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寫書法的道理都懂就是寫不好書法?

千千千里馬


道理都懂就是寫不好書法?

什麼是懂?滿口的屋漏痕,錐畫沙的,是懂屋漏痕,還是懂錐畫沙啊?真正的懂屋漏痕與錐畫沙還能寫不好書法嗎?不能!

有些所謂的書法家以及書法大家都是如此,說起書法就搬出來古人的話,什麼神采啊!筆筆中鋒啊!似乎自己很精通書法,仔細看這些話語幾乎沒有什麼實際意義,都是些假,大,空!

再比如一些人討論書法,什麼渾厚了,飄逸了,入木三分了,褒獎的誇到天上,貶低的壓到地下,我不是說這樣的詞彙不好,只是對於書法人不用書法的專業技巧去討論書法感到悲哀。書法應該去談提按,談斷與連,談筆力的勁與弱,談哪裡的筆劃使用不好,哪裡銜接不對,哪裡的結構近俗,哪裡的章法值得推敲!

我奉勸書法人不要輕易去說自己懂書法,除非,你有足夠的自信,你真的懂書法!


一笑貫長天


哈哈哈,這個問題我也同樣呀!文化大革命我正上小學,字就沒人管,隨意寫。高中畢業在農村,我爸說,沒事了練練字,我說練字有什麼用,人家小學畢業都上大學了。所以,後來一路上學,字就很糟糕。我也多次曾想練練字,但由於個性急,沒有耐性,都是半途而廢。所以,我的感觸,練字要有耐性,持之以恆。如果能堅持幾年,或許就會有效果。此外,練字是不是需要師傅?找個字寫的好的人,拜個師,請人家教教練字心得,總比一個人瞎練好很多吧?在這方面,本人沒有成功經驗,只能談點想法。


京都老客41118


為何寫不好書法?我認為基本上有四方面原因:

1、知易行難;

2、路徑方法;

3、持之以恆;

4、夯實學養。

若能處理好以上四方面的問題,寫好書法自然是水到渠成的。

1、知易行難:知道是怎麼回事,但就是做不到。理論與實踐並不是同步的,有時相差一萬八千里,這是自然現象。如何將想到的變成做到的,這需要路徑及方法。比如做任何事情都要經過先確定好目標,其次再執行(付之行動),第三評估糾偏,最後修正提高這麼一個閉環。

2、路經方法:凡練習書法的人,基本都悉熟從選帖,臨摹、意臨、背臨到創作的這一路經。在此過程有可能在選帖上就出了問題,比如初學者選擇了難度比較大的字帖(石鼓文或歐楷等),又比如在臨摹只追求筆法及形態而忽略了結構,或者反之亦然。甚至喜新厭舊,今天臨楷書,明天又臨隸書。又或者三日打魚兩日曬網,不專一,不專注,停停練練,練練停停,那麼練好書法就怪了?

在臨習方法上,因個人的生活圈子,學習方法、練書經驗上的不足,必然進步緩慢。書中得來終覺淺,很多字帖教學比較繁雜,抽象不利於初學者,就象我們學駕照,教練一超一式教學員,但學員畢業後駕車都是直奔主題,很多枝節都省略了,書法也然。

另外,在堅持學習的同時,階段性地將自己遇到的難題或不足向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當面請教,釋疑解惑,事半功倍。也可以在網上尋找著名書法老師的教學視頻,學習經驗並加以融匯貫通,彎道超車。

3、持之以恆:不貪多求快,一揮而就。儘量每天抽出半小時至一小時來練習,不需要臨很多字,但務求臨得接近原帖風格,並小結一下那方面進步了,那些方面還存在不足?常思不怠,不斷改進,每天進步一點點,積沙成塔,水滴石穿,功到自然成。

