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廢除後,太后同情皇帝后悔,這是為何?

觀景說史


胡皇后名曰胡善祥,濟寧人,錦衣衛百戶胡榮第三女。在真實的歷史上以賢惠著稱,她做事謹慎,深的明成祖朱棣喜歡。在朱瞻基到了大婚年齡時,朱棣親自做主,封胡善祥為皇太妃,這就為胡善祥後來不幸的命運埋下伏筆。




朱瞻基對爺爺指定這門婚事,打心裡不是太樂意的。原來,他另有所愛。這個人就是孫氏,也就是《大明風華》中的孫若微。孫氏本是一個主薄的女兒,因為從小長的乖巧,聰明伶俐,就被朱瞻基的母親收養宮中,親自扶養,說白了,就是做童養媳。朱瞻基與孫氏在宮中一起長大,可謂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本來,皇太妃之位非孫氏莫屬,只因朱棣橫叉一刀,孫氏屈居妾位,但朱瞻基對孫氏的恩愛遠遠勝於胡善祥。


後來,朱瞻基登基後,封胡善祥為皇后,孫氏為貴妃。孫氏名義上低胡皇后一級。實際上享受的待遇等同於皇后,無論穿著、髮飾與皇后無異。

胡皇后為人善良、正直,對婆婆張太后非常孝順,對下人從不刻薄,她以身作則,把後宮打理得井井有條。胡皇后為朱瞻基育有兩個女兒,唯一不足就是沒能生個龍子龍孫。1427年,孫氏生下皇子朱祁鎮,更得朱瞻基的寵幸,胡皇后從此倍受冷落。

朱瞻基中年得子,欣喜若狂。迅疾大赦天下,減免賦稅,一時普天同慶。一年後,就加封朱祁鎮為太子。不久,便以胡皇后沒能生個龍子為由,逼迫她上表辭掉皇后之位,被廢為道姑。幾天後,孫氏就成了大明新的皇后。

後來,朱瞻基對無故廢后之事,也深表後悔,說自己是年少輕狂才做了這荒唐事。明史中是這樣記載的:後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宣宗後亦悔。嘗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張太后對自己這個孝順的兒媳婦無故被廢,也深表同情。經常把胡皇后叫到自己的寢宮,談心聊天,以寬慰胡皇后。甚至賜宴時,張太后有意安排胡皇后居於孫皇后之上。孫皇后對此非常不滿,但也不敢造次。

正統七年,張太皇太后駕崩,胡善祥與婆婆關係親如母女,太后去世不久,胡善祥因為悲傷過度,不久,便香消玉損。孫太后的政治才能遠不及胡太后,這從後來發生土木堡之變中就能看出端倪。假如胡太后沒有被廢,她就不會這麼年輕就死去,以她的智慧能力,絕不會容許王振專權,更不會允許明英宗草率親征佤剌。

這樣一個在歷史聰明賢惠的一代皇后,在《大明風華》竟被塑造成一個狠毒狡詐的女人,真是後人對胡太后的不公。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朱瞻基是朱高熾的嫡長子,朱高熾死後,朱瞻基繼承了皇位,年號宣德,廟號宣宗。

朱瞻基自幼深受爺爺朱棣的喜愛,後來被立為皇太孫,十五歲那年爺爺朱棣給他包辦了一門親事,女方就是長他一歲的錦衣衛百戶胡榮的第三女胡善祥,既然是包辦,肯定沒有感情基礎在裡邊,所以朱瞻基對女孩子也不感冒,但是胡善祥,突落的落落大方,彬彬有禮,爺爺朱棣很是看好。


公元1426年朱瞻基上位,冊封胡善祥為皇位,冊封大禮很是隆重。但這只是面子工程,朱瞻基始終不愛她,不愛一個人,他提不起興趣來,他心裡想的一件事就是能儘快的離婚,什麼時候可以離婚。

終於讓朱瞻基逮到機會了,因為皇后胡善祥只生育了兩個女兒,沒有兒子,而他的寵妃孫貴妃先誕下他的皇長子朱祁鎮,這麼多年來想擺脫這個女人,這次機會終於來了,他不能放過。於是他就對大臣說:“你看朕現在就30了,皇后也沒給我生個兒子出來。而人家孫貴妃先生下龍子母憑子貴,孫貴妃不能只當貴妃”大臣也聽出皇帝的意思,但是他還在勸解皇帝說:“胡皇后又沒有犯什麼錯,而且人家端莊大方,待人接物都彬彬有禮,從來沒有皇后的架子。無緣無故的廢除她會遭人把柄的”朱瞻基一聽也確實是這麼回事,但他還是不死心,因為他的終極目標就是和皇后離婚,把自己心愛的女人立為皇后。


