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帝王為何多數喜歡把權利交給舅舅而不是叔叔?

螳螂Movie


這還用問?叔叔要和他爭王位的。都有繼承權。舅舅想爭王位,名不正言不順的,只有把外甥推上王位才能背靠大樹好乘涼。


紅糖涼白開


秦昭襄王在位近六十年,就是因為他有個舅舅。秦二世胡亥在位僅僅三年就被殺,就是因為胡亥沒有把權力交給舅舅。

胡亥繼位後為什麼要屠殺自己的兄弟?因為胡亥覺得這些哥哥們才是對自己威脅最大的人。就是這樣,死了的扶蘇還被陳勝等人用來大做文章。

當這些哥哥們被屠殺殆盡後,胡亥居然忘了還有個叔叔子嬰。趙高殺了胡亥之後,就擁立子嬰為帝,因為胡亥的這個叔叔也有資格做皇帝。

胡亥繼位後,如果自己的親生母親還活著,胡亥有個舅舅可以依靠的話,怎麼也不會落個如此下場。

胡亥在自己舅舅的輔佐下,可能歷史就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了。

沒有任何一個帝王願意把權力交給別人。像秦始皇、漢武帝、朱元璋等有能力的君主都是儘可能地把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

即便是劉禪這樣的君主,在諸葛亮死後,也取消了丞相一職,把相權給分散開來。

只有自己能力不足的時候,才會採用他人來替自己分擔。這時候替自己分擔權力的人,一般只有宗室、後宮和權臣三類。

對一個帝王來說,其實很不願意造出一個權臣;對於自己的宗室一般也不願選擇,因為對自己威脅最大的還是宗室。剩下的就只有太后或者皇后的勢力可以選擇了!

即便是自己的舅舅,也不會讓他有太大的權力,一般會在宗室、外戚和大臣之間搞個平衡。讓他們互相制約,儘可能地不讓一家做大。一但失去平衡,他的帝位也就差不多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相對於自己而言,叔叔與舅舅在遺傳學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一個是父系的兄弟、一個是母系的兄弟。但這僅僅是遺傳學的定義,在中國社會中,父系才是親、一表三千里!尤其是在中國古代,只有同宗才算一家人,舅舅再親,理論上也是外人,於帝王之家就是宗室與外戚的區別。

何為宗室

除了清王朝之外,皇帝的同宗都被視為宗室。清朝的所謂覺羅只是將同宗按照血緣進行了二次分類,其本質與宗室並沒有本質區別,這裡就不去贅述了。在中國古代的宗法層面,同宗才算是真正的一家人。因此,在帝王之家,宗室理論上都具有皇位繼承權,只是因與大宗血緣遠近,其順位繼次序不同而已,這是宗室與外戚最大的區別。

何為外戚

外戚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外戚指的是皇太后、皇后的孃家人,即前面所提到的皇帝的舅舅等等。廣義的外戚則非常廣泛,皇帝所有側室(妃嬪等)的孃家人都能被視為廣義外戚。除此之外,公主的婆家人有時候也被納入了廣義外戚行列。但不管是狹義外戚還是廣義外戚,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他們與皇帝不同宗!在中國古代,同宗不通婚是鐵律,除了劉宋皇帝劉子業那些變態之外,中國古代的皇帝沒有娶、納同宗女子的。換言之,理論上外戚是沒有皇位繼承權的。

當然,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特例,他就是周世宗郭榮。但周世宗的身份準確說並不能算作外戚,因為他已經被過繼給了自己的姑父周太祖郭威為嗣子,連姓都改成了郭。在中國古代宗法層面,過繼嗣子等同親子。因此,周世宗雖然血緣上是外戚,但宗法層面並不能算外戚。除此之外,除了王莽那樣篡位、改朝換代的外戚,外戚是不可能“合法”成為皇帝的!這是也外戚與宗室最大的區別。

