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二十回合敗給顏良,曹操問誰敢出戰文丑,為何徐晃還敢搶著去?

燦爛千陽369


在白馬之戰中,曹操親率五萬大軍,與袁紹手下大將顏良展開對決。顏良乃是河北四庭柱之首,武藝超群,銳不可當。三個回合斬了宋憲,一個回合劈魏續於馬下,就連五子良將之一徐晃也只在顏良馬前走了二十回合,就敗下陣來。《三國演義》描述當時曹軍的表情是:“諸將慄然”。



在後來的延津之戰中,文丑率領大軍來給顏良復仇。文丑也是河北四庭柱之一,武功與顏良不相上下。文丑與曹操帶領運糧部隊在半路不期而遇。為避其鋒芒,曹操命令手下丟掉輜重糧草,引發文丑軍隊哄搶,頓時,陣型大亂。這時曹操在高坡之上,回顧身邊眾將問:“文丑乃河北名將,誰來擒之”?話音未落,徐晃與張遼飛馬而出 ,直取文丑。


看到這裡許多人都想不明白,當初徐晃20回合就敗給顏良,這次為何還會爭搶著去戰文丑呢?是不是有些太不識時務。

有人說徐晃當初之所以敗給顏良,不是打不過,而是故意敗下來。這是曹操有意為之,目的就是讓關羽斬殺顏良,已達到一箭雙鵰的目的。因為那時劉備正在袁紹軍中效力,只要顏良一死,袁紹必會遷怒於劉備而殺之。只要劉備死了,關羽就會死心塌地跟著自己。


我覺得這種說法太過勉強,徐晃之所以冒死出馬力戰顏良,其目的與宋憲、魏續如出一轍。因為這三個人都是降將,在曹軍中即無威望,又被人看不起。要想贏得曹操器重,唯一的途徑就是殺敵立功。徐晃跟顏良打了20回合就敗下陣來,卻毫髮無損,陣腳不亂,顏良並沒有追殺,這能叫敗嗎!只能叫保存實力。徐晃是久經沙場將軍,與顏良交手後,就知道自己想戰勝顏良幾乎是不可能。徐晃不像許褚一打起仗來就玩命,他屬於智慧型的將領。明白二虎相爭,必有一傷。如果自己拼到最後,像宋憲、魏續一樣被殺掉,那就太不值得了。與其死戰,還不如退下陣來,保存實力,待機而動。

至於這次徐晃為何這次應聲而出,主要是他看準戰機。此時,文丑的軍隊因為搶糧亂作一團,這必然分散文丑的注意力,自己這次躍馬而出,很可能會取得像關羽一樣的效果,一斧把文丑砍於馬下。再者,上次與顏良交手後,徐晃深知河北四庭柱遠非傳說中的那麼厲害,他心裡已經有了底,這叫做不打無把握的仗。最終,他雖然沒有斬殺文丑,卻救回被文丑射傷張遼,也算是立了一大功。

其實歷史上的徐晃,遠比《三國演義》中徐晃牛多了。他治軍嚴整,有勇有謀,曹操曾贊他帶軍有周亞夫之風。也就是在延津之戰時,徐晃一馬當先,殺入文丑的軍中。赫赫有名的大將文丑,也在這次戰鬥中,死於亂軍之中。至於是不是被徐晃殺死,《三國志》上並沒有明確記載,但文丑的死肯定和徐晃有關。《三國演義》為了突出關羽的高達形象,臆造了關羽誅文丑的情節。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徐晃和顏良、文丑,孰強孰弱?

徐晃和文丑都是三國時期的名將,徐晃身為曹魏的“五子良將”之一,其實力自然非同凡響,足以躋身三國一流猛將之流,但是文丑卻肯定是要比要更強的。

1,排位之比

文丑和顏良同為三國早期名將,雖然死得早,但毫無疑問都是凌駕于徐晃之上的。文丑和顏良都是“河北四庭柱”之一,而同為“河北四庭柱”之一的張郃,很明顯排名位於顏良、文丑之下,可是在“五子良將”的排位中,卻是高於徐晃的。