於是乎他就天天的,在大臣面前磨牙,而且還把幾個大臣都召集起來商量對策,大臣們也拗不過他,只好同意,朱瞻基欣喜若狂,因為他的廢后大計,終於要實現了。

宣德三年春,宣宗以胡皇后無子多病的理由,命令胡皇后上表辭去皇后之位。胡氏廢居長安宮為道姑,賜號靜慈仙師,然後冊立孫貴妃為皇后。

如果說朱瞻基廢后後悔那是假的,因為他根本就不愛這個女人,始終不愛,他只不過是拿人家沒生兒子當藉口,想要早點擺脫人家,胡皇后也是夠悲催的,一個男人不愛自己,始終不愛感情靠培養這句話是最虛偽的。


佳寧談歷史


正史上的胡善祥,可沒有在《大明風華》裡的那個胡善祥心機那麼深重,是個本本分分的老實人,史稱“有賢名,守孝道”。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為人很本分很老實,聽婆婆的話。胡善祥就因為太本分,不會來事,不受朱瞻基的待見。又因為只生了兩個女兒,沒有皇子。就“無故”被廢了。

而孫若微搶先生出了皇子,也就是後來的朱祁鎮,僅僅四個月就被立為太子,孫若微也就從貴妃的位子上被扶正為皇后了。

胡善祥被廢后就做了道姑,一輩子青燈為伴,自然也就更不可能生皇子翻盤了。其實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的確孫若微更受寵。


當然劇情中故事情節更生動。把胡善祥和孫若微設定為親姐妹,都是建文御史大夫景清的女兒。

孫若微被孫愚救了,帶到福建去長大;胡善祥被朱高熾救了,放在胡尚宮那邊長大。

其實胡善祥在正史中,是錦衣衛百戶胡榮的女兒,是朱棣給朱瞻基冊立的太孫妃。而孫若微的身份和胡善祥倒是差不多,她是永城縣主簿孫忠的女兒。不過她才是真正從小在宮裡陪著朱瞻基長大的。這可能才是正史中兩人感情不錯的真正原因。


胡善祥是大明朝真正的第一任“平民”皇后。她比此前任何一個皇后的身份地位都低。

這也是相當於朱元璋防止後宮和外戚干政立下的規矩,真正開始被重視且執行的開始。

因為朱瞻基的老孃張妍還是勳貴家庭出身,而且張太后權力慾一點都不小。丈夫在世想控制丈夫,兒子在世想控制兒子,孫子在世想控制孫子。她的確是個宮鬥狠人,朱瞻基死後,她可是親自出現在過臺前一段時間的。

但是大明朝的制度實際上給予不了太多她干政的機會。後來加之朱瞻基死後,和孫若微之間的婆媳鬥爭。她是非常不喜歡權力慾同樣重的孫若微的。


可惜死在了孫若微前面,在正統7年,也就是土木堡之變前7年,太皇太后張妍死後,胡善祥也就跟著去了。

在劇情中,孫若微因為主角光環的原因,孫若微一直都被合理化,一直都處於高光時刻。

她救過朱棣,本來更可以當太孫妃,但是由於“靖難遺孤”的身份問題,最終沒能實現。但是孫若微和朱瞻基相當於自由戀愛。所以這份感情的脈絡也成為了該劇的主線。


但實際上,張妍其實是不待見孫若微的,經常噁心朱瞻基,雖然胡善祥被廢了,但是還是邀請她到清寧宮同住;有宴會的時候,還是把胡善祥請上桌子,並且讓她坐在孫若微的上首。時時刻刻提醒朱瞻基“無故廢后”,藉此打壓孫若微。

其實關於朱瞻基後悔自己年輕不懂事廢后的話,“此朕少年事。”出自於《明史》,而非《明實錄》。有此類言論記錄的,幾乎也是出自天順(朱祁鎮復位後的年號)以後,所以朱瞻基究竟有沒有後悔廢掉胡善祥,大概率是不存在的。所以《明史》這麼寫,實際上是為朱瞻基辯護。

可見因為朱祁鎮輕信王振,斷了大明的夢想。後人才開始懷念如果胡善祥沒有被廢后,或許太皇太后張妍死後,她就不會死,也就有可能制約王振,歷史會改寫吧。


一直等到孫若微死了,朱祁鎮聽了錢皇后的話,才給胡善祥復其位號。可見孫若微的確是個宮鬥狠人。

(正史上這些後宮女人都是某氏,沒名字。文中為了脈絡清晰,都採用了《大明風華》劇中的名字)



