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這麼熱,南方人為什麼很少吃朝族冷麵?

智行合一


南方為什麼不吃冷麵,不是不喜歡,而是溫差大,基本南方和東北差10度左右,吃完會不舒服。土話說的,會炸膛。東北的冰汁冷麵就是混弄人的產物,老早以前冷麵就是稍微涼點的湯汁,沒有冰,後來生活水平提高了,賣的多了,冷麵湯的提前大量調配好,冷藏又沒有那麼大的冷藏櫃。就得放冰櫃裡。放冰櫃裡就得凍成冰,成冰後再化開,味道就變化了。可是賣的好就得放冰櫃裡製冷快。冷麵店都用冰櫃鎮冷麵湯,冷藏櫃鎮啤酒。講究的冷麵還得是冷湯而不是冰汁。現在大量的商家都用甜蜜素替代糖,真心的不好吃。本來挺有胃口的,可是一吃完冷麵就吃不下去了。甜蜜素做冷麵湯真垃圾。嚴重影響食慾。現在冷藏設備很普及了,呼籲冷麵店用點心吧,把設備升級下吧。不要拿什麼冰汁糊弄了。抵制甜蜜素。


苑志剛798


飲食的地域性差別,一定要考慮各地區的物產差異。

冷麵,最重要的原料是冰。世界上冰作為商品大規模被開發,是19世紀從加拿大到美國南部(如佛州、德州等)與加勒比海諸國這條線路,用的是木船,將加拿大冰湖中的冰鑿出來,藉助於船艙上的多層保溫技術,大概損耗一半,總算可以將冰塊送到熱帶地區。

人類開始通過水製造出冰,是電在普及了之後才實現,具體來說,是20世紀50-60年代,人工造冰才取代了人工鑿冰,成為主要的冰源。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東亞的情況——

淮河以北,由於冬天寒冷,按地理分割線的規律,1月平均溫度低於0度,冰源豐富;而淮河以南,冰就比較少了。在古代沒有保溫技術的時候,要想把冰保存到夏天,一般就是採用挖地窖或者直接在山裡保存的方式。不管怎麼保存吧,南方凍一冬天可能就十公分的冰層,肯定是不堪大用。甚至於我國北方地區,其實冰也不多,因為是大平原,沒有山可以藏冰,挖地窖則需要很深,再加上特殊的溫帶季風氣候,夏天很熱,保存難度很大。所以,古代中國,夏天能輕鬆吃上冰的地區,一是西北有雪山的地區,二是東北夏天很短的地區,而東北及朝鮮半島正是朝鮮族聚居的地區。

南方的夏天比較溼熱,還有個嚴重的問題是“瘴氣”,其實用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所謂“瘴氣”其實就是各種微生物在搗鬼,所以南方人在消暑的時候,還是要注意這個問題。長期的經驗,讓南方人在夏天的時候,更願意將水燒開了泡一些植物,如艾草、藿香等,用於驅除病菌的襲擾。所以,即便是有冰源,對於溼熱的南方天氣而言,也存在不少安全隱患。不說遠的,南方的孩子們小時候應該都聽過父母會說:冰棍吃了容易拉肚子。一方面,這當然是父母不想買的託詞,但另一方面,吃了冰的東西會拉肚子,這確實是很多人的共識,主要也是因為很多細菌是冰凍所殺不滅的,而早先年的一些冰棍,就是自來水直接凍上的,能不致病嗎?相反,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福建人在大夏天仍然會在一起喝熱茶。

所以說,南方人傳統上不吃冷麵,一是因為沒這個物質條件,二是長期養成的趨利避害本能。不過,隨著物流水平越來越高,滅菌技術也越來越發達,冷麵現在也算是非常流行了,特別是前些年韓國文化鋪天蓋地,南方地區想吃到冷麵非常容易,傳統美食觀念也開始變了。


分子美食家


我吃過一次冷麵,在大學城附近吃的。一個東北人開的小吃店吃的。老闆一個勁地推薦,我向來喜歡嘗試另類食物。

本來以為和陝西涼皮差不多,一吃,又冷又酸,還有股甜味。這味道完全接受不了。

我覺得拿南北飲食差異來說也不恰當,就像我說的涼皮也屬於北方小吃,我能接受還很喜歡,但是冷麵真的接受不了。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全國到處都有涼皮賣,卻極少看到冷麵的原因。冷麵的口味太另類了。我覺得除了極少數那一撮人,絕大部分人都接受不了。畢竟很多地方都有那種只有當地人才接受的小吃,這個南北無關。很多南方人同樣接受不了螺螄粉,這也是一個道理。

冷麵這類冷門的食物,喜歡的人就會很喜歡,不喜歡的人就完全無法接受。像榴蓮很多人喜歡也很多人討厭。每個人的飲食習慣都不一樣。自己吃自己喜歡的就行了,沒必要非要別人一定認同。比如我就接受螺螄粉和臭豆腐,不喜歡冷麵和榴蓮。


迎風抬槓被打臉


以前嘗試過,一大碗吃沒幾口就吃不下了,扔了好浪費。以前在廈門工作時經常和同事去吃韓國菜,她東北的,外婆朝鮮族,比較喜歡點冷麵和烤肉。冷麵看著確實很好吃的樣子,可是太冰了,第一次吃發現裡面居然還有放冰塊的,即使夏天我牙不好吃幾口就受不了,肚子也難受,太冰了。挑戰過兩三次後來再也不點了。


就是喜歡好看的new


其實這個可以看做一個商機,去南方開個冷麵廠,再開一些冷麵店,順便去做烤冷麵,應該是有市場的。不過話說回來,前幾天去北戴河吃了一碗烤冷麵,還真就不行,相信東北正宗的冷麵也要比南方的要好吃很多。所以我覺得南方不一定沒人吃,很可能是做得不好吃。


scwsw


作為一個南方人第一次在北京吃冷麵,那鹹甜加果味的湯底真心吃不慣,說不出來的覺得怪異。那次朋友請客還特意帶去一家據說特正宗的店,後來又嘗試過幾次,依然接受無感,從此不再吃。韓式其他菜品大多能吃,最愛烤肉。


慧心小妖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薩沙在朝鮮(注意是朝鮮),吃過正宗朝鮮冷麵。

為什麼南方人不吃?