4、夯實學養:功夫在詩外,跳出現象學本質。很多事物不能只從其內在尋找突破,需要從哲學層面來思考。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相關的知識,提高自己的鑑賞水平,認識能力、世界觀,間接地提自己藝術素養及書寫水平。如早期弘一法師臨的張猛龍被歎為觀止,到晚期書法的疏朗高古即是這方面的變。又比如明代徐文長的寫意文人畫無不是道行修煉加深的結果。

右軍書法晚乃成。書聖王羲之中年時期寫了一幅書法送給謝安,謝安嫌水平低拒收。但到晚期王羲之隨著學識修養的提高,已非吳下阿蒙,名滿天下,飲譽千載。



謝錫宙


很高興回答千里馬先生提出的問題!

書法的好壞不取決於懂多少道理。

因為書法是實踐性很強的藝術。

就像只學理論是永遠不會開汽車的。

曾經買過一本《怎樣寫行書》,從書法的筆法談到審美,真的是頭頭是道,可是看後面所附作者的行書書法,卻覺得不怎麼樣。

有些東西,我們懂了,並不等於就會操作。

草聖書聖還要日日臨池,搞得池水盡黑;懷素還種了萬株芭蕉,在芭蕉葉上練字;顏真卿幼時家貧,就天天蘸著黃泥水在牆上練字。

有一名人說過,民國時期的賬房先生記的賬也比現在書法家的書法作品寫得好。

為什麼?因為那時候毛筆是日常使用的書寫工具,就像我們現在天天在電腦手機上打字,熟能生巧。

五四運動以後,鋼筆圓珠筆進來了,“硬筆書法”產生了,用毛筆寫字的時間少了,遍地毛筆字招牌、匾額的環境沒有了。

現在,就是書法家,毛筆寫字也非日常了。


大悔憶智冰


書法除了勤學苦練之外,更是一種人性的彰顯,如同詩詞一樣,有些氣勢恢弘的作品必須得有天才的人物來創作。

在書法中不僅體現你的功夫,更體現你的氣度,一個雞腸小肚的人再練也不會寫出氣勢滂渤的作品。

書法如人,書法如詩,當年毛主席寫了"沁園春,雪"之後,蔣介石大為振驚,召集手下所有的文學愽士,研究怎樣寫一首壓倒主席詞的作品,結果人們面面相觀,誰也拿不出這樣的東西,最後的結論是在中國還沒有比毛澤東文彩更好的人才。

同樣毛澤東的書法也別具一格,蒼勁有力,也是難得的珍品。





泰山124453211


懂書法道理的人並不一定能寫好書法。不懂書法道理的人並不見得寫不好書法。實際上,學書法沒有那麼多清規戒律,無須具備高深的理論,只要認真臨帖就可以了。至於書法理論層面上的那點事,還是留給專家們去研究吧!

近年來,有人總把學習書法弄得神秘兮兮的,並拋出一套所謂的站不住腳的“書法道理”,其實不是那回事,說白了,不就是練毛筆字嘛,找一本自己喜歡的字帖照著臨摹就行了,何來那麼多道理?

書法道理(書法理論),不是每個學書法的人都可以掌握的,得隨著書法的學習和深入,慢慢地去悟,想一下子把書法道理弄明白,難!這裡須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所謂的“書法道理”,當今書壇上的幾個頂尖人物還沒完全弄懂呢!一般書家就彆強著裝懂了。

不喜歡深入臨帖的人,總熱衷於尋找學習書法的捷徑,總喜歡紙上談兵,而且還一套一套的,什麼學書幾步曲啊,什麼楷書是一切書體的基礎啊,等等,說的雲裡霧裡,天花亂墜,神神秘秘的,可就是這樣的話,還真有人相信!你說邪乎不邪乎?