炒米視角


都別搶,我來答。

胡善祥是光祿卿胡榮第三女,朱棣親自指派給明宣宗朱瞻基的正妃,朱瞻基即位後,按照禮制,胡善祥順理成章的被封為皇后。胡善祥之所以會被朱瞻基“無過而廢”,是因為她和朱瞻基沒有感情基礎,當然這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

但有一個變數恰恰因為朱瞻基和孫氏(《大明風華》中的孫若微)有很深的感情基礎。

  • 因朱瞻基偏愛孫氏被廢

孫氏是永城縣的主簿孫忠的女兒,本來兩個人是八竿子打不著,但因為明仁宗張皇后的母親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而且她經常出入宮廷探望張皇后,由於孫氏在家鄉名聲不錯,彭城伯夫人有一次便談起這件事,孫氏於是被召進宮裡成為朱瞻基的“嬪妃預備役”。

誠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時時入禁中,言忠有賢女,遂得入宮——《明史·后妃》

當時朱元璋曾經規定明朝皇子只能娶民間女子為妃,這是為了避免孃家勢力過大導致的外戚干政。孫氏進入皇宮的時候不過才十餘歲,而當時朱高熾還沒有登基,朱棣親自指派朱高熾的太子妃張氏(張皇后)教導孫氏宮廷禮儀。

方十餘歲,成祖命誠孝後育之——《明史·后妃》

因為這個緣故,朱瞻基在年少時就得以和孫氏多有接觸,並培養出一定的感情基礎。這成為後來朱瞻基廢除胡善祥的根本原因,按照事物發展邏輯來說,本來孫氏應該成為朱瞻基的正妃。

但因為司天監奏了一本,光祿卿胡榮的女兒胡善祥也有賢名,最終胡善祥被冊立為妃子,而孫氏則僅僅成為了一個嬪,這件事還經常讓彭城伯夫人感到不公平。

至是詔選妃,以司天奏故,竟冊立胡氏,而以孫氏為之嬪。彭城夫人每為張皇后唧唧,而張皇后賢,不言也——《勝朝彤史拾遺記》

這也造成朱瞻基一直想要提高孫氏的地位,他繼位稱帝后,立刻就把孫氏冊封為貴妃。而且按照明朝時期的宮廷規矩,貴妃是得不到金冊寶(印)的,但朱瞻基依然破格賞賜孫氏金冊寶(印),此後成為宮廷慣例。

  • 廢后契機

胡善祥成為皇后以後並沒有犯過什麼錯誤,她安分守己,將後宮打理的井井有條。但是一個契機的出現讓她的地位變得岌岌可危,胡皇后曾先後為朱瞻基生下順德公主、永清公主兩個女兒,孫氏也為朱瞻基生下一個女兒常德公主。

但在宣德二年,孫貴妃卻率先為朱瞻基生下第一個皇子朱祁鎮,都說“母憑子貴”,孫貴妃這時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更加受朱瞻基的寵愛。因此便拿這件事做藉口,打算把孫貴妃撫上皇后的寶座,當時他下詔給大臣們說:

朕三十無子,而中宮屢身不得育,頃且病。日者言中宮祿命必無子,今貴妃有子,當立為嗣。夫母以子貴,禮也。特何以處中宮——《勝朝彤史拾遺記》

但經過大臣們的討論,態度比較曖昧,既沒有堅定的反對,但也沒有明確的同意。

上乃舉後過一二顧榮,榮進曰:“是可廢也。”上曰:“廢后有故事耶?”義曰:“宋仁宗廢郭後為仙妃是也。”時輔與原吉、士奇,嘿然無言。上特問士奇,士奇曰:“臣事帝后,猶子事父母也。寧有為人子而議廢母者。”榮曰:“上命也。”士奇曰:“正惟上命,勿輕出耳。”——《勝朝彤史拾遺記》

大臣們的曖昧態度給了朱瞻基堅定的底氣,因此他以胡皇后無子,又隨便找了幾條胡皇后的過失,逼迫胡皇后自己主動遜位。最終促成了這件事。

胡後上表遜位,請早定國本。妃偽辭曰:“後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後子耶?”——《明史·后妃》

