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皇上突然駕崩了,那麼是太上皇復出,還是太子繼位?

Goodboy82862206


  在中國歷史上太上皇並不怎麼多,而且大都不是自己主動退位讓賢的。對於這個問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次那就是明朝的奪門之變。

  在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被俘,朝臣擁立明代宗朱祁鈺為皇帝維護了國家的安危,之後明英宗放回來之後被尊為太上皇。到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復辟當上了皇帝。在這件事中太上皇復出是發生在明代宗沒有兒子,明英宗發動政變才成功復出的。如果有兒子的情況下我想明英宗不太可能復出的。

  在歷史上被迫當臺上皇的居多,如果皇上突然駕崩了我想也會由太子去繼位。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皇帝死前沒有立下遺囑,那些大臣也會擁戴太子,如果太上皇復出他們能不能繼續當官都是問題。如果有遺囑我想皇帝也會傳位給太子,畢竟被迫當上太上皇的難免不會記恨與他。如果成功復出不認他這個皇帝都是有可能的。

  第二種就是主動退位的比如向宋高宗和乾隆,這兩位比較特殊雖然退位了但是權利還是在自己的手中。即使皇帝突然駕崩要在選個皇帝我想他們也不太會重新復出直接讓太子即位就可以了。畢竟皇位對於他們來說只是象徵,真正有用的是手中的權利。

  不管是哪種我想都會是太子繼位,而奪門之變只能算是比較特殊的情況了。


讀史鑑往


【太上皇基本都是死的,活著的太上皇屬於稀有動物】

照例,先了解一下,什麼叫做太上皇。所謂太上皇,其實就是傳說中的太上皇帝,說白了就是當朝皇帝他老子,也就是傳給他皇位的親爹(當然也可以是後爹)基本上,太上皇這種職稱都是追封,畢竟從人性的角度看,沒有人願意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把至高無上的皇位就送出去的,當然,雖然少,但在歷史上還有那麼幾位,下面咱們盤點一下歷史上活著的太上皇帝。

第一位就是秦莊襄王嬴楚,他的兒子就是牛逼全世界的秦始皇秦嬴政,當然他做的這個太上皇也沒有什麼實權,畢竟統一中國是他兒子幹下的千秋偉業,所以他就是個象徵而已了。


中間的朝代中還有幾位,比如說漢高祖劉邦的老爹劉太公,他這個太上皇也是尊稱,就和現在很多學校都搞個名譽校長是一樣的,還有唐高祖李淵,他算是當過名副其實的皇帝,無奈兒子太tm暴力加血腥了,為了保命,他不情願的把皇位贈予給了兒子唐太宗李世民,自己成為太上皇后什麼事兒都不管,倒是落得個清閒自在。宋代還有個詩畫皇帝宋徽宗也是在萬難之際把皇位半賣半送了。


最後一位太上皇可就厲害了,他是清代的乾隆皇帝,他是唯一一位手握大權就把皇位傳給了兒子嘉慶皇帝的,但是這一切只因他上臺後的一句賭咒發誓,他曾說,如果上天眷顧我,我情願在坐滿60年皇位後禪位,以示對皇祖康熙皇帝的尊敬,結果沒想到他還真是個長壽命,真的坐滿了了60年,他禪位後,依然是權柄在握,嘉慶皇帝沒有什麼實權的,如果出現了嘉慶皇帝爆亡的事兒,那肯定乾隆會在次上位,重新成為名正言順的皇帝,嘉慶太子繼位?不存在的!


老豬的碎碎念


歷史上,皇上與太子的關係、太上皇與皇帝的關係,名為父子,實為政敵,經常處於博弈之中。這層窗戶紙,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在以孝治天下的時代,為了維護父子關係表面上的和諧,大家不會輕易捅破。

如果皇帝突然駕崩,太上皇與太子同時存在,理論上應該由太子繼位,主要原因:

第一,太子就是國之儲君,繼位的合法性最強。

在古代,中原農耕文明中,繼承製度一般是父死子繼。什麼叫太子?就是天子指定的繼位人。皇帝在位時立太子,就是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能夠在自己百年之後由太子順利延續。這套制度,既是禮法也是慣例。

太上皇一般處於退休狀態,更多的是一種身份上的尊榮,缺少復位的法理依據。

第二,人心向背。

中國古代輿論由儒家知識分子掌握,這個群體是傳統禮法的堅定維護者與吹鼓手。在他們看來,周禮中早有規定,父死子繼,太子上位是理所當然的事,誰要是逆天而行,誰就是千古罪人。

