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吳三桂不引清軍入關,你認為李自成的起義軍能夠支持多久呢?

騎蝸牛走高速


其實,李自成佔據北京之後,遇到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1644年北京發生了鼠疫,這個鼠疫蔓延起來還是很厲害的,這也是李自成很快放棄北京的一個重要原因。只是因為1644年是一個混亂的年份,光是北京的統治者就換了好幾個,所以有關鼠疫的這個情況很多人自然就不提了。

說起鼠疫只是想說明,李自成這個時候其實遇到了相當大的挑戰,一方面明朝還有軍隊對抗著農民起義軍,一方面關外清軍蠢蠢欲動,一方面剛剛佔領的北京還有鼠疫。這三方面的問題使得李自成想要控制住北京,其實很難。

所以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只是加速了李自成逃出北京的步伐,吳三桂不引,李自成還是要離開北京。離開北京的李自成,還是要落入流寇主義的窠臼,遲早也是要失敗的,這是無可奈何的結局。因為李自成這邊的實力其實並不是很強的,而且張獻忠和李自成並不是一路。所以李自成想要成功,不容易。


張傑談史


就算吳三桂不投降滿清,李自成的起義軍也不可能維持長久。我分以下幾點進行論述:

1、先請看李自成提出的口號“均田免賦”,用通俗的話講就是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一個國家政權維持存在的基礎是什麼,是靠各種稅收支撐,而你靠不納糧不納稅,只靠搶奪擄掠只能維持一時,而絕不可能長久。如果改變口號,失去的又是好不容易俱來的人心,所以這是一個頭痛的問題。

2、腐化的問題。李自成剛佔領北京,內還有大批的地方在明軍手裡,外還有滿清的虎視眈眈。李自成和他的將領們都沉浸在財富、美女、權勢的掠奪中,失去了原有的本質,只餘下殘暴和貪婪。

3、在處理明朝官僚士紳等方面,也做得很不盡如人意。先是提出的口號已經把實控明朝的官紳集團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加上後來的劫掠和屠殺,更是徹底斷絕了他們的後路。形成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局面。

4、軍事方面的部署也很欠妥。當時李自成最大的敵人已不再國內,而是外部狼子野心的滿清,但他居然完全沒有意識到。李自成的大部隊完全部署在西北,湖廣,準備收復南方。距離北方最近的北京卻只部署了十多萬人,其中大部分是明朝降軍,戰力堪憂。

5、這時已建國滿清正是最鼎盛的時期,軍力分為滿、蒙、漢各八旗共十餘萬人,兵力雖少,但戰力強悍,戰鬥基本上都是一擊即潰。

綜合上述可以看出,即使吳三桂投降了李自成,憑他們也很難抵擋住強悍的滿清,如果不從根本上改正,也只能是苟延殘喘罷了!





刀筆傳神


李自成率軍攻破北京實際算得上是鑽了明朝中央政府的空子。當時的明廷既要面對關中地區的李自成義軍,又要面對荊楚地區張獻忠的義軍。另外,自萬曆末年開始,東北的建州女真興起,明廷北方大量的精銳騎兵和火器部隊被牽制在了遼東。歷經了薩爾滸之戰及松山戰役等大敗後,遼東僅剩的吳三桂關寧兵團被牢牢鎖在了山海關防線,無力回援北京。