胡皇后被廢后,退居長安宮,被朱瞻基賜號“靜慈仙師”,成為了一個道姑。為什麼朱瞻基為賜號胡善祥一個法號呢?他這是模仿了宋仁宗廢除妃子的故事,宋仁宗為了廢除郭皇后,故意找了幾個藉口把她廢除,把她封為淨妃、玉京衝妙仙師,還讓其改名淨悟,當道姑去了。

當然郭皇后為人彪悍,廢除了也就廢除了,但胡皇后沒有什麼過錯,確實有點冤枉。

  • 朱瞻基為何後悔

當初胡善祥被廢除以後,張太后十分同情她,因此常常讓她到清寧宮陪伴自己。張太后去世後,胡善祥十分傷心,過了一年也隨之病逝。

後來朱瞻基每每回想起這件事,都感到十分後悔,說自己年輕時太沖動,所以才會做這個舉動。

後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宣宗後亦悔。嘗自解曰:“此朕少年事。”——《明史·后妃》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那時候朱瞻基年輕,又和孫氏的感情不錯,自然想要給孫氏一個名分,恨不得把所有想要的東西都給對方,但等這段感情冷卻下來,才發現這樣做對胡善祥是十分不公平的,正因如此,朱瞻基才會後悔自己的舉動。


圍爐談史


這個問題,玲讀歷史幫您解答

明朝第一廢后胡善祥的人生可謂充滿了傳奇色彩,她本是濟寧普通官宦人家的女子,卻在機緣巧合之下,飛上了枝頭做了皇后,但可悲的是,她卻始終未能真正走進夫君的心,到頭來還是空歡喜一場。

更為可氣的是,這個讓她深愛的夫君為了立別的女人為後,甚至挖空心思執意廢后。明宣宗為了不讓百姓罵他無情,更是採用了勸說胡善祥主動上表辭後位的招數,這樣他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改立新後了。從朱瞻基處心積慮的廢后來看,他對胡善祥確實感情不深,所以更談不上後悔一說了。

胡善祥無辜被廢的原因

歷史上的胡善祥根本不像電視劇《大明風華》裡那樣功於心計,當然她的姿色也比不上朱瞻基的寵妃孫氏。明宣宗與孫氏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二人早於胡善祥入宮以前便結下了的情緣,所以胡善祥在二人的眼裡就變成了一個多餘的人,其實這也不能怪胡善祥,她才是這場“包辦婚姻”的最大受害者。在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代,人們往往沒有自己婚姻的選擇權,當然胡善祥也不例外。

史書記載,孫氏不僅姿色尚佳,而且功於心計,胡善祥遇上如此強勁的對手,日子自然也不好過。朱瞻基更是違背禮制,冊封孫氏為皇貴妃,並賜她金寶,孫氏也成為了明朝第一位得到金冊金寶的皇貴妃,這樣,孫氏離皇后的位置就更近了,由此可見這廢后前的準備工作也是套路極深啊!

胡善祥由於不得寵,心情自然也不會好,日子久了就積怨成疾,身體不好自然就更難為朱瞻基開枝散葉,而此時的孫氏幸運的誕下一子,朱瞻基自是欣喜萬分,於是便打定主意改立孫氏為皇后。

二年十一月,宮中傳言貴妃生皇第一子,上遂招張輔、楊榮、夏原吉、楊士奇入。諭之曰:“朕有一大事與卿等議,固出不得已,然亦決亦。朕三十無子,而中宮屢身不得育,頃且病。今貴妃有子,當立為嗣。夫母以子貴,禮也。特何以處中宮。”----《勝朝彤史拾遺記》

宣宗的廢后想法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大臣們的支持,因為胡皇后為人賢德、並無過錯,所以宣宗只能暫時作罷,最後楊士奇見宣宗廢后意已決,便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讓胡皇后自己上表主動辭後位,這樣,胡皇后也會顯得識大體,明宣宗更是不會落下無情無義的口實。

張太后憐惜廢后胡善祥

胡善祥被廢以後,張太后是非常同情和憐惜她,經常邀她到清寧宮和自己同住。相比心計頗多的孫氏,張太后更喜歡賢德的胡善祥。

當時,朱瞻基要廢胡善祥後位之時,張太后也阻止過,但是,最後見兒子心意已決,張太后便不再阻攔了。朱瞻基畢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張太后更為了解兒子的秉性,如果不同意,他肯定還會想出更多的藉口,而且胡善祥和孫氏本身都是自己的兒媳婦,改立皇后對於太后來講,並沒有實質性的影響,兒子非要換皇后,她也沒有必要因此和兒子鬧翻,所以張太后最後不大情願的同意了廢后請求。

