所以說諸葛亮在去世以後,其實是被姜維安葬在了定軍山。按照諸葛亮生前的遺囑,不允許在棺材內放置任何金銀珠寶,也不要給他立墓碑,以防被人盜取。

我覺得這還是比較符合諸葛亮的行事風格的,畢竟諸葛亮一生簡樸,不可能死後再來一個風光大葬。而且他死後不想麻煩別人,被送回成都以後,劉禪必然要為諸葛亮風光大葬,這不是諸葛亮的願望。

正因為如此,所以當地的老百姓漫山遍野地祭拜諸葛亮,這種情形是不利於維持穩定的。所以劉禪選擇在定軍山建造武侯祠,以諸葛亮的衣冠冢供大家前去祭拜。

現在我們依舊能夠看到這座武侯祠,很多人便認為這是諸葛亮真正的墓穴,其實並不是這樣。



既然姜維負責安葬諸葛亮,那麼他有沒有將這件事告訴劉禪呢?

姜維是諸葛亮生前最信任的人,據說還是他的親傳弟子。後來姜維也是為了恢復中原,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努力。

所以姜維成為諸葛亮託付後事的人,其實一點也不奇怪。既然姜維知道諸葛亮安葬在什麼地方,那麼他有沒有告訴劉禪呢?

要知道劉禪對諸葛亮的感情那是非同一般的,沒有諸葛亮,哪有劉禪的幸福生活呢?所以說劉禪對自己的相父感情很深,必然是要去探望一下諸葛亮真正的墓穴的。

如果劉禪向姜維提出了這個要求,那麼姜維會不會答應呢?姜維必須要考慮一件事,劉禪想要前去拜祭的話,必然是有不少隨從的。

這麼一來諸葛亮的墓穴可就沒有任何神秘感了。所以姜維必然要拒絕劉禪的這個請求,那麼他該如何巧妙地拒絕劉禪呢?

我認為這就是那幾個故事的來源,或許姜維告訴劉禪安葬諸葛亮的方法,就是諸葛亮本人出的主意。其實這一切都是姜維的計策,目的就是希望劉禪不要去尋找諸葛亮真正的墓地。

即使劉禪識破了這個謊言,可能劉禪也不會說破,畢竟劉禪也知道,不應該去打攪諸葛亮,這或許是諸葛亮最理想的結局了。

<strong>


江湖小曉生


“棺材南抬,繩斷便葬”,丞相的最後一計是在防盜墓啊!

九絕龍脈打蟻洞,挖墳撅墓盜王侯,

摸金校尉今何在?半江河水半江紅。

陽間人有陽間宅,陰間人有陰間宅,世事如棋,黑白相合,方得規矩,而“葉落歸根,入土為安”是我們華夏民族從古代延續至今的規矩。

從秦始皇陵,到大清陵墓群,古代王侯將相們對“陰宅”的要求不可謂不執著,人人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可在盜墓者的眼裡,“黃金屋”並不在書中,而是在“墓中”。正所謂“十墓九空”,古代盜墓者的猖獗可見一斑。

眾所周知,諸葛孔明在“三國時代”是智慧的化身,謀臣的代表。

羅貫中老先生評價諸葛亮為“智多而近妖”,但人總要面臨生老病死,即便是IQ指數接近“妖魔”等級的諸葛亮,也逃不過生死的輪迴。

諸葛亮的仇敵曹操,是盜墓界的大佬級人物,“摸金校尉”便是曹操創造出的官職,因此,諸葛亮死後,他的陰宅難免會遭到盜墓者的光顧。

諸葛亮為了守護最後一份安寧,特地在大限將至的時候,派遣心腹奴僕傳信給劉禪。

諸葛亮請求劉禪,專門安排四名能夠信任的士兵給他下葬,並著重囑咐,一定要讓這四名軍官抬著他的棺材一路往南走,抬棺的槓繩在哪裡斷掉,棺材就葬在哪裡。棺材下葬後不能合土,不能立碑,棺木中不能有任何陪葬品,墳墓周圍不能栽樹,不準在墓前祭祀,任何參照物都不能留下。

四名士兵抬著棺材走了一天一夜,槓繩仍然沒有斷掉,早已體力不支的四名士兵索性把槓繩砍斷,將諸葛亮的棺材按照要求就地掩埋。

四名士兵拿著砍斷的槓繩回去交差,劉禪摸了摸繩子的切口,一眼便看出了端倪,雷霆震怒的劉禪以欺君之罪將四名士兵處斬,從此世界上,就再也沒有人知曉諸葛亮墓的下落了。

以諸葛亮的智慧,怎麼可能不知道繩子不會斷呢?