在這種情況下,崇禎皇帝依然勒緊褲腰帶於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拜孫傳庭為陝西總督加兵部尚書並統領七省軍事征討李自成義軍。可以說,此時的孫傳庭兵團已經是明朝中央政府在關內北方戰場能夠拼湊出的最後一支精銳部隊了。但天不遂人願,可能確實是大明氣數已盡,當時全國都爆發了極其嚴重的瘟疫。明軍中的兵士紛紛倒下,孫傳庭兵團的戰鬥力被極大的削弱,自然不是風頭正勁的李自成義軍的對手。這個情況在近兩年拍攝的電影《大明劫》中有比較生動的呈現。在孫傳庭敗亡以後,從陝西到山西,再到居庸關防線,再沒有明軍敢於抵抗李自成,紛紛開城投降。闖王拿下北京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拿下北京後,李自成集團依舊只能算是全國多股實力派諸侯中的一個,並不具備一統江山的壓倒實力。從關內來說,先不談荊楚地區實力強勁的張獻忠集團,單單是以南京為中心的明廷剩餘勢力就極為龐大。甚至在中國北方的山東、河北等大片地區依然還有為數不少的明廷官吏和軍隊。從關外戰場來看,即使吳三桂不迎清軍入關而是投降李自成,要抵禦清軍的攻勢依然比較困難。吳三桂的關寧軍團只有約四萬人的兵力,李自成從北京帶領北上山海關的部隊約六萬人且缺乏戰馬,以訓練不足的農名軍或忠誠度不高的明朝投降部隊為主。要以這樣約十萬成分複雜的部隊對抗清廷和碩睿親王多爾袞麾下約十二萬能征善戰的八旗軍(滿八旗約六萬,蒙古八旗和漢八旗加起來約六萬),沒有非凡傑出的軍事統帥和策略是難以做到的。所以,拿下北京的李自成實際是處在了全國多股勢力夾擊,“眾矢之的”的位置,戰略處境事實上是非常堪憂的。此時吳三桂開城降清反戈一擊只是背後給了李自成最為致命的一刀而已。沒有這一刀,李自成想要在北京站穩腳跟也是極其不容易的。坦白講,李自成本人心中一開始未必不清楚這一點。兵臨北京城下之時,他給崇禎皇帝提出的條件只是“裂土封疆”,想讓明廷承認其在以西安為中心的西北地區割據的合法地位。怎奈崇禎皇帝性格剛烈想不開,寧願玉石俱焚也不願意妥協退讓才造成了後來的悲劇。

如果世界上有後悔藥,李自成恐怕也更願意學明太祖朱元璋奪取天下前採用劉伯溫“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只有硬實力夠了,機會來了才能穩穩接住。否則,撿漏得來的江山再美好,也不過是沙灘上壘起的城堡,潮水一過便再無痕跡罷了。


AbrahamXiaoSu


就具體的時間而言,無法給出一個具體的結論。但以李自成入北京城後的所為,他或許能夠維持的時間長一些,但也長久不了。

李自成在臨入北京城前做的一件事。在臨入北京城前他曾給崇禎皇帝寫信,希望自己能封一個王爺,然後率軍去與滿清作戰。只可惜崇禎皇帝並沒有看到這封信,在李自成兵臨城下的時候就上吊了。僅僅這一件事,其實我們就能看出來,李自成的革命性並不強烈。他的目的就是讓自己有一定的地位,能過好日子。他的眼光沒有放在天下人上面,如此一個人,即便暫時坐了江山又能坐多久呢?

然後我們來看看李自成用人方面,李自成所用的人基本上都是失意的文人。這些人在明朝沒有得到良好的待遇,對明朝有仇恨,於是加入了李自成的起義隊伍。這一點其實也是李自成最終走向失敗的一個原因。因為李自成所用之人有他們的政治侷限性,這些人目光短淺,缺乏基本的帶兵打仗,治理國家的經驗。由於知識水平有限,又因為他們全部出自於底層,所以他們無法準確的把控一個國家的發展走勢。從歷史上的經驗來看,只有朱元璋一個人是純粹的農民起義,而後獲得了成功。而他之所以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任用了前朝大量的優秀人才,這一點李自成沒有做到。

學者谷應泰對他有這樣一段評價評價:彼自成者,非有殊才絕力,不過狡黠善騎射耳。而謀主牛金星、顧君恩輩,則井窺之智也。孽黨劉宗敏、白旺等,則瘈犬之猛也。奈何千丈之堤,潰於蟻穴;天府之險,踣於困獸哉。從這一點上,也可以側面的證明李自成在用人方面的不足。

而他在進入北京城後,並沒有對明朝的朝臣進行分辨,來妥善的任用。而是全部都“一視同仁”,不進行區分就加以處置,這一點也沒有坐穩天下的樣子。

大家都知道,李自成進了北京城之後的所作所為。初期的時候還能做到嚴控軍紀,並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可是時間不久,連10天都沒過,李自成義軍的劣性就體現出來了。他們不僅對明朝遺留下來的臣子殘酷剝削,敲詐勒索。而且,逐漸的把這一做法延伸到了百姓的身上,跟他之前所表現的愛民形象截然相反。而當吳三桂引滿清入關之後,他又聽信了牛金星的讒言,殺害了他起義的最大功臣之一李巖。國家危難之中,尚且如此,那如果國家沒有危難,恐怕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也會很快的陷入到黨爭之中。