尤其在清朝以前,中國許多儒家知識分子有那種“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情懷,看到太上皇搶太子的皇位,會有部分人站出來,即使捨生取義,也會據理力爭,捍衛禮法。

不過到了實際的操作層面,不管是太上皇還是太子,誰的野心大、實力強、拳頭硬,誰才能如願以償。

歷史已經證明,皇位並不是穩定的。這種不穩定性,在皇帝去世出現權力真空時會達到高峰,此時的皇權爭奪戰,所有的感情、仁義都是浮雲,實力才是王道。

如果太子是軟柿子,太上皇實力強還想當皇帝,那大概率會復位。比如乾隆,嘉慶登基後要是先行一步,只怕老爺子會因群臣擁戴,“被迫”付出。

歷史上,當太上皇的人原本就沒幾個,除了乾隆,其餘人下場往往比較悲涼。比如李淵、李隆基,當太上皇后就成了沒有牙的老虎,精神上與囚犯無異,沒有任何復位的實力。

唯一一次不是太上皇的“太上皇”復位,還是明英宗朱祁鎮。

朱祁鎮是明朝的第八位皇帝,在“土木堡之變”中被蒙古俘虜。皇帝被抓到草原,朝中大臣就急了,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以于謙為首的大臣擁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

朱祁鈺當皇帝后,遙尊被俘的哥哥朱祁鎮為太上皇,同時,大力抗擊蒙古,並拒絕蒙古以朱祁鎮為籌碼開出的條件。蒙古打不過明朝,無奈之下退回草原。

後來,蒙古人有談和的誠意,發現朱祁鎮又不能成為有價值的籌碼,每天還要白養著,倒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將其放回大明。

回到大明後的朱祁鎮,立刻被軟禁,但朝廷還是有一幫支持他的力量。被軟禁七年之後,朱祁鎮的“鐵桿”趁朱祁鈺病重期間,發動“奪門之變”,趕緊擁戴“太上皇”朱祁鎮復位。

皇權的交接問題,從秦始皇開始,就一直困擾著歷朝歷代的帝王。這既是皇帝的家事,也關乎王朝的根本,解決好了可以降低交接成本,解決不好就會地動山搖,甚至給後世留下無窮隱患。


秋媚讀史



太上皇以字面意思來說屬於是皇帝父親,是退居二線的老皇帝;但往往也是皇帝最大的競爭對手,因為參考歷史,太上皇的故事往往不是那麼美好。

要麼是唐高祖李淵那種被迫成為太上皇,被兒子唐太宗李世民架空的一點實權都沒有,九年以後便是鬱鬱而終。

要麼是乾隆帝與嘉慶帝那般,看似嘉慶帝這個實習皇帝老老實實的,但成為沒有實權的皇帝,其鬱悶可想而知,不是四年以後乾隆帝死去,恐怕嘉慶帝會鬱悶的精神不正常。

所以說皇帝和太上皇,看上去關係親密,但那句話怎麼說來著,叫“最是無情帝王家”,為了最高權力,親情都算不得什麼,更何況太上皇和皇帝這種敏感的關係,所以看似親密,實則矛盾多多。

如果皇帝突然死去,是太上皇復出,還是太子繼位呢,這個話題很不錯,今天宋安之來說說自己的個人見解。

歷史上並沒有出現過皇帝突然死去,朝廷陷入到底選擇太上皇還是太子的尷尬局面。


最接近的一個歷史事件,是明英宗朱祁鎮和弟弟明代宗朱祁鈺。

當年明英宗年少輕狂,聽了太監王振的鬼話以後御駕親征,結果一敗塗地,釀成土木堡之變,自己被瓦剌俘。

這時候英宗兒子朱見深還年幼,弟弟郕王朱祁鈺臨危受命先是監國再成為皇帝,在於謙支持下,打退了瓦剌進攻。

一年之後,“北狩”的英宗被放回,代宗朱祁鈺這個代理皇帝不願意還位就將英宗這個太上皇軟禁起來,期間代宗廢去英宗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但朱見濟沒有那個皇帝命,不久便早夭死去。

景泰八年,代宗去世,按照正常程序,代宗死後,大臣們就應該糾結是由英宗復位還是由前太子朱見深繼位。

但政治投機者曹吉祥、石亨、徐有貞等人並沒有錯過這個機會,而是趁著代宗病重,馬上迎立太上皇英宗復辟,不久病重的代宗順理成章的死去。

以這個例子來說,屬於是太上皇復出。


但參考歷史上的太上皇例子來說,一般應該是太子繼位,畢竟明英宗那種複雜情況,上下五千年就那麼一次了。

首先我們看看太子是什麼呢?