皇帝為何喜歡把權力交給舅舅而不是叔叔

有皇帝心甘情願把權力交給他人嗎?皇權這種東西是極度排他的,別說是叔叔、舅舅,就算是親兒子,恐怕皇帝也未見得願意把權力交出去!否則清高宗“禪位”之後也就不會處處強調自己才是清王朝的事實“大當家”了!但事事皆有例外,最無可奈何的情況莫過於接班人年幼了,這樣的情況清初最為明顯。下面我們就以清初的兩位皇帝清世祖和清聖祖為例來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清世祖是將權力交給叔叔的典型,因為清世祖即位之時非常年幼,其十四叔睿親王多爾袞出任了攝政王。多爾袞當政期間,近乎完全架空了清世祖。更重要的還不是這一點,多爾袞作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嫡子之一,理論上他也是具備皇位繼承資格的。如果不是形勢所迫、加之多爾袞一直沒有生出兒子來,多爾袞會不會取清世祖而代之、自己當皇帝恐怕真的很難說。這就是皇帝不願意給叔叔權力的原因所在,因為他有取自己而代之的可能性!既擁有權力,又擁有“合法篡位”的可能性。試問,除非不得已,哪個皇帝敢用自己的叔叔?

因為吃過虧,清世祖臨終前選擇了異姓大臣給兒子清聖祖輔政。這其中就有兩位廣義外戚,蘇克薩哈和遏必隆都是清太祖的親外孫、公主的兒子。雖然不是狹義外戚,但性質大致差不多。用外戚有一個最大的好處,他們的權力、地位就是因為與皇家的這層親戚關係,除非想要篡位,否則他們只能忠於皇家,別無選擇。如果別人當了皇帝,宗室都換了,他們這些外戚又算什麼?至於索尼、鰲拜這些非外戚,就更加不可能“改朝換代”了!當然,索尼最終還是成為了外戚,他的孫女赫舍里氏成了清聖祖的皇后。這樣的權力配置具有一個最大的好處,那就是隨便外戚如何爭鬥、弄權,一般情況下最多也就是掣肘皇權,卻做不到取皇帝而代之!

雖然前面說到的外戚並不是舅舅,但舅舅的作用其實也一樣。作為皇帝的舅舅,他的一切權力、地位都是來自於皇帝。皇帝被拉下了馬,除非他自己當皇帝,否則都是“吃虧”!因此,作為舅舅,弄權可以卻無法奪權。唐初的國舅爺長孫無忌便是典型的例子,雖然權勢熏天卻無法自己當皇帝、當“攝政王”都沒資格!無處同事,用舅舅還有一個好處,他的權力源自於皇帝,一旦皇帝想要收回,理所當然。除了王莽那樣改朝換代的外戚,皇帝收回外戚手中的權力還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因為他身後還有宗室和其他異姓朝臣,具備借力打力的基礎。長孫無忌縱然權勢熏天,唐高宗李治收回權力也還是可以收回的!這就是歷朝歷代皇帝喜歡重用舅舅而不是叔叔的原因所在。

當然,皇帝對宗室與外戚都不是絕對放心,只是外戚相對於宗室缺少了“合法篡位”的可能性,因此皇帝更加願意用一些。但是,只要不是傀儡皇帝,對於外戚的使用一向都是且用且防,即重用又要防止尾大不掉。因此,中國歷史上上重用之後被清洗的外戚不在少數。漢文帝劉恆即位之後為了對抗功臣勢力,將自己的孃舅薄昭推向了前臺。但是,在薄昭弄權之後,漢文帝毫不留情地逼死了薄昭!這算是喜歡放權嗎?無非政治需要、不得已而為之罷了……外戚如果控制不好、使用不當,同樣是會“改朝換代”的,中國歷史上篡位的外戚也不在少數……


農民工歪說歷史


這個就像是在民間,你敢打你的母親的話,你的舅舅就回來揍你,在皇家也是一樣的。但是為什麼要把權力交給舅舅呢,其實皇帝年紀小,交給叔叔的話,皇帝和叔叔一個姓,隨時弄死你,年紀尚小沒有子嗣,那隻能是同姓的順位繼承人,這時候如果皇帝沒有弟弟,沒有哥哥,那是不是兄終弟及之後,堂兄弟就是叔伯家的,就來爭皇帝位了。權利交給舅舅的話,皇帝家的叔叔們不會吧皇權放任給異姓的。舅舅要是想篡位的話,名不正言不順,叔叔們還要搞死他,但是叔叔們就不一樣了,有的是名正言順的辦法把自己的兒子坐上權利的寶座


西南郎中令


歷代帝王其實都不願意自己的權力跟別人分享。但是在主幼國疑的特殊時期,年幼的皇帝是必然更為信任孃家人的。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叔叔是宗室,而舅舅是外戚。”

有人奇怪歷代很多皇帝都在防外戚防宦官干政麼?漢朝就是不斷陷入外戚和宦官輪替干政的亂局中的麼?這就對了,為什麼外戚和宦官能幹政?還不是因為年幼無的皇帝依賴外戚和宦官麼?