雖然,胡善祥被廢掉了後位,但張太后依然很喜歡她,甚至對她產生了更多的愧疚之情。宮中有宴會之類的活動,張太后也必定會邀請她一同參加,而且還讓她的座位居於孫氏之上。

張太后病逝後,胡善祥因悲傷過度,沒過一年也去世了,由此可見胡善祥與張太后的情誼是極深的。

結語

玲讀歷史認為,胡善祥的後位被廢除,是非常無辜的,她被廢之時年紀尚輕,還是有可能誕下子嗣的,但是明宣宗並沒有給她機會。

後來,朱瞻基的一句“此朕少年事”,我認為他更多的是在自我辯解罷了,而不是真心悔過。但從張太后對廢后胡善祥的舉動來看,她確實是真心同情這位姑娘的。


玲讀歷史


明宣宗朱瞻基元配皇后胡善祥,為人忠厚,張太后很喜歡她,朱瞻基本人,也找不出她什麼缺點。

但無奈少年天子有個青梅竹馬的孫貴妃。


若說孫貴妃狐媚惑上,那也太冤枉她了。

這位孫貴妃,在朱瞻基還小的時候就進了太子府。當時也是蹊蹺,本來把孫美女叫進宮來,就是給朱瞻基預定的太孫妃,不曉得這中間出了什麼變故,等到朱瞻基成人後,朱棣卻給孫子指了胡善祥為太孫妃。

這下孫美女的地位就很尷尬了。她與朱瞻基,真算得上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出了這檔事,朱瞻基也很煩惱。

為避此尷尬,孫美女就去修道了。

等到朱瞻基當了皇上,當然忘不了少年戀人,又把孫美女接進宮來。

也許是少年情深,也許是心存愧疚,總之,朱瞻基找個藉口,廢了髮妻,理由有點不上臺面——多病無子。這實在有點說不過去,皇后無子,可以養孫貴妃的兒子嘛。

總之。這個事就這麼遮過去了,胡善祥為孫貴妃騰了位子。孫貴妃變成了孫皇后,胡皇后變成了胡道姑。

但是張太后還是憐憫這個前兒媳,宮中有宴,總是召前胡皇后上席,還特地把她安在孫皇后之上,惹得孫皇后不高興,當然,她也不好說什麼,誰讓自己晚了一步呢。


朱瞻基到後面,的確有點後悔了,也許是孫皇后天天和自己相處,他也覺得平常了還是怎麼地。他對胡皇后有些個內疚了,說是自己少年衝動,——“此朕少年事”。

然而,在孫皇后那裡,朱瞻基是個圓滿交待,此誠然是少年事,但少年事是為情切意真。


錢多多讀文史


想要廢后不容易——第一天

明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皇帝朱瞻基神秘兮兮的把朝中重臣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全都請到後殿,聲稱有機密事商量。一頭霧水的幾個大佬只能放棄回家休閒,在宮裡陪朱瞻基磨牙。

時年29歲的皇帝到底還是年輕,不喜歡拐彎抹角,直接跟幾個大佬表示俺都三十來歲還沒有兒子,現在孫貴妃生兒子了,母從子貴自古有之,咱們討論一下怎麼處理皇后的問題吧!隨後還列舉了一些皇后胡善祥的錯誤,例如吃飯吧唧嘴之類的。

楊榮作為皇帝鐵桿立馬錶示乾脆廢后就得了,小朱同學表示欣賞這種決策,但還是略微要臉的詢問以前這種事兒有慣例嗎?領會老大意圖的蹇義趕緊跟進,宋仁宗就降皇后郭氏為仙妃,沒影響廟號為仁。

這時小朱又問剩下三個人的意見,一直玩理學的楊士奇有點崩潰,表示按照綱常倫理,皇帝是爹,皇后是媽,有兒子鼓動爹媽離婚的道理嗎?這不扯淡嗎?而張輔和夏原吉則表示這麼大事兒還是得詳細討論,不好我們擅自做主。

到這情況就很明顯了,關於廢后的事情楊榮和蹇義是贊成派,楊士奇是反對派,張輔和夏原吉事醬油派。沒搶到第一個贊成的蹇義趕緊開炮,自古就有的事兒,幹就完了,商議個毛線!楊士奇也不甘示弱,宋仁宗廢后到現在史書還罵呢,是那麼好乾的?

小朱眼瞅著一票大佬要幹起來,趕緊出來和稀泥,表示你們先下去商量,免得打起來濺我一身血,然後一個彎道就沒影了。皇帝跑掉這群人說話也少了顧忌,楊榮和蹇義表示你們都看不出來嗎?皇上有這想法很久了,這事兒咱們擋不住!楊士奇依然認為吃飯吧唧嘴不是離婚的理由......