其實一句話,吃不慣?

正宗朝鮮冷麵,第一是冷,第二很多是雜糧面。

朝鮮美女告訴薩沙,朝鮮人很喜歡吃冷的東西。哪怕是冬天嚴寒季節,他們也酷愛吃冰冷的冷麵。

正宗朝鮮冷麵是冷的,這同比如徐州冷麵(其實是熱面)完全不同。

中國南方人一般不接受主食是冷冰的。

大家注意,朝鮮冷麵不是單純的冷,而是冰。

即便再炎熱的地區,南方人也不可能吃冰冷的麵條,還天天吃。

另外,南方人總體是吃米的。薩沙在18歲之前,基本不吃麵條。

偶爾吃一頓,也是調劑調劑。

記得有段時間天天吃饅頭之內,就感覺吃不飽,吃了多少也沒用。

這是飲食習慣問題。

麵食進入人體內,血糖增長和降低都比較緩慢,米則正好相反。

喜歡吃米的人,讓他長期吃麵是很難受的。

道理也是一樣。

南方人吃的所謂面,大部分是諸如米粉、河粉之類,仍然是米。

其實,一個人的飲食習慣是很難改變的,無論哪個民族都是如此。

讓南方人天天吃冰冷的朝鮮冷麵(很多還是雜糧,比如蕎麥麵),就是要他們的命。

偶爾吃一吃作為調劑,還差不多。


薩沙


我是生活在東北的重慶人,夏天常吃冷麵,不過我吃的冷麵和題主說的冷麵不是一種食品,我吃的叫大冷麵,口味是牛骨湯熬製的鮮鹹口的,也是正宗的朝鮮國冷麵的做法,這種冷麵國內餐館在招牌上都會在冷麵店的前面加上一個“大”字,以示區分,比較有名的有瀋陽西塔大冷麵,黑龍江雞西大冷麵等。再說南方同胞吃不慣的冷麵,是酸甜口的,朝鮮根本沒有,是國人改良後的冷麵,味道確實很難吃,而且麵湯基本是糖加醋再加涼水,也不衛生,愛吃這種冷麵的基本都是北方女同胞。在東北還有一些餐館為了招攬生意,同時銷售大冷麵和普通冷麵,在食客點餐的時候會問:要鹹口還是酸甜口的,這樣的餐館做的大冷麵基本都很難吃,正宗的大冷麵店是不賣酸甜口冷麵的,如果有南方的朋友到東北想品嚐大冷麵,一定要記住,先看飯店招牌,得有大字,還要注意,基本大冷麵店都是先到收款處付款,再拿票到窗口領面,如果是沒有付款的開票臺,吃完結算,並且問你要吃啥口的,基本都是假大冷麵,建議不要吃,吃完會巨噁心。


釋東岸


首先你要明白冷麵是朝鮮族的民族特色食品,朝鮮人多的地方這種美食才有基礎推廣流傳開,這就是為什麼東北人喜歡吃冷麵的原因,因為朝鮮族在東北分佈的比較廣泛,人數居多。朝鮮族和俄羅斯族並非中國的原生民族,朝鮮族是當時朝鮮日據時期從朝鮮逃難過來東北的,經過繁衍生息,人數眾多,在東北很多城市的人口比例都比較大,東北是中國朝鮮族的故鄉。所以對東北美食產生了很大影響,比如我從小就吃很多朝鮮族特色美食,尤其鍾愛冷麵和鮮族拌菜。南方人都沒有朝鮮族聚集生活,從小也不吃冷麵這種地方性美食,所以不流行。不過現在交通發達,人口遷徙比較多,美食已經突破了地方限制,在大中城市哪的人都有,所以基本可以吃到全國各種地方性美食。一個城市地方性美食正宗不正宗,好吃不好吃,就要看人口數量,比如要吃東北美食,就要去東北人就業和居住比例大的區域,一定可以找到正宗的東北美食!

比如:在深圳想吃口味比較正宗的朝鮮冷麵就要找丹東烤肉,一般丹東烤肉店裡都有冷麵賣,口味在外面來說比較正宗了,儘可能還原了東北朝鮮族大冷麵的精髓。冷麵還有一個流派就是韓國冷麵,口味更酸甜,對於東北人來說,更喜歡朝鮮口味,因為是小時候吃習慣的味道,不太適應韓國冷麵的口味。

舌尖上的中國的導演陳曉卿說過,小時候的味道對一個人對美食的追求影響非常大,越貼近小時候的味道,越容易接受。所以你想一下,東北人從小吃冷麵,連韓國冷麵都不接受,讓南方人突然接受一種從來沒吃過的味道肯定更難。但好吃的東西,都可以得到普遍認同和接受,所以只要好吃,剩下的只是需要時間去適應和接受。


比遠方更遠的遠


這邊主糧是米,米的副產品是粉,廣東有河粉,腸粉,潮汕裸條。廣西桂林米粉,螺絲粉。雲南過橋米線。南方稻米副產品多。麵食吃的相對少。

南方人腸胃受不了涼,相對來說南方吃冷盤少。

冷麵鹼水味濃,南方人不喜。

南方人喜甜,不喜歡吃酸。

偶爾嘗試,南方人還是可以吃吃,當主食就不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