2,徐晃戰顏良

事實也正是如此,在白馬之戰中,曹操帶領五萬大軍,直接被袁紹的先鋒顏良帶領的前鋒部隊精兵十萬圍在了白馬坡。

當時曹操麾下也有不少大將在,有之前呂布部下的猛將宋憲和魏續,以及張遼和徐晃等人。

當顏良出馬挑戰時,除了張遼之外,其餘三人都和顏良進行了交戰:

宋憲和顏良戰不三合,被顏良手起刀落斬於陣前;

魏續為給宋憲報仇,和顏良大戰,交馬一合,照頭一刀,被劈於馬下。

隨後曹操就派了徐晃當時手底下的王牌大將之一的徐晃,出馬和顏良大戰。可不成想,才二十回合卻也敗歸了本陣。

但是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徐晃雖然打不過顏良,卻也有自保之力,不像前頭的兩個,喪命於此。

3, 徐晃戰文丑

在顏良戰死之後,袁紹自然不甘心,隨後就派出來文丑。這個文丑應該是更強於顏良的,畢竟在明知顏良給關羽斬殺了之後,還有信心給顏良報仇,也說明他的實力起碼強於顏良。同理,文丑的武力值高於徐晃。

但是在文丑出馬叫陣的時候,徐晃這個連顏良都打不過的傢伙,再次自告奮勇地策馬奔騰了,要和文丑一戰。

可是在徐晃急輪大斧,截住文丑廝殺時,見到文丑後面軍馬齊到,也自知敵不過文丑,便撥馬而回了。

那麼問題來了,徐晃既然打不過顏良,也自知打不過文丑,為何還要出馬和文丑大戰呢?

關於兩人的大戰,出自於《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袁本初損兵折將,關雲長掛印封金。

操在土阜上指曰:“文丑為河北名將、誰可擒之?”張遼、徐晃飛馬齊出,大叫:“文丑休走!”......正射張遼......文丑回馬復來,徐晃急輪大斧,截住廝殺。只見文丑後面軍馬齊到,晃料敵不過,撥馬而回。

1, 來自於武將的尊嚴

作為武將都有自己的尊嚴,他們的尊嚴不容許自己輕易低頭,不打就認輸。武將,爭的有時候並不是輸贏,而是一口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打鬥可以輸,但是氣勢不能輸。所以就算明知是輸,徐晃也不可能不試試就認輸,這是武將的尊嚴。

徐晃作為當時曹魏在白馬坡最強的武將之一,如果打鬥不敢打,那輸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尊嚴,還有曹操和曹操大軍的尊敬,被一個人唬住大軍,連和人家打一場的勇氣都沒有,這說出去怎麼都不會好聽。

2, 為曹軍拖延時間不至於弱了威風

此前和顏良一戰已經輸了顏面,這次如果打鬥不打,曹操的面子上也不會好看。徐晃肯定會想這可能會讓曹操輕視自己,所以就算是硬著頭皮,徐晃也要頂上。

再者,兩軍相鬥,如果敵方武將挑戰,己方連接戰的人都沒有,這未免也太丟人了吧,簡直是丟盡了臉面!而且袁紹大軍前來,也需要有人去進行武將單挑拖延時間,不管是排兵佈陣,或者是叫援軍,時間都更加充分。

3, 自信有自保之力

徐晃雖然知道自己打不過文丑,通過顏良事件就知道了,但是他也自信文丑殺不了自己。既然性命無憂,上去打一場又有什麼問題呢?

保住性命的同時,也可以在曹操面前顯露一下自己的本事,總不至於所有的風頭都讓關羽奪走了吧?

4, 有張遼一起出手

從《三國演義》的原文中,我們可以得知當時是徐晃和張遼兩人一起出手和文丑大戰的,雖然最後的結果依舊讓人唏噓,不怎麼好看。

但是我們從原文中可以得知,這兩人是一起出手的,這說明事先極有可能是商量好了的。這兩人的武藝都非同一般,尤其是張遼,甚至還要高於徐晃,在關羽的口中都和自己不相上下,而關羽輕鬆地斬了顏良。所以一開始在當時的兩人看來,他們聯手應該是可以打得過文丑的。