想要廢后不容易——第二天

到了第二天,小朱同學又賊兮兮的把楊榮和楊士奇拉到了故宮西角小門,賤兮兮詢問商議結果。要說這小朱為了離婚也是拼了,面子也不要了,挺大個皇帝蹲門檻子上求離婚,洪武大帝的臉都丟光了。

這時候楊榮從懷裡掏出一卷紙遞給了他,按這個來就可以廢后了!大喜過望的小朱一把抓過來,看了幾行字就懵逼了,上面洋洋灑灑列了皇后20大罪狀,每條都夠賜死的,當然,每條都是誣陷的。

小朱趕緊表示老楊你別鬧,我就是想離婚,不是想殺媳婦!我只是想當渣男,暫時還沒有當殺人犯的打算!於是他又詢問楊士奇的意見,楊士奇還是那套話,這不是啥好事兒,不贊成!無奈的小朱只好再次讓他們退下。

想要廢后不容易——渣到入骨方為聖

事情到這個地步朱瞻基也看出來了,不搞定楊士奇就別想離婚,你丫不是骨頭硬嗎?且看我的疲勞戰術!第三天下朝小朱又單獨把楊士奇留下磨嘰這事兒,頭昏腦漲的老楊被折磨的半瘋,只好藉口聽太后定奪跑掉。

第四天下朝小朱又把老楊給留下了,告訴他太后讓我找你們商議,還是得你來出主意。明白自己沒處跑的楊士奇只好問小朱:“胡皇后與孫貴妃相處如何?”

小朱說:“挺和睦的,最近幾個月皇后生病,孫貴妃經常看望。”

楊士奇就此開始冒壞:“這就好辦了,你趁著皇后生病,勸她自己辭職不就完了!這樣你婚也離了,聖君體面也保住了,幹嘛非得跑來折騰我啊?”

小朱一拍大腿:“果然天不生你楊士奇,萬古渣道如長夜!這麼缺德的招我咋沒想到呢?”

楊士奇:“總覺得這話不像誇我”......

就這樣,宣德三年春,朱瞻基命令皇后胡善祥上表請辭,皇后依令上表後這孫子居然還玩了回三請三讓,命令人家胡皇后上三次辭職信才批准。廢黜了的皇后被留在宮裡,也不給人家名分,只是在長安宮修道,號稱仙師。


到這吐槽機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了,當時別說是太后張氏同情胡善祥,全天下沒幾個人不同情她的,因為這個女子根本啥也沒做錯。朱瞻基這麼處心積慮的廢黜人家,等於是犯了眾怒,哪有好人這麼辦事的?至於他本人後沒後悔一點都不重要,一句“少年事”遮擋不了事情的本質。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明宣宗皇后胡善祥無過被廢,令世人同情,張太皇太后也表示憐憫,宣宗也表示了後悔之意,但是史實並沒有這麼簡單。

亞聖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中說道: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個老夫子是在說,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但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行為。

帝舜因為沒有後代,在沒有通知親屬的情況下,就直接娶妻,舜就是君子的榜樣。他是用實際行動來盡孝,而不拘泥於擺喜酒請客這種形式,注重的是娶妻生子,以延續香火。

作為母儀天下的皇后,第一要的工作是生下皇子,為大明朝製造一個繼承人。工作了十幾年,還沒有成果,咋說是沒有過錯呢?普通人無後,那是最大的不孝,作為皇后無子,那就是天大的罪過。

永樂十五年(1417年),濟寧人胡善祥,被明成祖朱棣冊立為皇太孫朱瞻基的太孫妃妃;明仁宗即位後,立為皇太子朱瞻基的皇太子妃;洪熙元年(1425年),朱瞻基即位後,立為皇后。

從被立為皇太子妃到立為皇后,整整八年的時間,胡善祥也沒有做出任何實際的貢獻,沒有給朱瞻基生下一個兒子。

明朝老朱家的傳統,就是隔輩親。明太祖朱元璋就把皇位直接傳給了孫子朱允炆;明成祖朱棣也是喜歡孫子朱瞻基,才把皇位傳給朱高熾,朱瞻基繼而接班。保不齊朱瞻基也有這麼一個情節,天天巴望著想孫子。可沒有兒子,哪能就會有孫子呢?這種事還是需要按照套路一步步地來,朱瞻基心裡著急上火,可皇后胡善祥卻一直不見動靜,這可咋整哦?