看當時的天下格局,雖然李自成算是奪取了中央政權。可是明朝在南方的殘餘勢力仍然有很大的影響,和他同樣作為起義軍將領的張獻忠也能夠對他構成威脅,吳三桂如果不引清兵入關那他也會成為李自成的隱患,再加之滿清對中原覬覦已久,這幾方勢力無論哪一方,李自成都無法做出妥善的解決。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一個客觀原因,就是明末的小冰川期。李自成在進入北京後,他擁有了強大的經濟基礎,於是開始進行部隊的擴充。可是受到氣候影響,當時鼠疫橫行,李自成的部隊也很快感染了鼠疫,作戰能力大幅度下滑。

李自成的失敗,絕不僅僅是因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他的政治格局就沒有放在天下,而其本身的能力也不足以統一天下,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只不過是加速了他的敗亡。


再言春秋


導讀:這話本身就不客觀,如果吳三桂不引清軍入關李自成不是沒有可能坐天下。李自成能堅持多久這個取決於當時的政治環境,如果沒有強力外力介入的話中原大地能夠統一的人只能是矬子裡面拔大個。這個週期不會太長,一般延續十幾年的時間都會完成。如果和傳聞中一樣的話,大清王朝真有可能和大遼、突厥一樣不進入中原而建立一個和遼國一樣橫跨草原的國家。如果是這種情況中原三股勢力大順、大西和南明比較,個人的意見是最先掉隊的應該是大西。至於李自成的大順和南明基本五五開,如果大順能休養生息、開科舉的話未必沒有統一中原的機會。


其實崇禎十七年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年份,李自成攻破京城導致崇禎自縊身亡;傳承276年的大明王朝轟然倒塌。被崇禎叫回來勤王的吳三桂在山海關左右為難,如果他不引清兵入關的話很有可能投降李自成。至於說衝冠一怒為紅顏,在自私自利的吳三桂面前根本不是問題。佔據關外和漠南蒙古的大清不入關還可以去征服喀爾喀和準噶爾。最理想的就是中原趁清朝征服喀爾喀或者準噶爾之機完成中原統一的過程。


中原三股勢力大西會先掉隊

手下在中原三股勢力當中,張獻忠的大西是最弱小的。崇禎十七年張獻忠於四川成都稱帝,國號仍大西。大西政權也設置百官、實行六部治國,但是畢竟是割據政權。大西政權開科取士,通過劫富濟貧來免除部分貧困農民的賦稅。這讓富裕的地主階層不但發生叛亂,社會始終不能安定下來。巔峰時期的大西政權佔據四川大部,四川沃野千里可為帝王之資但是畢竟隱憂很大。

1644年9月張獻忠親率大西軍主力出兵與大順軍爭奪川北地區,但是漢中始終控制在大順政權手裡。次年正月張獻忠親率軍親征漢中,雖然漢中幾度易手但是最後還是被大順軍名將賀珍奪回漢中。我們都知道漢中歷來就是四川的門戶,沒有漢中在手大順隨時可以得隴望蜀。三國時期的劉備為了在西川立足,與曹操的漢中之戰歷時數年機會耗光了益州的財富才獲得漢中之戰的勝利。四川北大門在手,劉備才敢登基稱帝。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北大門門戶在人家大順手裡,相當於大西門戶洞開李自成想什麼時候打就什麼時候打佔據了主動地位。

其次就是西大門三峽雖然在大西手中,但是荊州等地還在南明手中。也就是說大西向突破三峽向外發展的道路已經被堵死。四川南部在南明手中;漢中門戶在大順手裡,大西政權怎麼看安全性還不如三國時期的蜀漢。況且如果清軍不入關,那麼大順和南明慢慢耗也能把大西耗死。大西內有地主叛亂、外有強敵,即便張獻忠、孫可望、李定國再能打也沒有用。清朝不入關的話,大西註定是最先掉隊的地方政權。



南明、大順五五開,大順不是沒有統一的機會

剔除大西以外我們再來看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南明政權。大順版圖東自山東、西至甘寧、北沿長城、南達江淮,包含北直隸、山東、山西、陝西、河南五省,西北甘肅、青海、寧夏的一部分,川北保寧地區若干州縣,及今江蘇、安徽淮河流域地區。面積超過百萬平方公里,顯然大順要比張獻忠的大西政權要龐大很多。

大順朝同樣設置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職,並在大明律基礎上修訂了簡易版的大順律。處於國家草創,所以開科取士補充各級官吏。雖然大順通過不斷擄掠明朝藩王和貪官財富補充軍餉地主階級層面有影響和反抗,但是對於基層農民實行免除賦稅三年同樣會贏得底層人民的支持。