歷史龍元閣


就是因為上一次輸了,這次得把面子贏回來,咱做人都有虛榮心,更何況一國將軍了



gy航


徐晃本是楊奉帳下的騎都尉,楊奉被曹操擊敗之後,徐晃投靠了曹操,成了曹操手下的一員大將。初降曹操,當然希望有一定的建樹,對戰顏良和文丑兩位大將,如果成功,曹操定會對他刮目相看。所以出於這個目的,徐晃竭力在曹操面前表現自己。

徐晃敗給了顏良之後,在曹操陣營中顏面掃地,徐晃為了找回一點面子,但是,他沒想到文丑比顏良還厲害,完全超出了他的預料。

其實徐晃出戰顏良和文丑,內心也沒有多大的底氣,但為了在新的軍營中獲得一席之地,為了讓曹操給予自己多一分的信任只能冒死一戰。

其次,徐晃敢於獨戰顏良和文丑,有可能他已經找準了時機,並不是冒冒失失就上前應戰。

他應戰顏良時,當時顏良已經消耗了巨大的精力。顏良剛剛斬殺了宋憲和魏續,所以顏良的體力已經達到了極限。此時徐晃出戰顏良,勝算把握非常大。但事與願違,他還是失敗了。而出戰文丑更是一個人人窺探的好機會,並且還和張遼一同。

再來看徐晃、張遼二人大戰文丑的情況,兩人是在延津之戰中應戰文丑的,當時文丑率大軍遇到曹操本人和他帶領的運糧隊,曹操躲藏不及,只得使用計謀,故意解甲下馬休息,將糧食故意露在跟前,引誘文丑軍搶奪,文丑大亂。

當時文丑中了曹操的陰謀,軍心渙散,逃兵四處可見。所有很多人都認為文丑已經無力對戰,即使文丑平死一搏,他的戰鬥力也一定大不如前。徐晃選擇此時出戰,也一定是看準了這個時機。但是結局又是事與願違,不但沒有打敗文丑,反而還輸得很慘,最終功名歸了關羽。所以,徐晃並沒有多少能力,而是他善於尋找時機!

最後一點原因,應該是徐晃的品質。

徐晃一生愛國,當初效力於楊奉,捨命保護漢獻帝。後來效力於曹操,曹操又是漢丞相,顏良與文丑是地方性軍閥。為了國家徐晃和他們殊死搏鬥,也是在情理之中。即使當時的顏良與文丑處於巔峰時期,但是徐晃也明白為了自己的國家他願意一試。

綜上所述,徐晃敢於應戰戰巔峰時期的顏良和文丑,並不是因為他的武力值很高,也不是因為徐晃沒有頭腦。而是徐晃有自己的考慮,他是善於找準時機才敢於應戰顏良與文丑。同時他為了在曹營能有一席之地,今後安身立命。而且他是擁護漢室的,為了自己國家的安穩統一鞠躬盡瘁,在所不惜!


公元前


徐晃和顏良打了20回合就主動敗退,這是一個嚴重違反戰場紀律的行為。二人並沒有分出勝負,顏良連徐晃的毫毛都沒碰到,曹操也沒有鳴金收兵,徐晃自己就主動撤了。而且曹操也沒有追究他的任何責任,就收兵回營了。要知道,就算是現在打仗,沒有得到上級的命令,主動撤退也是要追責的。這個事情怎麼看都透著古怪。今古講堂為您做個分析,感興趣的朋友,我們以後可以繼續討論:

我們先看看《三國演義》裡的原文:“操駭然,回顧呂布舊將宋憲曰:‘吾聞汝乃呂布部下猛將,今可與顏良一戰。’宋憲領諾,綽槍上馬,直出陣前。顏良橫刀立馬於門旗下;見宋憲馬至,良大喝一聲,縱馬來迎。 戰不三合,手起刀落,斬宋憲於陣前。曹操大驚曰:‘真勇將也!’魏續曰:‘殺我同伴,願去報仇!’操許之。 續上馬持矛,徑出陣前,大罵顏良。良更不打話,交馬一合,照頭一刀,劈魏續於馬下。 操曰:‘今誰敢當之?’徐晃應聲而出,與顏良戰二十合,敗歸本陣。諸將慄然。曹操收軍”。