諸葛亮早就料到了士兵們會偷奸耍滑,也料到了劉禪一定會殺死抬棺的士兵,那四名士兵,一開始就是陪葬品。

其實一切都在諸葛亮的計劃之中,才使出這樣的計謀。

這就是“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的典故。


白話歷史君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您這是《三國演義》裡邊的事,這要是擱正史當中,這就沒地找,壓根就沒這檔子事。

在《三國志》當中記載,諸葛亮去世之前,就給劉嬋留下一封遺書。

就在這遺書當中交待了一下蜀中一些個事,如何如何管理,你自己個又要咋樣,在最後邊就寫了關於自己下葬的事。

他就說自己死後,別的地方也別找了,就定軍山這塊就挺合適,也別整那麼些個繁文瑣節的,就挖個坑,把棺材擱裡邊就得了,簡單的說就是薄葬。

沒您說的,讓四個壯漢,抬著棺木一直走,走到繩子斷了之後,再埋,沒這事。

題主說的,這其實就是一故事,用來襯托諸葛亮的過人之處。

咱今天就把這故事說道說道,大傢伙聽一下。

諸葛亮是啥人呢?在一般人心目中,這就是神仙一般的人。不能說掐指一算,能算是前五百,後五百的事,但算個前三百,後三百這沒啥大問題。

諸葛亮瞅著自己的歲數,就知道這命可不長了,所以他這就準備給自己個續命。

用七天的時間,弄個七星陣法,向老天爺再借十二年的壽命。

在這七天的時間裡,擺下的這七星燈是萬萬不能滅的,一滅這就要功敗垂成。

所他就讓徒弟姜維守在外邊。

這一守就是六天,這當中間沒發生啥事,姜維也挺開心的,畢竟這七天一過,諸葛亮又能續命十二載,這就是蜀國的主心骨啊,哪能不開心呢?

可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檔子事,司馬懿安耐不住要進攻,作為守將的魏延,這拿著情報火急火燎的,擱諸葛亮的帥帳裡邊跑。

你這魏延跑的也太快了,姜維還沒回過神來,魏延就闖了進去。

魏延也不客氣,這一進去就帶著進去一股子風,瞬間就把諸葛亮擺的七星燈個吹滅了。

三個人,六個眼睛一下子傻眼了。

把個姜維氣的,要把魏延拉出去給剁了。

“天意如此!”諸葛亮到也敞亮了許多,擺了擺手,讓他倆退下去了,也不打算追究魏延的責任。

好吧,這命沒有續上,到了第七天的早上,諸葛亮就擱五丈原這地去世了。

等到劉嬋知道這事的時候,諸葛亮已經去世五天了,遺書也送到了劉嬋的手裡邊。

諸葛亮在這遺書裡這就告訴劉嬋,也別弄那麼花哨,一切從簡,按照人家的說法是不墳不樹,只要嘴裡擱上七粒米,手裡擱一枚銅錢就可以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為嘛要擱七粒米?不擱不成嗎?手裡再撰一銅錢,這有啥說道?”

有這麼個說法,說人死了就不能空著肚子,畢竟死了之後要在下面走很長的路,手裡邊拿銅錢,那是過奈何橋的時候,給孟婆那孟婆湯的湯錢,這湯可不是白喝的。

那麼要埋哪?這遺書裡也有交代,讓四個壯漢抬著棺材,這啥時候抬棺材的繩子斷了,這就把他葬到那,這就行了,不挑地。

齊了!諸葛亮把所有的事都安排好了,就這麼幹了。

這不劉嬋,就找了四個胳膊腿子比大腰子還粗的漢子,抬著棺木往北邊走,說好了,繩子一斷,他們把人埋好了,這回來就能領到豐厚的賞錢。

四個人一起點頭:“成!”

可讓這四個人沒想到的是,抬棺那繩子這比握緊了的拳頭還粗。

他們四個人這頓抬,一抬這就抬了七天,就這繩子,您別說斷了,連個磨損的跡象都沒有,您就算再翻一倍,十七天,這都不見有結果。

四個人傻眼了。

“哥幾個!這都七天拉,二百多里地出去了,就這麼下去棺材沒埋了,咱四個就得交代了?”

“那咋整?”

“咋整,咱就在這裡把繩子割斷,就把棺材埋這就得了。這又沒有人監視,咱回去一報不就完事了嗎?”