是國之儲君!是順理成章的下一任皇帝。

而太上皇分明就是已經退位的老皇帝,如果太上皇再復出,肯定名不正言不順。

而且我們看看歷史上兩種太上皇,要麼是有實權和沒實權的。

像沒實權中的太上皇李淵,他沒有實權,說明李世民已經慢慢將忠於他的勢力清理掉了,大家都忠心於李世民了。

如果李世民突然駕崩,那麼忠於李世民的大臣,肯定傾向於立李世民所立下的太子,而不是被人冷落已久的太上皇。

畢竟政治投資,肯定要投年輕的太子,太子年輕可以在位很長時間,自己有擁立之功,那麼以後很長時間之內都是高枕無憂。

支持太上皇復出的話,萬一年老的太上皇在位不了多長時間就死去了呢,到時候選擇新皇帝,又需要重新站隊,站好了沒事,站錯了輕則罷官重則身死族滅,風險無疑又多了一次。


再說說有實權的太上皇。

以乾隆帝為例子,他禪位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老了,一個是因為敬仰自己的皇爺爺康熙帝,所以在位時間不超過皇爺爺康熙帝,以示尊重。

以乾隆這個例子來說,有實權的太上皇,往往是有著這樣那樣的原因,所以要退居二線遙控指揮。

如果嘉慶帝突然死去,那麼乾隆帝一把年紀了,肯定不會復出,而是再選擇一位聽話的皇帝就好了,自己掌握大權就好了,何必再出去拋頭露面,還落得一個為老不尊的名聲,壓根不划算。

所以以這些大歷史來參考的話,如果皇帝突然駕崩,肯定是太子繼位,而不是太上皇復出了,因為這是合情合理的。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諸如明英宗的故事,也不排除出現諸如太子年幼,其他大臣為了政治投機,選擇支持太上皇復出等情況的。

以上就是宋安之對於這個話題的個人分析,還望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哈。


宋安之


這個腦洞有點大。在中國歷史上就沒出過這種事。

太上皇在中國歷史上本來就少,在我的印象中,從秦始皇稱帝,到溥儀退位,中間有太上皇的時候只有六次。分別是唐高祖,唐玄宗,宋徽宗,明英宗,清高宗。還有一個是漢高祖的父親。

這五個太上皇有四個退位後終其一生都未能重登皇位,只有明英宗在明代宗死後發動奪門之變,拿回來皇位,但明代宗無子,所以也沒出現太上皇和太子爭位。

如果按中國禮法來說,沒有傳位於父這一說。只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這兩種。不是不講孝道,而是根本沒考慮這種情況。

為什麼沒有呢?很簡單,如果是孝道,那根本就不會出現太上皇,一般成為太上皇,就意味著在權力鬥爭中完全失敗,皇帝已經是頂層,擁有巨大的資源,還失敗,只能說能力太欠缺,想再拿回來幾乎沒什麼可能。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即位也會培養自己的班底,而老皇帝的班底會逐步退出官場。沒職權,沒班底,那什麼爭?可太子就不一樣,那是儲君。我們很多人被宮廷劇欺騙,以為太子不能干預朝政,這是不可能的,太子作為未來的接班人,是可以,也是必須和朝臣接觸,學習治國理念的。除非這個太子是皇帝迫於無奈封的,完全不喜歡。絕大多數太子在登基前就有自己的心腹班底,能參與甚至能決定朝政的走向。而太上皇,誰理你啊。

剛剛我提到了明英宗,這實在是一個異數。指揮五十萬大軍攻打蒙古靼鉭,大敗被俘,蒙古挾持明朝皇帝進攻北京城。當時明英宗雖然有太子,但年齡太小,不足以應付當時的局面,所以當時還在京城的明英宗弟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為帝,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成功擊退蒙古進犯。後來明英宗被蒙古釋放,回來後被明代宗圈禁。期間明代宗廢原明英宗兒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可惜自己兒子被立為太子後第二年病逝,明代宗深受打擊,之後一直無子,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群臣擁立明英宗復辟,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太上皇重新登基的皇帝。