叔叔一旦獲得權力,因為宗室的關係,所以他本身就是先帝的血統,在特殊情況下,他若取幼主而代之,就極有可能變得理所當然。孫權如此,趙光義如此,朱棣更是如此。


孫策死時才20幾歲,自己的唯一的兒子孫紹太小,讓孫權繼位是無奈之舉,要為尚未穩固的江東考慮。孫權上位後,對待孫紹處處防備,處處打壓,最後鬱鬱而終,原因就一目瞭然了。


趙光義更是“燭光斧影”,趙匡胤本身有自己的兒子,結果莫名其妙,暴斃身亡。即便拿來做幌子的"金匱之盟"也被爽約了,到最後選太子也沒有選太祖一脈。不過趙光義沒想到的是100多年以後,自己這一脈竟然絕後了,不得已還是把皇位還給了太祖一脈。


朱棣實際上還是通過武力奪取的自己侄子的皇位,打著“靖難”的旗號,結果硬是把朱允炆搞得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朱允炆的兒女們被圈禁了多少代,放出來的時候,連草和麥子都分不清。

但是舅舅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舅舅是外戚,自己即便擅權,也要考慮下影響的。他必須還要維護自己的外甥。因為他的權力是依附於外甥的。


東漢末年的何進,其實出發點是不錯的,誅殺宦官,自己當了大將軍掌握實權。但是自己殺豬出身,水平有限,方法錯了;還有就是何太后實在腦子不夠用,竟然幫十常侍,不幫自己哥哥。


還有唐朝的長孫無忌,選嫡別的沒意見,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長孫皇后的孩子,文武雙全的李恪因為是楊妃之子,就沒那麼幸運了,還是舅舅給力啊。


王莽絕對是舅舅中的另類,有人說他是穿越的。但是他絕對算是外戚,按族種論,也算是個舅舅。但是他把漢平帝給殺了,自己當皇帝推行改革,這恰恰就是他失敗的根本原因所在。結果天下共討之,他最終也萬劫不復,腦袋被後世皇帝輪流收藏了幾百年。


胤礽的舅舅索額圖對胤礽那絕對掏心掏肺。但是拱早了,康熙說收拾就收拾了,換個角度,胤礽若是上位,索額圖就是“索半朝”;康熙的舅舅(兼老丈人)佟國維深受康熙重用,人稱“佟半朝”。這些都是皇帝重用依靠舅舅的具體表現。

所以通常來講,一般舅舅的權力是依附於皇帝的,所以只要他沒瘋狂到王莽這個程度,是更容易受到皇帝寵幸的。


炒米視角


一、這個問法本身就有問題,成年皇帝不喜歡把權力分給他人,舅舅也好、叔叔也罷,成年皇帝都不十分相信,成年皇帝都只相信自己。

二、之所以母舅比叔叔更有權力,往往是皇帝年幼,皇太后不相信他人,想借哥哥、弟弟掌控朝政而已。如何進何屠夫竟成了漢大將軍。

三、母舅比叔叔改朝換代的概率小得多!

皇叔本是帝胄,無非長幼有序、庶嫡有別,再大權在握,危險係數五顆星。皇太后和自己的兄弟關係更親近些,更信任些,再說弄個叔子、伯子掌權也是個麻煩事兒,兩人挨近了,群臣要說閒話;離遠了,又可能屁股相對,麻煩。更怕叔子皇袍加身,把侄子趕下臺,甚至逼死,如趙光義對趙匡胤之子。當年慈禧、慈安聯合叔子“鬼子六",幹掉肅順等八名顧命大臣後,把鬼子六還是架空了!


蒼茫大地顧煒斌


為何皇帝更相信舅舅,要防著叔叔呢。

其實不止叔叔,伯伯堂哥都是要重點防範的對象。

古代皇家是家天下的制度,劉邦當年和大臣們殺白馬盟誓:非劉不王。

這就限制了皇族之外的人對皇家權力的染指。

但是,卻無法限制皇家內部人對權力的覬覦,大家都姓劉,一筆寫不出倆劉字來,為啥你能坐皇帝位,我就不能?

