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飛機設計大師顧誦芬院士,敬祝顧老九十華誕


中國當代飛機設計大師顧誦芬院士,敬祝顧老九十華誕

顧總在他的辦公室裡

張聚恩/文

今天是顧誦芬院士(我們航空人更願意親切地稱他顧總)九十華誕!

我在獅城遙祝顧總壽比南山!

我從1992年末自洛陽調到北京,有幸來到顧總身邊,接受他的領導與指導。從我國遠景機概念研究起,到多輪航空科技發展戰略與規劃制訂;從多個重大項目的論證與實施,到開展國際航空科技合作;從集團公司的科技工作,到中國航空學會的有關活動;退休後,仍有機會在集團公司科技委這個平臺上,以一種特別的工作方式,在他直接領導下繼續從事航空科研工作。屈指算來,已經28個年頭了。事業奮進,時光流逝,我對他的瞭解日久彌深,對他的敬仰之情也愈益厚重。

在近70年的奮鬥生涯裡,顧總為我國裝備發展,奉獻了全部才智,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是我國空氣動力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他創建了飛機氣動設計實用計算方法。他是著名的航空科技專家,領導完成了主動控制技術研究與試驗;他在該領域的實踐與成果,奠定了我國戰鬥機的設計基礎。

他是具有世界聲望的飛機設計大師。他完成了新中國第一架自行研製的飛機—殲教1的氣動佈局設計,完成了初教6飛機的氣動力設計;他主持研製的殲8系列飛機,是中國空、海軍20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的主力戰機之一。20世紀末,他領導瀋陽、成都飛機設計所和當時的航空系統工程研究所(現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等單位協同開展新一代戰機概念研究,形成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多個方案,提出牽引性戰技指標體系及關鍵技術,為此後的新機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他是我國航空戰略科學家,他以非凡的眼光,審視世界航空裝備與技術的發展規律與趨向,組織和推動了多輪航空科技戰略和關鍵技術研究,提出了許多全局性、開拓性的重大建言建議。其中,多數建議得到了國家的重視與認可,並付之實施。2002~2006年間,在我國大飛機重大專項的論證中,他發揮了重要作用,所提出建議的核心內容被中央採納,直接促成了該專項的確立。近年來,他還主持領導了中國工程院重點諮詢研究項目《軍用航空裝備技術發展戰略研究》,為我國未來軍用航空裝備技術發展指出了方向,研究成果上報後,獲得中央領導和軍委首長的重要批示。

除了直接推動我國兩代戰鬥機和大飛機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外,他還聯合其他26位院士,向中央建言加快發展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他領銜上書的《關於建設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議》,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與批示。由此,建立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進而加快通航事業發展,掀開了新的一頁。

顧總十分重視人才培養。從20世紀60年代起,他帶領的研發團隊走出了一位科學院院士——李天,三位工程院院士——李明、楊鳳田、孫聰,兩位型號項目總指揮、中航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耿汝光、李玉海。他是多所航空院校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培養的多名研究生畢業後走上了重要崗位並做出了優異成績。

顧總在學術和航空科技理論方面,亦建樹頗豐。他總結和創立的一套設計超聲速殲擊機氣動佈局與估算氣動特性的方法,發表的《摸透62式飛機的氣動力工作》報告,堪稱我國超聲速飛機氣動設計的基礎方法與經典文獻。他撰寫和翻譯的大量專業理論著述,組織編纂的一系列技術規範、設計手冊、標準以及科技叢書,成為航空科技領域的寶貴財富。他主編的《飛機總體設計》,成為航空院校的國家級精品課程。2019年,由他任編委會主任的《軍用航空裝備技術發展理論叢書》(共7冊)正式出版,為我國航空裝備發展做出了新的理論貢獻。

除了他的上述這些重大成就與貢獻外,在我同他的一些特別工作關係中,還對他有了一些特別的瞭解。在我創辦微信公眾號“聚恩君”後,不知不覺之中,有很多篇都寫到了顧總。其中,有些內容大家知道,有些可能不甚瞭解。而後者恰好從另外的側面,有血有肉地體現了顧總的高尚品格,展示了一位可敬的前輩大師的風範。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挑選了其中幾篇,把部分內容奉獻給大家。讀者們可以從不一樣的視角,去更多地認識顧總,瞭解他多方面的貢獻。


2017年9月17日我寫作了第197篇《我心目中的12位中國當代飛機設計大師》。其中,我的主要認知和介紹顧總的內容如下:

按中國社會歷史階段劃分,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為近代,1919年到1949年為現代,1949年以後為當代。我在第194篇微文裡,歷數12位我心目中的中國近代航空事業先驅的豐功偉績,向他們表達我崇高的敬意。他們有所作為的年代基本對應“近代”,個別人、如王助,稍稍跨越至“現代”。而到了現代,由於戰亂頻仍、國事艱辛,影響了航空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在這一領域的群體性推進。