按照道內約定俗成的說法,書法是創作的而不是寫的。寫,指的是寫字而不是書法創作。

據瞭解,當下的書法高人多的是,在這個書法高人群體中,有幾個人真正懂的書法道理?即便是有,也是浮淺的。

書法評論家,有一定的書法理論和書法審美意識,但他們並不一定是書法家。書法評論家的存在,自古以來有之,並不是近年來才有的。凡事存在即真理!既然允許書法評論家和書法理論家存在,就有他們存在的道理。

無論什麼事情都不能以偏概全,懂書法道理的人,書法寫的好的不在少數。而會寫書法的人,並不一定懂書法道理。現實就是這樣!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書聖王羲之說"書者,玄妙之技也,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意思很明白,書法是有著深奧的道理的(哲學古人叫玄學,玄,深奧難懂,但很有用,能解決根本問題,老子講"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懂這個道理的人叫達人。光懂還不行,還得堅持苦練(包括臨摹)即把道理結合實線,這是個反覆實線的過程。在反覆實線中提高自已對用筆結字佈局等的理解運用,並且有了新認識新方法,這樣積累的多了,就可以有所創造發展,達到了"出帖"的境界了,有了自己的風格了,即成家了。當然這裡還有個專與博的問題,專好一家,涉獵多家,博採多家精華,形成自已一家。這裡說的書法理論都會,不知實否?既讓會不好好練也是不行的,光靠臨摹即使可以亂真最多叫"書奴”,不能稱家。書家講"王變白雲體,歐變右軍體,顏變歐陽體”是也。當代書家祝嘉說的"沒有理論的實線是盲目的實踐,沒有實線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很正確。不學理論盲目實踐就能寫好字?當然光去學理論不實踐(練字)或寫輒仃止,那是不行的。古人學理論也有不從師或不直接學,只靠臨摹的,這樣若能寫好,得兩個條件,一是絕頂聰明,天資(姿)即本性聰明,二是會動腦子,能悞出別人是如何用筆如何結構,並且學會別人的長處,改進了別人的不足。這樣也可以學好,但要知道不會用間接經驗是笨辦法,畢竟不是都是天才,也大可不必自己叫老虎吃下試試老虎會吃人不。世事皆然學習前人沒經驗少走好些彎路。古人留給我們很多理論、經驗丶方法。理論和實踐二者都項重視才行。


翔龍220463962


道理都懂,就是寫不好,這句話可能就印證了一個哲學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俗一點說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決知此事要躬行。理論得來的在實踐時不一定能行得通。

書法藝術,是我國的傳統藝術瑰寶,歷史上能夠留下名字或者名垂千史的哪一個不是頭懸梁錐刺股,熬過了多少個春夏秋冬才能被當代人提及,所以書法並非一朝一夕可以練就,也並不是我們知道多少理論知識就可以寫好字的,需要的,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勤加練習,沒有捷徑可走,更需要一筆一劃,一撇一捺的去練,急功冒進或者不能靜心,則不可能有好的結果。

我剛練習書法的時候,我父親經常給我講一個王姓的大書法家,是誰就不具體說了。這個大書法家練字真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不分時候,不分地點的寫,晚上用手在被子上劃,時間長了,被子都破了,他的字據說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是他還不滿足,自己也不知曉,還是不停的練,有人向他要字,他就給。'終於有一天,他知道了自己的字在外人看來很值錢後,便不到處留字,但是一些朋友為了用他的字賣點錢,想方設法今天求個這字,明天要個那字,以組成字句,好賣出去。

還有的故事就是我們知曉的懷素,練字成狂,古人都留長髮,狂野時懷素就以發潑墨,試想,今人我們誰能做到如此痴狂?

未練書法時,經常聽到看到筆成冢,當時不明白啥意思,後來才知道,是練字太多,毛筆都堆成了墳墓。

等等還有好多古人練習書法的故事,我分享的可能並不生動,但是也能窺見,無論書法還是任何我們想要達成的事情,往往聽著容易,簡單,但是真到做的時候,卻發現並非易事,有的甚至需要我們花上一輩子的時間去鑽研還不見得能為後人留下些什麼。


老院大門一號


答:

因為很多人缺少悟性。

古人云,學書在法,其妙在人,說的就是學書是靠悟性的這個道理!那麼為什麼學書法要靠悟性呢?