皇族作亂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比如漢景帝時候的八王之亂,比如明朝的靖難之役。

這些都是皇家內部為了爭奪權力,展開的內耗運動。

東漢開國,已經是平民的劉秀能夠當上皇帝,只是因為他姓劉。

三國時劉備和皇族已經八竿子打不著了,但是,就靠著這個劉姓。他拉起了自己隊伍,愣是在三國這個亂世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所以皇帝和叔叔親近蠻危險的,一旦這位叔叔有不臣之心做大了,很可能取而代之,而且這種取代能獲得法理上的支持。

大家都是皇族。

繼承皇位有天然的合理性。

但是舅舅就不同了。

舅舅是外姓。

即使再權利熏天,也無法取皇帝而代之而代之,因為這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孃親舅大,舅舅是外戚,能在關鍵時刻給皇帝提供幫助,一旦皇帝覺得這位舅舅有點危險,搬開他也比搬開叔叔要省力些。

畢竟舅舅是沒有出兵清君側的特權。

歷史上著名的舅舅就是雍正皇帝的舅舅隆科多。

雍正被隆科多的姐姐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長大,所以對隆科多一口一個舅舅,因為康熙朝隆科多長期擔任九門提督,掌管京畿防務,這職位太重要了,相當於京城文武百官的性命都捏在他一人手中。

雍正一口一個舅舅的叫著,隆科多為他日後登基,迅速穩定局面巨功甚偉。

畢竟有槍才是草頭王。

但是即位之後,朝政穩定下來,雍正第一個下狠手處理的人也是這位舅舅。

雍正不想自己的性命捏在隆科多手裡,他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所以舅舅用好了就是一把利劍,用不好也是一把鈍點的利劍。

但是叔叔有時候就是定時炸彈,不知道何時會爆。



薛白袍


帝王的叔叔就是帝王父親(先皇)的兄弟!

叔叔疼愛自己的侄子,僅限於普通人家!

帝王家的叔叔伯伯只是跟你有血緣關係的潛在敵人罷了,自古帝王家最持久的傷害永遠來自最親近的人!比如:

二叔殺人啦!

宋太祖趙匡胤得了天下,按照皇室規矩應該傳位給自己的兒子,結果二弟趙光義晚上來聊天,“斧聲燭影”,太祖趙匡胤暴斃,留下千古之謎,“弒君嫌疑犯”趙光義登基,成為宋太宗,當了皇帝的二叔,不疼愛自己的侄子,還逼得二侄子趙德昭自盡,四侄子趙德芳命運還是不錯的,世稱“八賢王”,佑護包青天,估計情商很高,而且在民間頗有賢名,二叔也是殺之不易!

四叔放火燒我!

明太祖朱元璋原本計劃傳位給大兒子朱標,可朱標早亡,皇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文,也就是“明建文帝”。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尤其是四兒子“燕王朱棣”就很不開心,因為傳位給大哥他沒意見,立長立嫡是帝王家的傳統。可是大哥駕崩,怎麼輪不到自己呢?畢竟朱棣曾經隨朱元璋出生入死,指揮作戰,而且立下戰功!所以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竊取皇位,成為明太祖,而侄子建文帝卻不知所蹤,一說死於戰火,一說出家為僧。反正朱棣是個壞叔叔!

關愛生命,遠離叔叔!

所以侄子當皇帝,叔叔都不開心,要麼篡位,要麼亂政,因為都是一個姓氏,即使篡位弒君,文武百官,老百姓也只是看熱鬧,殺來殺去說到底,都是你們的家務事,只要沒有江山易主就行,叔叔當皇帝還是侄子當皇帝,無球所謂!

所以開國明君乾的第一件事,就是誅殺功臣,給下一代君主掃清威脅,但是都沒狠心殺自己的兄弟,遺禍後代!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決了大將的威脅,卻沒看到二弟趙光義在門外偷笑!

明太祖朱元璋借“藍玉案”、“胡惟庸案”,將開國元勳基本一網打盡,結果到了靖難之變,建文帝都沒有可以依仗的前朝老將!

孃家有壞人!

都是壞叔叔,哼,找我舅舅“吃貓鼠”去!

舅舅跟我不是一個姓,他篡位師出無名,天下不服,而且舅舅是母后的兄弟,都說兄妹、姐弟之情濃於兄弟、姐妹之情,斷不能毀了妹妹和外甥的江山!

舅舅們也確實賣力,通過太后把持朝政,權勢熏天,激天下民憤,最後舅舅們還學會玩火了!