好在帝王家不缺女人,另一個女人就想出辦法來了。

山東鄒平人,永城縣主薄孫忠之女孫氏,年幼時容貌俊美,被明仁宗皇后張氏的母親彭成伯夫人看中,張皇后是永城人,由於這個關係,年僅十歲的孫氏就被選入宮中,由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養育。孫氏與朱瞻基朝夕相處,青梅竹馬,感情很深。

在替朱瞻基議婚時,胡善祥被選為了皇太子妃、孫氏為嬪。

朱瞻基登基後,立胡善祥為皇后,立孫氏為貴妃。

但胡皇后一直沒有兒子,自己也不想辦法,這就給孫氏提供了機會。

宣德二年(1427年),孫氏生下了皇子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

也有說法是孫氏也沒生出兒子來,就偷取宮人之子為自己的兒子。這個朱祁鎮,不是孫氏親生,是宮人所生。

不管是不是孫氏所生,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盼兒子的朱瞻基,見到了兒子,哪裡還去管誰生的,只要是他的就行。這個估計不會錯,就是宮人所生,也不會錯了種,這一點恐怕朱瞻基不會太馬虎吧。

加之,孫氏與朱瞻基本來就情深意長,這次就有話說了。

次年,1428年,朱瞻基的賢妃吳氏又為朱瞻基生下了次子朱祁鈺,也就是後來的明代宗景泰帝。

由此看來,朱瞻基還是有點能力的,只不過實力不是很強大罷了。

朱瞻基(1398或1399---1435年),作為帝王,在二十八九歲才有了第一個兒子,差不多也算老來得子,其喜悅的心情可想而知。作為關乎國家、朝廷的第一要務,茲事體大。

母憑子貴,孫氏上位也在情理之中。

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廢掉胡皇后,讓其退居長安宮,改立孫貴妃為皇后。

除了沒有兒子之外,胡皇后並無其他過失。因此,被廢之後的胡皇后,一直得到宣宗之母張太后憐憫,經常被召居清寧宮。內廷朝宴,張太后命胡廢后位居孫皇后之上。為此,孫皇后經常感到不爽。

天下人得知胡皇后被廢的原因,都為之同情。數年後,宣宗也有所歉意,自我解嘲說:“這是當初年少衝動所為哦。”

立儲之事,既是家事,更是國事,關乎國家、朝廷的命運。沒有兒子而佔據皇后高位,並非是好事,很可能是朝政混亂的開始。一旦當朝帝王有個三長兩短,突然駕崩的話,很可能就會動搖國家的根基。

作為帝王,朱瞻基的處置沒有過錯。而且,被廢后的胡善祥一直得到了善待。

因此,胡善祥被廢是在情理中,能夠善終也是不錯的結局。朱瞻基在政期間,史稱“仁宣之治”,可見明宣宗廢后一事,並非荒唐之舉。


豹眼看歷史


胡善祥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她在朱瞻基登基後三年(宣德三年)便被朱瞻基廢為道姑。但胡善祥的被廢在民間引起了廣泛的同情,連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對胡善祥都心生憐憫。數年後,當年執意廢后的朱瞻基也一度內疚。到底什麼原因使胡善祥由雲端跌入地獄,從尊貴的皇后淪為寂寥的道姑呢?



胡善祥是山東濟寧人,她的父親是錦衣衛百戶胡榮。永樂十五年時,明成祖朱棣為皇太孫朱瞻基選妃,胡善祥以其溫婉賢淑被選中成為朱瞻基的妃子,而來自山東鄒平的孫氏只被冊封為朱瞻基的嬪。

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即皇帝位,是為明宣宗。胡善祥由太子妃升格為皇后,而孫嬪也晉封為貴妃。

胡善祥雖然明禮有德,但並不受朱瞻基的寵愛,朱瞻基最喜歡的是精明而富有心計的孫貴妃。胡善祥母儀天下,經常規勸年少的朱瞻基收斂玩心,勤政愛民,這更激起了朱瞻基的不滿,經常向母親張太后告胡善祥的黑狀。



胡善祥貴為皇后,按照明禮,只有皇后賜金冊寶,貴妃只有冊而無寶。但朱瞻基專寵孫貴妃,竟破例為孫貴妃爭取到了金寶。可見,朱瞻基與孫貴妃處心積慮地想奪取皇后大位。可是,胡善祥公明賢德,並無失德之處,朱瞻基想廢掉她也沒有說得過去的理由。