之所以引用了這一大段。是要提醒大家注意這個細節:這一場對戰顏良,曹操陣營一共出了三名將領。首先出場的是宋憲和魏續,這兩個人是呂布的降將,剛歸順不久,上去就送死。第三個出場的才是徐晃,打了20回合,就退下來了。此時,徐晃已經歸順曹操有幾年了,已經成為曹操的核心將領。奇怪的是,曹操並沒有受到真正的損失,也就是死了兩個降將而已。曹操就不打了,收軍回營。這根本不符合曹操的性格。等到再次對陣時,就讓關羽上了,而關羽恰巧又是還沒有歸順曹操。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故意讓宋憲和魏續先上,就是把他們當成試驗品。反正這是兩個投降兵,先檢驗檢驗這兩個人行不行?這兩個人剛歸順,也想拿個表現。稀裡糊塗就送了命。所謂“曹操大驚曰:‘真勇將也!’”其實是故作驚訝,說穿了是一個表演秀,目的是讓魏續也上去交手。

我們也可以看出曹操的用心:作為一個領導,往往都很偏心。什麼苦活髒活,領導都是首先讓自己不太信任的人去做。而自己的親信,領導總讓他去做一些關鍵的事情。出力的、不討好的事就讓自己不信任的人去做好了。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可以得出徐晃為什麼20回會就戰敗?

一,徐晃明顯保存實力。徐晃戰顏良、文丑,其實都沒有使用全力,他都是上去打了幾十個回合,就主動敗下陣來了。其實他完全有能力繼續戰鬥。如果真的跟對方拼命,鹿死誰手就很難說。 像這種情況在徐晃身上發生過不止一次:徐晃戰龐德時,也是打幾個回合,就詐敗退走。

徐晃實力有多強?他能和許褚打個平手。而許褚是曹營中武力值相當高的的大將,許褚曾和呂布大戰20回合不分勝敗,許褚裸衣鬥馬超,和馬超武力值相當。按照三國演義的設定,蜀漢五虎大將武力處於同一檔次,很難分出誰高誰低。這樣比較的話,徐晃自身的武力值並不低於關羽多少。在襄樊之戰中,徐晃甚至擊敗了關羽。

二、曹操事先關照了徐晃,讓他故意放水。由於顏良也是袁紹營中一員很猛的戰將。曹操不願意自己手下的大將太冒風險。關羽作為一個外來戶尚未歸順,讓他去斬殺顏良非常合適。這就和讓呂布的降將去出戰一個意思。但是曹操不好一開始就讓關羽出場。故意讓兩個不重要的降將去打一打,再讓徐晃去做個樣子。這樣就可以讓關羽出馬了。其實曹操陣營中,猛將如雲,對付一個顏良,並不一定要關羽出馬。

三、這是曹操的一石三鳥之計。一是讓關羽殺了顏良;二是因為當時劉備在袁紹軍中,關羽殺顏良可以起到離間袁紹和劉備的作用。說不定袁紹就能殺了劉備,這樣曹操就少了一個潛在的競爭對手。但他想不到顏良被殺後,劉備幾句話,就把袁紹忽悠了;三是可以讓關羽歸順。如果袁紹殺了劉備,關羽就只好死心塌地的跟著曹操了。關羽是一個非常講義氣的人,肯定要為大哥報仇。怎樣才能報得了仇?顯而易見,只有在曹操帳下賣命了。

關羽能那麼快斬了顏良,並非兩人實力懸殊太大。一是顏良以為關羽是來投奔劉備的,少了防範之心,沒有做好戰鬥準備。關羽殺了他一個措手不及。二是關羽的赤兔馬太快。一下子衝了下來,顏良來不及反應。

說穿了,關羽斬顏良,聽上去很威猛。其實是關羽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被曹操當槍使,受人利用而不自知。






歷史回放機999


三國演義有很多不合情理的章節,可能是羅老爺子寫書的時候,間隔太長,前面寫什麼,後面以記不住了!以徐晃的武藝,呂布都不可以二十回合打敗他,何況顏良!只能說,徐晃去戰文丑,沒有心裡負擔,徐晃也沒有二十回合敗給顏良!


小樓聽雨71514


徐晃武藝高強弓馬嫻熟,在銅雀臺比試騎射就可以看到(三國演義書籍原著)裡就生動描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