(1)漢高祖劉邦駕崩,其妻呂后“牝雞司晨”,打破先夫“非劉不王、非功不侯”的遺命,分封諸呂為王,每天皇帝早朝,都要面對一群舅舅狡黠的眼神、還有掩飾不住的狼子野心,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帝王的內心是崩潰無助的!幸虧劉邦舊臣蕭何、陳平、周勃剷除諸呂,舅舅們才沒成精!

(2)唐中宗李顯的命運更坎坷,母親武則天專橫跋扈,逼死自己的二兒子“章懷太子”李賢,剩下兩個兒子李顯、李旦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兩立兩廢,真是一個強勢的母親啊!

武則天嫌棄自己的幾個兒子太廢物,把舅舅武三思弄到朝中,後來乾脆廢棄李唐江山,取而代之,開創“武周朝”,成為中國歷史承認的第一位女皇!

母親、舅舅,整個孃家沒好人!


烏蘭大俠


俗話說,“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老婆有還隔著一道手”。

誰願意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放到別人那裡去保存呢?何況是權力這東西,最好是抓在自己手裡,交給誰去管理也不放心哦。

歷代帝王而且還是多數喜歡把權力交給舅舅一說,是不確切的,是不符合歷史史實的。最多是有些帝王出於無奈,有時候暫時把權力交給舅舅,而不是叔叔,包括他大爺。

從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以來,就一直存在著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帝王希望把權力控制在自己手中,丞相也想把持朝政。秦朝的滅亡,就是因為權臣趙高和李斯控制了皇權,修改始皇遺詔,廢掉公子扶蘇改立胡亥,控制了胡亥也就控制了朝政。

之所以有的帝王設立左右丞相,就是出於分權的考慮,不想讓丞相掌握更大的權力。

這個不是本題討論的重點,為了回答題主的問題,豹眼從兩方面說明一下,帝王為了穩固皇權、削弱相權一般採取的措施,也就是把權力交給誰的問題。

第一,分封同姓諸侯王。

始皇實行郡縣制,廢除了分封諸侯王的制度。但在漢朝建立以後,歷朝歷代都有分封同姓諸侯王的慣例。

諸侯王本身就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權力,這些人都是當朝天子的大爺、叔叔、兄弟、子侄,具有非常親近的血緣關係。他們的存在,對於家族的政權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著威脅中央政權,也就是皇權的問題。

在這個情況下,皇帝如果再把權力交給叔叔們去管理,就缺少了制衡,很容易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這是很危險的事。

比如漢初的“七王之亂”、晉初的“八王之亂”,都是帝王的叔叔們在作亂。

第二,帝王把權力交給舅舅,也就是外戚。舅舅掌控了政權,史學家一般會稱作“外戚干政”。

這也是帝王不希望看到的結果,那為何不把權力交給叔叔而是把它交給了舅舅呢?

出現把權力交給別人的情況,一般是皇帝年幼,不能親政。

按照一般慣例,往往是太后臨朝聽政,也稱“垂簾聽政”。

為何要“垂簾”呢?還是傳統的習慣,女人不方便拋頭露面。

那麼,在朝堂內掛一個簾子,太后就可以處理公事,但外面的事就不方便處理。這時候就需要有人出面,也就是題主所說的,需要把權力交給別人。

究竟是交給叔叔呢還是交給舅舅?

豹眼以為這個問題很簡單,如果有的友友還不太清楚,那就問一下你的太太,立馬就清楚了。

孩子太小,一般會把自己喜歡的東西交給娘來保管,而娘保管不了又會把它交給誰呢?她會交給她娘或者她孃家的人。

太后臨政,她會把權力交給幼主的叔叔嗎?絕對不會。她首先想到的是她孃家那些兄弟,也就是幼主的舅舅。

並不是舅舅就多麼可靠,起碼太后認為比交給那些叔叔們更放心。

即便是失控,那權力還是在孃家人手裡。

看一下呂后專權時的做法就很清楚,她不僅把權力交給呂氏,還想將來呂氏做皇帝。

外戚干政,這是一般的規律。在漢末時期,小皇帝很多,許多二三十歲的皇后就做了太后,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為了制衡。