機會終於來了。宣德二年十一月,孫貴妃為朱瞻基誕下長子朱祁鎮(一說孫氏竊宮人之子為己子)。而皇后胡善祥這幾年只為朱瞻基生了倆閨女,即順德公主和永清公主。於是,朱瞻基在此事上大做文章,稱自己老大不小了才有了個兒子,自古至今都是母憑子貴,但是我又該如何處置胡皇后呢?接著又不失時機地點明瞭胡皇后的多次過失。而孫貴妃也故作高姿態,故意推辭稱胡皇后一定會生下皇子。



‌朱瞻基的改後主張遭到了楊士奇的強烈反對。楊士奇甚至引經據典,稱宋仁宗廢郭後,此事在史書中遭到指責。但朱瞻基廢后心意已決,他的母親張太后雖很喜歡胡善祥,但也拗不過兒子,只得被迫同意兒子的廢后決定。因此,楊士奇此時雖力挺胡善祥也是孤掌難鳴。最後,楊士奇為顧全朱瞻基的聲望,建議由胡善祥主動提出辭讓中宮之位。

‌這樣,胡善祥被迫辭去了皇后之位,由正宮遷到長安宮修行為道,朱瞻基為其賜號靜慈仙師。中宮之位騰出來了,孫貴妃假惺惺地力辭,最後“不得已”戴上桂冠。

‌胡善祥並沒有任何失德之處,卻失去了皇后之位,民間都佷同情這位皇后。而張太后本身就喜歡胡善祥,只不過由於兒子朱瞻基的堅持,才不得已同意了兒子的決定。她對胡善祥更加憐愛,多次詔胡善祥入宮與自己同住。甚至舉辦宮延宴會時,張太后也總是將胡善祥的座次安排在孫皇后之上,氣得孫皇后乾瞪眼。

‌但是張太后在正統七年就去世了,胡善祥失去了她的依靠。胡善祥本來體弱多病,加上張太后去世也使她心傷過度,因此在張太后死後一年,她也撒手西去。

‌胡善祥去世後,在孫皇后的授意下,胡善祥的葬儀以嬪妃的規格舉行。胡善祥端莊賢淑,識大體顧大局,淡泊無爭,對於她的無過被廢,朱贍基一度也深感內疚,將此事歸咎於自己的年少衝動。

‌令胡善祥欣慰的是,在天順六年孫太后死後,明英宗朱祁鎮在錢皇后的規勸下,下詔為胡善祥恢復了皇后名份。


歲月是一條河流


出於愧疚!

在明朝漫長的兩百多年曆史中,胡皇后無疑是被廢后的第一人。她的一生,可悲可幸。可悲的是,她僅僅是因未能為明宣宗生下一位兒子而被廢后;可幸的是,她遇見了一位仁慈的張太后(張太后十分同情胡氏無故被廢,又欣賞她的賢惠,因此經常將她召到清寧宮中,和自己一同居住。有時內廷設宴,她命胡氏坐在孫皇后上座,孫皇后經常因此怏怏不樂),遇見了一批體諒同情她的大臣(明宣宗在廢后這件事上,先是召見了大臣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人商議,但諸位大臣們基本都認為胡皇后沒有過錯,不應廢去。宣宗也沒有辦法。後來又多次宣召大臣商議,還是沒有結果。見宣宗帝廢后意已決,楊士奇在宣宗再一次單獨向他詢問廢后事宜時,提出了兩點要求,一是希望對“無過而廢”的胡後,仍然能夠在宮中享有不亞於從前的待遇。畢竟她與其它失寵妃嬪不同,皇帝和新皇后應該對她加以禮遇。二是建議宣宗好言開導胡皇后,讓她自己上表請求辭去中宮,這樣更合乎禮儀)。明宣宗一一允諾。就這樣,廢后事宜才算是“大功告成”。

  據說,數年後,宣宗也頗生悔意,曾針對此事說過一句:“此朕少年事”,算作是自我解嘲吧。明宣宗無論從治國安邦看,還是從成就業績看,都可以說是位“守成之君”,可惜在胡皇后無過被廢一事上卻做了一個糊塗決定。也許,對他本人來說,能與夢寐以求的孫貴妃(後來的皇后)相伴一生,是人生的快樂;但對僅因無子而廢后的胡皇后來說,卻無疑是人生悲劇的開始、痛苦的源頭。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能怪明宣宗嗎?畢竟,他所處的社會,是個深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帝王社會,莫說皇帝會如此,即便是平民百姓也可能如此。所以,從這個角度分析,要怪只能怪吃人的制度和無情的陋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