我曾經想過,如果明代宗有子,恐怕,明英宗就只能一輩子太上皇了。


雲在藍天8480


追記歷史來回答下這個奇葩的問題吧!歷史上太上皇和皇上同朝執政的很少,現在我就你提出的問題,簡單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比如說時間近點的乾隆吧!乾隆當時“高風亮節”美其名曰不能超過他爺爺康熙在位的時間,就提前退位為太上皇。但他這種退位讓賢並沒有把手中的權力交出去,而是繼續在幕後指點江山,以至於當時他的兒子嘉慶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沒有一點兒話語權。如果嘉慶皇帝死在乾隆這個太上皇前面的話,我想乾隆還是不會復出的,畢竟乾隆年紀也大了,與其再出來瞎折騰一番,倒不如把皇位再指給自己的兒子或孫子,自己繼續悠閒的在背後主持全面工作。





再說一個劉邦吧!劉邦奪得天下之後順利建國成帝,但劉邦的父親卻是一介草民,自己的兒子成為了皇帝,按當時的禮數上來說,劉邦父親這個架子不好拿啊!所以劉邦就追封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這也是咱們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當過皇帝的太上皇。這樣的歷史背景,劉邦的父親更是不會復出。


最後說一下李世民,李世民是通過玄武門之變逼他的父親李淵下臺的,李淵退位為太上皇后也就不再觸及朝政上的事。雖然歷史上對李淵的重視程度不高,但是唐朝畢竟是他一手開創的,要說一點基礎也沒有,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按你提的這個問題,如果李世民兵變成功早期駕崩的話,李淵是不是復出還真說不好。

這類歷史設想的問題真的不好作答,因為它的隨意性真的太大了。個人的一點看法,說的不好還請包涵!更多精彩歷史就點擊關注吧!


追記歷史


在有太子的情況下,皇帝突然駕崩,太子繼位是最合乎法理的,太子本就是未來的儲君,因此基本不會出現其他的情況,即便會有特殊情況發生,也基本是太子和皇子之間的爭奪戰,至於說到太上皇,實際上是沒有什麼好考慮的。

要知道,一個皇帝一旦成為太上皇,是主動也好,被動也罷,實際上已經被阻隔在皇權之外,當然,這並不是說太上皇沒有權力干涉朝政了,而是說已經與皇位無緣。

太上皇大體可以分為兩類,就是主動讓位型和被動退位型,被動退位的基本就不用考慮了,一般是被自己的兒子逼著退了位,餘生就是在軟禁中度過,別說是干涉朝政了,就是正常的親情也不可能擁有了。而主動退位的則大多還在政治舞臺上發揮餘熱,不管他們是出於什麼目的離開了皇帝這個寶座,但是基本都沒有離開權力中心,這一種類型可以稱之為太上皇帝,是比皇帝更權威的存在,在太上皇帝存在的時候,皇帝實際上不能算是親政,和太子監國差不多,手中的權力很小。

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帝一般都會等著太上皇帝去世後才會真正掌權,或者太上皇帝主動把全部權力交出來,但也存在另一種情況,即皇帝奪權,比如唐睿宗和唐玄宗。唐睿宗最初迫於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奪權的壓力主動將皇位交了出來,成為太上皇帝,仍舊大權在握。李隆基並不願意做一個什麼都決定不了的皇帝,很快就將太平公主除掉,然後唐睿宗將手中的權力都交了出來,李隆基開始親政。

儘管唐睿宗一直是主動在讓位,但實際上也是被兒子李隆基所逼迫,當初唐睿宗的皇位原本就是李隆基奪來的,然後將唐睿宗扶上了皇位,唐睿宗本身在後期的權力鬥爭中是輸給了李隆基的,所以唐睿宗被逼著一步步離開了權力中心。 歷史上真正舒舒服服做太上皇帝的大約只有乾隆皇帝了。

那麼太上皇帝能不能在皇帝突然駕崩之後重新坐上皇帝之位呢?基本不可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年齡問題,太上皇帝基本都是皇帝的父親,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情況基本不存在,即便存在,太上皇帝也不是皇位的第一順序繼承人,太子才是。我們就拿乾隆皇帝來說,如果乾隆活的夠久,嘉慶死在了前面,嘉慶在有生之年都沒有真正親政,但即便這樣,嘉慶死後,乾隆也不可能重新復出做皇帝。