年幼的皇帝不能主政,有舅舅來輔佐,就會出現外戚、相權(大臣們的權力)、諸侯王三方的勢力集團。

都清楚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三角婚姻除外。

外戚掌權必然與諸侯王、朝廷大臣出現權力分配的問題,也就有了矛盾。相互牽制,彼此協作,這才是政治最理想的狀態。

有時候帝王鑑於外戚干政帶來的後患,親政後把權力收回。甚至有些帝王還發狠,立下規矩不許外戚干政,但很快就恢復了原狀。

只要是小皇帝繼位,太后臨朝聽政,幾乎避免不了外戚干政。

曹丕鑑於漢末外戚干政的危害,曾經專門下詔杜絕太后干預朝政。在整個曹魏時期,沒有出現外戚干政的情況,但權力到了叔叔及權臣的手裡,小皇帝更危險。曹爽、司馬懿專權就是例證。

總之,出於權力制衡及情感考慮,太后做主而不是小皇帝做主,一般喜歡把權力交給舅舅而不是叔叔。這在國人的情感中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是一般的存在,不是個例。反而把權力交給叔叔,卻讓人意外。

孔子一直推崇的周公輔政,那是把權力交給了叔叔。儘管《竹書記年》的記載,顛覆了一直以來的認知,但不管咋說,那都是個例。兄篡弟位、叔篡侄位的情況,反而成為常事。

但外戚也會出現篡位的問題,王莽、隋文帝楊堅等都是外戚接受的禪讓,與叔、兄篡位一樣,都是搶佔了小皇帝的位置,僅僅是江山姓啥的問題。

因此,只有把權力抓在手裡最保險。但由於太年幼抓不住權力,第一選擇還是交給舅舅好一些,都是無奈的選擇。


豹眼看歷史


方圓論壇在線

中國古代並非所有的朝代都喜歡把權力交給舅舅而不是叔叔。一般新皇年幼的情況下,先帝才會把國家權利交給他人代為執掌,直到新皇成年之後才會重新掌握大權。實際上在最開始的時候,一般新皇年幼的時候,朝廷大權皆由新皇的叔叔所掌管。比如周朝開國皇帝周武王姬發,他在滅商後第二年就病倒了。很快姬發到了彌留之際。由於當時周朝剛剛建立,姬發擔心自己年幼的兒子姬誦無法掌控國家大局,所以把朝廷大權託付給了弟弟叔旦。而叔旦就是姬誦的叔叔。這就是典型的把權力交給了叔叔。

在秦朝之前,周朝以及春秋戰國時期,掌權者年幼,輔佐幼主的一般都是叔叔而並不是舅舅。直到秦朝時期,秦始皇為了萬世一系地將自己的寶座傳給自己的子孫,以“奉宗廟之重,終無窮之祚”,自稱始皇帝,以期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也。雖然秦朝二世而亡。但是秦始皇開創的皇位傳承製度卻被漢朝給繼承了過去。到東漢時期這種皇位傳承製度已經日臻完善。這種皇位繼承製度,使儲君的範圍集中在當今皇帝的子嗣當中,選擇餘地較小,一旦皇帝早逝,出現幼帝即位的概率就極大,東漢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為了確保皇位傳承製度的延續。所以在這個時候起,外戚正式開始登上了歷史舞臺。由於叔叔同為皇室成員。甚至在商朝以前,叔叔也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所以為了杜絕叔叔篡位稱帝廢立幼主的事情發生。從這個時期開始,叔叔一般就沒有了輔佐幼主的權力。從秦始皇之後,除少數朝代皇帝沒有血脈繼承的情況下,繼承人從皇室血脈中擇優選取之外,如安、質、桓三帝以劉氏宗族身份即位外,其餘都遵從“父傳子,家天下”的繼承原則。

當然了外戚也就是舅舅掌權也是有利有弊的。有利的一方面是因為,外戚並不屬於皇室,所以也就從根本上杜絕了其奪權篡位的可能性。從這一點來看,舅舅確實要比叔叔強很多。畢竟外戚是依靠皇權來壯大的。並且他一般情況下還取代不了皇權的地位。但弊端也確實很明顯,外戚干政容易導致朝廷大權都被外戚所掌控。使得朝廷成為另一種形式的一言堂,比如東漢末年的何進。雖然歷史上沒有舅舅篡位的先例。但歷史上外戚專權篡位的事例也不少。如西漢末的王莽與建立隋朝的楊堅等。

所以說歷史上新皇年幼,權力究竟是歸叔叔還是歸舅舅都是分歷史時期的。並不是一直不變的。但權力歸舅舅的時期還是比較長的。畢竟舅舅比起叔叔要好對付很多。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