大順朝無論是從官制建設還是律法、賦稅來看,都是奔著長治久安去的。在佔領京城後確實有過火劫掠百官的行為,但是對於農民起義軍不能要去太高。如果沒有清軍入關的話,大順只要撐過開頭幾年未必不能穩定政權。千萬不要高看明朝遺留官員的操守,和後來的清朝一樣不是有好多前朝官員嗎?只要朝政穩定運行起來,那麼大順就除了防禦北方的清朝以外就可以制定和南明的戰役規劃了。


大明北方藩王如慶王、韓王、晉王、肅王、代王等基本都被大順朝所殺,所以大順和南明已經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南明雖然佔據富庶江南基本沒有收到起義軍的荼毒,但是內部幫派林立、軍閥橫行。從左良玉、江北四鎮都是軍閥誰都是為了自己撈好處,沒有人想著以國家為重;各地藩王、監國林立,甚至彼此大打出手。弘光、魯王、隆武、永曆等大明藩王都在各野心家的擁立下彼此仇視,也就是說在南明內部還為了誰是正統糾纏不清。歷史上的南明如果不是孫可望、李定國等起義軍與南明聯合抗清,估計南明早就亡國了。

所以說南明如果僅憑自己力量與大順對抗未必是對手,無論是大順的李巖、李過、李來享等還是大西的李定國、孫可望等原本歷史上攜手抗清的戰友都會成為彼此廝殺的仇人。南明在地盤、富庶程度上比大順強,但是大順在軍隊戰鬥力上要比南明強。所以

兩個政權基本五五開,沒準大順還要強一些。


小結:

綜上所述,如果清軍沒有入關勢力較弱的大西政權會是第一個掉隊的。剩餘大順和南明政權勢力基本對等,所以勝負五五開。如果非要矬子裡拔將軍的話,個人傾向於李自成的大順。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假λ吳三桂不引清軍入關,李自也堅持不了一年,因為他勝利後只顧享樂,不知道鞏固勝利成果的不易,以劉宗敏為首的將士認為勝利了就好好享受,不思進取,不幹正事,他也放縱不管。以牛金星為首的部分人爭權奪利,陷害了忠臣李巖,不聽紅娘子的忠言,宋獻策看到李自成政權人心渙散,失敗己經是必然的,因而不辭而別,李自成陣營己無鬥志,也無凝聚力,所以很快就要完蛋。


寒星張青山


從國家大一統的角度上,我不希望李自成贏,因為清軍志在四方,想一統中原,入主中原,努爾哈赤本來就是大明王朝的子民,當時是收到欺壓和打壓,爺爺和父親都沒好好過上好日子,被戰亂禍害致死,一怒之下乾脆拉桿子自己幹算了,努爾哈赤肯定是看到了明王朝的腐敗和懶散,覺得有機可乘,加上心裡怨恨太大。想著必須入關取代明王朝呢!而李自成不會想把關外和內蒙古、外蒙古等等都納入到統治的地盤裡,比較李自成只是一階草民起義而已。


我王威武


個人認為最多不會超過一年,李自成的起義軍腐敗的太快,即使吳三桂不引清軍入關,起義軍內部也會出現內訌,甚至互相攻伐,滅亡是遲早的事。


海洋望星空


李自成進北京,崇禎自殺,明朝滅亡。當時北京瘟疫流行,人口十不存一。大順政權不收稅,都是掠奪而來。就是穩住了吳三桂,也不可能給他什麼糧餉。北方經濟蕭條,糧食短缺,李自成軍隊幾十萬,紀律不嚴,搶劫成性。李自成優柔不夠果斷,將領驕橫。內無治國之臣,關在有滿清,南方有殘明。北京呆不住,遷都西安。隨後關寧軍譁變,打入北京,清軍入關。


夢隨風1949


李自成的口號是。闖王來了不納糧。他還開倉放糧。我就想問問,幾十萬闖軍補給哪來?大戶有錢,也沒多少糧啊。所以闖軍還是得從農民手裡搶糧。所以他們都是流竄洗劫。在災區招兵,比如陝西,山西,河北。然後到河南,山東打劫。總有沒災有糧的地方。所以清軍不入關的結果就是。北方李自成沒糧要南下洗劫。而湖廣,四川有張獻忠。兩江,福建有南明。他們玩三國演義咯。這樣死的人更多。然後死的差不多了,清軍依然撿便宜。從清軍統一全國的過程就可以看到。投降的多。真正抵抗的不是很多。而且抵抗的地區都是沒災,產糧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