新中國成立後,航空事業獲得歷史性發展與進步,湧現出一大批航空科學技術的領軍人物,首先是一批引領技術進步的飛機設計師。在我心目中,黃志千、徐舜壽、陸孝彭、屠基達、馬鳳山、顧誦芬、宋文驄、陳一堅、石屏、唐長紅、孫聰、楊偉是最傑出的12位,他們堪稱中國當代飛機設計大師。

我並不在意他們獲得的榮譽等級、得獎幾許,我看重的是,他們均擔綱重要飛機型號設計,且品格高尚、學養深厚,他們的功勳已融入強國強軍的偉業,他們的豐碑立在億萬國人的心頭。

隨著科技的發展,科技對產品開發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技術負責人(從常設的CTO、總師到型號、項目的技術總負責)的作用和地位也隨之日益提高。特別是高科技領域,創新技術是靈魂,創新技術的擁有者、掌握者或主要推動者就成為靈魂人物。如俄羅斯航空航天界的一批大師,如美國的喬布斯們。

現代科技雖然是集體的事業,但不可替代的大師作用不降反升。這是因為,越是創新,越需創意;而創意來自思考力,來自痴迷,來自想象,來自執著......。這是因為,越是複雜,越需決斷;而決斷來自優良的知識結構,來自對本專業和相關專業發展狀況與趨勢的準確把握,甚至是來自決策人的一種情懷。各行各業,概莫能外。

基於我的上述認識,我心目中的這12位飛機設計大師,同時也是他們所領導、所獻身的型號“之父”。或許,有人還不太習慣對相對年輕的總師們如此稱謂,但我要說,型號之父的稱號於他們受之無愧。他們是偉大事業的光榮代表,他們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做出了傑出的個人貢獻,何況他們也已不再年輕。

由於各種原因,過去對他們宣傳不多,國人對他們知之甚少。他們不圖揚名傳世,但求救國圖強;他們習慣於隱姓埋名,默默奉獻;“什麼也不說,祖國知道我”,是這種心態和境界的生動寫照。但現在,該是讓人們知道他們的時候了。

當我們迎來中國航空進入21世紀以來的井噴式發展,當航空事業的飛速發展正在助推民族復興的偉大進軍,國人理應更多地瞭解他們,知曉他們的業績和貢獻,以此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並在他們的精神感召和激勵下,去為實現強國夢而奮鬥。

記住他們吧!他們,以及像他們一樣為國家強盛、民族復興而埋頭苦幹的人,才是國家之棟樑、民族之希望。我們的年青一代應該把他們當作榜樣、明星和偶像,而他們也該有更多的擁躉、粉絲和追星族。如此,則大道通天,正氣浩蕩,能量爆棚,實業振興,強國富民才不會只是一場美夢。

作為一名老航空科技工作者,我有幸認識他們中的8位,同其中6位有直接工作交集,包括至今還在引領我們奮鬥的五位——兩位老而彌堅的老前輩和三位風華正茂的“知天命”的總師。在與他們的共事中,我所得多多——情懷的薰陶和學識的滋養,以及為共同事業結下的情誼。我深感有責任寫下他們;本文素材雖多來自公開資料和部分院士叢書,但我把他們作為一個群體寫在一起,我用我的眼睛看他們,文中浸滿我對他們的愛戴和尊敬。

12位中有7位已經永遠離開我們,按卒年,他們是黃志千、徐舜壽、馬鳳山、陸孝彭、屠基達、宋文驄、石屏,讓我們永遠學習和緬懷他們。站立在奮鬥行列的排頭,帶領我們砥礪前行的5位是——顧誦芬、陳一堅、唐長紅、孫聰、楊偉;我們更要認識他們,並祝願他們健康,為祖國的航空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其中,對顧總的介紹如下:

顧誦芬(1930.2.4~)江蘇蘇州人。195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歷任瀋陽飛機設計所副總設計師、副所長、所長兼總設計師,瀋陽飛機制造公司總設計師。1954年起,先後承擔殲教1和殲教6噴氣式教練機的氣動設計工作,在國內首創兩側進氣方案。他精心設計的佈局令飛機擁有很高的飛行品質。1979年,初教6獲得國家質量金獎。初教6已累計生產3000餘架;是我國重要出口機型。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參與組織和領導殲8系列飛機研製。從1972年起,開始全面負責該機研製。為解決在跨聲速、超聲速階段出現的抖振問題,他三次乘殲教6飛機上天,冒著極大的危險,尾隨殲8飛機,近距觀察後機身流場。之後進行修形設計,一舉解決這一難題。1981年,出任殲8Ⅱ飛機總設計師;僅用四年實現首飛,開新機研製之先河。1985年7月設計定型,並投入生產。由於對殲8系列飛機的重大貢獻,被譽為“殲8之父”。