首先要談書法,就要談書法包括書法技法和書法中的道兩部分組成,技法是可以學會的,但是道是很難悟到的,所以在練字中悟道需要一個字悟!

其次,我認為書法是最純淨的藝術,他的美是最純淨的美,因為書法的表現美的方法很簡單,就是靠點和線來表達豐富的內容,所以書法表現美是很難的,但是正因為其表現方法簡單,越是簡單的東西,要表現豐富的內容,如感情,形象,。。。。等等,那也得靠悟性,正是因為簡單,所以其他任何藝術的因素都能被書法所吸收,因此我認為書法事藝術中的哲學。

最後,書法的簡單性,也正是大道至簡的具體表現,書法是大道,正因為是大道,所以更需要學書人的悟性!

悟性在很大程度上不完全是天生的,他跟後天養成的好習慣有關,其實悟就是思考,要有自己的思考在裡面。而臨帖其實是相對於練習來說的。我看過很多人,確實很努力的在學習書法,他們比任何人都刻苦,每天都在拿著毛筆,筆耕不輟,但是結果卻非常遺憾,無論他們怎麼寫,書法總是那麼差。

而有些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整天寫字的時間也不多,看起來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刻苦,但是最後寫得卻非常好的,並且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去做了其他的工作,沒耽誤自己的生活。

網絡圖片

而這兩種人,其實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悟性——思考。

如果你整天臨帖,整天練習寫字,你哪裡有時間去思考總結呢?你思考的時間沒有了,一旦出現了錯誤的方向,那將是非常危險的事。

網絡圖片

而人與人之間其實唯一不同的地方,就在於這個悟性。這個悟性,其實包括對於書法的敏感度在其中。比方說有些人天生的對數字就很敏感,那麼他十之八九有數學家的天分,在數學上很有造詣;有些人對文字敏感,就有文學的天分、悟性。

網絡圖片

但是悟性的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天生悟性高,有些人天生悟性低。這其實沒有辦法在後天改變,人們最好能夠選擇自己真正擅長,並且有悟性的領域從事工作,這樣自己努力才能夠達到一個最大值,達到人生成功。

書法上的悟性差異也是如此。很多人在書法上悟性高,但是大部分人悟性一般。

網絡圖片

而面對這樣的差異,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倍努力,勤奮思考,培養我們對於書法的敏感度。所謂勤能補拙,就是這個道理。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說的那樣,這個勤奮不是萬能的,需要有一定的思考在其中。現在要學習一門技藝、學科、藝術,不動腦子還想獲得成果,基本上是痴人說夢。

因此,不要用勤奮來掩蓋你思維、思考的懶惰!

網絡圖片

學習書法首先是在正確的方法指導下的苦學。沒有這個苦學任憑悟性再高也無濟於事。現在的許多書者都以為自己的悟性高人一等,自我具有天然的優越感。而這恰恰是問題的關健。對待書法的學習,只有苦學到一定程度才談得上悟性。其實有無悟性只要看看書者對待書法的態度就可知。一個自以為天下笫一無人識,又整天怨天憂人的人又怎麼可能會有多少悟性?所謂悟性,首先是放的下,看得破,想得通。整天怨天憂人還那來的時間去“悟”。更不用說“性”了。雖悟性重要那也是需一個基本的基礎。基礎牢固才有可能發揮作用。

書法一開始以臨帖為主,主要掌握運筆和結構,接下來讀帖非常重要,就是不斷欣賞各種寫的好的書法,然後加以學習利用。所謂自成一派,就是博取眾家之長,從中悟出許多獨特的寫法和結構。所以,練字練到一定程度,有悟性的人就能突飛猛進,寫出與眾不同的好字。