畢竟他已經將皇位讓出來了,按照正常的順序來說,皇位是向下傳遞的,不可能倒回來向上傳遞。所以,嘉慶死後,太子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就算是沒有太子,也輪不到乾隆,只可能是嘉慶別的兒子或者乾隆別的兒子。乾隆即便是想當這個皇帝,也不太可能和自己的兒子、孫子來爭奪皇位,這是不合禮儀的,即便朝中都是他的心腹,估計也不會支持乾隆重新稱帝,況且乾隆要真想再做皇帝,完全可以在嘉慶活著的時候復位,而不是選擇嘉慶死了和自己的子孫爭位。

當然,以上說的都是一般情況下,歷史上也確實有成功復位的太上皇,最著名的莫過於明英宗朱祁鎮。但是這個例子實際上特殊的地方很多,首先朱祁鎮的皇位是在特殊情況下丟失的,然後他的弟弟朱祁鈺成了皇帝,而他成了太上皇,原本朱祁鈺就是想著歸還皇位的,只是權力在手中的時間一長,就不捨得丟掉了,這才囚禁了朱祁鎮。

但朱祁鈺的身體卻不怎麼好,在30歲的時候突然得了重病,這才給了朱祁鎮可乘之機,朝中有人將朱祁鎮放了出來,成功復位,而朱祁鎮之所以復位成功有一個很關鍵的點,即朱祁鈺沒有兒子,確切的說他的兒子已經死了,皇位本身就沒有繼承人,在這個時候,朝中自然會有人選擇提前放出朱祁鎮,因為這樣會有立功表現,畢竟朱祁鈺一旦去世,本身皇位就會是朱祁鎮的。

所以這個例子實際上沒有代表性,而且朱祁鎮只是朱祁鈺的哥哥,而絕大多數的太上皇都是皇帝的父親。

當然也有身為父親的太上皇復位成功的,原因就在於皇位被奪去的時間很短,新皇帝甚至還沒有得到承認,因此太上皇復位比較順利,比如唐昭宗,唐昭宗在被節度使囚禁三年後回到了長安,但為宦官所不喜,因此900年的十一月,宦官們將唐昭宗囚禁在少陽宮,而扶立太子李裕登基,不過901年的正月,朱溫就命人處死了干政的宦官,而讓唐昭宗成功復位。

這樣的例子是非常少的,都是太上皇從皇帝手中奪回皇位,所處的環境也是戰亂時代,倘若在和平年代,太上皇基本沒有機會復位,一旦成為太上皇,就不可能再做皇帝,皇帝倘若突然駕崩,太子就會按照規制登基。


尚宮女史


一般常識認為,“繼”是往下傳。所以,皇帝不管是自己不想幹了,還是突然駕崩了,皇位都是往下傳,傳給皇太弟、皇太子、皇太女(西方君主制)等等,沒聽說往回傳的。

在中國,太上皇稱謂源於西漢,劉邦把自己的父親尊為太上皇,這類太上皇的名稱來源於兒子,兒子做了皇帝,尊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

另一類太上皇稱謂來自於自己曾經幹過皇帝,以太上皇名義退休。

除了因子而貴為太上皇的,大多數的皇帝其實都不太想主動退休,僅得個太上皇稱號。

譬如李淵、李隆基都退得不甘不願,宋徽宗是迫不得已撂挑子,宋高宗呢,不想再管爛攤子。

可以說,就沒有不想抓權的皇帝,沒幾個主動退的,那些被迫退位的,哪個還會再把位子交給他們呢?

再說了,太上皇一般年紀也大了,沒道理江山不讓年輕力壯的下一代坐,卻要請出太上皇。

當然,也有例外。明英宗朱祁泰曾被其弟代宗朱祁鈺尊為太上皇,後英宗復辟為帝,不過這也不是回傳的,是搶回的。


錢多多讀文史


這得看具體情況,宗室繼位禮法在權力面前,只能乖乖低頭,誰掌握了權力,誰就能坐上龍椅,當然,還得看有沒有太上皇。

畢竟幾千年的歷史中,皇帝數百,太上皇就那麼幾位。

假如太上皇與太子俱在,而皇帝駕崩,繼位的抉擇分四種可能。

其一,太上皇如乾隆。我們知道,乾隆成為太上皇,那是囿於自己在位六十年讓位的誓言,他名義上是在位六十年,實際執掌權力六十三年。

如果嘉慶在乾隆之前駕崩,那不用說,絕對是乾隆復出,畢竟諾言乾隆已經履行了,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