1988年起,他領導飛機主動控制技術研究;在國內首次成功採用該項技術,實現縱向靜不安定飛機的正常飛行。1990年起,領導高性能遠景飛機的概念研究,為當今我國具有世界水平的新一代戰機奠定重要技術基礎。曾組織編寫過多部航空科技專著和工具書,發表過《設計超音速高性能飛機中的一些氣動力問題》《關於航天飛機研製和發展的綜述》《2000年前後殲擊機的發展趨向》等著述。

顧誦芬學養深厚,作風嚴謹,在航空科技領域具有很高的權威。至今,他仍孜孜學習,抱病工作,組織和領導高層次的航空戰略規劃研究和重大項目論證諮詢,為謀劃中國航空事業的今世未來而殫精竭慮,且成就斐然。我有幸在顧總身邊工作多年,高山仰止,泰斗若雲;衷心祝願顧總幸福長壽,成就新功!


中國當代飛機設計大師顧誦芬院士,敬祝顧老九十華誕

這12位大師的業績,串起了當代中國航空發展的足跡。近70年的奮鬥,大體兩個階段;前50年,拼命跟跑,奠定基礎;後20年,縮小差距,力圖並跑。在軍機領域,從殲5殲6,到殲7殲8,再到殲10殲11,直至殲15、Y20、殲20和FC-31;在民機領域,從Y10,到ARJ21,再到C919,我國航空事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令國人自豪的歷史性進步,我們飛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而這些進步,離不開上述名家大師,他們是我們最可寶貴的財富,他們更是令對手膽寒的戰鬥力。

我們的事業呼喚大師,呼喚大家。尊崇大師、尊崇大家,就是承認和尊重傑出人物的不凡勞動與獨特貢獻,就是尊重科學、尊重技術、尊重創見、尊重創新。中國航空科技,除了飛機設計,還有發動機、機載設備與武器、航空材料、製造、試驗等諸多領域,已經和正繼續誕生著比肩世界的設計大師、專業名家和型號之父,為他們喝彩,期待他們做出更大成就,也希望這樣的人多些、再多些!


2016年5月3日,我寫作了第25篇《顧誦芬院士話航模》。主要內容如下:

我的朋友、原國家體育總局航管中心航模部主任劉文章先生,希望我幫他相約拜見顧誦芬院士,他要向顧院士當面報告他正組織編寫《名人話航模》一書的情況,並向顧院士約稿。他告訴我,顧院士是一個航模愛好者,有很長的從事航模活動的經歷。

從劉主任那裡,我還得知,當今很多名家名人都是航模愛好者。原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啟正、原空軍裝備部部長魏剛將軍等都是。當前全社會關注航空的氛圍日漸濃厚,航空科普活動風生水起,而航模活動受關注的程度也在日益提升。許多後來人都希望把老一輩當年愛航模、玩航模,獻身航空和科學技術事業的往事整理、挖掘出來,成為大家共享傳承、發揚光大的精神財富。

於是,劉主任和他的同事們下決心,要辦這件事,要把它辦好;而且,要快辦。就在5月2號我倆的一個長長的電話通話裡,他傷心地告訴我,幾天前剛辭世的京劇大家梅葆玖先生也是航模愛好者,他們原本也要見他,向梅先生約稿,現在已不可能,成了永遠的憾事。劉主任的這個想法得到許多人的支持。路甬祥副委員長第一個向他提交了回憶從事航模活動往事的文章。

顧總與劉文章先生

中國當代飛機設計大師顧誦芬院士,敬祝顧老九十華誕


顧院士愉快地應允和劉文章主任見面。4月20號上午,我們在北苑科技委顧院士的辦公室裡見了面。在聽完劉主任的介紹後,顧院士當即表示全力支持,認為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並且興奮地回憶起他本人從啟蒙到參與、從玩航模到幹航空的生動、感人的往事。幾十年的往事,老人如數家珍,娓娓道來,竟然講了一個多小時。我在顧院士身邊工作時間很長,第一次聽他親口講往事,講從事航模活動的感受。正當我和劉主任為未作錄音而遺憾時,顧院士爽快地承諾,他會提交一份文字的回憶文章。


4月28號中午,科技委辦公室的蘇華同志打電話給我,說顧總要她轉交一份文件給我。午飯後,我取到了這份裝在牛皮信封裡的文件。打開一看,原來是顧院士寫給我的一封簡信和在老式大稿紙上書寫整齊、長達十頁的回憶文稿。撫摸和拜讀這文稿,心中湧起一陣激動。顧院士的回憶文章,把那天見面時他口述的那些生動往事,親筆寫在了紙面上,讀來親切感人。文筆流暢,脈絡清晰,浸透濃濃航空情,也飽含深深的期盼。我高興地把這件事告訴劉主任,我們在電話兩端,都為之動容,感動與敬仰之情溢於言表。