其他三個人瞅了瞅棺材,又瞅了瞅出主意的人,一拍大腿根,這就同意了。

好了,他們把事弄完,這就回去了。

劉嬋一聽事都弄完了,於是就把賞錢給了,四個大漢挺開心,這就走了。

這四個人前腳走了,後腳姜維可就進來了,他聽說這事辦完了,心裡就犯嘀咕,所以就把那繩子拿過來瞅。

姜維啥人?這一瞅,這就露餡了,他這繩子的斷口這都是齊的,一瞅就是兵刃割斷的。

“好啊!你們這幫子傢伙,敢拿這事騙俺們!”

劉嬋一聽,這還得了,又把這四個人抓了回來。

這四個人一瞅,就知道事情蓋不住了,於是就招了。

劉嬋這就更加的生氣了,騙俺,俺長的像好騙的?

“拉出去剁了!”

得咧!這四個人手裡的錢還沒有捂熱乎呢,這命可就丟了。

這人剛剛殺完,劉嬋又回過味來了,您把這四個人殺了,那麼棺材現在埋哪裡了?

除了這四個人,就沒人知道啊!

好吧,死人已經不會說話了。

所以人們就說現在的諸葛亮墓其實都是衣冠冢,人家的真身都不知道在那?

他就為了保障自己個下葬的地點沒人知道,才設下了這麼一個局,把所有人都設計了進去。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公元234年,一代奇才諸葛亮因積勞成疾,在五丈原去世。諸葛亮生前料定自己命不久矣,於是囑咐姜維帳前守護,自己點燈續命但被魏延闖入踏滅主燈,諸葛亮也無法挽回自己的生命。

關於諸葛亮的死,民間一直有個傳說,諸葛亮寫給劉禪的上表中有交代過後事:讓4個士兵抬著棺木一路向南,何時繩短就可以落地下葬。諸葛亮死後劉禪按他的遺願照辦,4個壯漢抬著棺材走了一天一夜,最終來到一處荒山野嶺,可繩子並沒有斷裂的跡象。

於是這4人心想,這得抬到何年何月是個頭哇!於是將諸葛亮的棺材就地掩埋就回去覆命了。這一切當然是瞞不過劉禪的,這麼粗的繩子怎麼可能一夜之間斷掉!

一番逼供後,4人終於說出實情,劉禪聽了大怒,於是將這4人給處死了。如果這個傳聞是真的話,想必應該是諸葛亮設的局。

他知道蜀國必亡,為了避免陵墓被敵軍破壞,所以他要遠離鬧市。將自己葬在不為人知的地方,只用4人抬棺也是不想引人注目。

“一路向南”其實也是暗示抬棺人,讓他們走得越遠越好。因為諸葛亮也料到他們等不到繩子斷裂,就會隨機選擇埋葬地,但這4人並沒能領悟,最後丟了性命。

諸葛亮真正的葬身之處,至今還有爭議。大家都認為他的墓是在定軍山下,據《三國志》記載,這座墓只是個衣冠冢,陪葬品都沒有。因為後人都對他非常敬仰,所以他的墓從未被盜過。


搞史人


諸葛亮人稱千古一相,是我國智慧和忠誠的代表人物。也用一生證明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可是既然是人就難免一死。諸葛亮在234年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一生用計,就算是在死後也不例外。

傳說 1 諸葛亮的墓在定軍山。是他要求他死後,抬著棺材往南走,繩斷便葬。於是4個士兵抬著棺材一直往南走,走了好幾天,也不見有斷裂的意思。4位士兵實在走不動了,於是稍作休息。就在這時,繩子突然斷裂。而身後的山也突然倒塌。將四人和棺材一起掩埋。從此沒有人知道諸葛亮葬在何處。

傳說2。4個士兵抬著,棺材一直往南走,也是沒有斷裂的意思。走了好幾天,最後4人商量,不如就地掩埋。於是4人弄斷了繩索,將諸葛亮就地掩埋。

我還知道一個傳說。就是說諸葛亮死後找了三個人。給了他們20兩銀子一個在家做飯,兩個抬著諸葛亮棺材去掩埋。埋好了以後,抬棺材的兩個人想,他就在家做個飯,還要跟我們一起分錢,我們不如把他給殺掉。而在家做飯那個人也想,我自己在家做飯,不如給她們倆下毒,把他們倆給毒死,這樣錢就都是我的了。於是。這兩個人回去把做飯的打死了。打死完吃飯。這兩個人也被毒死。

這幾個故事。都表達了一個意義。就是做量不希望他的墓地在哪。也不希望有人去打擾。諸葛亮死後。 也沒有風光大葬。真的是對得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幾個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