網絡圖片

對於書法中,思考的內容其實無外乎這樣幾個方面——我寫的怎麼樣?先來一個總體評價,然後再將自己寫的東西與字帖上的字相對比,到底看看差距在哪裡,然後思考如何把這樣的差距給補上。而差距主要包括一個字的筆畫、形態、結構等細節方面的處理上怎麼樣,然後最後看整個字的神韻如何。

網絡圖片

悟性是人的天賦,也可以說是天才(不指的是神學之類),但天才有很多的差異性,有的人對音樂有特殊感覺力,有的人顏色有特殊感覺力,總之,人有千萬個差異性。

書法稱之為藝術,藝術就是憑藉感覺的,沒有感覺根本談不上力,更談不上藝術了。假設學習書法,沒有起碼的,對線條,字體,篇幅的感覺力,就不會去學書法。為什麼很多人都想學書法呢?證明他們有感覺力,可是人與人的差距也很大,很難說,誰沒有悟性就不能學,感覺力是悟性的第一條件。

悟性的第二條件是舉一反三,學習書法者,能抓住書法一詞,從綜向說出歷史上字體,書體,流派特色;從橫向說出某朝的字體,書體和書家特點,這樣,即使成不了書法家,也許能成為"從經驗出發的學書者"。

悟性的第三條件是觸類旁通,學習書法,要抓住書法是抽象的線條組合成字相篇幅的藝術這一本質,對各種流派的書體現象融匯貫通,達到這一步,就可以稱之為書家了。

悟性的第四條件是去偽存真,學習書法,把握他人書法藝術,成為了自己的知識,但不是自己的智慧,這叫走進書法裡,若走不出來,就是被知識累死的驢子,若能走得出來,就是草原上的駿馬。怎麼去偽存真?偽,就是不符合藝術規律的,也不符自身特點的;真,自然真、個性真、藝術真。以黑格爾的話說,藝術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去看看八大山人一、弘一法師的書法,初看象小孩子寫的,沒有浮誇、沒有造作,完全是他自己了。

悟性第五條件是未卜先知,前邊我講過天才,不是沒有,而是有,這些人智商極高,而且直覺判斷高度準確,一旦有了知識的翅膀,就有智慧飛翔於歷史和未來的天空。如果在書界和畫界中,一定是大象無形者!

網絡圖片

但是,學書法單靠悟性是不夠的。悟性是對事物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靈性是人所具有的聰明才智,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啊,天賦異稟,是塊可塑之才!

如果說悟性和靈性是天生的,那麼,理論知識是悟性和靈性的基石。只有理論知識豐富了加上勤奮練習,才會讓你恍然大悟。

光有理論和勤奮卻沒有悟性和靈性,學書法也是痛苦的!為什麼有些人學書法不到一年就寫的有模有樣,而有些人學了十年還沒有一丟丟進步呢?道理顯而易見!

所以除了以上的悟性,靈性,理論和勤奮外。還需要一個指引方向的好老師,好知己!


求世事洞明書練達文章


寫不好書法,筆者認為其主因還是自己的主觀因素造成的。



一.自己思想認識與精神毅力等方面影響了自己的實際行為而造成的。

二.在自己現實行為情況之下,只要你有心為之,想寫好書法,您就要努力、堅持和克服客觀條件存在的實際困難,有效的利用好現有的有利條件,逐步摸索掌握領悟寫好書法的技巧和方法,循序漸進,都可以把書法寫好的。

三.一些詞彙與成語,正是寫好書法的“座右銘”,如:

1.“苦灑汗水換畫禪,功夫精深才自然。”

2.“功到自然成。”

3.“天道酬勤。”

4.“水滴石穿。”等



古人在練習書法時之心得:

“疾風知勁草,烈火煉真金。不經寒霜苦,安能香襲人?鋒從磨礪出,玉乃雕琢成。人若不苦練,焉能至精神?”這就是我從前練就書法寫好書法的根本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