顧院士寫給我的簡信和文稿的首頁與後兩頁

中國當代飛機設計大師顧誦芬院士,敬祝顧老九十華誕

中國當代飛機設計大師顧誦芬院士,敬祝顧老九十華誕

中國當代飛機設計大師顧誦芬院士,敬祝顧老九十華誕


顧院士文稿的題目是:“玩航模引導年輕人走上航空事業路”。文中,他憶及1937年遭遇日機轟炸,在7歲的他的心靈裡種下抗日的種子,並開始知道飛機對於戰爭的重要。1939年,他平生第一次得到一架叔叔贈予的橡筋動力杆身飛機模型,不久父親又以當時幾乎可以買一袋米的價錢,為他買了一架橡筋動力艙身模型飛機,從此他開始了由玩航模到愛航空的成長道路。1947年高中畢業時,他的三個報考志願全部是有航空系的學校:清華、浙大和交大。進入上海交大後,立即投身學校的航空模型研究會,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諍友,開啟了長達60年的航空奮鬥史。文中,他動情地回憶了與張汝煐、朱寶鎏、喬新、陳國鈞、葉正明等好友、也是後來中國航空事業的名家名士的友誼和共同參與航模活動的往事。


顧院士還特別寫道:航模不僅寓教於樂,教我航空知識,而且對後來的事業有很多實際的幫助,例如:1958年在為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的噴氣教練機檢查艙蓋投放是否會打到垂直尾翼時,他用航模技能製作了縮比動相似模型用於風洞試驗;1961年進行殲5加掛副油箱安全性試驗時,用輕木製作副油箱縮比模型,配以高速攝影,解決了技術難題。顧院士在文稿最後寫道:“開展航模活動對造就航空人才非常重要。現在小學校搞航模已普及,相信我國的航空事業一定能從大國轉成強國。”


由這篇文章,我聯想到顧院士熱情扶持南磨房小學開展航空科普教育的實踐,以及以抱病之軀,仍為祖國的航空事業嘔心瀝血的奮鬥。每一個航空人,所有的後來人,都該向這位德高望重、積厚流光的前輩學習,從身邊做起,從每一件實實在在的事情做起。如此,航空強國之夢定會變為現實。


在2017年6月4日寫作的第173篇《為南磨房小學“航空節”喝彩》裡,我記述了在這所學校發展起來的航空特色教育。其中,專門有一段是寫顧總的:


五年前,南磨房小學向顧總報告設立學校“航空節”的打算。他親筆書寫了一封回信,熱情支持學校的做法,併為隨後建立的航空實驗室(活動室)題寫牌匾。


自此,學校航空科普教育蓬勃開展,快速成長為中國航空學會授牌的“航空特色學校”。他身體不好,要我代表他參加學校的有關活動。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只要在京,我每年都會去參加學校的航空節,在給孩子們帶去顧院士和老航空人的關懷與期盼的同時,自己也從這些活動中受到薰陶和教育。


如今,顧院士仍以抱病之軀,為祖國的航空事業嘔心瀝血地繼續奮鬥著。他特別關注下一代的健康成長,以各種形式關心和支持航空科普活動,如擔任“中航工業杯無人飛行器創新大獎賽”仲裁委員會主任,飽含熱情地肯定這項活動;為不久前出版的《名人話航模》專著撰稿,以親身經歷推介航模活動的魅力與作用。


每一個航空人,所有的後來人,都該向這位德高望重、積厚流光的前輩學習。學習他在進行戰略思考、獻身發展大計的同時,又以積微成著、跬步千里的精神,從身邊做起,從每一件實實在在、甚至是很小的事情做起。


什麼是“大家”?這才是“大家”。這,才是大家風範!


借“航空節”的東風,讓我們為顧院士送去祝福,他在南磨房小學栽培的航空科技之苗,正在一天天長大,我們以實際行動回報他,並祝他春秋不老!


南磨房小學的孩子探望顧總併為老人敬獻紅領巾

中國當代飛機設計大師顧誦芬院士,敬祝顧老九十華誕


“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是顧總的父親、著名國學大師顧廷龍從西晉詩人陸機的詩句中為兒子取名的由來,寄託了他對下一代成為國家棟梁之才的期望。


顧總沐浴中華文化,承接前輩期望,在與新中國航空工業發展進程的同步奮鬥中,以航空報國為己任,弘揚科學精神,獻身強國興業,為我國的航空發展,立下豐功偉績,堪稱具有代表性的時代人物。


讓我們大家銘記顧總的豐功偉績!

讓我們大家都向顧總學習,像他那樣,為祖國的強盛貢獻一切!


再祝顧總樂享遐齡,壽比南山!

為我國航空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