就算乾隆老邁,嘉慶的皇子健壯,這也改變不了事實,朝中的大臣們,都是乾隆心腹。乾隆自己也是熱衷權力,他能在傳位時拿走玉璽,就可以讓皇孫登不了基。

他的歸位,沒有絲毫阻礙。

其二,就是太上皇握權,但是不想再爭奪了,這種情況下,太子登基則是毫無疑問的。

比如宋高宗趙構,他做了幾十年皇帝,天天提心吊膽,害怕國家被滅、自己被抓,他還得上表稱臣,接受羞辱。

他做皇帝是真做煩了,所以讓位給了宋孝宗。宋高宗做了幾十年太上皇,八十多歲才死。毫無疑問,如果宋孝宗死了,宋高宗絕對不會復位,他已經不想再做皇帝了。

其三,太上皇沒有做過皇帝。確實,沒有做過皇帝的人,也是可以成為太上皇,這種多見於開國之君的父親,如劉邦的老爹劉太公。

劉邦如果死在劉太公前面,劉太公是絕對不可能上位的,他沒有在打天下時出過力,沒有什麼人會依附於他麾下,相比之下,太子就合理合法多了。

這種情況下,是太子繼位。

其四,太上皇做過皇帝,但已成為擺設。這種情況,一般是太上皇已經被軟禁了,比如宋徽宗、明英宗。

既然太上皇被軟禁,皇上駕崩前是掌握力量的,朝中自然多是皇帝心腹之臣,皇帝一死,太子即位理所當然。

我們知道明英宗復辟,但這個情況,很大成分是因為明代宗的兒子死了,如果他的兒子還在,明英宗估計是無法復辟的。


浮沉於史


首先,這情況在我國曆史上是不存在,因為歷史上因皇帝駕崩而復出的太上皇,就只有一個,他就是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所俘,還被瓦拉大軍押送著,一直殺抵北京城下。幸好于謙臨危不亂,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然後組織軍民奮起抵抗,才最終取得北京城保衛戰的勝利,併成功把明英宗贖回。

此後,明英宗便以太上皇之身份被景泰帝軟禁於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在景泰帝病危之際,石亨與徐有貞等發動奪門之變,再度擁立明英宗,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南宮復辟。

但由於景泰帝的太子朱見濟早在景泰三年就已夭折,此後景泰帝再無子嗣。因此,不存在太上皇與太子同事並存的情況。也正因為這樣,學界對於發動南宮復辟的必要性,一直都是存在質疑的。要知道,景泰帝當時已無子嗣,太上皇明英宗復位置基本上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很可能就是石亨與徐有貞等人為了建立擁立之功,故意發動的一次多此一舉的宮廷政變罷了。

迴歸正題,那麼假如當朝皇帝突然駕崩,而太上皇和太子又同時並存時,那究竟是讓太子繼位,還是太上皇復辟呢?我想基本上只能由太子繼位!

<strong>

第一,太子繼位,是名正言順的!以明英宗做例子,如果朱見濟沒夭折,估計明英宗在景泰帝病重時,就會被除掉了,根本不可能有機會復辟。太子作為國之儲君,在皇位繼承上是名正言順的,具有難以撼動的地位。因此,別說是早已淡出朝局的太上皇,就是擁兵自重皇子,要想在改朝換代之際除掉太子,那也是很困難的。

即便是太上皇與太子同時存在,肯定還是太子繼位幾率最大。這可不是勢力問題,而是法理問題。

第二,太上皇除了個別因為政變,而被迫當上“太上皇”的之外,其他都太上皇,都是因為年老而厭倦朝政的老皇帝,比如宋高宗、宋孝宗、乾隆等。因此,即便他們在世期間接班人駕崩了,他們也不會,更不可能繼位。別說有太子,即便沒有太子,太上皇也會主持大局,在皇族宗親中,挑選合適的後代繼承。

第三,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王朝帝位都是自上往下傳的!父終子繼,兄終弟及,這是中華歷代之傳統。太上皇是太子的長輩,皇位豈能由下往上傳的呢?

第四,正常情況下,朝中文武都不會選擇支持太上皇,而不支持太子。還是以明英宗做例子,假如景泰帝死了,太子朱見濟和明英宗同時存在。那麼滿朝文武都不會鋌而走險的跑去擁立明英宗,肯定都會選擇擁立太子。

畢竟太子不僅名正言順,而且年輕的君王總比經驗豐富老成的太上皇要更容易把控。因此,在公在私,都會擁立太子!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